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張家長群聊天記錄截圖,雖然真實性值得商榷,但在哈哈一樂之後,多多少少還是給廣大的孩子父母帶來點思考。我身邊是沒有看到過這麼奇葩的聊天內容,但有一個現象相信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
每次老師在群裡發布一條消息後,接下來全是清一色的回答「收到」、「謝謝」、「老師辛苦了」……不僅刷屏影響到後面家長的翻閱,同時這種接龍式的回覆缺乏內容,毫無意義,可謂是「戲精」。
更有甚者在群裡對老師本職工作的行為大肆表揚,恨不得誇上天。
別的家長一看,生怕怠慢了老師影響到自己孩子,於是振奮精神不甘落後地加入到點讚行列,褒獎言詞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至讓人看了反感。
家長群初衷是為了方便家校溝通,老師可以在上面公布學校和班級的一些情況、布置作業、發布通知等等,家長也可以互相交流,提出想法和建議,最終達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但在實際操作中老師處於眾星捧月的位置,家長們畢恭畢敬、小心翼翼,家長群常常變味變樣,失去了其本該具備的功能。
專家指出,家長群淪為「馬屁群」,其實是家長的愛子心切和「教育焦慮症」的使然。
家長們既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公平對待,又渴望獲得老師的特別關照,這種矛盾糾結的心理讓他們不得不巴結、討好老師。
面對如此現狀,其實老師們也很苦惱。一位中學老師告訴小編,就她自己而言並不需要刻意統一的回覆,更不需要言語上「拍馬屁」,可是家長們的效仿心理總是讓通知和其他消息在群內發布後造成「局面失控」,嚴重影響別人有效閱讀,真是累人累己。家長們都是成年人了,應該懂得該說什麼、該做什麼,有想法有建議歡迎群裡提出,大家共同交流探討,而
不要平時一句話沒有,一看到老師發的消息就刷屏統一格式回復和點讚,是不是可以根據信息內容提點建設性的想法呢?
老師面對家長群有苦說不出,家長們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婷婷班上有個同學身患重病,班主任響應學校號召呼,在家長群內呼籲大家慷慨相助。一位辦企業的家長率先表態捐助2000元;接著一位孩子媽媽捐助1000元……家長們紛紛發言打出認捐數額,還有人說「同學有難,必定支援」、「感謝老師給機會讓自己獻愛心」等激動言詞。
由於家境比較困難,婷婷媽媽在群內就沒有吭聲。可一位同學的媽媽發現了這一點,立即@她發問:「婷婷媽媽,你捐多少呀?」萬般無奈之下,她只好說捐200元。事後婷婷媽媽說,當自己說出200元後,群內沒有一個人接話茬,都沉默了,她知道是大家嫌自己捐的太少,因除了自己最低捐款是500元。
小凡剛上初一時,班上就建立了微信群,平時大事小事老師都會在群裡發通知。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因此爸爸媽媽們都表現得很活躍也很積極。只要老師說一句話,基本是應者雲集。
有一回班主任在群內提出請部分家長到學校幫著布置教室和出黑板報,很多家長立即表示自己有空可以參加。小凡的父親常駐外地工作,母親所在單位制度嚴格不太好請假,於是真爽的她就在群裡說自己比較忙,沒時間參加,辛苦大家了。
這話音剛落就覺得群內氣氛不對勁了。有位報名參加的媽媽立即說:「要說忙誰不忙啊?我也是請假參加的,要都是這樣子,那怎麼辦?」
又一位報名的爸爸跟著說:「就是的,這樣的活動很難得,怎麼的也要想辦法參加。你看我,就算請假被扣工資也在所不惜,畢竟老師的工作咱得全力支持嘛。」
小凡媽頓時覺得既委屈又氣憤,面子上掛不住不談,又生怕老師對小凡有看法,那種五味雜陳的滋味實在是不好受。
當然,上述兩個事例並非帶有普遍性,但家長群越來越變味,讓很多家長心生苦惱,甚至想退群的現象確實存在。那麼造成這些煩惱還有哪些原因呢? 正如本文開頭那張圖一樣,有些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老師的格外關注和優先照顧,於是帶頭在群內當著老師和其他家長的面,想盡一切辦法向老師示好,讓別的家長倍感壓力,唯恐自己孩子吃虧而產生競爭心理。大家明明對之反感,有苦訴不出,可又不得不違心加入到獻殷勤的行列。
我們小時候學校裡的各種通知、活動安排都是由孩子自己轉告父母,家長們互不知情,完成起來沒有對比進度的壓力。可現在學校事無巨細都在群裡發通知公告,讓家長們個個都直接參與其中。很多事本應孩子獨立完成,可學校過於依賴家長監督、介入,搞得家長們很疲累。
每當老師在在群裡發布孩子成績或點名表揚批之際,群裡簡直就是炸開鍋了。成績好表現佳的孩子瞬間對其他家長造成壓力,繼續轉化為孩子的課業負擔。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的功課做得漂亮,得到老師的表揚,不僅全程參與,甚至直接代勞。比如做PPT,比如寫作文,比如完成手工作品等等。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焦慮。
非但如此,還有些家長會在群裡曬帶孩子到處旅遊照;曬孩子參加各種高端培訓、夏令營活動照;曬孩子豪華生日派對照等等,難免會讓其他家長內心感到不服氣,相互攀比起來。
在小編看來,家長群作為家校溝通的重要渠道是非常便利的,也很有存在的必要。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家長群確實「變味」了,拍馬屁、攀比、拉幫結派的現象很普遍,確實給不少家長帶來煩惱和壓力。如何讓家長群發揮積極、健康、向上的作用,是每位家長和老師共同思考的課題。千萬不要如個別家長所言:
「自從退出家長群後,整個人都精神了。」
保護原創 歡迎轉發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