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滬上首臺智能化救護車在上海市同濟醫院首發 同濟醫院供圖
日前舉辦的第三屆「紀念寶隆」同濟醫院發展管理國際論壇上,滬上首臺智能化救護車在上海市同濟醫院首發,由同濟醫院與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攜手打造的院前院中智能化急救體系正式建成,安裝院前智能化救治系統的首輛救護車運送模擬病人搶救演練成功。
一位模擬胸痛病人,進入了這一搶救流程:120接到一位普陀區(模擬)病人的急救電話,120抵達現場後,即刻與同濟醫院急診科進入「在線工作模式」,通過智能可視化系統病人的數據的回傳,心電圖、各項生命體徵出現在大屏幕,救護車的位置實時顯示,醫院急診醫生與救護車急救醫生通過現場視頻互動,初步判斷患者為急性胸痛發作,院內立即啟動胸痛綠色通道,當病人抵達醫院時,醫護人員已經做好了相關準備工作,患者被緊急送至心臟介入中心,為病人的搶救節省出了寶貴的時間,而患者收治後的情況通過這套信息系統再次回傳給120急救中心。
近年來,急性心腦血管病發病率持續攀升,交通事故、中毒等事件發生率呈漸增趨勢,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使得急診與重症醫學成為醫療機構的重要社會責任。院前急救信息告知系統是通過有、無線相結合的方式,把120急救系統與醫院急診室進行系統對接。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程黎明教授說,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聯合上海市急救中心和多家單位創建滬西北地區急診與危重症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智能化綜合救治體系,將圍繞MODS早期識別與幹預、血管梗塞性疾病早期優化幹預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急性損傷早期救治與全程康復開展聯合攻關。「更重要的是,急診與危重症的院前院內急救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因此,我們還將逐步形成可推廣救治規範及相應前沿新技術,目前醫院已建成國家級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創傷中心,並建成國內領先的急危重症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
此外,同濟醫院還將通過學科交叉合作,在基於網際網路的數位化急危重症診治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凝練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控制與早期康復、多器官功能障礙的早期識別與標準化幹預、心肺腦血管梗塞性疾病再灌注治療三個主攻方向,不斷完善和規範診治流程、提高急危重症診療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
市醫療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介紹,同濟醫院是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實行院前急救信息告知系統、院前院內信息化無縫銜接的第一家單位。該系統上線運行一定時間後,將積累試點經驗,把信息告知系統全面推廣到全市所有急診點醫院,實現上海急診急救系統的全覆蓋。
通訊員 陳海濱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