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爸爸媽媽都希望有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寶寶的健康成長、良好發育往往牽動著家長的心。但是,很多第一次做父母的「新手」爸媽由於缺乏經驗,常常不能準確判斷寶寶發育到底好不好,有時還會因此太過焦慮。尤其是對於一些寶寶是早產的父母來說,孩子的生長發育更是令他們關切。對此,河北省中醫院新生兒科的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寶寶的發育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家長在關心寶寶成長的同時,最好也要多了解些寶寶發育的相關知識,以便能準確判斷孩子的發育狀況,及時發現問題並及時診治。
嬰兒在每個月齡都有不同的發育標準,隨著嬰兒不斷的生長發育,各種身體現象也會隨著發育而表現的有所不同。因此家長可以根據嬰兒在不同階段的發育標準,對照寶寶的發育情況。如果發現有發育不良的情況,則要及時治療。對於發育不良,治療的關鍵就是一個「早」字。寶寶的腦細胞在出生六個月之前是發育的最快速的,這個時候寶寶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是最容易恢復的黃金時間,因此如果有發育不良能在這個時候及時發現、及時糾正,也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判斷嬰兒的生長發育情況,主要通過體格生長發育和運動神經系統發育兩方面,具體來說應注意體重、頭圍、身長,以及視聽覺、抬頭、豎頭、精細動作、肌張力、髖關節發育等幾個方面。
主要包括體重、頭圍、身長三個指標。
體重:新生兒的體重,男嬰平均為3.3千克,女嬰平均為3.2千克。生後1周內因奶量攝入不足、水分丟失、胎糞排出等,可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稱為生理性體重下降,約在3—4日達到最低,下降範圍為3—9%,至生後7—10日恢復到出生體重。如果體重下降超過10%或至第10天未恢復到出生體重,則為病理狀態。這一現象在早產兒中更為明顯,體重恢復亦受疾病、餵養等因素影響。
正常足月兒生後第1個月體重增加可達1—1.5千克,隨月齡增加,體重相應增長,估算體重公式為(月份+9),例如寶寶2月齡,體重至少應為(2+9)斤。如果寶寶體重增長過慢,應考慮有無餵養不耐受、腹瀉、嘔吐、消化道發育異常或遺傳代謝疾病等。
頭圍:頭圍是指經眉弓上緣、枕骨結節左右對稱環繞頭一周的長度。新生兒出生時頭圍平均為33—34釐米,頭3個月頭圍增長約6釐米。頭圍增長過速往往提示腦積水,頭圍過小則提示有腦發育不良的可能。
身長:新生兒的身長平均為50釐米,前3個月增長約11—13釐米,身長的增長受遺傳、內分泌等因素影響較明顯,短期的疾病與營養波動不易影響身長的增長。
視聽覺發育:1個月的寶寶,能追視、追聽,頭轉動幅度比較小;2個月的寶寶,眼和頭會協調轉動;3—4個月的寶寶,追視、追聽左右角度各達90度,即轉頭可轉動180度。如寶寶轉頭範圍較小,不能注視、追視或追聽,則提示異常。
抬頭:1個月的寶寶,頭會轉向一側;2個月的寶寶,能下巴離床,抬頭片刻;3個月的寶寶,抬頭可以超過45度,肘部支撐;4個月的寶寶,則可以抬頭90度,肘支撐,能左右轉頭。如果2—3個月寶寶不能抬頭,4個月寶寶抬頭不穩,不能用肘支撐使胸部離開床面,則提示異常。
豎頭:1個月的寶寶,拉起45度時頭後垂,坐位時頭能豎立5秒;2—3個月的寶寶,拉起45度時頭輕微後垂,坐位時頭能豎立15秒以上;4個月的寶寶,拉起45度時頭和軀幹直線抬起,坐位時豎頭穩,可左右轉頭看。如果1個月寶寶不能豎頭;2—4個月寶寶拉起45度時頭背屈(明顯後垂),不能豎頭,則提示異常。
精細動作:3個月的寶寶,有伸手的意識,可被動抓握;4個月的寶寶,可以伸出手,能主動抓握。如果寶寶4個月還沒有伸手夠物的傾向,則提示異常。
肌張力:正常嬰兒的肌肉伸屈張力保持平衡。如果嬰兒身體發軟,運動明顯減少,這是肌肉張力低下的表現;若嬰兒身體發硬,固定姿勢,則提示肌張力亢進。肌張力過高或過低,大多是由於腦損傷導致肌肉張力異常所導致。例如弓角反張、蛙位、倒U字姿勢等,一旦發現應及時就醫。
髖關節發育:如果發現寶寶有以下情況,則提示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有彈響;臀紋不對稱,也就是說孩子臀部的皮膚紋理兩側是不一樣的,表現為紋理的增多或減少,深或者淺;雙下肢活動不對稱,或者活動時哭鬧。若寶寶出現以上情況,則需要到醫院行B超或者X線檢查,以進一步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