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經驗最豐富的國家,從迄今為止的考古成果來看,大約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古代人民在創造玉器時不僅顯現出了高超的技巧,而且表現出精巧的藝術構思和美的理想。中國人對玉的審美觀是中國人審美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是其基礎。遠古人如果沒有長期的、充分的對玉的審美活動,並得出相應的結論和觀點,那麼今天中國人的審美觀將會形成另一種類型了。古人的玉審美觀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古人整體的審美方式與原則。
在我國漢代,痴於對玉的迷信,以期保護死者不朽的喪葬用玉明顯增多。其中放置於死者口中的玉器稱之為玉含,而玉含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含蟬。漢代玉蟬除少數尺寸略大,頭上有穿孔的屬佩飾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兩漢玉蟬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質地很好。
今天就講一講漢代的玉蟬:
漢代玉蟬大體可分為三種:一種為佩蟬,顧名思義,是專門佩帶在人身上以作裝飾和避邪而用;另一種為冠蟬,是作為飾物綴於帽子上的;還有一種用途較為獨特,被稱之為含蟬,這是一種專門放置於死者口中的隨葬品。
就其特點來說:
1.工痕:西漢玉蟬刀法雖然簡單,但都粗獷有力,刀刀見鋒。因此有漢八刀之稱。西漢玉蟬主要特點是表面琢磨得平整潔淨,線條挺秀,尖端見鋒,鋒芒銳利,其邊緣像刀切一樣,沒有崩裂和毛刀出現。其尾部的尖鋒有扎手的感覺。
2..材質:蟬形比戰國時期薄而大,重視選材,白玉大量使用,玉色以白為上。由此說明古代人不但喜用玉,而且又十分注重玉的顏色,因此佩玉的顏色,表示佩者的等級,其等級分明,等級最高多是佩白玉者。
3.陰線:線條以直線為多,有的雖呈弧形線,但都是有兩線交鋒而成,最精緻的地方就是推磨。兩翼都是光整、平滑。
4.形質:一般說玉蟬呈平頭形的,以西漢早中期為多。圓頭形以西漢中晚期為多。西漢中晚期眼珠多跳出廓外。尾部的橫線是表示具有伸縮功能的皮紋,一般以4——7條為多見。但是最多的有12道。
這裡要講一下,如果對收藏沒有什麼忌諱的話,新手玩古玉可以先從含蟬收藏學起,一個是因為含蟬屬於小件價格上便宜很多,另一方面漢代古玉的刀痕、玉質、沁色、形質在含蟬上都能體現,可以更好的學習鑑別!
今天就講到這裡,喜歡的點點關注,若有不對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漢代玉蟬特徵、玉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審美意義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