這兩個詞語出戰國後期楚國的大辭賦家宋玉的《對楚王問》。
宋玉(約公元前298年-約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淵,是中國古代十大美男之一 ,據說是屈原的學生。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
在《對楚王問》中,楚頃襄王聽信讒言,責問宋玉:你有沒有什麼不好的行為?為什麼那麼多人指責你?宋玉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請楚王諒解,允許他把話說完。
宋玉講了三個故事:一是講一位歌手在郢都唱歌,唱《下裡》、《巴人》低級通俗的歌時,唱和者數千人;唱《陽阿》、《薤露》較高級的歌時,應和者數百人;唱高雅的《陽春》、《白雪》時,能跟著唱的不過數十人;最後唱高難度的變化無窮的歌時,能和者只有幾人。正所謂「曲高和寡」。
二是以鳳凰、鯤魚與鷃雀、小鯢的對比,說明渺小的鸚雀、小鯢之類的讒佞小人不會理解如鳳凰、鯤魚一類大智者的胸懷與能力。三是以聖人與世俗之民的對比,說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的所作所為。
宋玉用了三個故事,自比為高雅之曲、鳥中之鳳、魚中之鯤、人中之聖,說明自己情操高尚,與那些鼠目寸光的讒佞小人有天壤之別,故遭到他們的誣陷也就不足為怪。楚頃襄王聽完後就不再追究宋玉了。陽春白雪、下裡巴人、曲高和寡都出於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