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在中國的馬共廣播電臺

2020-12-16 搜狐網

  摘要: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當與李光耀總理談到中國的對外方針時,李光耀說,中國必須停止革命輸出。鄧小平停頓片刻後突然問:「你要我怎麼做?」這一來,反讓李光耀吃了一驚,於是,李光耀大膽地說:「停止馬共和印尼共在華南的電臺廣播,停止對遊擊隊的支持。」

  (作者:陳益南)

  曾經讀到過一份資料:

  文革中的1968年,7月的某一天,中午13時,對中國有關部門負責收聽到馬來亞民族解放陣線「革命之聲」中文廣播的工作人員來說,有三、四分鐘的廣播,會讓他們終身難忘 。

  「馬來亞民族解放陣線」,是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對外公開機構,「革命之聲」則是馬共擁有的廣播電臺名稱。

  當時,在收聽「革命之聲」的女播音員,用中文平靜的播送馬來亞共產黨人民軍的戰報時,突然,聽到電臺中傳來自動武器射擊的聲音,並且,槍聲在逐漸增多、增大,還聽到了手榴彈那種特有的爆炸聲。不久,槍聲逐漸稀疏,而出現了手槍發出近距離射擊的響聲。很快,又聽到一大群人用中國人聽不懂的語言在叫喊,緊接著,傳來女播音員的喘息聲,還很清楚的聽見她發出的呼喊:各位聽眾、同學、親人、朋友們……親愛的祖國,永別了!

  在廣播中傳來一聲爆炸的巨響後,廣播便嘎然而止,寂沒無聲了。

  當時所有收聽到這一廣播的人,都猜到了,槍聲、女播音員悲愴的告別聲與爆炸聲,及此後廣播的嘎然而止、寂沒無聲,是意味著什麼。

  很多年後,人們知道了這個與電臺共存亡的女播音員令人驚異的情況:她姓焦,原是中國山東濟南市的一個紅衛兵,濟南某中學的高三學生,一個美麗的姑娘。

  六十年代後期,以支援世界革命為己任的格瓦拉主義,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青年人的欣然認同與接受。因此,一批中國紅衛兵自行跨過邊界,自發投入到東南亞的叢林中,參加了當地的共產黨遊擊隊。來自濟南的焦同學,便是其中一員,她成為了馬來亞共產黨人民軍戰士,在設於叢林中的馬共廣播電臺,做了一名播音員。

  據那份資料說,當時,因受到馬來西亞政府軍特種部隊的偷襲,在抵抗無效即將被俘的最後時刻,女播音員拉響了一捆集束高爆反坦克手榴彈。

  距女播音員犧牲1年多後,1969年11月15日。

  當天,寂靜了多日的馬來亞民族解放陣線「革命之聲」的廣播,突然,又重新響蕩在空中,而且,所播出的聲音,功率更大,音質更強。

馬共廣播電臺691舊址大門

  然而,這個聲音,卻不再是發射於馬來亞與泰國邊境的叢林之中,而是來自一個出人意外的地方:中國、湖南省、益陽縣境內的四方山、代號為「691」的建築群。

  這樣做的目的,非常明白:安全、穩定、播音質量高。

  電臺分別以馬、泰、華、英語進行播音,每種語言每天播音一到四小時。

  此後,長達12年,馬來西「革命之聲」的廣播就再也沒有停止過,不論馬共人民軍與政府軍的交戰如何激烈,或如何艱巨,馬來西「革命之聲」的廣播,都能高昂的飄蕩於天空。

  直到1980年6月,這個聲音才撤出中國,重新回到馬來西亞與泰國交界邊境的叢林。

  由此,「691」便成為了一段歷史,也成為了一座「文物」。

  從湖南省會長沙市,向西約60公裡,便到了益陽縣境,在距319國道只有幾公裡之處,有一個叫嶽家橋的小鎮,四方山就在小鎮的附近。而隱蔽的「691」建築群大院,便處於四方山中的一個水庫旁,佔地面積近200畝。

遺址示意圖

  當年馬來亞共產黨的「革命之聲」廣播電臺,就設在這裡。

  「691」並不是專為馬共「革命之聲」所建,而是六十年代中期為戰備需要,國家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所建的一個二線備用臺基地。後來,應馬來亞共產黨的請求,便提供給馬共使用,將它改為了馬共「革命之聲」所在地。

  當時電臺的發射機50千瓦,輸電線電壓11萬伏,備用柴油發電機480匹馬力,發射塔高94米,整個兒就是一個省級廣播電臺的水平。

  馬共廣播電臺到此,起初人數不很多,發展到後期,才增加至百多人。

  電臺總編輯是馬共中央委員陳田。

  馬共中央總書記陳平,也常住到這裡。在「691」大院內,有一排紅磚平房,之中,就有陳平及馬共中央的領導人的幾間住房,以及辦公室、會議室。

  「691」內的生活很單調。

  每天就是在固定的時間上班,吃飯和休息,娛樂休閒活動並不多。一早起身後,吃了早餐就去電臺上班。11時30分就是吃午餐的時間。電臺工作人員的飲、食、住、行,全由中國方面包辦,不必電臺的人操心。馬共人員只管電臺的播出,中國工作人員則負責電臺的發射等一切技術上的事務,也負責保障馬共人員的日常生活事務需要。

  「691」的大門內,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崗亭,大院內還有二幢部隊的營房,一個連的解放軍駐守在這裡,負責警衛大院與電臺的安全。

  在「691」院內,馬共人員和中國人員分成兩個部分,也分別住在兩個區。雙方人員不準私自往來,不準互相聊天,必須嚴格遵守。大院內,另有一道中門,將大院隔開為兩個區。中門之內,是馬共人員的天地,門外則是中國人的工作與生活區。馬共人員與中國人之間很少有往來,雙方人員更不能建立私人友誼。

  在馬共人員的區內,有幾幢雙層樓房,供他們居住;還有兩間文娛室,讓他們從事消閒活動。但是,只有兩架黑白電視機,大家只能集體在一起看電視。但在區內,馬共人員有機會觀賞電影,影片會定時送進來放映。此外,馬共人員一年有兩次出外旅行的機會。基本生活費他們不用操心,吃集體,用集體。他們每個人每個月另領40元人民幣的生活津帖,大家都一樣,總編輯陳田也不例外,每月也只領40元人民幣。

  馬共中央總書記陳平,有時也住到長沙市南郊的青園賓館。當時,青園賓館是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聯部)管理,是專門接待東南亞國家共產黨領導人的特殊賓館,對外不開放。於今,當然已不再有神秘的面紗,而成了一所普通的商旅賓館了。

  現在,「691」大院已成為了歷史,在那兒人們已看不到任何當年電臺的痕跡,只剩下一幢幢被林蔭遮掩的破舊樓房,與瘋長的雜草共存。雖然在市場經濟大潮之下,有關部門也曾想開發利用「691」這幽靜的幾百畝地,然而,可能是因其地畢竟身處深山之中,搞了許多年,都沒能挖掘出它的商業價值,辦企業不適宜,做賓館太偏僻。倒是其神秘的往事,經常吸引一些人前來觀賞,使「691」大院,成了當地一處特殊的景點。

  馬來亞共產黨成立於1930年4月30日。二戰期間,馬共建立人民抗日軍,進行抗日遊擊戰,成為抗戰的重要力量。

  1945年8、9 月間,英國重佔馬來亞,於1948年6月20 日頒布了「特別緊急條例」, 其核心是為恢復其宗主國的統治。對此,馬共決定進行反抗英國人的武裝鬥爭,並於1949年2月1日建立了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當時的馬共總書記,就是時年26歲的陳平。

  馬來亞在1957年獲獨立後,有著眾多華人的共產黨,被邊緣化,因而,武裝鬥爭的矛頭又指向了政府。

  1960年,馬共的主力部隊共約3000人撤至馬泰邊境泰方一側的四個府(省)的叢林中,以求休養生息。這裡山多林密,重巒疊嶂,便於隱蔽;又有鐵路直通馬來西亞、新加坡,有海港可達香港。

  馬共巧妙地迂迴於馬、泰兩國地方軍政的矛盾之間,在夾縫中求生存,得以在泰國的領土上生存20多年。

  進入80年代後,國際形勢發生巨變。

  1982年的7月,泰國陸軍制訂出「徵剿」馬共的「泰南安寧第11號計劃」。

  泰軍「11號計劃」的「圍剿」戰績是:攻陷了馬共3個團的團部,佔領了很多營地及生產基地。使馬共武裝喪失了經營多年的藏身之所,從而丟失了後勤基地、情報文件站及幹部訓練中心。

  然而,馬共最大的變化,是在此戰役結束之後。

  從1979年起,作為馬共最大支援者的中國,以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政策調整,取代了階級鬥爭與革命。從那以後中國發生的變化,讓馬共領導人不能不重新思考他們的理想與前途。

  1978年10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當與李光耀總理談到中國的對外方針時,李光耀說,中國必須停止革命輸出。鄧小平停頓片刻後突然問:「你要我怎麼做?」這一來,反讓李光耀吃了一驚,於是,李光耀大膽地說:「停止馬共和印尼共在華南的電臺廣播,停止對遊擊隊的支持。」

  1980年,鄧小平接見了馬共總書記陳平,要求馬共配合中共,實施國際關係上的「戰略轉移」,放棄武裝鬥爭。

  從1987年起,一些馬共高級領導人,面對當時泰國首相差猜發出「不要戰場要商場」的呼籲,便先後開始響應,按泰國官方提出的三項政策,首先與泰國政府達成和解。

  泰政府的三項政策是:

  一、凡放棄武裝鬥爭者,不必寫「悔過書」或「脫黨聲明」。

  二、和平歸來後,不受監視或坐牢,免除判罪,就業自由,保證人身安全。

  三、其子女可以出國,可以自由上學、就業和結婚,不加限制。

  最後走出叢林、放棄武裝鬥爭的,是馬共中央總書記陳平。

  1989年12月,在泰國邊境城市合艾,以陳平為團長的馬共代表團,終於與泰、馬兩國政府代表籤署了和平協議,決定放下武器,走出叢林,回歸大社會。

  奮鬥了60 年的馬來亞共產黨便予以解散。

  泰、馬兩國政府向原馬共人員按每人5 英畝的標準,在馬共原活動地區,無償提供土地,作為馬共人員賴以生活的生產資料。並建立了若干個「友誼村」、「和平村」,供不願離開原活動駐地的原馬共人員居住。

  現在,這些「友誼村」、「和平村」中的一些前馬共軍人,將他們原來的戰鬥場所,予以開發。加之外商的投資,使當年的遊擊區,變為了泰馬邊境的特別旅遊地,吸引了不少國內外觀光遊客,由此給「友誼村」、「和平村」的村民—前馬共人員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收益。

  走出叢林後,一些原住在泰馬邊境的馬共領導人,按和平協議中可以無條件回國的條款,要求回國(馬來西來),以葉落歸根—他們很多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

  這些人的要求,大體上都被滿足了。

  然而,居住在泰國曼谷的前馬共總書記陳平,在2003年,以一個80歲的老人身份要求回到馬來西亞的家鄉的申請,卻被馬來西亞政府拒絕了。

  為此,陳平的律師向馬國法院起訴政府的這一違約舉措,然而,官司打到2008年的7月22日,馬來西亞最高法院的最終裁決,卻仍是不準許陳平回國。理由很可笑:陳平拿不出他在馬國的出生證明,因而,不能證明陳平是馬來西來公民,因此,不能打官司,也不能入境。

  顯然,馬國政府方面,仍然有人對陳平耿耿於懷。

  對此,馬國的很多報刊,便嘲笑政府:1989年12月籤署泰、馬政府與馬共的三方和平協議時,就是陳平代表馬共在協議上籤的字,那時,政府怎麼不問問陳平是不是馬來西亞人?按政府現在的做法,要麼1989年籤和平協議時,政府就是搞錯了,與一個不是馬來西亞的外國人籤了協議;要麼,今天政府不讓馬共領導人陳平回國,就是在自食其言,違反了1989年的協議。

  但是,陳來終究沒能回到他的祖國,只能仍居住在泰國。

  2003年,陳平用英文發表發他的回憶錄《陳平:我方的歷史》,講述了他參加共產黨的一生。他的文章,被獲準在馬來西來的報刊上公開連載,並成書出版、銷售。

  對此,東南亞學界評價頗高,認為允許陳平出書講述馬共的歷史,是一個讓失敗者也參入對歷史進行評說的範例,打破了自古以來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所撰寫的鐵律,從而開創了歷史敘述實現雙向互補的先河。

  2004年,陳平獲新加坡政府特許,以學術研究為由,短暫訪問新加坡。

  2009 年11月,陳平發表談話,以前馬共總書記的身份,向一切當年曾受到馬共活動中暴行傷害的人們及其家屬,予以公開道歉。

  2013年9月16日,陳平在泰國曼谷的一家醫院病逝,享年89歲。

  陳平在他的回憶錄《陳平:我方的歷史》一書中說:

  「你可以說,我錯了,失敗了,但我會告訴你,我是怎樣努力過!」

  來源:共識網

相關焦點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大樓(圖片來源:國際在線)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創辦於1941年12月3日,是中國向全世界廣播的國家廣播電臺2008年共收到來自世界161個國家和地區的聽眾來信、電子郵件等270餘萬件,遍布世界各地的聽眾組織已達3600多個。就使用語種、播出時數和聽眾來信數量而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際廣播電臺之一。    2006年2月27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海外開設的第一家調頻電臺—肯亞奈洛比調頻臺(CRI91.9FM)開播,開創了中國對外廣播在境外整頻率落地的先河。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簡介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創辦於1941年12月3日,是中國向全世界廣播的國家廣播電臺。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報導世界,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2006年共收到來自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的聽眾來信、電子郵件等240多萬件,遍布世界各地的聽眾組織已達3600多個。就使用語種、播出時數和聽眾來信數量而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際廣播電臺之一。  2006年2月27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海外開設的第一家調頻電臺—肯亞奈洛比調頻臺(CRI91.9FM)開播,開創了中國對外廣播在境外整頻率落地的先河。
  • 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涉縣訪舊地
    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涉縣訪舊地     邯鄲日報訊(劉素麗 張斐)10月29至30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一行10人走進涉縣西戌鎮沙河村,探訪國際臺英語首播地。    1947年,解放戰爭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黨中央決定撤離延安。
  • 重慶珍檔丨炸不死的重慶之蛙——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前世今生
    為防避日機轟炸,中央電臺將500瓦短波機裝設在南京東郊中山陵園靈谷寺附近,臨時播音室設在新街口中央通訊社。8月24日夜,日機乘月夜轟炸南京東郊,設在那裡的短波發射機被炸毀,青年工程師蔣德彰被彈片擊中身亡。南京短波廣播電臺不得不中斷廣播。西遷重慶,正式建臺因日本侵華戰爭戰局日趨緊張,短波發射機又遭炸毀,短波電臺決定改在重慶建臺。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首家海外調頻電臺在奈洛比開播
    新華社奈洛比2月27日電(記者梁濤)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7日在奈洛比舉行儀式,慶祝其在海外開設的第一家調頻廣播電臺正式開播。   當地時間上午10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王庚年、中國駐肯亞大使郭崇立等按下設備按鈕,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奈洛比調頻臺正式開播。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廣播王璐:融合讓廣播天高地闊
    2017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廣播迎來創辦70周年,這也是英語環球廣播中心主任王璐在國際臺工作的第25個年頭。「廣播早已從單一的電臺傳播轉變為電臺與網站、視頻、移動端、社交媒體等眾多新型手段和平臺同步發展的綜合傳播。特別是近5年,不再單純追求國內外落地城市和轉播頻率的數量,而是大力藉助移動新媒體和與廣電行業外的第三方合作,開展融合發展的實踐。」她說。
  • 人民網與「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籤署合作協議
    本報莫斯科3月22日電 (記者杜尚澤、施曉慧、劉旭、屈海齊)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共同見證下,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人民網董事長馬利同「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臺長彼斯特裡茨基22日在克裡姆林宮籤署合作協議
  • 馬世芳暫別廣播圈,電臺節目的版權到底歸誰?
    "你的節目不是你的節目"正如馬世芳在維權長文中所說,"若是像我這樣,做了三十多年廣播,獎也拿過不少,仍然無法替自己爭取合理的權利,其他廣播同行的處境就更艱難了。"從2017年8月電臺開播,馬世芳和Alian原住民族廣播電臺的主持合約按照"逐年議約"的程序進行。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慶祝日語廣播開播70周年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穎穎):12月3日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日語廣播開播70周年的日子,為了紀念這一重要的時刻,日語廣播開播70周年招待會17日在北京隆重召開。國際臺日語廣播的聽眾代表、華僑、以及中日兩國的媒體、友好團體代表等約200人出席了紀念大會。 國際臺副臺長夏吉宣在大會上致詞。他說:「國際臺日語廣播見證著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傳承。
  • 天津人民廣播電臺
    1981年後,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先後同日本神戶關西電臺、名古屋中部日本電臺、日本東海電臺、法國北加萊海峽大區北方之波電臺、澳大利亞澳洲廣播電臺、新加坡心電臺、德國之聲電臺、英國BBC電臺、美加華語廣播電臺等國家和地區的廣播電臺建立了交換節目關係。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正式開通「CRI手機廣播電視」
    新華社北京8月31日電(記者 馮曉芳、馬俊)從30日起,「CRI手機廣播電視」正式播出,中國移動用戶可根據需要,在手機上收看。這一手機電視節目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主辦,通過移動通信網傳播。
  • 英媒: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布局海外 傳播中國形象
    路透社調查發現,在全球四大洲,至少有來自14個國家的33家電臺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正在打造的「全球電臺網絡」的一部分。路透社表示,國營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通過實際擁有電臺所有權或租賃播出時間段主導了這33家電臺的節目內容,播放有關中國的新聞和節目,傳遞中國的聲音。這些電臺大多不接受廣告投放,因而少有商業利益的驅動。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讓世界傾聽中國之聲
    喜迎十八大文化單位巡禮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讓世界傾聽中國之聲參加中國國際廣播電臺6月份組織的「CRI感知新疆2012·多彩文化」採訪的敘利亞記者胡瑪穆,對新疆快速發展的高速公路讚嘆不已。這是國際電臺為迎接十八大而組織的報導活動之一,該活動在新浪網、騰訊網開通官方微博,每天發布有關採訪情況的微博與受眾互動,受到眾多網民的關注和好評。
  • 2016年中國廣播電臺融合傳播百強榜發布
    報告顯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經濟之聲、音樂之聲躋身中國廣播電臺融合傳播百強榜前五位,河北交通廣播FM99.2、天津交通廣播FM106.8分列百強榜第二位和第四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環球資訊廣播的官方微博「@環球資訊廣播」 粉絲數最多,超過4245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官方微博「@中國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官方微博「@經濟之聲」的粉絲量均超過千萬。但從原創微博數、微博原創率、平均轉評贊等單項數據來看,電臺在微博運營方面相比去年呈現出衰落的趨勢,平均評論數僅5.15次,平均轉發量8.94次,平均點讚量9.65次,且兩極分化現象明顯。
  • 一個月聽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臺CRI!非常的容易!
    以下為今天剛錄製的CRI新聞,每句10秒鐘,每句重複播放35遍,共兩句,你聽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你熟悉CRI聽力的過程。
  • 長春地區廣播電臺頻率表
    當年開個人網站時,我通過手機搜索確定的長春地區廣播電臺頻率表,提供參考如下:長春地區廣播電臺頻率表  序號  名字  調頻(兆赫)  中波(千赫)  1   長春人民廣播電臺-鄉村戲曲頻道  88  900  2   長春人民廣播電臺  88.9  585
  •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012校園招聘
    一、單位簡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是我國唯一一家專門從事國際傳播的廣播傳媒。經過7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使用61種語言覆蓋全球98%的人口,擁有"音、視、網、報、刊"及多媒體移動終端的全資質國家級綜合媒體。32個駐外記者站遍布世界主要地區,隨時為全球受眾提供快捷、豐富資訊。
  • 習近平主席和謝裡夫總理共同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FM98中巴友誼臺...
    原標題:習近平主席和謝裡夫總理共同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FM98中巴友誼臺製作室揭牌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王琦):當地時間20日,正在巴基斯坦訪問的習近平主席在巴首都伊斯蘭瑪巴德出席中巴重大合作成果揭牌儀式、視頻連線活動和第二批文本籤字和交換儀式。
  • 英語聽力電臺廣播下課 磁帶CD上崗
    原標題:英語聽力電臺廣播下課 磁帶CD上崗 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新京報訊 (記者溫薷)記者昨天從部分高考考點校獲悉,今年北京高考英語聽力考試將取消廣播播放,採用磁帶或CD播放。這意味著,在北京新聞廣播延續了12年的播放聽力試題的方式,擬從今年起退出「歷史舞臺」。   電臺直播英語聽力擬終止   歷年高考中,英語聽力的播放被認為是考務過程中「最緊張」、最容易發生偶發事件的一道環節。
  • 英媒: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布局海外,「借船」傳播中國形象
    路透社調查發現,在全球四大洲,至少有來自14個國家的33家電臺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正在打造的「全球電臺網絡」的一部分。路透社表示,國營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通過實際擁有電臺所有權或租賃播出時間段主導了這33家電臺的節目內容,播放有關中國的新聞和節目,傳遞中國的聲音。這些電臺大多不接受廣告投放,因而少有商業利益的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