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和美國正式建交,到川普上臺前,中美關係基本相安無事,沒有公開的衝突。
近期,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出了一本回憶錄《應許之地》,從中,我們或許能看到美國政府未來的一些規劃。更重要的是,歐巴馬對中國的認識,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因為他的觀點可以被認為是民主黨對華的普遍看法。
作為曾在白宮入主8年的人,歐巴馬在他的書中回答了一個很多美國人乃至整個西方都很關心的問題:中美文化差異很大,但在30多年的歷史中有良好的互動,在川普上臺前沒有公開的衝突,這是為什麼?
歐巴馬借用了美俄的關係來比較美中關係的不同,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美國和俄羅斯的差異也很大,但兩國互動一直不佳,關係可謂是劍拔弩張,甚至有直接的軍事衝突。比如克裡米亞事件,美國直接制裁俄羅斯,兩國關係急劇惡化。在敘利亞,美軍和俄軍都進入當地,直接在巡邏路上起了衝突,這可以算得上軍事對峙。
中美關係在建交之後,有明爭暗鬥,不過總體沒有美俄關係這麼緊張。
歐巴馬認為,這不是運氣好的問題,而是中國一直在韜光養晦,處事非常低調。而且,中國不會讓事態失去控制,在一些敏感問題上,中美雙方能夠心平氣和坐下來談話,保持溝通。
歐巴馬的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我們要意識到,他這麼說並不是對中國進行誇讚,而是對美國乃至西方表達一種觀點,那就是中國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因此歐巴馬表示,他的對華政策一直很靈活,不傾向於強硬,也不會顯得軟弱。保持跟中國的溝通,也是一種博弈的方式。
很明顯,在拜登政府上臺後,極可能繼續延續歐巴馬時期的對華態度。對中國而言,這可能比川普的強硬對華政策,更具有挑戰性。
作者:牧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