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風子紅的旅行專欄,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旅行與生活。今天我們來聊聊內蒙古周邊遊。
相信每一個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旅遊的人,都對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心存敬畏,是的,這裡天然的地貌條件造就了這裡馬背上的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馬,是內蒙古牧民賴以生存的,牧民與馬之間建立了和諧、長久的生存關係,當地的馬都是放養的,所以這裡家家戶戶為了對馬有所區分,於是有了打馬印這個民俗。
打馬印是這裡牧民的一個節日,相傳成吉思汗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在馬身上列印記來代表各部。所以每年清明節後,牧民就會把自家的馬聚集起來,在大馬的身上紋身做記號,每一家的記號都不一樣,純鐵製成烙在馬身上。
我們來到這戶牧民家的時候,需要打馬印的種馬、母馬們、小馬們都已經被圈起來。只見塵土飛揚,這家男人個個橫杆立馬,把馬群團團圍住,頓時人呼馬嘶,路聲雷動,場面異常壯觀。
首先是把剛出生的小馬套起來,用剪刀在鼻子和耳朵上剪個豁口兒,作為記號,這是因為小馬還是免疫力弱,牧民怕小馬被烙印以後恢復不好,所以就用這種方式做記號。但是大馬已經體魄很強健了,可以經受得住烙鐵來燙印。
大馬需要2-3個身強體壯的男人來完成打馬印,只見他們套住一匹大馬,幾個人將其撩倒,用燒紅的烙鐵在屁股上燙一個印記,看的我內心一顫,但這就是牧民的傳統節日,是對自家主權的印證,也是對先祖的敬畏。出乎我意料的是,被紋了身的大馬被燙印以後,居然可以馬上從地上彈起來,重新跑步回到組織當中。當地牧民說,其實它們也需要恢復的,只是因為體魄強健,相對容易恢復一些。
打馬印可真是一個體力活,不得不佩服草原人的彪悍,看他們打馬印,就像欣賞一出摔跤比賽,一個男人可以抱得動一匹小馬,更可以跟大馬較勁。這一圈裡,只有一隻種馬,也就是馬爸爸,二三十隻母馬來繁衍後代,剩下的小馬就是他們的孩子了。
馬印打完,還要幫種馬清潔清潔尾巴,就是剪掉種馬粘膩髒亂的尾巴,就像我們人剪頭髮一樣,毛髮太多的時候,需要清理,以免影響馬尾巴正常的使用功能。套種馬是最危險的,因為馬兒在草原野性十足,種馬又是極其健壯的,好不容易套住以後,牧民小心翼翼的先用繩子把種馬的四肢連接起來,以防止種馬突然發威踢人,然後牧民拿來一把剪刀,剪段了梳不開的馬尾巴,跟我說:這是為了讓它們長出更順更美的馬尾,而且馬兒自己也會覺得舒服。
馬印打完以後,種馬跑在最前面,後面幾十隻母馬和小馬跟在後面,這一大家族又重新回到草原自由生長去,看著它們奔馳在草原之上,我內心還蠻複雜的,和著心疼的敬畏吧。
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的民俗。親眼目睹打馬印,對我來說這是一次特殊的旅行經歷,在這裡,我不僅親眼目睹了馬的野性,目睹了馬的肌肉與帥氣,更是近距離了解了草原牧民的這種看似很殘忍的文化。老實講,當燙印打在馬屁股上的時候,我的心也是跟著揪了起來,感覺好像燙印是烙在自己身上一樣疼。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特殊旅行經歷,也可以分享出來告訴我們,那些你親歷的特殊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