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哭的孩子長得快?孩子的生命力越強,越健康,他就哭得越厲害

2020-12-22 科普圈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哭」,嬰幼兒時期一歲之前的啼哭,慢慢長大會走路會說話之後的哭鬧。面對孩子一言不合就落淚的情況,父母總是無法輕鬆應對。

一家玩具店裡,一個男孩吵著鬧著要買一輛玩具小汽車,他的媽媽怎麼都不同意。男孩要求無果的情況下,直接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開始嚎啕大哭。

「我就要買,就要買,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你都給妹妹買娃娃了,為什麼不能給我買小汽車?」

「你不要哭了,煩死了,哭也沒有用,我說不買就是不買。你再哭就把你扔這裡。」

孩子的媽媽態度很強硬,一邊訓斥孩子一邊想把孩子從玩具店拉走,但是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賴在地上怎麼都不起來。

「哎呀,孩子那麼小,給買就是的。」「不能買,就讓他哭,哭夠了就不哭了。」周圍的人也跟著七嘴八舌的討論。

面對孩子的哭鬧,大人到底應該如何做呢?視而不見,還是順其心意滿足孩子的要求呢?

一、小孩子愛哭有哪些原因?

⊙身體不適。

特別是剛出生的嬰兒,啼哭是自我欲望的表現,如果餓了,他會哭;拉臭臭了,他會哭;身體不舒服了,他會哭。這是他唯一的表達述求的方式。只有哭了,父母才會看看他是不是餓了,是不是尿布該換了,是不是腸胃不舒服了。而對於大一點的寶寶,摔倒了他會哭,疼了他會哭,難過了他會哭,哭是他身體狀態不好的最直接表達方式。

⊙獲得注意和關心。

有這麼一句話,如果周圍沒有其他人,摔倒的孩子不會哭。意思是指很多時候孩子的哭鬧可能僅僅是為了尋求關注而已。孩子都有相同的特點,就是習慣以為其他人應該時刻以他為中心。一旦得不到關注就會以哭來提醒身邊人該注意他了。剛出生的小嬰兒如此,一歲之後的大寶寶也是如此,因為孩子會發現只有自己哭的時候,是父母最為關注的時候。哭可以得到擁抱,得到安慰,得到詢問和關懷,所以,孩子喜歡哭。

⊙達到自己的需求。

愛哭的孩子有糖吃」,當孩子有某種需求而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會哭,用哭來表達他的強烈願望。特別是孩子提出想要某個玩具,想吃某樣東西的時候,父母的回應是不可以是拒絕的時候,孩子就要哭。在最初幾次的時候,無論他的哭能不能達到目的,他都是要哭一哭的。而當他發現哭能達到目的的時候,下一次同等情況,他肯定還會繼續哭。

⊙消極心理。

如果孩子持續得不到關愛,一直遭到忽視的時候,孩子也會哭,即使得不到關注還是會選擇哭,即使父母不給予理睬,他也會繼續哭。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有二胎的家庭,由於父母關注點轉移到了二胎身上,平時對他忽視太多,讓他有「報復」心理,他知道自己越是哭父母越是煩躁,他就選擇以此方式去「折磨」父母。他的心理是消極的,他認為自己不被愛,他認為父母有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他了,所以,他哭。

弄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之後,父母就應該知道,孩子哭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不是所有的哭都需要及時遏制的,哭也有一定的作用和好處。

二、孩子愛哭不一定是壞事,還有這些好處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就是:愛哭的孩子長得快。

此種觀點認為小孩哭是一種自我欲望的表現,如果孩子的生命力越強,越健康,他就哭得越厲害。因為哭對孩子來說是種運動,哭會使他增進食慾,哭累了會讓他酣睡。

⊙促進嬰幼兒長身體。

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老一輩的人常說「小孩多哭好,哭是長身體。」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確實剛出生的孩子,越是愛哭的身體長得越快。哭聲洪亮的孩子身體素質越好,多哭多消耗體能,促進嬰兒多進食,哭得多了哭累了他更容易入睡,睡得好睡得多,身體也就長得更快。

⊙幫助孩子發洩情緒,消除焦慮。

有時候孩子是需要哭來發洩當時情緒的,比如孩子打針疼,摔倒了疼,這是孩子正常的生理反應,父母不應該因為煩躁就要求孩子停止哭。不讓孩子哭只是解決父母的感受,而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

甚至有些父母會用諷刺和威脅的方式來訓斥孩子,「你怎麼那麼膽小」,「你怎麼那麼丟人」,「再哭我就打你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諸如此類的言語都是極其錯誤的。孩子疼了,難過了,當然是可以哭的,哭有助於他們排解當時的情緒,高興了就笑,不高興了那就哭,這是每一個人成長中的正常過程。

孩子哭都是有原因的,從第一聲啼哭表示他的到來,孩子之後的每一次哭,都有著孩子的欲望表達。所以父母一定要正確面對孩子的哭鬧,找出其中原因,「對症下藥」,不管不問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越是不給予關注,孩子的問題就是越嚴重。所以,面對孩子不同情況的哭,父母應該正確教育。

三、當孩子哭鬧不止,父母應該怎麼做

⊙確定孩子的身體狀況

孩子一歲之前的哭,是他身體反應的各種信號表現,所以當孩子哭得時候,父母應該及時觀察,孩子是不是餓了是是不熱了是不是胃絞痛。孩子一歲之後,如果是因為受傷而哭,父母應該及時檢查孩子身體,是不是傷到了骨頭傷到了內臟。孩子的哭不一定是無理取鬧,也有可能是身體真的很不舒服,所以一定要加以重視。

⊙處理好父母的情緒。

面對孩子的眼淚,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煩躁和焦慮而錯誤判斷孩子的問題和情況。

⊙不要打罵孩子。

孩子哭了,父母做的最錯誤的事情就是打罵孩子,甚至是威脅孩子。越是粗暴教育的孩子,越是叛逆不聽話的,越是溫柔教育的孩子,越是貼心懂事。孩子是父母行為的映射,所以父母的做法和態度很重要,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父母應該了解其原因,耐心的給予回應和教育,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請求,父母既要能拒絕,又要讓孩子「心服口服」,才能獲得「良性循環」。

⊙不可以接受孩子的眼淚威脅。

有些父母或是爺爺奶奶,總是特別寵溺孩子,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儘量滿足,即使是不應該滿足的,如果孩子哭了也會妥協想辦法滿足。這樣的後果就是「惡性循環」,在下一次孩子有需求的時候,就會使用同樣的「手段」,流眼淚,哭鬧,撒潑打滾。所以,家長的「百依百順」,只會換來孩子的「得寸進尺」。

⊙了解孩子哭的原因。

父母可以讓孩子先哭,只要不打擾他人,就讓孩子哭出來,讓他發洩完。等孩子心情平復下來,安靜下來之後,父母要做的就是詢問,問清楚孩子到底哭什麼,是什麼原因哭,和孩子好好溝通,這樣的處理方式,才能有效預防孩子下一次的「軟弱」哭泣。

⊙多陪伴孩子。

孩子很多時候的哭鬧都是尋求關注,是孩子安全感不足的表現。特別是有二胎的家庭,容易忽略對老大照顧,父母應該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父母是愛每一個孩子的。無論多麼辛苦,多麼想休息,陪伴孩子都是最重要的,都應該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處理孩子的問題之前,要先學會理解孩子的感受,培養自信又獨立的孩子,父母的言行很重要,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成長中處理事情的能力。

今日話題:平時孩子都會在什麼情況下哭鬧呢?面對孩子的眼淚,大家又都是如何做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

聽荷葉媽咪講述育兒故事,分享育兒知識,和寶寶一起快樂成長。

育兒不易,希望我的點滴經驗能幫助你們在育兒的路上不迷茫。

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比如,一個孩子無論遇到大事還是小事,都很喜歡哭。找不到校服了,他就哭著找媽媽;被教育了幾句,他又嚎啕大哭起來……家長不堪其煩,於是就常常說它是個"愛哭的寶寶"。 但是,孩子聽到後。不但沒有反省自身,還哭得越來越大聲。
  • 老子越厲害兒子越沒用,爸爸越平庸孩子越有出息
    為什麼老子越厲害,兒子就越沒用,爸爸越平庸,兒女就越有出息。俗語說:老子英雄兒好漢。這樣的也有,他 們也確實會教育會影響。有很多是在老子的庇護下根本沒有機會磨練自己。‌ 但也有一部分人,往往老子越厲害,兒子就越沒有用。老子越厲害的人就越追求完美,要求就越苛刻,就越目中無人。
  • 孩子越鬥越聰明,媽媽越鬥越精明
    現在孩子不僅越長越漂亮,也越來越聰明了。從小到大,鬥個八百回合,孩子越鬥越聰明,媽媽也越鬥越精明。那到底是「薑還是老的辣」,還是「前浪被後浪拍在沙灘上」?7月3日,一位90後媽媽,輕手輕腳的按下自家大門密碼,快速開門。一眼便看到女兒起身秒關電視,正好抓個正著。
  • 愛哭的孩子長大後更優秀,哭與不哭真的有差距,家長別不信
    當孩子脫離母親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所有人都期待聽到孩子的哭聲,因為孩子的第一聲哭啼,意味著孩子是否身體健康,哭的聲音越大越響亮,證明孩子的身體越健康。而當孩子長大之後,家長們就會開始厭煩聽到孩子的哭聲了,特別是一些愛哭鼻子的孩子,總是哭得家長煩躁不安,容易發脾氣。
  • 為啥說「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這些毛病別嫌棄,是聰明表現
    每一個孩子的降臨,身上都帶著父母對他們的期許,盼望著他們平安健康,盼望著他們成為棟梁之才,可帶過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孩子幼兒時期最難帶,尤其是三歲以後的孩子,動不動就會變成把家拆了的「熊孩子」。但老話說得好: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可這究竟是真是假呢?
  • 孩子3歲前,這5個「毛病」別管,越管越麻煩
    其實啊,3歲前的寶寶好多「壞毛病」都不用管,你越管可能越麻煩。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帶他玩小遊戲、出門轉轉等。感覺到舒服之後,他會不斷去嘗試。探索生殖器的行為並不會引起身體和精神上的損害。相反呢,它是為孩子未來的性健康打基礎的一個行為。
  • 心理學:越厲害的人越謙虛,越落後的人越驕傲
    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在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這樣的一個事實,一個人越成功,他可能就越謙虛。而一個人越無知,他反而會越驕傲。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洩出來。她上幼兒園以後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洩。每次聽到看到有家長說「愛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隨便哭」一類的話,我就有些生氣。
  • 閱讀能力越強,孩子的理解力就越強
    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孩子的閱讀能力越強,理解能力也就越強。你有遇到過這些情景嗎?情景一:語文成績出來了,小美只考了75分。為了提高兒子的理解能力,媽媽建議他多讀一些課外書。可是,小虎卻不屑一顧。媽媽告誡他說:「書讀得少,閱讀能力不高,怎麼能提高理解力!」
  • 男女那點事:孩子性格更隨父親?越年輕生育孩子越健康
    很多人都說孩子長得比較隨和父親,尤其是孩子的性格,其實在生物遺傳的角度上來看的話,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基因的原因,所以說孩子的性格身高等方面更加的隨父親。所以說無論生男生女男性的基因都起著一定的作用,來決定孩子的各個方面。
  • 「越長越年輕」的5位明星,譚松韻30歲像高中生,而他就厲害了!
    「越長越年輕」的5位明星,譚松韻30歲像高中生,而他就厲害了!接下來給你們講講「越長越年輕」的5位明星,譚松韻30歲像高中生,而他就厲害了!3、鍾漢良鍾漢良其實是越長越年輕了,曾經就是我們心中的男神,而且鍾漢良現如今已經有45歲了,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畢竟從鍾漢良的顏值看,完全就看不出來,果然是「凍齡男神」,真的是越長越年輕了,最近更是與譚松韻合作了《錦心似玉》,讓人很期待!
  • 為何孩子越喝越瘦小?
    大家好,我是米醫生 最近我有一個很大的感悟,就是在孩子養育上,媽媽越焦慮越容易走「極端」前幾天,我門診碰到一個媽媽,她帶著孩子看診,孩子長得又瘦又小又黃這個媽媽問我:米醫生,都說喝粥養脾胃的,我天天都給孩子喝粥,為什麼孩子越長越瘦啊
  • 越長大越好看的孩子,才會有的明顯特徵,一般人沒有
    導讀:越長大越好看的孩子,才會有的明顯特徵,一般人沒有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越長大越好看的孩子,才會有的明顯特徵,一般人沒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越能「忍」,養出來的孩子越優秀
    而以下4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優秀。她把吳洋牢牢抓在手心,和他保持著「共生」無界限的生活。那些沒有界限「為你好」的行為,只會慢慢削弱孩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失去邊界意識,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人。可越在親密關係中,越需要清晰的界限,這樣愛才能夠流動,靈魂才能起舞。做個有界限感的父母,尊重孩子作自己生命主人的權利,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尊重孩子獨特的生活節奏和方式,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有邊界感的人。
  • 父母越強孩子越弱?阿德勒:過度關注讓人執著錯誤
    二、專家:家長對孩子慎用關注我們知道,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愛的關注與陪伴。那時候,父母對孩子別無他求,只要他健康快樂。所以孩子便健康快樂。可是,隨著孩子漸漸成長,父母開始擔心社會的壓力。孩子一點點的失誤與走偏,都逃不過高人父母的火眼金睛。那孩子還怎麼混?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啊。為什麼家長越強,孩子越弱?沒有錯的孩子,只有教養不好的家長。家長如果將自身置於孩子敵對方,就會造成自己越強,孩子越弱的情形。
  • 寶媽以為孩子越胖越健康,發朋友圈慶祝,殊不知孩子健康出問題
    今日問題:孩子是越胖越健康嗎?在原先老一輩的思想裡,長得胖是福氣,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全家都要樂上三天,特別是爺爺奶奶輩,在兒媳懷孕以後,補各種補品,覺得現在兒媳不是一個人了,而是兩個人,一定要好好補,胖一點無所謂。但是現在隨著時代的變化,孩子並不是長的越胖越好的,不僅不會更好反而還可能是存在一些隱性的疾病。
  • 新生兒3個地方越醜越健康,看看你們家的寶寶有沒有?
    新生兒3個地方越醜越健康,看看你們家的寶寶有沒有? 寶寶出生後,寶媽們總是迫不及待的想與孩子見面,他們認為孩子是天底下最可愛的,當然也有些挑剔的家長,會覺得新生兒的某些體徵非常醜陋,擔心寶寶未來的長相。實際上新生兒某些方面長得醜是件好事,尤其是這幾個位置,越醜越健康,讓我們看看都有哪些。
  • 能力越厲害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三個特徵,父母偷偷樂吧
    為什麼研究犯罪心理學的教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說起李玫瑾教授,很多的家長都不陌生。因為她的教育理念在網絡上很受大眾歡迎,但是李玫瑾教授在大學期間學習的並非育兒專業,而是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上總結過:越有本事的孩子越難教育,如果孩子有這三個特徵,父母應感到高興。
  • 爸爸越喜歡做"這3件事",證明他越"窩囊",孩子也深受其害
    爸爸越喜歡做&34;,證明他越&34;,孩子也深受其害家庭對於一個人來說影響有多大在這裡就不用多說了,一個人的品性、發展以及格局眼界與他從小的家庭環境影響離不開。而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教育以及環境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個孩子長大以後 有沒有出息很大原因取決於成長的環境。
  • 孩子越被吵得厲害,跟父母越親近,怎麼回事?背後原因有些心酸
    文/可馨育兒說(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近日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小娃娃在派出所過夜,不一會他媽媽追來了,娃被氣得抱著警察叔叔大哭說要遷戶口,母子大戰一觸即發。很有意思的一個視頻,讓人歡樂的表面下反映了家庭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