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倆先後確診讓一家人陷入深深地痛苦和無奈中。
「不會吧,這麼巧?怎麼這麼倒黴都是先髖,醫生請再仔細查查!」寶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然而現實無法憑著主觀意識抹滅......
懵懂的小寶壓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因為才9個月,還是個吃奶的娃,寶媽本是帶著剛滿兩歲的大寶來接受保髖矯正的,意料之外發現抱在懷中的小寶也是個「隱藏」的患兒!
這兩個寶寶都叫琪琪,一個跟爸爸姓,一個跟媽媽姓。因為身邊沒有諸如此類的疾病患者出現,大琪髖關節脫位發現的比較晚,剛學會走路,肚子挺挺的,寶爸寶媽只覺長長總會變回來的,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與同齡人區別越來越大,寶媽寶爸的疑心越來越重,於是寶媽帶著孩子去檢查,當地醫院沒查出來問題,寶爸疑心未消,換一家醫院檢查,診斷: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建議手術治療,所有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孩子走「鴨子步」、跛行的「真兇」!
為了避免漏查誤診,他們帶著大寶來到一家更大的醫院拍了片子,依舊說是脫位,建議手術治療,不想手術的他們又跑了三家醫院都讓做手術,本已主意拿定:手術!但家中骨科醫生親戚規勸不要手術,說手術成功的不多,併發症還多,他們遲疑了……
手術併發症多,但不能不治,怎麼辦?全家像熱鍋上的螞蟻,急的團團轉!不過,很快一家人通過多渠道了解到可以通過動態穩定支具系統做保髖矯正,於是,一家四口加小姨一起奔赴安徽合肥。來院以後,他們慎重的看了醫院環境,覺得挺滿意的,恰巧在一樓兒童遊樂區看到了幾位帶上貝氏行走支具家長,他們上前了解情況,聊了經歷和心得,後來又上病房,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小兒髖關節脫位治療各個階段的孩子,最終信心滿滿的辦理住院了。
那天,在給大琪做檢查的時候,醫護人員問小寶有沒有篩查過?就是這不經意的一問,醫護人員看了小琪的腿紋,腿紋打眼一看,明顯不對稱!拍片果然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琪琪媽媽知道這樣的結果,鬱悶極了,為什麼這樣倒黴?二個寶貝都是先髖!
是的,這樣的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家族遺傳發病並不少見,所以一旦發現家庭中有這樣的先髖患兒出現,建議家庭裡的其他人也要多關注,可以在適當時候做一下檢查。
這幾天恰逢梅雨季節,雨下了好多天,兩個「萌」娃,一大一小,長得微微差別,都已經通過手法復位後接受動態穩定系統的治療了,病房裡兩個寶貝雖然躺著治療,但一點也不影響她們姐倆嬉戲打鬧,跟在家一樣,也會爭搶,衝著小姨和媽媽耍無奈,讓小姨和媽媽當「快遞員」,傳遞零食和玩具。彼時,雨靜悄悄地下著,只有一點細細的淅瀝瀝的聲音,堅強的寶媽望著兩個可愛的寶寶,對我們的保髖矯正充滿了信心......
【病例後記】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者脫位的孩子行走時會出現步態跛行,單側脫位,患兒的身體會向患側晃動,雙側脫位的患兒身體左右搖擺呈現「鴨子步」。如果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孩子長大以後腰和髖部疼痛,影響勞動和形體美觀,所以早發現,早治療很重要。
如果寶媽發現寶貝的腿上「兩邊褶子不對稱」,或者一高一低,可以採用如下方法自測:
第一,讓寶寶平躺下來,將寶寶雙膝彎曲併攏,觀察左右膝蓋是否等高。如果兩邊高度不等,且總是處於曲位,無力伸直,提示存在髖關節脫位的可能性。
第二,將寶寶的雙膝分別向外展開,觀察寶寶膝蓋外展的角度大小,正常的髖關節可以外展到80-90度角,如果小於60-70度,則提示髖關節存在問題。
第三,用拇指自大腿內側由外向上推,聽髖關節是否發出「咔嚓」聲,檢查會陰部有沒有變寬:如果有,那大有可能是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典型症狀
當然,因為觀察的局限性,如果發現腿紋不對稱,還是要儘快到醫院進行檢查。6個月以內的寶寶因骨骼尚未鈣化,拍X光片並不適合,可通過B超進一步排查;而6個月以上的寶寶,一般通過X光片排查。
為什麼說這項篩查要越早進行越好呢?因為如果在新生兒階段就發現寶寶髖關節有問題,絕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通過手術治療,小一點的寶寶可以用普通的寬尿布或青蛙抱姿勢,使寶寶髖關節屈曲外展,糾正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者連續3-4個月使用吊帶或蛙式支具等幫助半脫位或脫位的髖關節復位。
如果在6個月到1歲間發現,要區分髖關節的具體情況,如果是單純的發育不良或半脫位,用以上方法即可,如果是脫位的話,需要在全麻下進行手動正骨,還要用到石膏支架。1歲以上的寶貝,很多醫院會建議手術治療。石膏、截骨等方式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位對於小孩子來說太殘忍了,目前我們的動態穩定系統相對石膏和截骨手術優勢很突出,一般較適宜三四歲以下的寶寶。
所以,如果當發現寶寶腿紋不對稱時候,一定要多留心,進一步去檢查,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寧可多查一項,也不要錯過寶寶恢復的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