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一個人的底層邏輯決定了他的未來

2020-12-14 在職場奔跑的魚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沒錢的人越來越沒錢」。

這種現象叫做「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出自《新約·馬太福音》。一個國王要去遠行,在臨走之前找到了他的三個僕人,分別交給了他們每人1千枚金幣,並吩咐到:「你們可以用這1千枚金幣做想做的事情,但是在我回來的時候,手裡的金幣不能少於1千枚。」國王回來了之後,第一位僕人拜見說:「國王陛下,我用您給的1千枚金幣賺到了5千枚金幣。」於是國王獎勵了他5座城池。第二位僕人拜見說:「國王陛下,我用您給的1千枚金幣賺到了3千枚金幣。」於是國王獎勵了他3座城池。第三位僕人拜見說:「國王陛下,這是您給的1千枚金幣,我怕弄丟了,找了個隱蔽的地方埋了起來。」國王命令把第三位僕人的1千枚金幣也給了第一位僕人,說道:「對於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對於多的,就要給他更多,叫他多多益善。」

我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類似的問題,因為大家都想成為越來越有錢的那類人。

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朝著一個邏輯方向來分析:因為有錢人他可以去做投資呀,隨便幹點什麼就行了,他賠得起,但是只要他賺了就會越來越有錢。

道理沒有錯,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有錢人為什麼總能發現穩定的投資項目呢?實力強的人為什麼總能有辦法變得更強?

因為底層邏輯的不同,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

一、底層邏輯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很多人都聽過「底層邏輯」這個概念,但是可能對他的實際意義並不了解。

所謂底層邏輯,就是從事物的底層、本質出發,尋找解決問題路徑的思維方法。底層邏輯越堅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

底層邏輯也可以理解為:是否能夠用最佳的解決方案,來解決我們的原始需求。

舉個例子:假如我們的原始需求是吃飽,以吃飽為核心點進行思考,我們可以延伸出很多路徑,都可以滿足我們吃飽的需求。換句話說,會根據人的思考邏輯的不同,來決定我們以什麼東西來解決我們吃飽的需求。

可以吃「清粥素菜」,也可以吃「山珍海味」,雖然都能解決吃的需求,但是哪個辦法更好,大家應該都清楚,就不用我多說了。

我們再做個延伸,如果我們想用「山珍海味」來解決我們的吃飽需求,從「底層邏輯」的角度出發,我需要怎麼來實現呢?

這個問題留給大家思考,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從上面的例子大家應該更好理解,什麼是「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的方向,也就決定了你未來的方向和命運。

二、底層邏輯很可能來自原生家庭的烙印

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我國實行子女頂替就業制度。也就是在父母退休、退職後,其子女頂替空下來的崗位,進入父母原單位上班。這一制度直到80年代末期,隨著勞動就業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公平、競爭、擇優就業觀念的深入人心,這一歷史性的就業制度才退出歷史舞臺。

這一制度雖然退出了很久,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一制度還是在潛意識中影響著大部分中國的家庭。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工作,創業者、公務員、老師、企業白領、自由職業等等,他們大部分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延續著與父母相同的工作。

創業者,他們的父母或家人很多本身就是商人;公務員,他們的父母或家人很可能就是公務員或在體制內的企業;老師,他們的父母或家人本身就是老師;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究其原因,那就是家庭的烙印決定了一個人的底層邏輯。

三、底層邏輯有的時候比情商和智商更能改變命運

我們對生活都有自己的目標和需求,有些人希望自己能有一個自己的房子;有些人希望自己房子面積要大;有些人希望自己有幾套房子等等。

上面我們說道了底層邏輯可能來自原生家庭的烙印,對於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他思考的方向就是怎麼才能夠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生活怎麼才能過得安穩;但對於一個商人家庭的孩子,他想得更多的是怎麼讓自己多掙幾套房子。

再往深入來說,一個人的判斷、定位、認知、決策、喜好、眼光、格局都和底層邏輯有關。

我有個同學,高中畢業就去了國外上學,直到碩士畢業才回國,在學校的時候他不僅學習好,而且人際也處理的特別好,當時我本以為他這麼好的條件,在一線城市一定會有個很好的發展和未來。

誰知他的父母卻讓他回到他們的老家銀行工作,因為父母原來就是普通的工人,所以當地銀行的工作對於父母來說就是很光鮮的工作。

同學自己本身是想留在一線城市打拼,但是父母的一再要求,再加上自己也覺得銀行的工作不錯並且穩定,就回到了他們的城市,做了一名銀行客戶經理。

在銀行工作的這幾年,讓他的能力沒有得到太多的提升,本身在三線城市,雖然在銀行工資穩定但並不高。

一晃大家都30出頭了,看著其他同學過得越來越好,他也心裡開始有點後悔,所以辭掉了銀行的工作,來到一線城市,希望能夠改變現狀。

雖然簡歷上有著不錯的學歷,但略顯「單薄」的工作經驗,讓他只能找到一些基礎工作。

本來是一副好牌,卻爛在了手裡!

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跟他一樣:智商、情商均高於別人,但生活和職場都不盡如人意。

問題就出在了最初的選擇上。

是什麼影響了他們的選擇呢?那就是底層邏輯。

結語

要想進化我們的底層邏輯,首先我們需要通過學習來增加掌控力和見識,幫助我們擺脫原生家庭的烙印;同時我們需要革新自己的秉性來提高心境。

做好了這些,我們才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和命運。

一句話送給大家:一般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精英改變邏輯!

作者|奔跑的魚丸覺得文章還不錯,請幫忙點讚、分享,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歡迎關注【奔跑的魚丸】,獲得更多職場成長,請認準「小毛驢頭像」職場難題歡迎私信

相關焦點

  • 欺軟怕硬的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於是國王讓第三個僕人把那錠銀子給了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擁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多給他,這叫多多益善。馬太效應的核心表達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大家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他廣泛的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等各個領域,從社會角度來講,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反應的是社會貧富差距、兩極分化。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如果你稍微認真地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夜行動物》: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豪宅越大,溫暖越稀薄,冷漠滲透到屋子的角角落落。二、託尼小說的情節這個時候,蘇珊收到了前夫託尼寄來的一本小說原稿。託尼致力寫作多年,這是他完成的第一部長篇書稿,書名叫做《夜行動物》,扉頁上寫著:致蘇珊。小說主人公有一家3口,3個歹徒,1個警長。託尼在小說裡,將自己和蘇珊分別代入為一家三口裡的男女主人。
  • 【清華人物】郝景芳:強硬的教育公平會讓強者和弱者一樣弱,無法讓弱者和強者一樣強
    郝景芳:強硬的教育公平會讓強者和弱者一樣弱,無法讓弱者和強者一樣強本文摘錄自:晴媽說(ID:qingmashuo) 作者:晴媽(郝景芳)最近這段時間,有兩個消息在父母圈滿受人關注。強硬公平可以讓強者和弱者一樣弱,但沒辦法讓弱者和強者一樣強。因此,強硬公平會降低一個群體整體所能達到的成就。高知家庭有理想的培育氛圍。如果一味打壓高知家庭對孩子的培養,如果一味壓低優勢兒童的學習發展,我們損失的也許是整個國家未來的成就高度。
  • 你是強者還是弱者,從這3個方面就能看出來
    自己說自己強不算強,只有別人說你強才算強。相反,別人說你弱,你並不一定弱,自己說自己弱才是真正的弱。有點拗口,但你如果仔細去分析的話,道理就是這樣。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強者還是弱者呢?有經驗的職場老前輩們為我們提供了三個方面,讓我們作為參考判斷的依據,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對問題不同階段的反饋。
  • 一個人,層次越低,身上的這幾個弱者思維越明顯,越早改掉越好!
    當一個人變得更加成熟時,他會明白,艱苦奮鬥不是萬能鑰匙,並且並不是所有的結果都可以用艱苦奮鬥來衡量的。我見過很多人努力工作,但我並不認為,他們可以擺脫困境。原因是,決定一個人上坡還是下坡通常不取決於努力的態度和程度,而是取決於努力的姿勢。所謂的努力姿勢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 馬太效應,掌握如何從弱者變為強者的自然規律
    一句話概括馬太效應就是「強者恆強,弱者越弱」,聖經也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有的,就要多給他,讓他更加有;沒有的,連他剩下的那一部分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看上去很殘酷,但卻是在自然界當中普遍存在的。
  • 弱者索取,強者給予
    弱者索取,強者給予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朋友這幾天卻和我說起了她的「家醜」:姑媽經濟狀況不好,爺爺在的時候,爺爺隔三岔五的常常給她經濟上的支持。爺爺走了以後,姑媽還是經常回娘家要錢。他的升職肯定有什麼貓膩。他是家裡有錢有地位,才能做到這個位置。別人一有好事,總覺得走的是歪門斜道。培根曾說,「當一個人自身缺乏某種美德的時候,他就一定要貶低別人的這種美德,以求實現兩者的平衡。」因為沒有,所以抵毀。
  • 李子柒、薇婭當選全國青聯委員,迎來滿屏髒話:強者互持,弱者互撕
    自主研發海思晶片、自主研發OS鴻蒙手機系統,並走在科技前沿,打造曲屏產品、率先研發出5G技術…… 從智慧型手機「誕生之初」的被人詬病,到如今的「國貨之光」,它一點一點地撕下了曾經「低端」的標籤,強到令世界害怕。 為什麼說,一個人的進步,是從看見和承認別人的優秀開始?
  • 真正的高手,都有「遞弱代償」的底層思維|其中的邏輯是?
    大家聽完他的課之後,專家們對王東嶽的評價,普遍是:大膽,勇氣可嘉! 王東嶽最被市場所熟知和鼓吹的,是所謂的他發明的一種理論,一個新的萬物演化規律,即「遞弱代償」理論。
  • 一個人的底層邏輯,決定他的生命格局:不會學習,就不會優秀
    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讓他沒時間學習成長,毀掉一個公司,也是。 儘管停止學習的人不在少數,但想走的更高、更好,學習就是剛需,是出廠設置,是武器,是你的底層邏輯。 什麼是底層邏輯?馬雲說: 一個人的底層邏輯,決定他的生命格局。
  • 不管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請記住這句話「圈子決定你的命運」
    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一個人的底層邏輯決定了他的未來》,其中有寫到「一個人的底層邏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其實原生家庭往往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圈子,自然也就會對他的命運產生影響。青蛙和蜘蛛是一對好朋友,他們都喜歡以飛蟲為食。
  • 「強與弱」是否真的有標準?稱霸的孩子被稱為「成熟」?
    「強與弱」是否真的有標準?稱霸的孩子被稱為「成熟」?一個人的強與弱似乎很容易辨別,但是我認為任何評判一個人強與弱並不能用一個角度去考慮。如果你傾向於用一個角度來劃分人類。 什麼是真正的強?什麼是真正的弱?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誰是強者——是馬丁.路德.金還是暗殺他的刺客?是阿道夫·希特勒還是阿伯特.史懷哲?是世界舉重冠軍還是為救出兒子把汽車舉起的婦女?
  • 弱者在底層互撕,強者在天堂中互持
    霍女士看到出警民警,扣住一個身穿保安制服的人,霍女士隔著警車窗戶問他,你是打我丈夫的那個人嗎?男子很囂張地回答,是我!霍女士說,她整個人都在發抖,心好疼,她想不明白,大家都是出來討生活的,保安為什麼要這麼為難自己的丈夫?由於丈夫雙親早早離世,現在也沒有什麼親人,霍女士作為一個平頭老百姓,作為一個弱女子,她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
  • 父母越強孩子越弱?阿德勒:過度關注讓人執著錯誤
    生存的威脅,讓弱者反抗,這是人類發展史的一個重點,也深深紮根每個人。弒母女生,一定是感覺弱到難以承受,才奮起反抗。他答應了,還在煩惱。雅便問:你好像有什麼煩惱?他怏怏地擺弄著電腦說:考試了,什麼都不懂。換到以前,雅會停下自己的一切事物,認真地,語重心長地跟他交心:現在你的煩惱是以前不認真學習的結果啦;以前越是輕鬆舒服,現在就會越難受想哭啦;要想以後好過,從現在開始要努力啦......。哪一句不到點子上?哪一句沒有道理?
  • 為什麼越有才能的人越容易離職?
    作為老闆,自然不希望看到這種尷尬的局面,更好奇的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多年來在工作中摸爬滾打,我發現能力越強的人越容易離開工作,原因主要有三。但是不料一個月後他就離職了。我滿心懷疑地問他:「頂不住加班,工資又低,所以要離職?」他搖頭,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忍不了別人甩鍋給自己,越想越氣憤,越想越委屈離開。某部門的前輩一次上門給一位客戶提供技術服務,當場卻出現了無法解決的問題,前輩立即求救,希望大寶能趕來幫忙。
  • 心理學:越是弱者,越喜歡做這四件事,你做過嗎?
    弱者,其實有時是與我們思維與行為方式相關,越是弱者,越有這四個表現,你有嗎?劉邦接著說道,但是韓信不同,他的厲害就在於他善於將兵,給他多少兵,他都能hold住。從某種意義上來,弱者內心被太多的思維障礙遮住,所以看不清事物的本質,無論是人性還是方法都有所欠缺。而強者直通人性的本質,所以通過駕馭人性,達成所做事情的目標,這是他們本質區別。
  • 七句魯迅名言:為什麼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最後一句自嘲最經典!
    最早他是學醫的,在日本留學期間非常喜歡哲學和文藝之類的書籍,注重人性的問題。後來受到種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他覺得學習醫學只能解決人們的身體疾病,精神上的疾病其實已經根深蒂固了,需要下重藥來醫治,所以魯迅棄醫從文,開始了文學創作之路。
  • 弱者報復,強者原諒,智者忽略
    愛因斯坦說過:「弱者報復,強者原諒,智者忽略。」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矛盾,各種愛恨情仇;紛紛擾擾、錯綜複雜,擾亂我們這些普通人的心。有些弱者,總是難以釋懷,一心想報復別人,不知不覺間,也活成了惡人的模樣,從而悲憫一生。有些強者,往往能看到事情背後的原因,能真心地諒解別人,修得善心,最終修得福報。
  • 為什麼有些人越混越差?不是因為懶,而是這3個底層思維導致的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叫做:「思維決定行為」,任何一個人只有思維方式對了,行為才有可能正確高效。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之所以混得好,並不見的是因為他們多努力、多勤奮,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天賦有多高,或者說有多少貴人相助,而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比較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