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中華語言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記載的對聯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那時候的對聯還比較簡單和直接,多是一些祝禱之語。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對聯不斷吸收詩、詞、曲中的精華,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聯句也越來越有趣。成為了一種生命力極強的藝術形式,流傳至今。
對聯有一到十字聯,也有多字聯,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對偶階段,駢偶階段和律偶階段。而從內容上來看,也是寫遍天下事。在眾多對聯中,有一種專門嘲諷俗事俗人的諷刺聯。這種諷刺聯多數用語張揚,讀來幽默詼諧,深受對聯迷們的喜愛。比如民間就曾流傳著一副嘲諷古代官員的對聯:
(上聯)見州縣則吐氣,見道臺則低眉,風督撫大人茶話須臾,只解道說幾個「是是是」(下聯)有差役為爪牙,有書吏為羽翼,有地方紳董袖金贈賄,不覺得笑一聲「哈哈哈」
這副對聯諷刺的是這位古代官員的兩張嘴臉。見到比自己官小的州縣就頤指氣使,見到比自己官大的道臺就低眉順氣,再見到官更大的督撫大人就連話也不會說了,只知道連連稱是。下聯則是寫他平日裡的行事作風,從差役寫到書吏,面對鄉紳的贈賄則是大笑。像這種民間對聯雖然語言看上去並不華麗,但卻極具張力,令人印象深刻。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組諷刺對聯。清朝時有位浙江籍窮書生,幼時家貧,但卻好讀書。親戚們怕他來賒借,個個見到他都躲遠遠的,到後來就基本上沒什麼來往了。後來他長大後中了舉人,那些消失許久的親戚們卻又都出現了,一個個登門來攀親,讓他苦惱不已。想起從前受到的嫌棄,才子便揮手寫下副對聯,貼在了門上,圍觀的眾人讀完後無不叫絕。
去歲饑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焦枯,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戚遠親,誰肯雪中送碳今朝科舉,一二三場內,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
上聯和下聯分別描寫的是自己中舉前後親戚們的態度。沒中舉前自己窮得身無分文,柴米盡了時找這些親戚借,沒人願意雪中送碳。在這上聯中,用了一、五、六、七共4個數字。其中「賒不得」和「欠不得」6個字,可謂將親戚們的嫌棄寫得淋漓盡致。
而下聯也用了一、二、三、四、五共5個數字,與上聯對得極為工整,至此這組聯就共用了7個數字。這個時候他是名也香姓也香,那些根本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親戚也來攀附他。最後「錦上添花」4個字和上聯的「雪中送碳」都總結得十分到位,全聯讀完相當解氣。像這種諷刺對聯還有不少,大家可以找來讀一讀,相信定能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