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內蒙古草原的馬都被烙印?牧民的解釋讓人驚訝,遊客:好殘忍

2020-12-22 風子紅

大家好,這裡是風子紅的旅行專欄,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旅行與生活。今天我們來聊聊內蒙古周邊遊。

相信每一個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旅遊的人,都對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心存敬畏,是的,這裡天然的地貌條件造就了這裡馬背上的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馬,是內蒙古牧民賴以生存的,牧民與馬之間建立了和諧、長久的生存關係,當地的馬都是放養的,所以這裡家家戶戶為了對馬有所區分,於是有了打馬印這個民俗。

打馬印是這裡牧民的一個節日,相傳成吉思汗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在馬身上列印記來代表各部。所以每年清明節後,牧民就會把自家的馬聚集起來,在大馬的身上紋身做記號,每一家的記號都不一樣,純鐵製成烙在馬身上。

我們來到這戶牧民家的時候,需要打馬印的種馬、母馬們、小馬們都已經被圈起來。只見塵土飛揚,這家男人個個橫杆立馬,把馬群團團圍住,頓時人呼馬嘶,路聲雷動,場面異常壯觀。

首先是把剛出生的小馬套起來,用剪刀在鼻子和耳朵上剪個豁口兒,作為記號,這是因為小馬還是免疫力弱,牧民怕小馬被烙印以後恢復不好,所以就用這種方式做記號。但是大馬已經體魄很強健了,可以經受得住烙鐵來燙印。

大馬需要2-3個身強體壯的男人來完成打馬印,只見他們套住一匹大馬,幾個人將其撩倒,用燒紅的烙鐵在屁股上燙一個印記,看的我內心一顫,但這就是牧民的傳統節日,是對自家主權的印證,也是對先祖的敬畏。出乎我意料的是,被紋了身的大馬被燙印以後,居然可以馬上從地上彈起來,重新跑步回到組織當中。當地牧民說,其實它們也需要恢復的,只是因為體魄強健,相對容易恢復一些。

打馬印可真是一個體力活,不得不佩服草原人的彪悍,看他們打馬印,就像欣賞一出摔跤比賽,一個男人可以抱得動一匹小馬,更可以跟大馬較勁。這一圈裡,只有一隻種馬,也就是馬爸爸,二三十隻母馬來繁衍後代,剩下的小馬就是他們的孩子了。

馬印打完,還要幫種馬清潔清潔尾巴,就是剪掉種馬粘膩髒亂的尾巴,就像我們人剪頭髮一樣,毛髮太多的時候,需要清理,以免影響馬尾巴正常的使用功能。套種馬是最危險的,因為馬兒在草原野性十足,種馬又是極其健壯的,好不容易套住以後,牧民小心翼翼的先用繩子把種馬的四肢連接起來,以防止種馬突然發威踢人,然後牧民拿來一把剪刀,剪段了梳不開的馬尾巴,跟我說:這是為了讓它們長出更順更美的馬尾,而且馬兒自己也會覺得舒服。

馬印打完以後,種馬跑在最前面,後面幾十隻母馬和小馬跟在後面,這一大家族又重新回到草原自由生長去,看著它們奔馳在草原之上,我內心還蠻複雜的,和著心疼的敬畏吧。

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的民俗。親眼目睹打馬印,對我來說這是一次特殊的旅行經歷,在這裡,我不僅親眼目睹了馬的野性,目睹了馬的肌肉與帥氣,更是近距離了解了草原牧民的這種看似很殘忍的文化。老實講,當燙印打在馬屁股上的時候,我的心也是跟著揪了起來,感覺好像燙印是烙在自己身上一樣疼。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特殊旅行經歷,也可以分享出來告訴我們,那些你親歷的特殊民俗。

相關焦點

  • 為何東北動物園的鹿要被鋸鹿茸?當地解釋讓人驚訝,遊客:好殘忍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現在很多人出門旅遊的時候,都喜歡看看當地的各種事情,一次充實的旅行並不只是在景點處拍拍照,打打卡。全方位的體驗到當地的文化、地理、風景、物產,才算是沒有白來一趟。而當地的動物園,往往是最安全也是最方便能夠接觸到當地動物的一個地方。
  • 為何印度的大象容易發瘋?導遊的解釋讓人驚訝,遊客:太殘忍
    現在中國人出國旅行的已經越來越多了,去東南亞旅行的人數更是佔到了很大一部分,其中不少人都因為小時候讀到的課文,想去泰國看一下大象,認為這種身形龐大卻溫柔浪漫的動物非常有趣。
  • 牲畜少了 草原綠了 牧民富了——內蒙古經濟轉型
    生產調整——牲畜少了,錢袋子鼓了    8月的內蒙古大草原,放眼望去一片綠色。近年來,內蒙古通過實施圍封轉移、禁牧輪牧、草畜平衡制度,茫茫大草原重現了昔日歌謠裡的「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象。內蒙古不僅有效控制草原牲畜頭數,也讓草原牧民錢袋子越來越鼓。
  • 「聽風」內蒙古草原星光音樂會 唱響呼倫貝爾草原
    這裡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在距金帳汗景區大約8公裡的草原深處,藍天白雲,青草幽幽。6月16日,由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主辦、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呼倫貝爾市旅遊局協辦的「『聽風』內蒙古草原星光音樂會」公益活動在呼倫貝爾草原舉辦。內蒙古自治區旅遊侷促進處處長董利民、呼倫貝爾市旅遊局副局長包玉祥、中青旅聯科執行總經理葛磊出席了本次活動。
  • 內蒙古草原國際啤酒節:草原白酒與各國啤酒爭寵
    內蒙古草原國際啤酒節:草原白酒與各國啤酒爭寵  中新社呼和浩特7月11日電 (張瑋)11日晚8點,2013內蒙古呼和浩特草原國際啤酒節組隆重開幕,呼和浩特市副市長白金祥表示,內蒙古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和豐富旅遊資源的地區
  • 內蒙古大草原兩日遊記
    內蒙古大草原兩日遊記   [汽車之家 精彩遊記]  一直以來內蒙古大草原都是我嚮往的地方
  • 馬背上的內蒙古_包頭新聞網_黃河雲平臺
    千百年來,蒙古族騎馬放牧,與馬相伴而生,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馬「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精神一直被人們傳揚。近日,內蒙古發布「馬背上的內蒙古」十大馬文化主題旅遊線路,以馬元素串聯內蒙古優美奇異的自然景色、厚重多元的歷史文化和彰顯魅力的民俗活動,推出內蒙古文化旅遊品牌。
  • 穿越內蒙古:草原後面是森林,森林後面是草原
    阿爾山,暮色中的歸家人因為是車隊行動,所以很引人注目,停在休息區的時候,好奇的人會走上前窺探:「這裡面幾張床呢?哦,還有個洗手間吶?」當然問的最多的,是價錢。在內蒙古打工的漢人告訴我們,牧民們很富有,只是財富都是用羊和牛來計算的,貴的時候一千多賣一隻羊,便宜的時候一百多就能買一頭羊羔,所以並不確定說出一個價錢在他們心目中幾斤幾兩。
  • 內蒙古風情——內蒙不僅僅有美麗的草原,還有不可錯過的經典美食
    哈嘍大傢伙,提到內蒙古大草原,很多人腦袋裡瞬間就會想像出大概的模樣,綠油油的草地,碧藍藍的天空,還有那成群結隊的牛羊,每年八月份左右的的時候是草場的草是長勢最好的季節,這個季節走在大草原上,那感覺就就仿佛置身於綠色的海洋裡一樣,內蒙古的草原面積加起來大概得有一億多畝,這麼大面積的草場養育著大批的蒙古族牧民
  • 草原上的意外發現:馬奶酒與奶酒
    他跟隨著牧民遊走,拍攝過大漠中的、夜色裡的,包括暴風雪中的各種駱駝畫面,見面他就給我講駱駝的故事:牧民最愛喝酒,一個牧民有一天在家了喝了幾大木碗馬奶子還不夠,出門找朋友喝「悶倒驢」(草原上的高度蒸餾白酒),結果半夜喝得大醉,從駱駝背上摔了下來。那是夏夜的草原,草原狼橫行,結果一隻尾隨的狼見有機可乘,立刻撲上來撕咬,而昏睡不醒的牧民完全不知道危急,全仗著駱駝忠心,一直和狼搏鬥。
  • 內蒙古自駕遊,享受夏日路線,馳騁草原
    內蒙古自駕遊,享受夏日路線,馳騁草原每當夏天來臨,烈日炎炎總是讓人感到煩躁,這個時候,喜歡自駕遊的朋友將開始放暑假之旅、西藏、新疆、內蒙古、西北地區永遠是他們選擇的旅遊勝地。如果你想說夏季最好的路線,那就是內蒙古錫林郭Le千裡草原,這條路線既能感受到夏日的涼爽,又能感受到自駕的清涼。錫林郭le草原路線從京北開始,沿途有千裡草原和數不清的美景。在張北一路向北之後,您將經過貢寶拉草原,這就是「天堂草原」,草原上點綴著五顏六色的花朵,草原蒼翠欲滴和牧民就像雲,上面有充滿民俗風情的蒙古包,驅車行駛在遼闊的草原上,感受蒼莽的浩瀚。
  • 【走進我們的小康生活】毛烏素沙漠深處放著一張草原「彈簧床」
    牧民開始準備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有新鮮的牛羊肉 人見人愛的蒙古馬 3800畝的草原一次性能接待600多名遊客 過去 這裡分別屬於11戶牧民 一家一戶單打獨鬥搞牧家樂
  • 內蒙古蘇尼特草原推行馬信息管理登記服務 蒙古馬有了「護照」
    蘇尼特左旗蒙古馬文化傳承發展協會為牧民登記蒙古馬身份信息。 王鳴遠 攝中新網錫林郭勒7月22日電 (王鳴遠)22日,記者從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蒙古馬文化傳承發展協會獲悉,當地正在全旗範圍內推行蒙古馬信息管理登記服務,讓蒙古馬擁有一本具有身份信息的「護照」。當地牧民只要攜帶一些簡單的材料前往蘇尼特左旗蒙古馬文化傳承發展協會,就能免費辦理一個蒙古馬「護照」。
  • 殷修亮:在希拉穆仁草原
    導遊小徐介紹說:希拉穆仁草原是內蒙古中部大草原的一部分,這裡介乎森林和荒漠之間,這裡很少有過充裕的雨水,牧草在這裡也沒有太多機會可以長得如同呼倫貝爾大草原那般旺盛喜人,草原的西部正在被肆虐的黃沙所吞噬,已經出現了大片的草原禿斑。然而,對於像我這樣的外鄉人來說,奇異的塞北風光早已讓我的身心陶醉啦!
  • 拆除牧場網圍欄 內蒙古牧民過上「共享生活」
    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17日電 題:拆除牧場網圍欄 內蒙古牧民過上「共享生活」新華社記者哈麗娜這幾天,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芒來嘎查芒賚畜牧專業合作社的牧民們格外忙碌「過去,基本每家都拉上了網圍欄,把自家的草場圍封起來。如今,合作社牧民把網圍欄拆除,整合39萬畝草場,恢復四季輪牧,這有利於草原生態保護。」芒賚畜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米吉格道爾吉說。2000年以來,網圍欄建設在內蒙古大部分草原推行。
  • 內蒙古巴彥呼碩大草原,唱一曲《敖包相會》,做一天草原人
    牧民們每年在六七月間祭敖包,儀式結束後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姑娘和小夥子則藉此機會躲進草叢裡談情說愛,互訴衷情,這就是敖包相會最初的來源。敖包不僅是談情說愛的地方,也是牧民心目中神靈所在。傳說蒙古人的英雄成吉思汗曾被人追捕藏在孛兒罕山中,數百名敵人繞山三圈卻沒有發現他,因此得以脫險。
  • 額爾敦與牧民合作籤約 攜手發展草原牛羊肉產業
    為了全方位服務畜牧產業鏈各環節,促進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推廣草原牛羊肉品牌,4月20日下午,由錫林郭勒盟工商業聯合會、內蒙古額爾敦羊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19年草原德吉-額爾敦百萬隻(頭)牛羊進萬家活動啟航儀式」在呼和浩特舉行。
  • 震撼視覺衝擊:鏡頭聚焦草原蒙古馬
    >圖文/史冬青    金秋時節,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最南端的烏蘭布統屬丘陵與平原交錯地帶,森林、草原與河流鑲嵌,優雅陰柔與雄渾陽剛互補,不但有著迷人的歐式草原風光,更有著能歌善舞、粗獷豪放的蒙古族牧民。
  • 《馬背之上》:印刻下蒙古馬堅實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烙印!
    新歌發布《馬背之上》作詞:高山作曲:安然編曲:李躍龍演唱:呼斯楞蒙古民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譽稱。如果說北方草原是蒙古族人的歷史搖籃,那麼矯健的蒙古馬就是蒙古族人創造歷史文化的主要情感組成部分。馬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在民族的成長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蒙古馬精神」已融入全區各族人民的血脈,成為各族群眾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的重要精神源泉,引領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欣欣向榮。弘揚蒙古馬精神,展示內蒙古形象。在「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進程中,印刻下蒙古馬堅實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烙印。馬背上出生,馬背上成長,馬背上歷練,馬背上馳騁,蒙古馬精神生生不息。
  • 【焦點】為草原「解渴」 內蒙古在行動
    目前,乾旱的氣候持續侵入內蒙古大部分地區,著名的錫林郭勒和呼倫貝爾兩大草原已經處於極度缺水狀態。七八月的內蒙古,本來應該是「水草豐美的季節」,但現實情況是,內蒙古大部分地區並未如往年那般得到降水。到8月初,呼倫貝爾大草原沒有迎來一滴雨水。乾旱使這片草原上蝗蟲泛濫成災,抗旱滅蝗成為當地幹部首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