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捷的移動網際網路資訊時代,「吃」成為了人們的重點關注對象,吃得好成為了新的追求。食品健康、養生、網紅美食等話題層出不窮,信息的洪流讓人眼花繚亂,不斷衝擊大眾的認知和習慣。魚龍混雜的環境,讓很多所謂「知識貼」成為了謠言的策源地,毫無根據的事例和不科學的結論不僅讓人難辨真假,還會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在華農,有這樣一個團隊,以「科普大眾,做大眾的科普,實現自我價值,提升個人水平」的精神,與謠言、偽科學做鬥爭,用自己專業的知識和網絡科普成為食品健康的守護者。
科普閱讀量破億:與食品謠言鬥爭到底!
功能食品活性物重點實驗室科普團隊(下稱科普團隊),是由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功能活性物重點實驗室曹庸教授、趙力超教授等帶領的100多名食品專業學生組成的龐大團隊,他們既是實驗室裡的科研好手和領域專家,也是網絡科普這一場偉大戰鬥的指揮官和戰士。
2018年以前,科普團隊趙力超等老師就已經在《南方都市報》《真食薈》等傳統媒體撰寫文章進行科普和闢謠。其時許多謠言甚囂塵上,「食物相剋說」「咖啡致癌說」「老火粥加膠」讓部分人深信不疑。在眾多謠言與偽科學的圍攻下,只有集結更強大的力量,開闢更加廣闊的戰場,站穩腳跟,才能和謠言正面一戰。
依託省重點實驗室和華農食品學院豐富的科技資源和知識容量,2018年,華南農業大學功能食品活性物重點實驗室科普團隊正式成立。
功能食品活性物重點實驗室科普團隊合照
作為影響力較大的新媒體平臺,公眾號文章一直是謠言傳播的主要聚集地。科普團隊內部的「話食科普」創作組通過原創公眾號打響了新媒體科普第一戰。他們洞察謠言的蹤跡,步步緊逼,及時用實際實驗和科學的解釋破除謠言,同時不忘科普新鮮有趣的食品知識。至今創作文章達2600 多篇,在食品科普領域有了一定影響力。
「話食科普」公眾號
在公眾號平臺取得一定成績後,科普團隊並未停止他們的腳步,而是不斷在網際網路中不斷打造自己的科普陣地,希望讓更多人能夠更好的了解健康、科學的食品知識,免受謠言之苦。
迄今為止,科普團隊已經在今日頭條、百家號、企鵝媒體平臺、知乎、搜狐號、網易、UC 雲觀、 平安好醫生、新浪看點等多家著名媒體平臺發布科普知識條目達 1000 多條,閱讀量破億,點讚數破十萬。功能食品活性物重點實驗室科普團隊成為了網絡食品科普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與食品謠言的鬥爭中越戰越勇。
科普團隊入駐的部分媒體平臺
如今,這個成立不過兩年的科普團隊已經建立起完整有效的食品知識科普渠道,它是一把正義之錘,粉碎不可靠的信息謠言,亦如堅實的橋頭堡,在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中傳播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為公眾提供專業易懂的食品科學知識,指導人們科學理性選擇飲食,樹立健康生活理念,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團隊趙力超老師被聘為廣東省科普講師團成員、"廣州科普名師"
線上線下,飲食科普在身邊
怎麼讓大家都吃得「好」呢?這是科普團隊一直考慮的問題。線上平臺提高了食品科普的範圍,但缺乏系統性總結和宣傳力度,不能讓大眾真正認識到食品健康的重要性和食品謠言的危害性。
原本聚焦於傳統和網絡媒體宣傳的科普團隊調轉方向,將食品科普帶進社區,來到了人們的身邊。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大型宣傳諮詢活動、紫荊科技文化節、廣州全國科普日……在一個個大型的社區活動都有科普團隊成員忙碌的身影,他們認真地為居民、觀光者解答日常出現的食品問題,不厭其煩地解釋各類食品謠言,把食品科學這一知識種子傳播到人們心中,澆灌出食品健康的美好未來。
除了開展食品科普進社區等活動外,科普團隊於2018年和2019年期間編撰出版了《三天:「食」戰三高》和《食話實說》兩本科普著作。前者以飲食幹預「三高症」為主題,以通俗易懂的看圖自測、專家解答等方式,深入淺出的告訴大家,飲食幹預對「三高症」的控制有效可行。三高患者也可以將該書作為飲食必備的問題速查手冊,一書在手,實戰「三高」。
後者以圖書結合「網際網路+」技術。錄製一定數量的針對熱點話題或者常見謠言的視頻,以實驗的形式進行解讀或闢謠,通俗、有趣、生動的解讀了一系列食藥安全領域的熱門詞條。同時還對謠言特點進行剖析,將謠言的套路歸類為「憑空杜撰」「誇大其詞」「拼湊剪接」「以偏概全」和「記憶偏差」五大類,幫助不具備食品知識者再遇謠言時能夠準確辨認出,做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趣味科普,深入人心
科普的普遍印象是刻板、枯燥的,但科普團隊卻將科普玩出了新花樣,成為了「趣味知識」,深入人心。
2018 年 1 月 10 日,功能食品活性物重點實驗室科普團隊聯合倍特生命科學實驗室,用視頻錄播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了實驗室的面貌和整個實驗過程,用細緻入微的實驗破除了普洱致癌的謠言,在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的同時進行了一次成功的科普宣傳。
2018 年 1 月 13 日廣州市消委會攜手廣東肯德基,邀請消費者代表組成百人觀影團,與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功能食品活性物重點實驗室科普團等學者專家一起走進肯德基「尋味電影院」,共同開展了一段探尋美味餐桌的背後故事之旅。科普團隊在觀影會後積極解答消費者的疑問,配合紀錄片告訴廣大觀眾:中國食品工業的迅速發展,正在引發一場我們『餐桌』上的變革。
「如果把《舌尖上的中國》看作新時代國人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致敬,那麼《餐桌背後的中國》則在立意上更進一步,對當今中國餐飲產業鏈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做了客觀的展現與討論。」科普團隊負責人趙力超教授如此感慨。
在線課程作為現代人獲取知識的重要途經,也為傳統科普講授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普團隊成員積極投入到在線課程的建設之中,以專業的科研人員為主導,結合大眾對食品行業的知識需求,現已開發出「功能食品學」和「食品微生物檢驗學」兩門精品課程,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任重道遠,山高水長
這幾年來,功能食品活性物重點實驗室科普團隊在食品科普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後被信息時報、粵食紀、南方日報、央視生活圈等媒體平臺專訪報導,有了不俗的影響力。但他們始終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還不足夠,食品科普之路任重而道遠。讓大眾能夠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和明辨是非的謠言鑑別能力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科普團隊與央視生活圈合作節目
近期,功能食品活性物重點實驗室科普團隊參加了2019廣東網絡公益宣傳推廣活動,力求為更多人科普好食品飲食知識,傳播網絡正能量。
責任編輯 | 方瑋 謝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