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強孩子越弱?阿德勒:過度關注讓人執著錯誤

2020-12-20 壹兒說教育

一切暴力,都是人對內心極度孱弱的掩蓋。

生存的威脅,讓弱者反抗,這是人類發展史的一個重點,也深深紮根每個人。

弒母女生,一定是感覺弱到難以承受,才奮起反抗。從這位女生寫給母親的信我們可以明確看到泣血字字透露出自己的弱小無助:

周五時,我充滿恐慌,我不知周末該如何與您相處,我擔心您的批評、指責、抱怨,更恐懼您的失望,然後,便沒有然後了......

這位母親,只怕屆時正在家盼望女兒回來:想好了一些要跟她說的話;準備了一些她喜歡的零食和菜品。

母親的愛,匯聚成一股由「批評、指責、抱怨、失望」擰成的繩,套在孩子身上,也最終套在了自己身上。為什麼會這樣?

一切源於母親的強勢。但凡能夠與母親進行可能的溝通,孩子都不會走到那一步。沒有了一絲轉機的曙光,孩子只有魚死網破了。

這個孩子寫道:

父母的關注是把雙刃劍

一、舉一例

上大學的兒子昨晚做了菜,自己卻不吃。似乎有什麼煩惱,也不言語。今天早上,雅準備出門,跟兒子說冰箱裡有早餐,要吃自己弄。他答應了,還在煩惱。雅便問:你好像有什麼煩惱?他怏怏地擺弄著電腦說:考試了,什麼都不懂。

換到以前,雅會停下自己的一切事物,認真地,語重心長地跟他交心:現在你的煩惱是以前不認真學習的結果啦;以前越是輕鬆舒服,現在就會越難受想哭啦;要想以後好過,從現在開始要努力啦......。

哪一句不到點子上?哪一句沒有道理?就是這一句句言真意鑿的話,一再將兒子從雅身邊推開,豎起壁壘,不再願意交流。

這次,雅在內心吸了口氣,緩緩地說:只怕你們班好多同學都是這個樣子呢;看來,要把控住局面還真是不容易啊。就走了。

至少,雅的話裡面沒有「批評、指責、抱怨、失望」,這就是母親進步。有時候,鼓勵的話語也深藏著這些負面元素。對於這個,雅也是知之甚深。

二、專家:家長對孩子慎用關注

我們知道,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愛的關注與陪伴。那時候,父母對孩子別無他求,只要他健康快樂。所以孩子便健康快樂。

可是,隨著孩子漸漸成長,父母開始擔心社會的壓力。為了將孩子培養成能抗衡社會壓力的人,他們忽略孩子的成長特點,更多地開始以自己的思維與理智為中心管束孩子。

其實,孩子小的時候,大人可能就以自己的關注方開始讓孩子羞愧而不知。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舉例:如孩子尿床,大人大驚小怪,經常說他。孩子知道這一行為被人關注,就會產生反感,排斥相應的控制訓練,反而經常以膀胱表達自己的意願。同樣,教師的孩子成績不好;醫生的孩子患精神疾病等,都是因為父母的過度關注,給孩子造成錯覺:我這個行為能引起關注,而執著這種不當行為,形成習慣。

原來,那麼多教師教不出自己的孩子,就是這個原因。父母什麼都懂,什麼道理都在掌控中。孩子一點點的失誤與走偏,都逃不過高人父母的火眼金睛。那孩子還怎麼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啊。

為什麼家長越強,孩子越弱?

沒有錯的孩子,只有教養不好的家長。家長如果將自身置於孩子敵對方,就會造成自己越強,孩子越弱的情形。

家長不由自主犯下的錯誤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總在講道理,想以理服人的家長造成弱小的孩子。

以年齡與經歷而言,父母掌握的道理肯定多於孩子。以理服人實則是以氣勢壓人。這不是公平的交流而是教訓。作為弱者,孩子的牴觸是正常反應。

強勢的尤其某行業專能的家長,他們上下左右都周全地說到,孩子還有什麼餘地?他們唯有俯首稱臣,從此不問世事,都交給家長,把自己想強大起來的決心都泯滅。

第二,父母的強處,很容易構成孩子難以擺脫的陰影。

就像星二代往往難以超越上一輩一樣。如果敵我形勢形成,那麼,父母越強,只會把孩子變得越弱。

如上文所說:家長是專家,專門找孩子的錯處。孩子唯有處處提防,沒有辦法專注自己做的事情,無法進步,在家長眼裡錯上加錯。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孩子是會被打油或者說油的。

俗話說:家是不講道理的地方。可是家長就是不信,為了孩子好,常打罵。時間一長,打油了也罵油了,就會油鹽不進,也無長進。

強勢父母怎麼做才對?

強勢的父母,其實內在大有欠缺。他們以外表的強勢掩飾內在的空虛,卻讓一切落差負擔讓孩子承擔。這樣的父母是懦弱而沒有擔當的表現。

即使像張律師這麼成功的人物,只要她對於女兒顯露的真實一面是指責、抱怨的話,就說明外在一切的虛假,更反射出內在的欠缺。這種落差讓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來承擔,可謂不出事才怪。

其實,外強內幹的人比比皆是。每個做父母的都要戰戰兢兢,自我反省。如果孩子出現了情緒或者心理問題,立即需要家長自我審視,轉變錯誤教養方式,化險為夷:

第一,接受孩子的凡人性

假設根據二八規律,20%的人能出人頭地。心急火燎父母的孩子不屬於這20%。這些父母不甘平凡而沒有正確的方法,只會導致失望和悲劇。家長無法接受孩子反人性的原因有:

我自己就是從一窮二白奮鬥過來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的孩子肯定也可以;我一個孩子,怎麼也不能讓我失望,讓鄉親父老們失望;我自己不行了,早輸在起跑線上了。我的孩子可以讓我的偉大隻想死灰復燃。其實,這些想法都有它一定道理。但是培養孩子不是想什麼就成什麼,而是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孩子在你的培養下,日漸枯萎。那麼還不如放手讓他做那80% 的凡人。尋找到做人的樂趣,說不定能過上幸福凡人的理想生活。

第二,以理解代替指責

孩子起不來床,家長們罵罵咧咧開始了新的一天。有沒有反省過:這麼罵罵咧咧有作用嗎?沒有,沒有還罵?家長的自控力著實讓人著急。

如果我們凡事能多等幾分鐘,說不定孩子就自己起來了。因為他們都有著來自學校、老師、同學的壓力或者說督促力,正常是不會敢缺席的。如果家裡沒有人對他們造成雙重傷害,使他們硬起心腸來當壞學生,他們應該會自己乖起來的。

如果起不來,開始幾次遲到,讓他們在同學面前丟臉。只要家長們正常而有愛,他們會受不了自己的墮落從而有自己的成長,擔負起正常學生的責任。

家長很多時候缺乏耐性。看著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與速度成長,就著急。其實不是孩子出問題,而是家長心態出了問題。

那些輔導孩子做作業的咆哮的家長,有幾個你們自己小時候電閃雷鳴般快速完成作業的?如果是,你們的家長是否如你們一樣心急火燎?

第三,不抱怨

以前,倩在家總愛說孩子爸的缺點,想讓孩子避開他爸的缺陷健康成長。這可能嗎?不可能,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除了像他爸一樣沒出息,還會像你一樣怨天尤人。

現在,倩學乖了,她不再說孩子他爸了。要說就說:你看你爸,工作不容易,但是為了家庭,還是得承擔起責任。生活對誰都不容易,但是有責任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張律師對孩子的指責抱怨,如果沒猜錯,包含著她對於前夫的不滿。這種不滿帶給孩子很大的傷害。本來就是殘缺的家庭,沒有了父愛,而母親殘缺的個性讓孩子處境雪上加霜,生無可戀。

不抱怨的家長是整個家庭的福氣來源。父母不抱怨,孩子才能夠更專注於自己應該做好的事情上,取得進步,形成良性循環。

結語

劃重點兩個:

愛恨

父母與孩子,本該互相攙扶相助著走完人生。相親相愛才能快樂幸福,相生相殺是人間最大的悲劇。

父母的愛可以給人最大的溫暖,產生最強的能量。但同時,也可能造成最大的壓力。愛畸形與愛不夠或愛太多一樣,都是有毒的。

所有不健康的愛都有一個共同點:父母以自己為中心來要求孩子,來規劃孩子的人生。

父母的愛應該始終以孩子成長為考慮中心才是正常而健康的,從而對孩子有益的。

強勢

有些家長自己碌碌無為,卻對孩子無比強勢,恨不得讓孩子為自己闖出一片天。

有些家長自己事業有成,對孩子也充滿了愛與耐心,能與孩子交朋友,放孩子自由成長。

因此,家長的強勢不在於事業有成與否,而在於內心有沒有大格局:自己或安於平靜,或有所成就,但是始終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因此,真正強大的家長都是不斷充實自我,並尊重孩子。

與孩子能產生有效的情感互動,並以自己行為示範的家長是所有父母的學習模範。

相關焦點

  • 阿德勒心理學解析:一個人越自卑,尋求優越感的要求就越強烈
    這來自於精神分析學派中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認為,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建立一種優越感來克服生活中的障礙,克服自卑感。他認為,只有一種動機推動著人們,他稱之為優越感。一個人越自卑,尋求優越感的要求就越強烈。
  •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越愛越捨得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
    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被長輩和父母看作掌上明珠,對孩子是有求必應,生怕受到一點委屈。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過度的愛就變成了嬌慣,而嬌慣孩子危害很大。同事松梅屬於比較嬌慣孩子的媽媽。她除了關心孩子的吃飯、穿衣和睡覺之外,就連很多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小事也為孩子包辦做了。孩子有亂扔東西的壞習慣,他的房間經常亂得一團糟,而且年滿5歲還不會自己繫鞋帶,每次出門都需要松梅系好。
  • 為啥孩子越管越壞?錯誤的管教方法,很多父母卻還在用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大家都說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會頑皮很多,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人小鬼大,他們即使年齡非常小,都會擁有自己的想法,並且當他們長到一定年紀的時候,他們就會不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因為他們只願意相信自己腦海裡想出的事情,而不願意聽從父母的灌輸式教育。
  • 欺軟怕硬的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寓言:從前,一個國王出門遠行,臨走時交給他的僕人(3人)每人一錠銀子,讓他們去做生意,等國王回來時再見他。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給我的銀子,我已經賺了10錠了。於是,國王給了他10座城池。第二個僕人賺了5錠銀子,國王給他了5座城池。
  • 父母越能「忍」,養出來的孩子越優秀
    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李嘉誠說:父母事業再大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子女教育上的失敗。教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絕對是我們這一生最值得驕傲的事。作為父母,最可貴的就是時常反思,不以錯誤的方式埋沒了孩子的成長成才。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不同心態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天差地別。
  • 愛哭的孩子長得快?孩子的生命力越強,越健康,他就哭得越厲害
    孩子都有相同的特點,就是習慣以為其他人應該時刻以他為中心。一旦得不到關注就會以哭來提醒身邊人該注意他了。剛出生的小嬰兒如此,一歲之後的大寶寶也是如此,因為孩子會發現只有自己哭的時候,是父母最為關注的時候。哭可以得到擁抱,得到安慰,得到詢問和關懷,所以,孩子喜歡哭。⊙達到自己的需求。
  • 父母越呵護,孩子越逆反
    劉偉說,「物質上的滿足是永遠不夠的,他們越愛管我這管我那,我就越要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  為何父母越呵護,劉偉越逆反?  1、父母的過分呵護讓孩子遇事缺少解決能力。精心照顧、包辦代替、過度保護,使劉偉任性、自私、缺乏責任感、勞動技能低下、環境適應能力差、性格懦弱,使他不懂得謙讓,結果經常遇到挫折,沮喪而又束手無策。  2、父母彌補回報的心理影響。劉偉的父母想用孩子的成功去彌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遺憾,期望值高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厭煩心理。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我就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孩子!」小剛聽到後跑到自己臥室裡狠狠地關上門,這樣的場景反覆在家裡上演著。很多父母表示自己也不喜歡嘮叨,只是孩子總把家長的話當做耳旁風,也不認真聽。事情真是這樣的嗎?為什麼有的家長越跟孩子嘮叨,孩子越叛逆呢?其實這超限效應的表現。
  • 握力越強,人越健康
    握力越強,人越健康,越不容易罹患大病重病。所以,提升握力有助於防病保健。我們有手,手能握物,握物需要肌肉的力量。肌肉力量是機體在應對周圍外在環境壓力時主動產生的最大瞬時力量。握力對全身總體肌肉力量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是反映肌肉力量的一個很好的指標。除此之外,握力還與許多臨床結局相關,是疾病預測的良好指標。由此說,檢測一個人握力,可以推斷其健康狀態。
  • 孩子越長越「矮」?錯誤坐姿對身高發育不利,家長要儘快幫忙糾正
    執筆:小梨插畫:白露編輯:木子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越長越端莊,而想要孩子的體態好,就難免會非常注意孩子的坐姿。因為坐姿正確的孩子會越長越標誌,而坐姿錯誤的孩子,若是長期不改正,孩子可能會越長越矮,還可能對孩子身體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家長需要儘可能地改善孩子的坐姿。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如果你稍微認真地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寶寶睡覺有這3種不良習慣,是輔食餵養過度惹的禍,越吃脾胃越弱
    所以寶寶對於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也相對較弱,有時候父母的不經意間的做法就會給寶寶帶來傷害。在孩子身體的各項功能中,脾胃可以說是最為關鍵的存在,畢竟脾胃會將營養轉化並傳遞到孩子身體的各個部分。寶寶睡覺有這3種不良習慣,是輔食餵養過度惹的禍◆ 總愛趴著睡當你發現,寶寶平時都是平躺睡或者是側睡,再添加了輔食之後,孩子變得更喜歡趴著睡覺時,就該引起重視了,可能是孩子的脾胃出先了不適。
  • 父母過度的愛,其實是孩子的負擔
    1.父母過度的愛,其實是孩子的負擔越不自信,越容易做不好,於是越覺得對不住父母,越自責,形成惡性循環。雖說這是吳昕自己的問題,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有一部分是父母過度的愛導致的,因為父母付出過多時,孩子會力不從心,所以會成為一種負擔和幹擾。
  • 讓孩子自在的成長吧!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越擔心越焦慮,越焦慮越恐慌,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很多父母都覺得, 如果讓孩子少上了一個班,他們就要落於人後。尤其在聽到別人家孩子劍橋英語五級都過了,自家孩子的單詞量才剛剛到了三千。然而,過度的焦慮常常讓我們以愛之名,行綁架之實,做出很多傷害孩子的事情,結果就是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 教育孩子,越苛責越失望,百堵不如一疏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經歷犯錯才能知道什麼是對的,家長需要教會的是讓孩子知道如何管理自己,而不是等到別人批評才知道自己是錯的。家長的要求多,孩子對自我的要求就會降低,家長越苛求孩子可能就越會讓人失望。作為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朋友,可以給他們提建議,但要減少命令的語氣。
  • 教寶寶說話的四個錯誤方法,孩子越學越不會,中了的父母趕快改正
    因此,父母要經常跟孩子說話,起到示範的作用,讓孩子慢慢理解並模仿。1歲內的寶寶雖然還不太會說話,但語言理解和模仿能力已經發展得很快,他們非常留意周圍人的話,尤其反覆出現的那些話。家長怎樣做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語言的健康發展呢?
  • 閱聽|父母越愛擔心,孩子反而越差勁
    ·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越愛擔心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反而越差勁。 父母的擔心,會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孩子的信念,他的性格、心理、行為都會朝著這個信念不斷發展,直到變為事實。 比如父母總擔心孩子被欺負,就會給孩子傳遞出「我很容易就被人欺負」的信念,於是他的性格變得膽小、容易害怕、驚慌,這樣的特質便更加有利於他「被人欺負」。
  • 父母越能忍住3件事,孩子會越出色,但很多人做不到
    都說,養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多的是父母一點一滴地用心雕琢。在這個漫長過程中,家長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態,切忌用力過猛,因為很多時候,「收」要比「放」更重要。父母越能忍住3件事,孩子會越出色,但很多人做不到!
  • 為什麼越批評越改變不了孩子?父母沒有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每一個人在沒有孩子之前都肯定有這種心理「如果我有孩子了,我一定要做一個最溫柔的媽媽」「我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溫文爾雅的人」「不能批評孩子,要理想的教育」當有了孩子之後,特別是孩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很多媽媽發現以前讀的那些「育兒雞湯文」,簡直是白讀了!
  • 這4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優秀
    父母若強勢衝動,孩子就容易膽小自卑;父母若耐心寬容,孩子就會更加陽光快樂……而以下4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優秀。忍住不越界,才會有界限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既用力量託起了孩子,也用力量徹底毀了孩子。據倫敦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更低。那些沒有界限「為你好」的行為,只會慢慢削弱孩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失去邊界意識,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