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南浦小學二年級陳華涵家
推薦理由:家中有讀書角、家庭閱讀日,三口之家會輪流講故事。每逢周末閒暇,圖書館和書店是一家人最愛去的地方。家長認為只有不斷學習的家庭才是健康向上的。
我們家中有張沙發,是孩子讀書時的「專屬座位」。每天孩子一做好功課,或者吃好飯,或者運動結束要收收汗,孩子就很自然地往這個位置一坐,開始看書,這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其實客廳是敞開的空間,大人來往走動會有些幹擾,但他習慣了在這裡,我們就尊重他的習慣,不會非要讓他到自己房間裡、坐到標準尺寸的書桌前。他在這個座位上找到一種舒適感,覺得在這裡看書是一種休息和享受,自然而然地會專注。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將這個「讀書角」的硬體升級一些,比如去買一張角幾和小書架放在沙發旁,方便他拿書;將頭頂上的燈管換得更亮一些之類的,提升孩子閱讀的體驗感,慢慢習慣沉浸式的閱讀,對外界聲響「充耳不聞」。平時上學期間,他一口氣坐在這閱讀的時間達40分鐘以上,疫情期間居家時間多,他一口氣看1.5~2小時的書也是常事。
我們想說的是,儘量尊重孩子的閱讀習慣,無論是座位,還是一天內的閱讀時間,還是孩子的閱讀方式,請家長儘可能地不要打斷或幹擾他。假若真的碰到大人認為「錯誤」的方式,也請首先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而後耐心引導糾正。千萬避免粗暴地給孩子「貼標籤」,說一些有負面暗示的話,如「你看書習慣真差!」「你就是幾分鐘都坐不住,看人家某某多專心」這些話只會讓孩子厭煩閱讀,否定自己。
書架上的書,基本是孩子最近正在看的書。種類很多,有的充滿童趣,有的略顯深奧的,通常都是教育部門和學校推薦的書目,一般是按孩子的年齡段來區分的,雖然都是優質且必讀的書籍,但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興趣點和閱讀的階段發展多少有些不同。他有可能更喜歡中國童書作家寫的故事,而對外國童話裡冗長的主角名字「不感冒」,也可能這一陣子喜歡讀兒童詩,下一陣子更偏愛科幻作品。所以在基本遵循規律的基礎上,我們對孩子閱讀的書目是很開放的,按他的興趣點節奏走,沒有「大人的書」和「孩子的書」之分。有時,孩子在大人的書櫃前轉悠轉悠,拿出一本磚頭一樣厚重的書來看,我們並不大驚小怪,從不阻攔也不去打岔,更不去質疑:「這你也看得懂啊?」只要他有興趣看就可以了,至於能看懂多少,其實隨著他認知程度的提升,每看一次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這種提升,其實孩子自己是最先感受到的,他覺得自己看懂的內容比以前多了,覺得自己有進步,更能激發閱讀興趣。
書香和報香並舉 童話和現實融合
我發現很多書,特別是童話、傳說、科幻類作品,和孩子每天過的現實生活是有一定距離的。有時他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似乎沒辦法落地。這個時候多看多讀報紙,其實是有必要的。報紙裡有很多新聞時事,內容和童話故事不同,閱讀這些文字,有助於他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對於拓寬視野是有益處的。
我們家常年訂閱報紙,孩子從會走路開始,就知道每天要去樓下打開信箱取報紙。幼兒園時,會看報紙的大標題學認字,上小學後,會讀一些短小的社會新聞。他漸漸知道,報紙上的都是真實發生在社會上的事件,新聞是不能夠誇張和
想像的,報紙上登的都是真事。所以除了「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孩子很小就知道一些國家大事,幼兒園時他不講小貓小狗的故事,而會講一些溫州景區和小區裡發生的事。今年的疫情,孩子在報紙上看各種「戰疫」報導,看「溫州版火神山醫院」,看醫護人員的手記這些文字特別接地氣,就發生在身邊。
閱讀是一個不斷輸入的過程,大家都希望孩子滿腹經綸,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輸出」。在表達上,誦讀古詩和聲律啟蒙益處多多,可以鍛鍊孩子表達的韻律感。有時在公園,吹來一陣風,孩子就背一首有關「風」的詩,看見柳樹,吟誦一首有關柳樹的詩聲律啟蒙已經背了上百篇,從一開始閱讀的不解生澀,到後來掌握了韻律越背越容易,其實孩子在閱讀中也在不斷總結。我想家長需要多多鼓勵,再感嘆一聲「多讀書真的好!」孩子別提多有成就感,恨不得再多閱讀一些有關的書,再好好表達和展示一番。在生活中,在很多場景裡,家長可以有意無意地啟發和引導孩子,將閱讀過的內容表達出來。
建立志同道合的信任感 開展積極互動
閱讀是家長與孩子建立溝通最良好的一種方式。
閱讀讓我們一家人有了共同喜愛的場所:圖書館和書店。可能孩子陪大人去商場,覺得一點也不好玩;大人陪孩子去遊樂場,覺得百無聊賴。但是在圖書館和書店,一家人的心情都是整整齊齊的舒適和安逸:在一個空間裡,互相陪伴著做同樣的事,每個人都有一種安靜的幸福感,至少覺得彼此是「志同道合」的人,而這正是親子溝通的前提。
在這個前提之下,有時,我們會通過閱讀,互相交流各自的讀書內容和想法;有時,我們讀到好詞好句,會分享齊讀,和孩子一起發出朗朗笑聲,品茗著書香的家庭氛圍愉快而幸福;有時,我們會各抒己見,碰撞出一些思想的小火花在閱讀中,我們其實可以觀察到孩子每個階段的所思所想,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接收到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應該說,閱讀的魅力在於,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一個人,促使人追尋真善美。
在親子溝通上,一本好書能夠抹去年齡的代溝。閱讀劉慈欣的作品,幾歲的孩子可以和三十多歲的大人一齊驚嘆連連;閱讀《明天要遠足》,三十多歲的大人也可以和幾歲的孩子一樣,為童真童趣而捧腹不已。閱讀的力量,不可小覷。讓讀書成為習慣,讓生活溢滿書香,希望我們每個孩子都能在冉冉書香中健康成長。
來源:甌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