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逛公園總能聽見有些家長念叨:「誰誰家的寶寶,個子高身體壯實,自己家的寶寶卻比較瘦小;誰誰家的寶寶,一歲就學會走路,自己家的還不會......」言辭裡面飽含了擔憂,總感覺自己家的寶寶是不是發育有點遲緩?
1.身長:新生兒身長約50釐米。生後頭半年增長最快,平均每月增長2.5釐米。後半年每月增長1.2釐米。一周歲時約為出生時身長的1.5倍,約76釐米。
2.體重:出生時體重約為3.2公斤,前半年平均每月增加600克(0.6)公斤。後半年平均每月增加500克(0.5)公斤。一周歲時體重平均為出生時3倍(約9.8公斤)。
3.頭圍:頭圍大小與腦和顱骨發育有關。出生時約34釐米,生後頭半年增加8釐米。後半年增加4釐米。一周歲時約為46釐米。
4.囟門:前囟門呈菱形,其大小用對邊中點線的距離來表示。新生兒前囟門為2.5×2.5釐米,前囟門於一周歲半(18個月)閉合,後囟門約2~4個月閉合。
這也只是一個標準,也不是固定的標準,每個人的發育狀況和飲食結構都,體格上肯定也會有一定的偏差!寶寶又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哪可能各個一樣?與其糾結寶寶怎麼總比別人慢一點,不如佛系一點。尊重寶寶的個性差異,比讓寶寶早早學會更重要。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科學調配膳食,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如米麵搭配、葷素搭配、粗細搭配、甜鹹搭配、葷蔬搭配、動物蛋白質與植物蛋白質搭配、葉綠素與葉黃素搭配。這樣適合幼兒口味,能增進食慾,也促進各種營養素的互補作用。
發育遲緩的確診需要去專門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斷,而且要注意與其他病理性疾病相區分,所以進行全面評估是很重要的!
檢查主要包括下面幾項:
1、醫生的詳細問診
2、體格檢查 :一般的體格檢查,看孩子身高、體重是否落後。對於語言發育落後的孩子,尤其注意孩子口腔器官的情況,排除結構病理性疾病導致的問題。
3、行為觀察 :包括寶寶自發語言、手眼協調、大運動、注意力、遊戲規則的掌握等,了解兒童語言能力及社交、認知水平。
4、實驗室或物理學檢查:
比如:遺傳學檢查,了解染色體問題;腦部核磁共振,了解腦發育情況等。
判斷神經系統有無損害及損害的部位和程度,將發育遲緩和一些特定的腦神經發育疾病進行區分。
另外,如果發現寶寶生長發育中有問題,一定要及時幹預,以免錯過幫助孩子糾正發育問題的黃金時間窗口。一般來說,運動發育遲緩的黃金幹預時間窗在1歲以內,言語發育遲緩的黃金幹預時間窗在3歲以內。對於體格發育遲緩的兒童,更是越早幹預越好,以免問題持續影響兒童的發育,造成不良後果,家長可以從孩子的飲食、營養、所處環境、生活方式,是否患有疾病等方面來查找原因,及時糾正。
【免責申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