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學高三時候就買了比特幣,眼光好,技術大神又長的帥。」
「你還有其他同學買了嗎?」
「同系的還有兩個去年買了eos,還是差不多最高點買的,哪怕他們賺了,我也覺得他們運氣好,畢竟是學渣。」
這是我跟大四女同事的對話,從對話裡面不難看出,學習好壞是衡量同學是否致富的有效指標,哪怕男同學再多金,也只能算偏財運好,學霸看不上學渣,因而一切的致富,都可以歸根到運氣。
2017年年底,區塊鏈的熱浪席捲而來,「網際網路」被稱之為「古典網際網路」,區塊鏈仿佛到了下一個次元世界,褒貶不一,我以前會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新鮮事物,並且這個事物還曾攤上「騙局」。但這次我開始好奇它為何刷屏,為何朋友圈的人都一夜「暴富」。我眼看著身邊的投資人朋友微信籤名改成了「專注於區塊鏈投資」,創業的小夥伴把微信名改成xx鏈CEO,感受到這一場思潮比網際網路創業來的猛烈一些,大一學生重倉比特幣暴富,足療大叔深陷區塊鏈傳銷,XX上市公司老闆all in 區塊鏈,這都讓區塊鏈的世界越發熱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區塊鏈的最大共識就是賺錢,而區塊鏈最大的公鏈卻是鄙視鏈。
記得2014年那一年,那時的我大學還沒有畢業,李克強總理就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原來北京的海澱圖書城變成了著名的中關村創業大街,浩浩蕩蕩的創業者從四面八方湧入,創業咖啡瞬間拔地而起。我混跡最多的咖啡廳是車庫咖啡,一份PPT,一杯咖啡就可以待一天,三四人成堆兒嘰嘰喳喳,外來者則成群結隊的過來朝拜,經常把車庫咖啡裡面嗓門最大的創業者圍起來,他們這裡的人對外來者格外熱情,拍照合影是家常便飯。各種項目路演,談估值百億大買賣這都是車庫裡的「規矩」,創業者被捧向了神壇。BBC的記者也來造訪,見證中國的「矽谷」。
2015年5月7號,李克強總理來到了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瞬間咖啡廳裡的人都跑了出來,把李克強總理圍了個裡三圈外三圈,蹦高墊腳的創業者使出吃奶的力要跟總理合影握手,能摸到指尖的人能在創業圈炫耀一輩子,總理去到了3W咖啡喝咖啡被傳出了佳話——「創業咖啡都是泡沫」。隨後不久,資本環境遇冷,一篇篇關於創業大街咖啡涼了的文章都冒了出來,在創業大街遊蕩的創業者被冠以「屌絲」,不務正業的流浪漢。那些曾經高捧他們的媒體,都對他們開始嗤之以鼻,包括我曾經都寫過創業大街的浮躁與涼意,他們開始被鄙視,被邊緣化。精英創業則正當時,海外背景,名校高企,都是投資人的首選,「混過創業大街」像是一塊牛皮癬一樣印在這些創業者的身體裡,那時我也被拉到過「網際網路創業大街小夥伴群」,只是默默潛水,但一旁的黑馬會群大佬竄動,異常活躍。
時間過了兩年之久,2017年10月份,ICO被叫停的一個月後,創業咖啡開始回溫,之前離開創業大街的人重返大街,這次達成的共識是:區塊鏈。有人開始在車庫咖啡裡路演區塊鏈,儘管不懂「區塊鏈」是什麼,也許現在仍然不知,但是他們能知道的是:創業大街上的兄弟賺錢了,還賺了不少。
尤其是有一個在2013年左右來過車庫咖啡的傢伙,賺得盆滿缽滿,還在美國買了一萬平豪宅,買了在美國唯一一輛勞斯萊斯幻影,他就是之前在山西平遙賣牛肉的寶二爺,還有一個叫李笑來的新東方老師,在寶二爺之前就在車庫咖啡鼓吹比特幣,如今成為「幣圈首富」。以前混創業大街的兄弟們當然心有不甘,也想搭上順風車,真正來一個屌絲逆襲。創業大街仿佛又多了一個稱號:中國幣圈「矽谷」
圖為:寶二爺
與此同時,眾多網際網路老牌企業按捺不住,沒想到這群屌絲竟然一天賺的比自己一年賺的都多,真是應了那句「幣圈一天,人間一年」,上市公司失意老兵,沒有收成的VC投資人,急於業務轉型的CEO都紛紛跑步入場,他們怎麼也接受不了這樣一群屌絲的身價排在他們前面。遙想當年,哥在各種xx大會演講的時候,你還只是在賣牛肉;哥公司已經上市的時候,你還在車庫拿PPT忽悠投資人,而這一切都源於這該死的區塊鏈。
區塊鏈割裂了兩個世界,並不是古典網際網路與區塊鏈之爭,而是邊緣化的崛起,屌絲與精英世界的對決。在精英的世界,沒有所謂的投機,一切事物必須要符合規律,而區塊鏈帶給他們的衝擊更多的是認知的挑戰,思維上的焦慮,他們又鄙夷又表面接納這些暴發戶的言論,如果不是錢的奴使,精英是不可能與這些人平等對話的。而一旁的屌絲深知這是自己唯一能逆襲的機會,站在金字塔頂端,去俯瞰芸芸眾生,高歌一曲我要飛得更高,那麼如何消除區塊鏈裡的鄙視鏈,答案應該是:money。
此刻的車庫咖啡,應該是人頭攢動,一片祥和的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