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貨日報
大商所聯合上海市證券同業公會、上海市期貨同業公會於2020年11月16日至20日在線上舉辦的「商品期貨IB業務系列培訓公開課」順利結束。參加培訓的人士普遍認為,培訓有助於幫助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IB業務人員全面深入了解商品衍生品業務,提升其綜合能力,形成多板塊聯動的金融服務模式。
期貨IB業務前景十分廣闊
近年來,期貨市場產品創新加快,除了推出各類場內衍生品,場外市場也發展迅速,期貨行業通過不同業務探索產業鏈金融,滿足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對衝需求,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參與到衍生品市場中來,財富管理機構配置期貨市場也更為順暢。「目前,產業、機構、零售客戶對衍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的合作也越來越緊密。」國泰君安期貨副總裁壽益農表示,期貨IB業務已經迎來最好的戰略發展期,前景十分廣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研究員李正強在課程中提到,衍生品市場功能主要是價格發現與風險管理。目前大宗商品貿易以「期貨價格+升貼水」方式定價,已經改變了傳統定價模式,金融產品也以此為定價依據,提供期貨價格的交易場所成為定價中心,可以更好地代表所在經濟體正式的供求關係與利益訴求。
「從微觀角度看,衍生品市場發展初衷是穩定生產經營活動,對衝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實現風險轉移。」李正強說,運用衍生品可以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提升企業價值。現在,我國大批產業企業都已經開始參與和利用衍生品市場,國內部分大型實體龍頭企業對期貨的運用已經愈加成熟,逐漸向各自產業鏈現貨交易商的角色轉型。今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就有近600家利用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覆蓋30多個行業。
同時,衍生品也日益成為重要的投資工具。李正強認為,衍生品市場與投資組合,不僅有助於分析微觀企業績效,還有助於分析宏觀經濟形勢,構建有效的資產組合。壽益農也認為,期貨市場正逐步成為財富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發展期貨IB業務,將有助於提升財富管理的核心競爭力,引入增量客戶,實現多元化創收,也能構築買方生態,服務實體經濟。
「銀行、券商、公募基金、保險公司等資金體量大、風險管理需求強的金融機構根據其業務特點,近幾年都持續有規模的進入期貨市場。」申銀萬國期貨研究所所長項歌德介紹,而且,隨著產品發行的總體規模增長,以私募為核心的機構投資者群體也越來越多的投入期貨市場。對工具的利用能力和學習能力也會加強,還促使市場湧現出更多專業能力強、風險控制能力強的專業自然人投資者。
隨著期貨市場服務內容不斷擴大、運行質量不斷提升,期貨經營機構服務能力也在逐漸提高,商品期貨領域傳統經紀業務和創新業務的結合,為期貨公司在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打開了與證券公司合作的空間。在上海市期貨同業公會秘書長金文看來,發展IB業務,一方面能夠有效整合證券公司與期貨公司的業務資源,發揮協同效應,滿足證券公司客戶投資衍生品的需求,為投資者提供更專業、便利的服務,為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帶來利潤來源。另一方面,期貨公司與證券公司可以聯合研發適用於機構客戶以及企業的服務產品,滿足不同類別客戶多元化的需求。
「目前IB業務已經是證券公司整體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服務投資者的一項重要內容。」上海市證券同業公會秘書長張偉介紹。同時,他也提到,要更好地發揮證期的協同效應,充分發揮IB業務在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之間的紐帶作用,切實服務實體經濟,證券公司相關從業人員必須熟悉期貨市場法規政策、掌握期貨IB業務模式和風險管理要求,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為投資者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據壽益農介紹,證券行業客戶體量較期貨行業更大,IB業務呈現出分布地域廣、客戶數量大、客戶層次多的特點。同時,現階段IB業務還存在虧損誤區、不夠了解期貨機制、服務能力弱等問題。他認為,面對國內IB業務從集中於股指期貨走向股指與商品期貨並重、機構投資者比重逐步加大、存量客戶轉向增量客戶的幾大發展轉變,國內市場仍需要持續加強投資者教育、培育成熟理性的期貨投資者,並加大對證券業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期貨從業資格的通過率,通過綜合金融服務,促進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共同發展。
衍生品市場對接多元化需求
中國的衍生品市場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宗旨,工具產品研發上市都立足與服務實體經經濟的需求,引導支持產業客戶利用期貨市場管理價格波動風險,加強與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合作。隨著期貨市場品種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服務功能的不斷深化,商品期貨相關業務終端客戶的參與已經從早期的單一經紀業務,發展成為包含企業風險管理、大類資產配置、指數化和結構化投資、供應鏈融資等在內的多元化需求。
一直以來,國內各期貨交易所致力於在期權品種上實現全覆蓋,滿足各個產業鏈企業的風險管理需求。「大商所對於所有符合開展期權交易條件的期貨品種,研究符合市場風險管理需求的期權,期權覆蓋的品種和產業將更加廣泛,產品設計更好滿足現貨貿易中的實際風險管理需求。」大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在課程中表示,同時,大商所在期權工具方面不斷創新完善,以滿足市場差異化的交易需求。目前大商所期權市場高效運行,市場流動性充裕,法人客戶尤其產業客戶參與度高,期權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部分講師提到,除了直接使用期權工具,很多產業企業在近幾年中還通過含權貿易的方式,更好的管理價格風險。對於期權工具的使用,光大期貨首席衍生品專家洪守傑表示,在使用期權之前,投資者還是首先需要理解透期權的基礎概念。據他介紹,以逸待勞策略、備兌策略,中性策略屬於基本常見策略。「強大交易工具要善用,利用買方特性,揚長避短,要在市場長青,就要做好止盈及資金控管。」他提醒。
此外,國內場外商品市場發展的腳步也毫不放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國內衍生品市場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例如,大商所在場外市場建設方面也推出了標準倉單交易、商品互換與基差交易等,幫助市場參與者進一提升市場的期現風險綜合管理和服務能力、管理個性化風險並推動期貨定價能力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場外市場發展過程中,期貨風險管理公司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風險管理公司自成立以來,就逐步成為市場上服務中小企業的核心群體。「風險管理公司專業的金融工程和交易對衝團隊可以為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定製方案和個性化服務。」國泰君安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魏峰向期貨日報記者介紹,現階段風險管理公司服務主體除了實體企業、貿易商,也包括了公募、私募等投資機構以及銀行和券商的結構產品,公司可提供場外標的範圍商品類別覆蓋境內外交易所上市的商品合約、個股、權益類現貨指數、國債和股指期貨合約等。場外衍生品類型包括互換、掉期,場外期權。
在商品指數方面,大商所相關業務負責人介紹,由於商品指數是經濟先行指標,具備預警功能,可以為投資者提供預判。商品指數的推出將可以繁榮期貨市場,推動商品期貨產品金融化。因很多商品還是實物交割,商品指數推出使更多投資者可以參與到商品市場,滿足其資產配置需求。
「目前券商可以根據客戶特點、風險偏好和知識結構等,設計和發行對應掛鈎商品指數標的的各種收益憑證,拓展證券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東方證券金融衍生品業務總部資深經理韓遜也提到,一般而言,這種產品利率均會比銀行的貨基收益更好,且利用指數掛鈎標的為交易所的期貨,可買漲買跌的特點也可以給客戶提供雙向選擇。
在韓遜看來,商品指數相關產品未來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據他介紹,客戶可通過掛鈎商品指數收益憑證獲取商品市場的收益無需擔心商品市場的劇烈波動風險,個性化收益憑證可給企業客戶作為自營的資金管理手段實現資本收益找到風險對對家,也可以作為企業機構積極探索優化資金銷路的工具。但需要注意的是,券商作為交易對家需要承擔客戶風險承接,作為自營帳戶需要實現融資工具,作為專業機構需承擔必要的投資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