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講座
內耳眩暈症的預防與治療
甘肅日報特邀撰稿人 段世宏
3月3日是中國愛耳宣傳日,我們就來談談內耳眩暈症,即梅尼埃病(Ménière Disease)。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積水為特徵的內耳病,患者常表現為反覆發作性眩暈,波動性、進行性感音神經性耳聾,耳鳴,可有耳內脹滿感,因此也稱「內耳眩暈症」。該病最早是由法國醫師美尼爾(音譯)於1861年首次提出,故過去稱該病為「美尼爾病」,1989年我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統一稱為「梅尼埃病」。目前該病發病率約為7.5-157/10萬,發病年齡4歲-90歲,多見於青壯年,40歲-60歲者多見。一般單耳發病,隨著病程的延長,雙耳均可受累。
內耳眩暈症的成因
內耳又稱迷路,從組織學上內耳分為骨迷路與膜迷路,骨迷路內有膜迷路,骨迷路與膜迷路之間充滿外淋巴液,而膜迷路內有內淋巴液,內、外淋巴液互不相通。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組成,借細小網狀纖維束懸浮於外淋巴液中,自成一密閉系統,稱內淋巴系統。膜迷路可分為橢圓囊、球囊、膜半規管及膜蝸管,各部互相連通。其內包含司平衡和聽覺的結構,包括位覺斑、壺腹嵴、內淋巴囊和膜蝸管。梅尼埃病的基本病理表現為膜迷路積水膨大,膜蝸管和球囊較橢圓囊和壺腹明顯,膜半規管與內淋巴囊不膨大。正常狀況下,內淋巴由耳蝸血管紋及前庭暗細胞產生後,通過局部環流及縱流方式達內淋巴囊而被吸收,藉以維持其容量的恆定。梅尼埃發病機制主要是內淋巴產生和吸收失衡,膜迷路擴張與變形亦為其發病機制之一。目前較為公認的發病機制為內淋巴機械阻塞與內淋巴吸收障礙、免疫反應學說、內耳缺血學說、內淋巴囊功能紊亂學說、病毒感染學說、遺傳因素、多因素學說。
內耳眩暈症的主要症狀
梅尼埃病的典型症狀包括發作性眩暈,波動性、漸進性聽力下降,耳鳴及耳脹滿感。主要臨床表現如下:
眩暈 多呈突發旋轉性,睜眼時周圍物體旋轉,閉眼時自身旋轉。常伴有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遲緩、血壓下降等自主神經反射症狀。上述症狀在睜眼轉頭時加劇,閉目靜臥時減輕,神志清醒,持續短暫,多在20分鐘至數小時,通常2-3小時轉入緩解期,超過24小時者少見。在緩解期可有不平衡或不穩感,可持續數天。常反覆發作,復發次數越多,持續越長,間歇越短。
聽力下降 一般為單側,發作期加重,間歇期減輕,呈明顯波動性聽力下降。聽力喪失輕微或極度嚴重時無波動,聽力喪失的程度隨發作次數的增加而每況愈下,但極少全聾。
耳鳴 多出現在眩暈發作之前,初為持續性低音調吹風聲或流水聲,後轉為高音調蟬鳴聲、哨聲或汽笛聲。在眩暈發作時加劇,間歇期自然可減輕,但常不消失。
耳脹滿感 發作期患側耳內或頭部有脹滿、沉重或壓迫感,有時感到耳周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