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哭」,嬰幼兒時期一歲之前的啼哭,慢慢長大會走路會說話之後的哭鬧。面對孩子一言不合就落淚的情況,父母總是無法輕鬆應對。
一家玩具店裡,一個男孩吵著鬧著要買一輛玩具小汽車,他的媽媽怎麼都不同意。男孩要求無果的情況下,直接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開始嚎啕大哭。
「我就要買,就要買,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你都給妹妹買娃娃了,為什麼不能給我買小汽車?」
「你不要哭了,煩死了,哭也沒有用,我說不買就是不買。你再哭就把你扔這裡。」
孩子的媽媽態度很強硬,一邊訓斥孩子一邊想把孩子從玩具店拉走,但是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賴在地上怎麼都不起來。
「哎呀,孩子那麼小,給買就是的。」「不能買,就讓他哭,哭夠了就不哭了。」周圍的人也跟著七嘴八舌的討論。
面對孩子的哭鬧,大人到底應該如何做呢?視而不見,還是順其心意滿足孩子的要求呢?
一、小孩子愛哭有哪些原因?
⊙身體不適。
特別是剛出生的嬰兒,啼哭是自我欲望的表現,如果餓了,他會哭;拉臭臭了,他會哭;身體不舒服了,他會哭。這是他唯一的表達述求的方式。只有哭了,父母才會看看他是不是餓了,是不是尿布該換了,是不是腸胃不舒服了。而對於大一點的寶寶,摔倒了他會哭,疼了他會哭,難過了他會哭,哭是他身體狀態不好的最直接表達方式。
⊙獲得注意和關心。
有這麼一句話,如果周圍沒有其他人,摔倒的孩子不會哭。意思是指很多時候孩子的哭鬧可能僅僅是為了尋求關注而已。孩子都有相同的特點,就是習慣以為其他人應該時刻以他為中心。一旦得不到關注就會以哭來提醒身邊人該注意他了。剛出生的小嬰兒如此,一歲之後的大寶寶也是如此,因為孩子會發現只有自己哭的時候,是父母最為關注的時候。哭可以得到擁抱,得到安慰,得到詢問和關懷,所以,孩子喜歡哭。
⊙達到自己的需求。
「愛哭的孩子有糖吃」,當孩子有某種需求而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會哭,用哭來表達他的強烈願望。特別是孩子提出想要某個玩具,想吃某樣東西的時候,父母的回應是不可以是拒絕的時候,孩子就要哭。在最初幾次的時候,無論他的哭能不能達到目的,他都是要哭一哭的。而當他發現哭能達到目的的時候,下一次同等情況,他肯定還會繼續哭。
⊙消極心理。
如果孩子持續得不到關愛,一直遭到忽視的時候,孩子也會哭,即使得不到關注還是會選擇哭,即使父母不給予理睬,他也會繼續哭。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有二胎的家庭,由於父母關注點轉移到了二胎身上,平時對他忽視太多,讓他有「報復」心理,他知道自己越是哭父母越是煩躁,他就選擇以此方式去「折磨」父母。他的心理是消極的,他認為自己不被愛,他認為父母有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他了,所以,他哭。
弄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之後,父母就應該知道,孩子哭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不是所有的哭都需要及時遏制的,哭也有一定的作用和好處。
二、孩子愛哭不一定是壞事,還有這些好處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就是:愛哭的孩子長得快。
此種觀點認為小孩哭是一種自我欲望的表現,如果孩子的生命力越強,越健康,他就哭得越厲害。因為哭對孩子來說是種運動,哭會使他增進食慾,哭累了會讓他酣睡。
⊙促進嬰幼兒長身體。
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老一輩的人常說「小孩多哭好,哭是長身體。」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確實剛出生的孩子,越是愛哭的身體長得越快。哭聲洪亮的孩子身體素質越好,多哭多消耗體能,促進嬰兒多進食,哭得多了哭累了他更容易入睡,睡得好睡得多,身體也就長得更快。
⊙幫助孩子發洩情緒,消除焦慮。
有時候孩子是需要哭來發洩當時情緒的,比如孩子打針疼,摔倒了疼,這是孩子正常的生理反應,父母不應該因為煩躁就要求孩子停止哭。不讓孩子哭只是解決父母的感受,而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
甚至有些父母會用諷刺和威脅的方式來訓斥孩子,「你怎麼那麼膽小」,「你怎麼那麼丟人」,「再哭我就打你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諸如此類的言語都是極其錯誤的。孩子疼了,難過了,當然是可以哭的,哭有助於他們排解當時的情緒,高興了就笑,不高興了那就哭,這是每一個人成長中的正常過程。
孩子哭都是有原因的,從第一聲啼哭表示他的到來,孩子之後的每一次哭,都有著孩子的欲望表達。所以父母一定要正確面對孩子的哭鬧,找出其中原因,「對症下藥」,不管不問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越是不給予關注,孩子的問題就是越嚴重。所以,面對孩子不同情況的哭,父母應該正確教育。
三、當孩子哭鬧不止,父母應該怎麼做
⊙確定孩子的身體狀況。
孩子一歲之前的哭,是他身體反應的各種信號表現,所以當孩子哭得時候,父母應該及時觀察,孩子是不是餓了是是不熱了是不是胃絞痛。孩子一歲之後,如果是因為受傷而哭,父母應該及時檢查孩子身體,是不是傷到了骨頭傷到了內臟。孩子的哭不一定是無理取鬧,也有可能是身體真的很不舒服,所以一定要加以重視。
⊙處理好父母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眼淚,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煩躁和焦慮而錯誤判斷孩子的問題和情況。
⊙不要打罵孩子。
孩子哭了,父母做的最錯誤的事情就是打罵孩子,甚至是威脅孩子。越是粗暴教育的孩子,越是叛逆不聽話的,越是溫柔教育的孩子,越是貼心懂事。孩子是父母行為的映射,所以父母的做法和態度很重要,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父母應該了解其原因,耐心的給予回應和教育,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請求,父母既要能拒絕,又要讓孩子「心服口服」,才能獲得「良性循環」。
⊙不可以接受孩子的眼淚威脅。
有些父母或是爺爺奶奶,總是特別寵溺孩子,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儘量滿足,即使是不應該滿足的,如果孩子哭了也會妥協想辦法滿足。這樣的後果就是「惡性循環」,在下一次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就會使用同樣的「手段」,流眼淚,哭鬧,撒潑打滾。所以,家長的「百依百順」,只會換來孩子的「得寸進尺」。
⊙了解孩子哭的原因。
父母可以讓孩子先哭,只要不打擾他人,就讓孩子哭出來,讓他發洩完。等孩子心情平復下來,安靜下來之後,父母要做的就是詢問,問清楚孩子到底哭什麼,是什麼原因哭,和孩子好好溝通,這樣的處理方式,才能有效預防孩子下一次的「軟弱」哭泣。
⊙多陪伴孩子。
孩子很多時候的哭鬧都是尋求關注,是孩子安全感不足的表現。特別是有二胎的家庭,容易忽略對老大照顧,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父母是愛每一個孩子的。無論多麼辛苦,多麼想休息,陪伴孩子都是最重要的,都應該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處理孩子的問題之前,要先學會理解孩子的感受,培養自信又獨立的孩子,父母的言行很重要,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成長中處理事情的能力。
今日話題:平時孩子都會在什麼情況下哭鬧呢?面對孩子的眼淚,大家又都是如何做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
聽荷葉媽咪講述育兒故事,分享育兒知識,和寶寶一起快樂成長。
育兒不易,希望我的點滴經驗能幫助你們在育兒的路上不迷茫。
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