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關於食品的五大謠言

2020-12-20 三九養生堂

近日,島城一家蛋糕店的肉鬆蛋糕中洗出棉花的視頻刷爆網絡,市南區食藥監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從涉事店採集的肉鬆蛋糕樣品已交由第三方檢測機構,一切等結果出來才能真相大白。雖如此,網上的議論依舊不休。在檢測結果出來之前,我們還沒法下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在網上屢禁不止、花樣翻新。為此,記者梳理出近年來不斷「刷屏」的食品謠言。

謠言1

有人用塑料造大米

前段時間,朋友圈有人發塑料造大米的信息,為了表示這是「真的」,還配了視頻。其中一段視頻中,一位女士表示,自己買的大米是塑料的,她用手指碾了一下兩種不同的米飯作對比;另一段視頻顯得更有料,是一男子不斷將一個個塑膠袋放入一臺機器,經過熔解、拉絲、切割等工序,最終生產出一粒粒形狀似米粒的白色固體,該視頻流傳的同時,還配有一段文字,稱這就是「假大米」的製作過程。那麼,所謂的塑料大米究竟是不是真的?

記者搜索「塑料大米」發現,這是一個傳了很久的謠言。從2011年開始,國內外社交媒體就出現了類似「塑料大米在中國被製造」的謠言。隨後,不少網民和專家指出這種所謂的「塑料大米」並非被當作食物。2015年,網上又出現「塑料大米」的另一個版本「棉花大米」,該謠言稱有人用爛棉花做大米。隨後被媒體闢謠稱,那些所謂的棉花其實是某種塑料或化纖。2016年10月,美國一些媒體和社交網絡上流傳一段類似的虛假視頻,視頻還表示「為縮減成本,中國用塑料生產大米,而非種植,並將這些塑料米出口到西方國家。」隨即,國內外媒體相繼闢謠。同年11月,塑料加工大米的視頻在社交平臺瘋傳,多家媒體相繼就此視頻進行闢謠。又過了一個月也就是2016年12月,奈及利亞海關查獲102袋50公斤裝的「塑料大米」,引發全球關注。結果顯示,這些大米並非塑料所制,但因為黴變不能食用。2017年5月,「塑料大米」的謠言再度出現。

5月7日,國家食藥監總局通過官方微信「中國食事藥聞」對「塑料大米」進行了闢謠。所謂「塑料大米」生產的視頻其實是再生塑料顆粒的加工過程,內容被移花接木了。而且,塑料顆粒比大米貴多了,商家沒有造假動機。

謠言2

吃荔枝會得手足口病

5月下旬,荔枝開始陸續上市。然而,一則「孩子吃荔枝可能引發手足口病」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甚廣。「請各位爸爸媽媽近段時間暫時不要買荔枝給小朋友吃,最近很多小朋友吃了荔枝後開始發燒,帶去看中醫後,醫生說現在的荔枝幾乎都是用藥水(有弱腐蝕性)浸泡的,吃後會引起發燒,還可能引發手足口病,所以請家長最近不要給孩子吃荔枝。」對此,不少家長陷入恐慌。

其實,這則傳言在網上也已經流傳多年。據水果攤老闆介紹,因為荔枝保質期較短,為保持其香味和顏色,會利用冰塊保鮮,冰塊融化後就成了冰水。而據醫生介紹,吃荔枝會引發手足口病的說法毫無科學依據。手足口病是消化道傳染病,除非有一種可能性,這個小孩可能跟有手足口病的小孩通過接觸荔枝後,沒有洗手,又用手拿食物吃,這樣導致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才有可能傳染手足口病。一般來說吃什麼和病毒傳播,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要避免手足口病不是不能吃什麼,而是要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手部衛生。荔枝屬於熱性水果,無論對於大人還是小孩,都不可過量食用,易出現上火,從而引起口腔黏膜發炎,但這絕對不是手足口病。

謠言3

吞下櫻桃核會中毒

最近,一段「櫻桃有毒」的視頻宣稱:一市民吃了櫻桃後,感覺肚子疼痛、呼吸困難,送到醫院搶救,被確診為「氰中毒」;視頻中,一「沒有具名的專家」表示,櫻桃核被嚼碎後,核仁內名為「氰苷」的化學物質會進入人體,與胃酸反應,產生劇毒的「氰基離子」。該視頻被加上「緊急通知,小心丟了性命」等字眼後,被網友頻頻轉發。

記者在網上搜索「櫻桃有毒」,發現會跳出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比如一篇題為「五顆櫻桃毒暈一個成年人」的網帖裡說,上海一遊客吃了5顆櫻桃後,出現腹痛等症狀,隨後暈倒在地,還好搶救及時,而暈倒原因也是因為該遊客嚼碎了櫻桃核。對此,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吳少華表示,網上說法「言過其實」,一是因為櫻桃核仁裡的「氰苷」,可轉化成有毒物的含量非常低,可忽略不計;二是因為櫻桃核很小,不易嚼碎,也很難消化,即使誤吞,也會隨糞便排出,大可不必擔心。他表示,每克櫻桃核仁中的「氰苷」,折算為氫氰酸後大約只有幾十微克,而氫氰酸導致人中毒的劑量,約為每公斤體重攝取2毫克左右(1毫克等於1000微克)。假設每克櫻桃核仁能「產生」50微克氫氰酸,一名體重60公斤的成人吃下4.8斤櫻桃核仁,才會出現中毒症狀。

謠言4

活躍的魚含魚浮靈可致癌

近日,一則「太活躍的魚別買,可能含致癌魚浮靈」的信息在網上轉發,稱一些商販往水裡加入名為「魚浮靈」的白色粉末,半死不活的魚蝦便馬上變得活躍起來,食用這種魚會致癌。

對此,農業部漁業動植物病原庫主任、中國水產學會魚病研究會第四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先樂教授表示,魚浮靈能有效防治水生動物因缺氧而造成的浮頭、泛塘等現象。其分解出的碳酸鈉、鈣存在水體裡,有一部分可能會被魚的體表吸收,或通過腮進入肌肉內,但其吸收的量有限,正常使用不會對魚造成危害,也沒有任何實驗證據和理由說魚浮靈對人體會造成危害。

但有些不法商販可能會使用工業級純度的原料生產出來的過氧化鈣或過氧碳酸鈉來替代作為魚藥的魚浮靈。在這種情況下的確可能有引入重金屬等有害成分的風險。

謠言5

麵條煮不爛因加了塑化劑

前段時間,一則麵條煮不爛的視頻在網絡熱傳,視頻中的大爺將麵條在水裡搓洗,洗出的東西說是加了某種塑化劑或者膠類物質,人吃多了會生病。對此,專家表示,視頻中煮過麵條之後出現的黏糊糊的「膠」實為麵筋,有人猜測是麵條裡加了塑化劑或者某種「膠」,其實是在誤導消費者。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凱博士指出,麵粉及所有生的麵粉製品(如麵條、面片、餃子皮等)在用水洗時澱粉和水溶性成分就會離開,剩下具有黏性、延伸性不溶於水的物質就是麵筋。麵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正常食用不僅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相反,它作為一種植物蛋白還可以為人體提供必需的胺基酸。而對於「麵條加了膠」的傳言,專家表示,麵條加塑化劑可能是誤傳,但是加「膠」比較普遍,這種膠並非膠水或工業膠,而是食用膠,學名增稠劑。目前國家允許使用的增稠劑有幾十種,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天然食物中提取的,可使麵條的口感更有彈性、更爽滑,同時提高了麵條的韌性。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在麵條中使用增稠劑合法合規,消費者不必恐慌。

謠言6

玫瑰花茶被硫黃燻蒸可致癌

近日,網上傳聞稱,市面上用來泡茶的幹玫瑰花大都被硫黃燻蒸過。被硫黃燻蒸過的玫瑰花,會有部分氧化形成的二氧化硫附著在花上,進入人體後可形成亞硫酸鹽,長期飲用有致癌風險。對此,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三室主任張儉波表示,硫黃具有漂白、防腐等功能,是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但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硫黃允許用於燻蒸水果乾類、蜜餞涼果、幹制蔬菜等多種食品。「玫瑰花茶屬於該標準中的茶製品,按規定不允許使用硫黃進行燻蒸。用硫黃燻蒸玫瑰花屬於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不過,他指出,硫本身是自然界的元素之一,玫瑰花可能會有一些來自於自身或者環境的二氧化硫殘留本底。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供銷合作行業標準代用茶》規定,玫瑰花作為代用茶,其二氧化硫含量不應超過100毫克/千克。

除了作為食品,玫瑰花還有可能用作藥材,硫黃燻蒸是很多中藥材的加工工藝。《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山藥、牛膝、粉葛等11種加工工藝使用硫黃燻蒸的中藥材,二氧化硫殘留量不得超過400毫克/千克,其他未經燻蒸但可能本底存在殘留的中藥材及飲片,二氧化硫殘留量不得超過150毫克/千克。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也規定,草藥及香料中二氧化硫殘留量不得超過150毫克/千克。「因此,玫瑰花如作為藥材,應符合150毫克/千克這一限量標準。」張儉波說。可見,無論是作為食品還是藥材,玫瑰花裡的二氧化硫都是有限量規定的。但二氧化硫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由攝入量決定。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的安全性評價認為,二氧化硫的每日允許攝入量為每千克體重0.7毫克。以60千克體重的成年人為例,即使終其一生每天都食用殘留二氧化硫的食品,只要每天攝入體內的二氧化硫不超過42毫克就是安全的。

此外,從經濟角度考慮,生產者一般不會使用硫黃燻蒸玫瑰花。因為這樣會造成顏色漂白而變淺,並有二氧化硫的氣味,後期還要除味、加香,造假成本會增加很多。

相關焦點

  • 母乳餵養的五大謠言,千萬不要踩坑了
    母乳餵養的五大謠言,千萬不要踩坑了,關於母乳餵養的五大謠言!
  • 食品行業成網絡謠言重災區 90%來自手機
    食品安全成網謠重災區 90%來自手機在足球世界盃開始前,網上就曾流傳關於小龍蝦的謠言,《小龍蝦的致命真相:你可能永遠不知道》、《小龍蝦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卻還被蒙在鼓裡》等文章先後在朋友圈刷屏。統計顯示,從6月10日到6月23日期間,關於小龍蝦的謠言就多達688篇。
  • 理性消費科學思維是應對食品謠言的不二法器
    6月25日下午,由國務院食安辦指導,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主辦的「2019食品安全謠言治理行動」論壇在京舉辦。論壇上發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同時,根據謠言傳播熱度評出的2018年十大典型謠言出爐。
  • 關於紐西蘭移民的五大謠言,千萬不要上當!
    關於紐西蘭移民的謠言從未停止過。由於紐西蘭的地理位置好,生活環境好,越來越多的國內人士選擇移民紐西蘭,因此紐西蘭移民項目愈加火爆,謠言也越來越多。但是謠言止於智者,下面小編列舉了關於紐西蘭移民的幾大謠言,希望大家注意甄別。   1、我聽說紐西蘭的許多移民政策現在都被廢除了?
  • 牛奶致癌柿子致死 這些食品謠言為何屢禁不止
    國家出面闢謠牛奶致癌、柿子酸奶同吃,這些只是食品謠言中的冰山一角。目前充斥網絡各個角落的還有「微波爐致癌」、「打針西瓜致人中毒」等離譜的說法,弄得人心惶惶。無論多麼權威的專家學者出來發聲闢謠,這些謠言不僅沒有被削弱的趨勢,反而被進一步扭曲。
  • 與食品謠言鬥爭到底!華農這個團隊教你吃得更「好」!
    在華農,有這樣一個團隊,以「科普大眾,做大眾的科普,實現自我價值,提升個人水平」的精神,與謠言、偽科學做鬥爭,用自己專業的知識和網絡科普成為食品健康的守護者。科普閱讀量破億:與食品謠言鬥爭到底!其時許多謠言甚囂塵上,「食物相剋說」「咖啡致癌說」「老火粥加膠」讓部分人深信不疑。在眾多謠言與偽科學的圍攻下,只有集結更強大的力量,開闢更加廣闊的戰場,站穩腳跟,才能和謠言正面一戰。依託省重點實驗室和華農食品學院豐富的科技資源和知識容量,2018年,華南農業大學功能食品活性物重點實驗室科普團隊正式成立。
  • 關於清潔劑的這些謠言千萬要注意
    然而在商業炒作、個人利益等因素的影響下,一些網絡謠言層出不窮。其中關於清潔劑的謠言就引發不少網友誤讀,甚至成為威脅大眾健康的隱患。這是近來網絡上流傳的五大清潔劑謠言,你中招了嗎?謠言 1:喝清潔劑能殺病毒。事實:4 月 25 日,《鏡報》報導美國一男子在總統的建議下,服用了含有氯喹的魚缸清潔劑後不治身亡。
  • 食藥監總局權威發布:這些食品化妝品謠言害人不淺
    新華網北京4月25日電 4月25日,國家食藥監總局集中發布了一批流傳甚廣、經專家確認的食品謠言,希望公眾在遇到類似傳言時,不信謠、不傳謠,提高對食品謠言的辨識能力。其後幾年中關於蛋殼種類和營養區別的謠言爭論隨著網絡在全國領域廣泛傳播,期間「中國食品科技網」「新華社」「湖南在線」等各種類型媒體均有發布文章進行科普闢謠,但仍有大量網民在「百度知道」「愛問知識」等答疑平臺質詢,這條謠言甚至以1096萬人次的搜索而登上2014年「十大生活謠言」榜首。
  • 食品「致癌、有毒」大多是謠言 微信是傳播主平臺
    原標題:食品「致癌、有毒」大多是謠言   本報訊(記者孫文文)謠言的傳播主渠道是什麼?爆點出現在哪兒?如何高效地遏制謠言進一步擴散?前天,2018中國食品闢謠論壇在京舉行,論壇現場相關政府監管部門及各行業專家匯聚一堂,探討大數據時代食品網絡謠言的傳播特徵與治理。
  • 「咖啡致癌、草莓是最髒水果」食品安全謠言怎麼治
    從謠言內容看,57%的食品謠言與食用農產品有關,例如草莓是最髒水果、吃柚子感染bp5病毒死亡、吃小龍蝦得哈夫病、螃蟹與酸奶同食中毒等。33%的食品謠言涉及加工食品,如星巴克咖啡致癌、瓶裝水致癌、食鹽有毒等。
  • 近年來十大食品藥品類謠言匯總 看看你中招了嗎?
    方便麵是「垃圾食品」?柿子酸奶同吃致死?近年來,社會上不斷出現各類食品藥品類謠言,引發關注。國家食藥監總局今日發布近年來十大食品藥品類謠言匯總,快來看看,你中招了嗎?資料圖。 王東明 攝  方便麵是「垃圾食品」?
  • 【網絡謠言粉碎機】關於新冠肺炎的謠言粉碎機
    【網絡謠言粉碎機】關於新冠肺炎的謠言粉碎機 2020-03-03 1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火鍋的三大謠言 用科學堵住謠言的嘴
    雖然關於「久煮的火鍋湯會致癌」的謠言早已糊弄不了我們,但是又有一些新的關於火鍋的謠言,讓「火鍋控」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也心生疑慮。比如,走紅網絡的自然火鍋發熱包對人體健康有害;好吃到讓人停不下來的火鍋竟然是因為加入了罌粟殼;吃完火鍋衣服味道越重就說明火鍋裡添加劑越多……這些是真的嗎?
  • 食品謠言耍的五種花招 別轉發!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年初發布的微信謠言分析報告顯示,在被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微信中,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騙、健康養生這些主題的謠言數量最多。  在眾多傳播迅速的食品網絡謠言中,新京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五種花招最常見,它們常常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往往披著貌似「科學」的外衣,有著相似的情節與結論。
  • 健康闢謠|「無糖」食品不傷牙?這些關於牙齒的謠言該看看了
    生活中,有關牙齒健康的謠言,可謂甚囂塵上,你是否因為這些謠言中過招?比如近年來流行的「無糖」飲料,各種「無糖」食品,你以為「無糖」對牙齒就沒有損害了?「無糖」食品不傷牙?並非吃了含糖食物就一定會蛀牙。而市面上很多「無糖」食品,採用糖替代品或甜味劑,比如木糖醇、阿巴斯甜等,雖然能減少齲齒風險,但過量食用也可能產生其他危害。
  • 食品謠言層出不窮,科普闢謠能跟上節奏嗎?
    更誇張的是,這些食品謠言的傳播方式也越來越逼真。隨著短視頻的興起,食品謠言出現了呈現方式視覺化、傳播路徑社交化等很多新的特點。一些食品謠言以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視頻形式傳播,比文字謠言更具蠱惑力。信還是不信,令不少消費者困擾。
  • 孟慶海: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謠言佔比較高 科普重要性不言而喻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圖為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F1籤證的五大謠言,你中招了嗎?
    (截圖自reuters.com) 十年前,我開始從事美國籤證培訓服務,從一個菜鳥成長為「專治疑難雜症」的老師,在長年的籤證服務工作中,經常聽到各種各樣關於籤證的謠言
  • 康師傅攜手「食安大賽」 破除肆虐朋友圈的食品安全謠言
    食品方面的謠言可能是朋友圈裡佔比最高的謠言。有數據顯示:網絡中食品類謠言佔比高達45%,泛濫的謠言對企業聲譽和業績造成極大傷害,更重要的是損害了人們對於食品安全的信心。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問題很重要,但多學習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火眼金睛」辨別謠言同樣重要!
  • 中國食品闢謠聯盟發布首期5條謠言榜
    9月29日,中國第一期食品謠言榜發布,五大網絡謠言入選。 該謠言榜來自中國食品闢謠聯盟。8月28日,在中央網信辦、食藥監總局、農業部、質檢總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新華網聯合食品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及行業工作者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食品闢謠聯盟。 1、「小龍蝦在汙水裡長大」、「吃小龍蝦等於吃垃圾」、「外國人都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