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怎麼又跑那屋睡了?」
「還不是被你擠的,媽媽都沒地方睡了」
「媽媽,我下次一定注意」
原來兩米寬的床上只睡孩子和媽媽,孩子每天晚上都要拼命的往媽媽這邊擠,一定要緊緊的挨著媽媽才能睡,有時還要緊緊的摟著媽媽的一隻胳膊。孩子是睡了,媽媽確沒法睡了。所以媽媽就等孩子睡熟以後,就跑到另間屋子睡了。孩子早早醒了有時候找不到媽媽了。
以上情況,孩子有可能患上了「肌膚飢餓」。簡單的說就是人在幼年時期,因缺少雙親的愛撫,尤其是媽媽,所導致的安全感缺乏甚至可能引起自卑,膽小,甚至會因妒忌他人能獲得愛撫而生發出不理智的報復行為。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於對安全感和親密依戀關係的渴望。
一般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負面的,態度是迴避的,一有身體接觸就會渾身不舒服,不自在,起雞皮疙瘩,窒息。
一種是正面的,習慣和喜歡和別人有身體上的接觸。
產生的原因:
1)主要是在新生兒早期沒有得到父母尤其是母親溫柔的撫摸,擁抱。而眼神和面部回應都屬於其中。例如有的媽媽產後抑鬱,不願看見孩子,厭煩孩子,更別說抱抱孩子了。
2)早期和父母分離或者父母情感比較淡漠,孩子沒有足夠的歸屬感,體會不到父母的愛。例如有的父母由於工作繁忙,產後沒多就去上班,回家後由於勞累,也沒有過多的和孩子互動的機會。還有的父母為了生活父母背井離鄉,孩子留守給老人。孩子長期的不到父母的陪伴,都會造成這種症狀。
一般表現習慣摟著大人睡,愛粘著大人,喜歡撫摸母親身體的某個部位,比如胸才能入睡等
母子間關係是世界上最美的關係,而母親的手和身體是孩子最好的藥。
現在流行的給小嬰兒做撫觸就是這個道理。
愛撫不僅小孩子需要,大孩子也需要。孩子和母親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對母親的依賴就越強。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如何讓孩子遠離肌膚饑渴
1)平時的生活中多用肢體語言表達我們的愛。比如擁抱,親吻,拉手,拍肩等。我們好多父母都是行動上愛孩子,給孩子買好吃的,穿好看的,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很羞於用肢體表達愛。要知道孩子在孤單,受傷時物質是解決不了這些情感層次上的問題的。她需要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父母的愛,此時父母的一個擁抱,一個親吻就能讓孩子感到溫暖的來自父母真正的愛。心裡學家研究好多早戀的孩子都是因為缺少父母的愛。
2)多關心孩子的內心變化和情感需求。尤其是在這個二胎開放的年代。大部分父母由於二胎的降臨,忽視老大的情感需求,造成老大心裡失衡,心理扭曲,造成不必要的悲劇。
3)多陪伴孩子。主要是針對對留守兒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不允許的話,也要經常通過電話視頻多關心孩子。
肌膚饑渴是一種正常現象,有了這種症狀,我們要正視它,不要逃避,才能給你帶來想要的溫暖和安全。
我是酒窩胖肉妞,喜歡我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