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傾聽能力是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被忽視的一項重要技能。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其實並不難,但卻能夠給你帶來極大的回報。重中之重在於關注人而非問題本身,不要試圖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除非別人明確地提出要求,你還可以通過詢問開放式的問題並在溝通的過程中保持反饋,同時積極認可對方的情感,但也別忘了承認你自己正常的情感。本文譯自medium,文章作者Nick Wignall,原文標題The 5 Habits of Exceptionally Good Listeners。
圖片來源: Jonathan J. Castellon / Unsplash
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學會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的想法是如此廣為人知以至於成為了陳詞濫調,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擅長傾聽。就像吃得健康或經常鍛鍊一樣,我們都知道這對我們有好處,但卻不一定做得到。
值得慶幸的是,如果你知道從哪裡開始並願意練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並不難。我在文中提供了5個實用的建議,任何人都可以以此進行練習並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如果運用得當,這一技能將極大地改善你所有重要的人際關係的質量。
1. 關注人,而不是關注問題
我們大多數人的內心想法都是先解決問題。
一種強大的生物生存本能促使我們以一種普遍的文化價值觀——圍繞著個人成就和缺陷——來識別、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都在不斷地尋找問題並拼命地試圖解決它們,這並不奇怪。
雖然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中很有幫助,但在某些情況下,這恰恰是錯誤的。也就是說,當人們只是想要被傾聽、被理解、被聯繫起來時,解決問題和提出建議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要想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就要關注人,而不是問題本身。
當一個人感到害怕、生氣、沮喪或不安時,他們最不希望的就是覺得自己是個負擔,或者覺得自己出了什麼問題。但當你主動給那些正在掙扎的人提建議時,你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問題。
給出建議也要掌握時機,值得慶幸的是,我可以告訴你什麼時候該給別人建議:當有人主要向你尋求建議的時候!
在那之前,把你所有的智慧之言放在一邊,專注於傾聽就行了。
2. 詢問開放式的問題
在我們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詢問問題就是為了得到答案。通常,問題越簡潔,答案就越清晰和有用。也就是說,我們都傾向於問一些問題來鼓勵對方給出一個簡短的答案。換句話說,我們傾向於詢問「封閉式問題」。
但是這類問題卻會阻止你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當然,一個好的傾聽者通常也需要問一些問題。但是你該怎麼樣問問題、問什麼問題,卻大有門道。
對話不僅僅是交換信息,對話還可以聯繫你我。
例如,當一個家庭成員或你的配偶心煩意亂時,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的目標並不主要是找出讓他們心煩意亂的原因,或者幫他們確定下一步的計劃。相反,你的目標應該給他們以支持,給他們以同情,給他們以鼓勵,讓他們覺得你在關係他們,他們並不孤單。
開放式問題表明你對對方感興趣,關心對方。而封閉式問題表明你只關心信息,所以:
不要問「你為什麼難過」,而是要問「你感覺怎麼樣」。不要問「是不是工作壓力太大了」,而是要問「最近工作怎麼樣?」不要問「是不是又被你媽媽批評了」,而是要問「你跟你媽媽溝通時發生什麼事兒了?」如果你不確定的話,可以嘗試一下下面這幾句開放式問題,它們通常在任何場合都適用:
你當時是什麼感覺?你能再告訴我一些相關情況嗎?你感覺怎麼樣?你現在感覺怎麼樣?你在想什麼?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的關鍵就在於著眼於人而不是其他信息。
還有一個小小的技巧:問問題時,不要用「為什麼」開頭,而是用「什麼」和「怎樣」開頭。「為什麼」會讓人產生一種被質疑和評判的感覺,而「什麼」和「怎樣」則感覺更中立和真實。
3. 傾聽的過程中保持反饋
許多年前,當我參加治療師的培訓的時候,我記得我覺得反饋性傾聽是我學到的最愚蠢的東西。但經過了7到8年的時間以後,我認為它可能是我學到的最有用的東西。
反饋性傾聽意味著重複(通常用你自己的話)對面的人說過的話。例如:
對方說:我不敢相信Tony會對我說這樣的話!我當時腦子裡想的是「你以為你是誰啊?」更糟糕的是,居然沒有人替我說話!你的反饋:聽起來你有點措手不及。對方說:我只是很難過,感覺很生氣。有無數的事情在我的腦海裡閃過,我只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或者如何前進。你的反饋:看起來你真的不知所措。對方說:你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事情裡,以至於你從來沒有真正聽過我在說什麼。你的反饋:聽起來你好像在說我沒有好好聽你說什麼。當我剛開始這麼做的時候,我感覺很奇怪,因為這似乎是一種傷口撒鹽的感覺——他們很清楚自己有多悲傷,那我為什麼要給他們再重複一遍呢?
但是你不要忘了,我們關注的點不在信息上,而在讓對方感覺自己被理解上。
當我們對別人告訴我們的話進行反饋時,這表明我們在乎他們,我們在認真傾聽他們說什麼。
換句話說,反饋性傾聽讓人們感到自己確實被傾聽著。當人們感到自己被傾聽了,事情就會像好的方向發展,不管情況有多糟糕。
4. 認可對方的情感
正如我們上面所討論的,對別人所說的話進行反饋可以建立信任和信心,讓你理解並關心他們所說的話。同樣地,當我們認可和確認對方的情感感受時,我們會發出一個更有力的信息,那就是我們在更深層次上同樣理解他們,並與他們在一起。
情感認可(emotional validation)這個術語聽起來很專業,很複雜,但其實很簡單:它的意思是向別人展示他們表露的情感是有效的。
下面是幾個和上面情況相同的例子:
對方說:我不敢相信Tony會對我說這樣的話!我當時腦子裡想的是「你以為你是誰啊?」更糟糕的是,居然沒有人替我說話!你的反饋:聽起來你對Tony和你的同事真的既生氣又失望。對方說:我只是很難過,感覺很生氣。有無數的事情在我的腦海裡閃過,我只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或者如何前進。你的反饋:我知道這會讓你感到何其悲傷和憤怒。對方說:你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事情裡,以至於你從來沒有真正聽過我在說什麼。你的反饋:對,我知道你為什麼因為我沒有好好地聽你說話而生我的氣。情感認可就像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式的魔法。當我們心煩意亂,而我們對面的人也承認我們的痛苦時,一些近乎奇蹟的事情就會發生——不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以一種簡單直接的「我明白你的感受」的方式。
從出生開始,我們大多數人都被訓練把自己的「消極」情緒看作是負面的、需要消除或修復的東西。這讓我們所有人都感到深深的焦慮和內疚。
但是,當我們通過簡單地指出並承認我們理解他人的情緒來認可他人的情緒時,我們就給了他人一份難以置信的禮物:不帶羞恥或恐懼地感受他人情感的權利。
如果你能養成認可他人情感的習慣,那麼你在人際交往中的任何關係——無論大小——都會有顯著的改善。
5. 承認自己的情感
沒有什麼比戒備心更能阻礙你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了。
戒備心是心理學家為人們在一段關係中感到威脅時的行為所做的解釋:
你的配偶在出門的路上對你的新鞋做出了看似諷刺的評論。然後你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和傷害,而且越來越生氣,反擊說她總是那麼消極和挑剔。結果,你的配偶自然也會感到受傷和憤怒,然後沉默不語,與鄰居們進行了一場非常沉默和尷尬的晚餐。你開始反覆思考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並開始幻想如果你嫁給了另外一個人,生活會變得多麼美好。像所有的動物一樣,當我們感到受到攻擊時,我們傾向於反擊或逃跑——有時是身體上的,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雖然戒備心最初是由恐懼引起的,但它很快就演變成各種其他的負面感覺,比如憤怒、怨恨、內疚、羞愧等等。
問題是,你的戒備心理、防禦系統以及它們所產生的所有激烈的情緒在你真正受到攻擊的時候的確有所幫助,但是當你僅僅感覺自己受到攻擊的時候,它可能導致小題大做。
不愉快的談話往往會演變成爭吵和爭鬥,因為有些人會變得有戒備心,最後說了或做了一些出於戒備心而傷害別人的話或事——在這種情況下,最初的問題早已不復存在,整場對話演變成了對過去的錯誤和怨恨的發洩。
避免產生過度戒備心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即使在你難過的時候,也要繼續傾聽,就是練習承認自己的情感:
當你的老闆批評你最近的銷售數字時,你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很生氣,甚至有點受傷,然後提醒自己產生這種感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你的配偶對你冷嘲熱諷之後,承認你對自己提出這個話題的決定感到恐懼和焦慮。你可以告訴自己說,你的感覺是正常的,不過你還是決定向前看。如果你不認可自己的情感,它們最終會駕馭你、操控你。一旦我們被痛苦的情感吞噬,喪志了理智,我們就很難做到好好傾聽。
寫在最後
訓練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是徹底改善人際關係——可以是和你的配偶、孩子、老闆以及同事——的最好方法,你要做到的就是——
不要提供建議。
詢問開放式的問題。
傾聽的過程中保持反饋。
認可對方的情感。
承認自己的情感。
譯者: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