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日報】斯人雖逝不可忘 煙霞燦爛橙桔芳

2020-12-13 中國科學院

在慶祝蘭州大學建校100周年文藝晚會上接受採訪(2009年9月20日)

與夫人仝允栩同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細胞室學習(1950年美國麥迪生)

美國田納西大學全體中國同學合影(左四)(1948年4月美國諾克維斯維爾)

在農民麥田裡做試驗

在家中度過94歲生日(2007年3月30日)

從美國回家後全家合影,中坐者父親鄭子明、母親董寶瑜(1951年3月常熟東張鎮)

中國植物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形態細胞組代表合影(右二)(1963年北京)

執教六十周年暨90華誕學術研討會合影(2003年)

有這樣一個農民子弟,讀完小學後因家境貧寒輟學,準備當學徒工也沒成。父親靠借貸供他上初中,後來成了一名小學教員。工作4年後又考上大學,然後又到美國留學,到36歲終於讀成博士學位。

他就是我國細胞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資深院士、蘭州大學教授鄭國錩。

鄭國錩1914年出生於江蘇常熟縣東張鎮。1950年,鄭國錩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美國著名的細胞學家赫斯金教授。赫斯金愛才如命,為讓鄭國錩安心學習和工作,主動給鄭國錩的妻子仝允栩提供獎學金,讓他們在美國團聚,並住在自己家裡。

早年就立志「科學救國」的鄭國錩提出要回國,赫斯金依依不捨。但在鄭國錩夫婦的再三述說下,赫斯金才表示理解,並將傾注了一生心血的珍貴的論文合訂本送給了鄭國錩。

回國後的鄭國錩夫婦,接到了天津南開、上海同濟等數家高校邀請,但他們最後選擇了蘭州大學植物系。因為「蘭州應該是最需要人的地方。」

當時蘭州條件很差,坐的是馬車,燒的是煤磚,喝的是自己沉澱的黃河水。鄭國錩說,「來之前,蘭大說能提供有玻璃窗的房子給我們住。來之後一看,原來是紙糊的窗子中央嵌了一塊小玻璃。」

當時的蘭大植物系只有14名學生,6位教師中兩位還是兼職。系裡只有一臺不能切片的切片機,一個不保溫的保溫箱,顯微鏡雖有幾架,但性能很差,能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片子也很少。圖書只裝了半個小書架,全系的圖書和切片還不及他帶回來的多。

1952年,蘭大植物系和動物系合併為生物系,設植物專業,當年就招收學生60名。1953年,鄭國錩任系主任,購置了大批設備和專業資料,同時努力培養教師。

政治運動衝擊了鄭國錩,罪名是「崇美、恐美」。好在過了一段時間,江隆基來到蘭大主持工作,鄭國錩又開始搞科研。然而文革開始後,鄭國錩又進了牛棚。老人感慨地說,可惜了25年的時間。幸虧在被抄家時,資料放在實驗室,沒被抄掉。雖然表面上不能搞科研了,「其實我偷偷在搞」。

1978年,科學的春天來了,鄭國錩煥發了青春。由於鄭國錩在1954年觀察到的細胞融合現象與經典生物學不符,至今就連發生的原因還在國際上處於爭論中。而鄭國錩對細胞融合現象持續進行的系統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把人類對於這種現象的認識推進了不少。

他首次提出了細胞生物學的概念,在蘭大首創了我國的細胞生物學專業。他編寫了我國第一本《細胞生物學》全國高校統編教材,連續8次印刷,連印8萬餘冊。他還開辦培訓班,培訓北大等全國眾多高校的細胞生物學教師。他主編的《細胞生物學實驗教材》,成為生物專業的「經典」實驗教材。鄭國錩於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這些成績的取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所寫,「科學之路,遠非坦途,我所走過的路就像攀登珠穆朗瑪峰」。他與夫人在上世紀50年代回國時,帶了一副撲克牌,至今沒有開封。這副有點發黃的撲克,已成了他們的一個遙遠的記憶。九十多歲高齡,老人仍然每天上午工作兩小時,下午工作兩三小時,晚上工作一小時。其餘時間除指導學生外,還要看書學習。他說,「什麼是享樂?工作。什麼是快樂?看到學生幹得好」。我國生物學領域的許多領軍人物都出自鄭國錩門下。他的學生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才20來歲。但是要待在這個「門」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鄭國錩身邊學習和工作的賈鵬飛說,鄭先生對周圍工作人員、工人、鄰居特別和藹,但對學生要求十分「嚴厲」。他帶研究生,「只給一把鑰匙,自己放開研究」,但是必須要老老實實做事,不浮誇。

這位令人尊敬的長者,這位我國細胞生物學的奠基人,在2004年90歲生日時曾說:「我做的事只是一個科研、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沒什麼值得稱道的。」

(摘自「紛紛雨紀念網」鄭國針昌先生紀念館紀念文章)

我國著名植物細胞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蘭州大學生物系原系主任鄭國針昌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10月12日15時06分在蘭州逝世,享年99歲。

已故的我國著名細胞生物學家、植物遺傳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郝水教授曾這樣評價他的同仁鄭國針昌院士:我們深深感到,他用自己的行動表現了中國老一代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給我們後來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宋壽海1994年在鄭國針昌院士八十華誕暨從教五十周年時獻的賀詞。雖然只有短短幾句,卻勾勒出了鄭國針昌院士人生道路與情懷:人生度若飛,所貴志無違。博士留洋得,專家報國歸。痴心唯絳帳,篤學盡明磯。淡泊名偏振,山高雲自依。

蘭州大學副校長、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安黎哲教授:當年高考時,我選擇蘭州大學細胞生物學專業就是衝著鄭院士而來。無論是求學期間還是後來一起共事,鄭先生都對我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他治學嚴謹,育人有方,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個人品質和科研素養方面都有深刻的指導,使我們終身難忘。他的一本《細胞生物學》培養了幾代學子,這些學子中很多已經成為世界級的科學家和中國生命科學界的精英。而也正是在先生的呵護和培育下,我校生命學科才能逐步成長起來,形成今天在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局面。鄭先生永遠是我們的楷模,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生命科學學院郭光沁教授(1984年起就師從鄭國針昌院士):就像失去親人一樣,先生一走我突然覺得心中失去了一座明亮的燈塔。

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侯歲穩教授:在大學時曾帶著無比的神聖感捧讀先生所著的教材,而工作以後無論走到哪裡參加生命學科領域的學術活動,被問及最多的一句話便是「鄭國針昌先生最近還好嗎?」一句看似簡單的問候,深深地蘊含著科技界和教育界對先生學術成就與人格風範的景仰。

青年教師賈鵬飛(鄭國針昌院士全程親自指導的最後一位博士,同時也是他的科研秘書):「做事要執著,對目標不輕言放棄;工作要嚴謹,科研上講求一絲不苟;做人要心胸開闊,不能過於計較得失」,這是先生對我一生的教誨。90多歲的高齡時依然堅持每天去辦公室忘我地工作,對待學生的錯誤格外嚴厲卻從不因之產生成見,生活上極其簡樸卻把大量的錢用於工作和購買文獻,每年定期悄悄向紅十字會等公益組織捐出數額不菲的捐款,先生的這些舉動使我深受感染。

2010級細胞生物學專業博士王振宇:第一次和先生見面是研究生面試,當天先生所提的三個問題,有兩個涉及誠信,後來我才體會到,這兩個字正是先生一生的寫照。

(本文及圖片來源均為蘭州大學新聞網)

(原載於《蘭州日報》 2012-10-17 R11版)

相關焦點

  • 程開甲:斯人雖逝 精神長青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題:程開甲:斯人雖逝 精神長青新華社記者李國利為祖國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祖國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逝後,他精神長青。他生前所在的某部官兵把對他的緬懷之情轉化為奮鬥的動力。一等功臣袁小進說:「一定要傳承好老一輩科學家赤膽忠誠、勇攀高峰、淡泊守真的精神火種,不忘初心、奮勇前行,為強軍興軍偉大事業作出貢獻。」(完)
  • 郝柏村、王文燮辭世 國臺辦深表哀悼:斯人雖逝風範長存
    斯人雖逝,風範長存。期待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堅決反對「臺獨」,維護臺海和平穩定,致力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柳寶慶
  • 斯人雖逝、亞細亞精神不落 向王遂舟先生致敬!
    那時候,我們不知道升起亞細亞這枚野太陽的人是誰,也從沒想過將來有一天會和他有交集,更想不到會和他成為合作夥伴。和王遂舟先生的緣起於2020年5月15日,至他9月15日辭世,只有短短的120天。三日後的9月15日,卻得到斯人離世的消息,內心怎不疼痛?!二、致敬王遂舟,致敬中國野太陽!從5月15日的第一次會面,到9月15日的王先生辭世,儘管只有短短的120天,但王遂舟先生的情懷和精神深深感染著我。
  • 大家種砂糖桔,他卻種蜂蜜橙:村民另闢蹊徑年入「真百萬」
    近幾年廣西桂林市砂糖桔的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而桂林市荔浦的賴克漢卻「背道而馳」,找準新品種蜂蜜橙來種植。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致富果已經遠銷東三省,獲得了上百萬元收入。2010年,在外做生意的賴克漢無意中獲得了關於蜂蜜橙的信息:甜度高、豐產穩、成熟早、管理粗放、無需蓋膜過冬。
  • 斯人雖逝 風範長存——深切緬懷向坤成排長
    當時,我們3排排長是薛樂斌(江蘇鹽城人),向坤成戰友是2排排長。他雖然不是我的直接領導,但我們相處過從甚密。他的人格魅力一直感染著我、激勵著我。1977年底,在我擔任20連文書後,他作為老大哥,對我的關懷更是亦兄亦長。他雖未擔任過文書,可他的鋼筆字俊秀有力,剛健柔美,別具風格,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 身陷重重傳言 蘭州國芳百盛張國芳直面「悲情時刻」
    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違紀違法案件1742起,涉及2088人,其中地廳級幹部17人,縣處級幹部173人;受黨紀政紀處分1549人,其中地廳級幹部9人,縣處級幹部76人;移送司法機關80人。     一個多月前的5月18日,楊在溪受賄一案在武威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 斯人雖逝 哲思長輝
    面對臥室的空床,書房的虛座,那個人呢?……自古人生傷離別,而永別,是回天無術,重見無期,是無奈,無望,無助。真盼人死有靈,魂魄來歸。」(見《儒風道骨君子氣象—董治安先生紀念文集》,齊魯書社2013年9月版)董先生去世後,錢先生刻意保持家中舊有的格局,讓人覺得董先生不過是出門去了。然而,那個笑吟吟的人卻沒有再出現在書房裡,代之的不過是一幀大幅照片。
  • 王錦輝:助學一生,人雖逝,愛猶在
    ——編者王錦輝:助學一生,人雖逝,愛猶在東莞市石排鎮有一座平淡無奇的老宅,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迎面而來的是一幅大得引人注目的中國地圖,插滿密密麻麻的三角紅旗標註,如同一叢叢引人遐思的灼灼火苗。環視掛在牆頭的錦旗,擺放在柜子上的獎狀和信札,讓人目不暇接,那些錦旗和獎狀,字字句句真情流露,串集起一道奔騰不息的愛河,令觀者頓生敬意。
  • 似橙似桔,愛妮61的德慶貢柑為何如此受歡迎?
    一到冬天,柑橘大量上市,各種品類絡繹不絕,各大超市輪番被柑橘大軍「攻陷」,但也給愛吃橘子的人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除了砂糖橘、南豐蜜桔,你肯定吃過這一款風靡市場的品種——皇帝柑。皇帝柑是較為口語的稱法,文書上以「貢柑」之稱,而以廣東德慶的最為出名,德慶貢柑果型圓潤,色澤青綠飽滿,皮薄核少,「輕輕」一捏,果肉香脆,汁水四濺。
  • 蘭州日報報業集團、蘭州日報社融媒體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人民網蘭州6月30日電(王文嘉)6月30日,蘭州日報報業集團和蘭州日報社融媒體中心揭牌成立。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宏,蘭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曹丕玉,蘭州市政府副市長馬彩雲,蘭州市政協副主席戈銀生等出席揭牌儀式。
  • 西遊記之蘭州2——陌路相逢,質樸熱情的你,是我最難忘的一道景
    見證過無數人世間的繁華衰落,白衣寺終有了那種不為世事撼動的堅定沉穩,碧瓦朱簷的它雖不雄偉,可在這一片高高的水泥鋼筋的都市叢林裡,它顯得那麼別致,孤獨而莊嚴!博物館裡有館藏文物萬餘件,咱必須劃重點!必須說說博物館後院裡的那座白衣寺塔,它外表雖不算非常特別,它卻有著屬於它自己不可替代的兩大特色。佛教文化中,一般的佛塔層數多為奇數,而白衣寺偏偏卻是偶數,有十二層塔簷。
  • 五絕·陸州歌第二,共得煙霞徑,東歸山水遊
    五絕·陸州歌第二共得煙霞徑,東歸山水遊。蕭蕭望林夜,寂寂坐中秋。註:1、詩雖無名不歸絕句類,但按仄起不入韻,用韻平水韻十一尤,可算五絕。第八字可平可仄,此處「山」字平聲,第十四字應仄,此處「林」平聲雖不符平仄,但意在律先,「林夜」正是眼前之景,不必再改。
  • 「中國桔橙之鄉」一年四季都有鮮橙 一口清甜滿足你挑剔味蕾
    這個季節橙子品種層出不窮,但一定要認準丹稜桔橙中的9號臍橙,不知火,耙耙柑,擁有著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土質肥沃,日照充足,每年超過3000個小時的日照,被譽為「一年四季有鮮橙的地方」,它就是四川丹稜,中國桔橙之鄉。話不多說,咱們先來吃個橙子!有了它,整個房間都散發著橙香,尤其是切開後,十米外都能聞到它的香味,它就是丹稜9號臍橙。
  • 張愛玲:女人中的鬼魅,愛君筆底有煙霞,胡蘭成以臨水照花形容她
    張愛玲:女人中的鬼魅,愛君筆底有煙霞,胡蘭成以臨水照花形容她文/詩綠鳳張愛玲是中國的傳奇才女,確切地說,她是中國舊上海的一代奇女,一代才女,一代優女。那些華美高貴的情感,那些深入骨髓的小市民精打細算的煙火俗氣,一種繁華富麗綺美營造的華美落寞憂傷的味道,無不讓人讀罷為之傾倒著迷上癮。狡黠的女人是鬼魅的,有人認為張愛玲更是鬼魅中的鬼魅的極致,用唐朝人竇叔向寫的《夏夜宿表兄話舊》這首詩,來形容她可謂恰到好處。
  • 蘭州日報數字報-蘭州新聞網蘭州日報2018年10月16日
    突出黨的建設促進企業創新發展    「在不斷加強黨建促進企業發展各項工作中,我們支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持續加強企業與黨的血肉聯繫,時時刻刻傾聽黨的聲音、接受黨的教誨,努力以優質高效的工作業績,為蘭州新區發展增磚添瓦。」蘭州乾川投資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李學波說。
  • 這種像桔又像橙的水果,曾是皇家貢品,現爆紅網絡,肉質脆嫩清甜
    有一種水果它既像橙又像桔,它是它們兩種的結合體,叫做皇帝柑,它曾是皇家貢品,在古時候只有皇帝才能吃得到的一種水果。近兩年它隨著網絡的傳播,皇帝柑也是越來越火了,很多人都懷著好奇心購買,結果被它的口感所折服,很多人對皇帝柑並不是很了解,可能只是聽著覺得這個名字比較霸氣,所以才會對它如充滿好奇。它能在眾種水果中脫穎而出並不單單只是因為它的名字比較特別。
  • 事業有「橙」 新年「莓好」 大「橘」大利 - 又到橙黃桔紅時
    預祝來年事業有「橙」 「楊村橙」,一個熟悉的名字,一種熟悉的味道。她成名於亞洲最大的柑桔場,因其味美多汁和獨特的口感,被眾多吃貨惦記。又是一年橙黃桔紅時,空氣中的「桔香」刺激著味蕾。「楊村橙」又勾起了遊客們無限的憧憬和遐想。
  • 貴在行走/隱於煙霞山
    萬曆二十二年進京趕考,成績斐然,但因考官誤讀姓氏,自以為名落孫山,遂憤然出家,隱居於煙霞山腳下老林溝修行悟道。這有名有姓的大仙並非泊來大神,而是保家佑民的家菩薩。說是廟,其實就是個凹於山體的石穴。若沒有本地朋友的引導,傾倒的山門柱石和殘缺的沉默佛象根本不足以撐起一座廟的意象。倒是一塊碑石上的人面花,讓我頓生驚詫和崇敬。這種把人臉置於花朵之中的刻法不知始於何代,但人心向美佛心向善的喻意就簡單明了啦。
  • 「每日一香」阿蒂仙 塞維爾橙花(塞維亞黎明),2012
    L'Artisan Parfumeur Seville a l'Aube品牌:阿蒂仙香調:東方花香調前調:苦橙葉 橄欖花中調:薰衣草 橙花 蜂蠟 菸草 茉莉後調:安息香脂開始做視頻兩個多月之後,發現寫文章還是如此快樂,長香評雖遲但到,依舊無法放棄。那麼,就拿我最喜歡的橙花題材來作為冷啟動的開場好了。重口味的東方調橙花,你見過嗎?今天測評的是阿蒂仙的塞維爾橙花,在大部分小清新的橙花中,算是非常濃重的一款了。初初聞到的味道,居然是奶香味的檀香,非常美好,綿密中帶著少許香草的甜美。兩三分鐘之後,苦橙葉清新明快的綠意才嶄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