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學生將一支鉛筆8角錢填寫成了8元,被老師判斷為錯。但是這個學生不怎麼接受。
因為親自經歷了一次購買鉛筆的經歷,最近新買的一支鉛筆用了10元錢,這個生活經驗讓學生感覺到應該是填單位元。而且在學校附近的文具店都可以發現各種價格的鉛筆,有幾角、幾元、十幾元的,甚至還有幾十、幾百元一支的鉛筆。
究竟一支鉛筆8角錢這個標準答案是對的還是錯的?
其實這個問題,爭執點並不是在答案上面,而是在學生的內心情緒控制上,以及家長或成人的心胸格局上。
我們先看標準答案的問題
標準答案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參考,在數學題目中應該以常見的情況為依據。在生活中,一般購買一支普通鉛筆只需要花費幾角錢,這是絕大部分學生所經歷的事情,是依據數據的普遍性來出題目的。
對於學生個人所經歷的特殊情況,一支鉛筆8元錢,是不會作為題目的普適性來考慮的。所以,老師將學生8元的答案判為錯誤,是正確的做法。
爭執點不在答案,而在心胸格局
誠然,學生看到自己答案是錯的,心裡不好受,尤其是剛剛才買的鉛筆還不只8元,達到了10元,心中更是難受。這種心情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也是我們任何人能夠理解的。
此時此刻不是答案的問題,而是心情如何調節的問題。因為孩子的心情正好處於低落的狀態,我們就在題目上找原因,甚至在老師思維上找原因,實際都是對孩子情緒低落的逃避。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如果次次都找別人的原因,學不會自我調節,一旦我們遇到問題就會養成在別人身上找問題。長此下去,培養的不是思維靈活的小學生,而是自私自利、自高自大的小學生,心胸格局只有自己,沒有他人。
所以,學生答案的爭執點不是8角或8元,而是學生與家長的內心情緒的調整;也不是答案的思維方式問題,而是遇到挫折之後的心胸與格局。
換位思考,彼此理解
在這個問題當中,學生拿到對錯問題後,想不明白,可能不好意思與老師說這個問題,回到家裡悶悶不樂。家長就要詢問孩子究竟是怎麼回事,聽聽孩子的思維,看看孩子的理解。
這個時候,家長要打開孩子的心胸,讓孩子以更廣闊的眼界去看待這個事情:
1、先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緒,是不是心裡不舒服啊?感覺有些委屈、有些冤枉……我們先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我們正看到他們的情緒感受。孩子心裡就會有一種認可感,同時也會將情緒中崩起來的那根弦適當的放鬆下來。
2、孩子有所平靜的時候,用恰當的聲調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
身邊的同學用的是什麼鉛筆,花費多少錢?
老師平常所說的鉛筆類型,是哪一種?價格多少錢?
最常見的鉛筆,使用人數最多的鉛筆價格是多少呢?
……
通過各種問題的引導,讓孩子去觀察、思考、統計、比較,分析出正確的答案為什麼是8角,以及為什麼要用8角而不用8元,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與分析。
當然,如果學生比較大膽直接問到老師為什麼不能用8元的時候,也要對學生做恰當的引導,讓學生去觀察、分析、比較,得出為什麼是8角而不是8元。
也就是說,8角與8元的爭執,並不是誰的思維不開闊,而是心中情緒讓我們看見了引導孩子去思考的機會。
結束語
綜上所述,如果我的孩子填了8元,我會讓孩子再思考一下,讓他去觀察、比較、統計、分析,最後得出答案。至於答案是對是錯,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已經得到了最好的思維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