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內容裡,江瑞芬醫生向我們重點介紹了智力障礙和全面發育遲緩的一些常識,也提到了廣義上的發育遲緩是指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速度放慢或順序異常等現象。
全面發育遲緩通常會表現在體格發育落後、運動發育落後、語言發育落後、智力發育落後、心理發展落後等一方面或多方面。
值得我們警惕的是,發育遲緩的兒童有一部分是全面發育遲緩,將來可能發展成為智力障礙。
當然,發育慢些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全面發育遲緩,也不是所有的全面發育遲緩患兒日後都會發展為智力障礙。
那麼,假如我們的孩子已經確診是發育遲緩,我們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應對這一問題呢?
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迎接挑戰、不斷地成長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孩子生長發育的特點
1.生長發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一定規律的,生長發育的過程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
一個人從受精卵到長大成人,生長在不斷進行著,所以說有連續性。
但在連續生長的過程中,生長速度不完全相同,是非勻速。
比如出生後第一年是人生中第一個生長高峰,第二年後生長速度趨於穩定,到青春期生長速度又加快,所以說又有不同的階段性。
2.各器官系統發育的差異性
同時,在兒童時期,各器官系統發育也遵循一定的規律,它們的發育速度並不相同,發育有先後,快慢不一。
比如,生殖系統在青春期前處於靜止狀態,到青春期迅速發育;呼吸、循環、消化、泌尿、肌肉及脂肪的發育與體格生長平行。
而對比之下的神經系統發育較早,神經系統在孩子生後2年內發育最快,2.5~3歲時腦重已達成人腦重的的75%左右,6~7歲時腦重已近成人水平。
發育中的大腦具有可塑性和代償性,孩子早期神經系統受損傷或發育落後時,科學的早期幹預,是有機會抓住關鍵期,促進孩子的發展和功能康復的。
3.兒童體格生長存在個體差異
生長發育雖然按一定的總規律發展,但在一定範圍內受遺傳與環境的影響。因此,兒童體格生長存在個體差異。
如同性別、同年齡的兒童群體中,每個兒童的生長水平、生長速度、體型特點都不完全相同,即使是同卵雙生子之間也存在差別。
以上就是孩子生長發育的三個主要特點。
總得來說,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實是有著不同的發育標誌的。
那麼,認識這些發育特點或者說發育標誌,對於我們來說主要有哪些意義呢?
1、細緻觀察
根據教育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出版的《0~6歲兒童發展的裡程碑》,我們的孩子在0~6歲時不同年齡階段,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發育標誌,即發育的「裡程碑」。
比如說,孩子剛出生一個月的時候,如果我們在新生兒身邊搖響鈴,孩子的手腳會向中間抱緊。
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對大的聲音都沒有反應,我們就要開始警惕起來,要趕緊帶著孩子去看醫生。
所以,我們在平日照料孩子的過程中,就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體格、語言、運動、社會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的發展表現。
我們要充分了解孩子,結合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一般發育特點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孩子身心發展的現狀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如果發現孩子發育偏離或異常,我們一定要及早就醫。通過對照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發育特點以及醫生的診斷。
我們要儘早地接受現實,要相信和認可醫生的診斷,而不是堅持認為孩子只是發育慢或者比較調皮,我們也不要輕易相信「孩子大一點就好了」的社會經驗。
因為越早確診,越早認識現實,就能為孩子贏得越多的治療康復時間。
那為什麼說孩子確診以後,我們仍然需要繼續觀察呢?
正如上文所說的,孩子的生長發育遵循著一定的特點和規律,孩子的發育受內、外環境的影響,每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同時也有著鮮明的個體特徵。
因此,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並非始終如一的。
當孩子在一個階段出現發育遲緩,經過早期幹預得到恢復後,仍不能放鬆警惕。
我們需要找醫生進行定期評估,以觀預後,並對孩子整體的發育進行更長時間的細緻觀察。
2、抓住黃金期
孩子的生長發育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生理和心理雙方面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都是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逐漸朝向成熟方向發展。
正在生長發育的孩子,當他因為疾病、內分泌、營養不良、教養不足等阻礙現象出現了明顯的生長發育落後時,一旦阻礙因素得到克服,立即會表現向原有正常軌道靠近發展的強烈傾向。
如果在這個時期生長發育受到幹擾,又沒在關鍵期得到及時治療,一旦過了關鍵期,有可能就會導致永久性缺陷或功能障礙。
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已經被確診為各類發育遲緩的時候,治療幹預措施越及時,康復的可能性就越大。
當然,這裡所說的「幹預」是從醫學視角來看的。
從教育視角來看,發育遲緩孩子的教育和學習是終生的,任何時候都是黃金期。
只是說,介入的越早,孩子就能越早接受到符合社會性的規範行為,就能越早建立起他的良好習慣,他所形成的錯誤經驗就越少,接收我們給他的有用經驗的機會就越多。
當我們錯過醫學上所說的「黃金期」的時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就此放棄孩子。
相反,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更大的努力,幫助他順利地進入社會進行常態生活。
3、定期複診
在此前的科普文章中,我們也了解到了臨床醫生在確診、治療和複診這一系列過程中的作用。
臨床醫生會針對發育遲緩兒童的特定目標症狀或共患病需要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還會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推薦適宜的、科學的教育和行為幹預。
另外,由於孩子在各個不同的生長時期,將會表現出不一樣的發育特點、面對不同的挑戰,或者是遭遇到不同的問題。
因此,我們作為父母,就要學會重視兒童保健系統的定期健康檢查。
通過臨床醫生的體檢,醫生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神經心理髮育等方面進行評估。
我們在醫生的幫助下,能夠了解孩子現階段的發育症狀,檢測上一階段的治療康復效果。
同時,我們還可以預測孩子下一階段的生長發育風險,並儘早確定合適的幹預或治療措施。
所以,作為發育遲緩患兒的父母,我們也一定重視孩子的定期複診。
來源:然和教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