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手爸媽在帶寶寶體檢的時候遇到過這種情況:寶寶臀紋或腿紋不對稱,懷疑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醫生建議做髖關節篩查。
一聽「發育不良」寶爸寶媽都已經嚇壞了,那麼,是不是所有臀紋或腿紋不對稱都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呢?寶寶髖關節檢查有沒有必要做?何時做呢?如果發現問題怎麼治療?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從頭開始梳理(點擊視頻快速了解)。
嬰幼兒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如何檢查?
主講專家:五洲超聲科 劉焱 主任醫師
01
什麼是發育性髖關節不良?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過去也稱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指出生前、出生時、出生後髖臼與股骨頭的對位關係出現異常而出現的一系列髖關節疾病的統稱。
包括髖關節脫位、半脫位和髖臼發育不良,是兒科常見的先天性畸形。
02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常見嗎?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通常發病率佔新生兒的0.1%~0.3%左右,也就是說,1000個寶寶裡,就有1-3個寶寶有這種問題,可以說概率還是不小的。
其中,女孩的發病率是男孩的6倍左右,左側約為右側的2倍,雙側約佔35%。
03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因是什麼?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病因迄今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除先天因素外,後天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是可以預防的。
1. 本病發病男女比例為1:6,可能與內分泌因素有關。
2. 約20%患兒有家族史,說明與遺傳因素有一定的相關性。
3. 發病與胎位相關,經臨床統計臀位產發病率最高。
4. 北方習慣用襁褓將嬰兒包裹過於嚴實的地區發病率明顯增高。
5. 原發性髖臼發育不良及關節韌帶鬆弛症是髖關節脫位發病的重要原因。
04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影響有哪些?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對於孩子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這種病雖然可以通過手術矯正治療,但仍然會有一些患兒不可避免的出現長短腿、跛行、髖關節活動受限、關節提前出現關節炎等問題,給孩子一生帶來生活上的影響。
05
臀紋或腿紋不對稱就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嗎?
雖然臀紋或腿紋不對稱跟髖關節發育問題有一定關係,但並不是說,寶寶有腿紋不對稱的情況出現,髖關節發育就一定出了問題!
在髖關節發育正常的嬰兒中,大部分雙下肢皮膚皺褶是對稱的,但也有不少是非對稱的,包括數量、深度與皮紋間高度的不對稱。
有統計研究發現,不對稱的雙下肢皮紋嬰兒中,只有不到20%的嬰兒存在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位,80%是正常髖關節嬰兒。
需要注意的是:在證實了確實有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位的嬰兒中,單側發育不良或脫位的,幾乎都有腿紋不對稱的現象;雙側發育不良或脫位的,尤其是脫位程度還有點嚴重的情況下,只有50%不到的嬰兒存在腿紋不對稱的現象,而另外有50%是對稱的。所以僅僅只看腿紋來判斷寶寶是不是髖關節發育有問題也是不嚴謹的,那麼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還有哪些表現?
06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有什麼表現?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臨床表現因患兒年齡不同存在較大差異。
新生兒
新生兒期不易看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症狀,往往不能引起家長注意,發現經常需要依靠臨床檢查。一旦發現如下症狀,建議去醫院做專業檢查:
1. 兩側大腿或者臀部皮紋不對稱,患側皮紋加深,數量增多。
2. 寶寶會陰部增寬,雙側脫位時更明顯。
3. 寶寶髖關節活動時,發出彈響聲或彈響感。
4. 嬰幼兒屈髖屈膝時,其雙膝高度不相等。
5. 給寶寶更換尿布時,發現一邊的髖關節不如另一邊伸展得開。
3個月以上寶寶
1. 單側脫位患兒有下肢不等長,行走期患兒有跛行步態,鴨步。
2. 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診斷比較困難,一般出現髖關節外展受限(小於45-50度)要考慮此病變。
07
檢查的時機和方法
發現寶寶有以上症狀,要第一時間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協助診斷。
髖關節在新生兒期生長發育最快,該時期也是治療發育性髖關節不良的黃金時期。骨性髖臼在出生6周內生長潛力最大,出生12周末後趨於平緩,若能在嬰兒期及時診斷患有發育性髖關節不良,並根據病情針對髖關節進行幹預治療,95% 患兒可完全恢復。
英國醫療諮詢委員會(The Standing Medical Ad. visoryCommittee,SMA)建議所有的新生兒都應納入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臨床篩查,並強調多次檢查,包括出生當天、出院時、6周、6—9個月和開始行走之後。
在國內,建議對所有嬰兒進行髖關節篩查,出生後4-6周為篩查的重要時間點,對臨床體格檢查陽性或存在發育性髖關節不良高危因素者(臀位產、陽性家族史和懷疑髖關節不穩定)選擇性行超聲檢查。
通常建議6個月以下的寶寶做髖關節B超,因為這個時候髖關節主要是由軟骨構成,股骨頭尚未骨化,超聲可以「看見」髖關節軟骨構成部分及周圍軟組織解剖結構。髖關節B超無創、無輻射、檢查方便、診斷迅速,是早期診斷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黃金選擇。如果寶寶年齡大於6個月,則建議做X線拍片。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診斷和治療越早,效果越好。隨著患兒年齡增長,病理改變加重,治療創傷更大,療效越差,因此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早期診斷和非手術治療尤為重要。根據寶寶的年齡,病情的嚴重程度,醫生會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1. 給寶寶做「髖關節外展操」。
讓寶寶平躺在溫暖舒適的平面上,首先對其髖關節進行輕柔的撫觸和按摩,待髖關節放鬆後,雙手握住寶寶的膝關節(膝關節屈曲狀),引導髖關節進行屈曲、外展,外展一般可達60-80度(注意外展時動作輕柔,不要硬壓),放鬆髖關節後再次進入下一個循環。一般每個循環100次,每天訓練2-3次。
2. 採用髖關節屈曲外展挽具或支具。
目的是保持寶寶患肢外展,並逐漸加大外展角度,促使患髖自動復位,最常用的是 Pavlik吊帶或髖外展支具,為目前新生兒主流治療方法。
3. 手術治療。
對1-1.5歲以後的患兒,一旦手法復位困難,就應進行手術,手術越早效果越好。早期的合理治療是促使髖關節正常發育的關鍵。手術通常採用髖關節閉合復位術+蛙式石膏固定的方法。
溫馨提示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雖然很可怕,但是也不是沒有應對辦法,預防和早期正確診治是關鍵,在此小洲要提示各位寶爸寶媽如下2點:
1. 改變不良襁褓方式!不綁腿不會產生「羅圈腿」,而綁腿則可能引起髖關節脫位。
2. 對存在有引起髖關節脫位的危險因素的孩子,加強防病意識,能夠做到早期診斷和治療。越早治療花錢越少、效果越好!如在新生兒期就開始治療的孩子,可以完全恢復正常而不留後遺症。反之,發現越晚患兒年齡越大則治療困難,花錢多,痛苦大!
所以寶爸寶媽發現可疑問題時,不要驚慌,及早篩查,及早治療,讓寶寶的肢體發育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參考文獻
1. 陳兆強,楊建平,張中禮,付喆,Chen Zhaoqiang,Yang Jianping,Zhang Zhongli,Fu Zhe. 嬰兒Graf Ⅱ a型髖關節自然轉歸及治療指徵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骨科雜誌 2017
2. 王加寬,王玉歡,Wang Jiakuan,Wang Yuhuan.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早期篩查現狀與篩查網絡體系[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誌(電子版)
3. 付喆. 髖關節發育不良/脫位早期篩查與治療.
4. 嬰幼兒髖關節超聲檢查
5. 中華骨科雜誌2017年6月第37卷第11期:641-650.
本期視頻主講
劉焱
主任醫師 超聲科主任
從事超聲診斷工作20餘年,曾擔任三級醫院超聲科主任。專業知識紮實,操作技巧嫻熟,專業技術全面,診斷經驗豐富。擅長腹部、婦產、血管、小器官、介入等各個超聲診斷領域,在婦產、血管、介入等方面形成專業優勢。對婦科疾病、胎兒畸形篩查、胎兒心臟篩查以及超聲介入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工作中緊跟學科前沿,注重專業技術的創新發展,先後發表專業論文十餘篇。
本文指導專家
雷豔芬
副主任醫師 兒科專家
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兒科系,原北京天壇醫院兒科副主任,從事兒科臨床、教學、小兒內科工作近40年,擅長兒童保健、對嬰幼兒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兒科危重疑難病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聲明: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讀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