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的眼中,虹橋路不僅是一條有名的馬路,更是貴族的代表。得緣於那裡的一座神秘的芳園,那裡面匯集老別墅與新豪宅組成的奢華名流大宅,是名流貴胄聚集專區,還有著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底蘊,它見證了上半個世紀上海灘風雲際會世事浮沉。
虹橋路東起華山路,西至虹橋機場,長8623米,寬40米。1901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築路至程家橋,以其附近的虹橋鎮命名。在20世紀30年代,地處西郊農村的虹橋路還是一片清幽的鄉野風光,四周遍布農田,綠樹成蔭,空氣新鮮,那裡是商賈、官僚們假日跑馬和度假之地,隨之便興起了一股建造度假別墅之風。
張愛玲曾經說過,那些發財了的人,都到虹橋路上買地蓋別墅。所以鑄就了如今虹橋路那片充滿風格迥異、異國風情濃鬱的歐式別墅區。
一路往西,中山西路口的虹橋路1168弄坐落著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華村。這個虹橋路上最大的花園別墅區由18幢花園別墅組成,是當時上海灘名流人士居住之地,曾被描繪為都市中「神秘的芳園」。
走進美華村,恍若走入一個綠色的世界,這裡擁有一大片綠草如茵綠地,足以驚豔你的視線,在上海寸金寸土的地方顯得那樣的奢侈,這裡成群的鳥兒,在高大茂密的樹叢間鳴叫,空氣極其新鮮。
十幾幢淺黃色的小洋樓就這樣散落著,雖然經過多年的歷史滄桑和塵埃,曾經風華絕代的洋房早已變得斑駁和老舊,但它卻是上海歷史文化的見證。幾易其主留下來的10棟風格各異的老洋房猶如在無言地訴說著一段段以往歲月積澱下來的故事。
美華村9號別墅,是一幢英國都鐸式假3層建築,初建於1935年前後。這幢黃牆紅頂的別墅在綠樹的掩映中顯得格外醒目,建築屋面陡峭,簷口大幅度外挑,牆面木結構外露。建築的窗子大多是方形的,窗框周圍有凹凸的竹節狀線腳裝飾,屋頂有伸出屋面的煙囪。門廳入口採用石料砌成的拱形邊框,非常特別,室內有盤旋而上的樓梯。
這裡曾是陳香梅的婚房,1944年,剛從香港嶺南大學畢業的陳香梅加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成為中央社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記者。抗戰結束後,她被調往上海中央通訊社工作,憑著熟練的英語和深厚的文學功底,陳香梅趕赴抗戰一線,採訪援華空軍「飛虎隊」總指揮陳納德將軍。一段最美忘年戀從此拉開序幕。
陳納德是美國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在美國召集100多名飛行員和300餘名機械人員、文職人員組成有名的「飛虎隊」(原名「美國空軍志願隊」)來中國協助訓練中國空軍。中日正式宣戰後,空軍志願隊改為「十四航空隊」,與中國空軍並肩作戰,幫助中國人民打擊日本侵略者,擊落了2000多架敵機。他還開闢「駝峰航線」,飛越喜馬拉雅山,將重要的戰略物資從印度運送到中國,建立了舉世皆知的功勳。
陳香梅對陳納德一見鍾情,兩人認識兩年後開始正式交往。但是陳納德比陳香梅大三十幾歲,甚至比她的父親還大,所以他們這段戀情進展的並不順利。不過,陳香梅的外祖父廖鳳舒是廖仲愷胞兄,曾任國民政府駐日本、古巴等國大使,他很喜歡打橋牌,而陳納德是橋牌高手,自認識陳香梅後,陳納德每個周末都設法到陳香梅外祖父家裡跟他打橋牌、聊天。漸漸地,這個中國家庭接納了這位美國女婿,兩人正式在1947年12月21日上海美華村5號結婚。
美華村1號別墅,曾是是黑人牙膏廠老闆嚴伯林的舊居,於1937年建造。這是一幢2層西班風格與中國民居樣式相結合的中西混搭別墅。西班牙風格主要表現在北面入口,屋面的淡紅色緩坡和細部處理;面向草坪的南面二樓的木結構挑臺則有著典型的中國民居風格,中間有漂亮的旋轉扶梯。屋前有10000平方米的寬闊草坪,草坪四周栽滿龍柏、雪松、梧桐等喬木。
這裡從1946年開始就租給宋美齡居住,宋美齡來上海時除居住在今東平路9號的「愛廬」以外,剩下的時間就是在棟別墅居住。後來,這幢房子的主人又成了當時上海金融和實業巨子李詠裳的侄女婿俞開齡。
俞開齡是上海聖約翰大學高才生,美國留學生。住在美華村時是他事業鼎盛時期,家裡永遠都是高朋滿座,當時政府財政部部長宋子文、京劇大師梅蘭芳都是這裡的常客。
陳納德將軍及夫人陳香梅住在美華村時,同俞家也時有往來,夫婦倆到俞家聊天都用英語。孫科的如夫人藍妮有時也會來到俞家大花園裡,同俞開齡切磋養花經。俞開齡的兒子俞鴻滄自小在美華村長大,前幾年還曾帶著兒孫來美華村懷舊,回想起自家兄弟姊妹小時候在花園裡玩耍、嬉戲,在大廳裡舉行「派對」、聽音樂的情景,不勝感慨。
如今的美華村位居虹橋CBD、古北國際社區、徐家匯商圈3大頂級商圈黃金交集點,炙手可熱。而被悉心保留下來的10棟老洋房,一如既往的低調內斂,不經意流露出來的貴族氣通過那一磚一瓦無言的訴說著昨日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