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業成網絡謠言重災區 90%來自手機

2020-12-18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頂花帶刺的黃瓜和彎黃瓜不能吃,無籽葡萄是用了避孕藥,蒙陰蜜桃噴防腐劑,紫菜都是塑料做的……近年來,食品安全領域已成為網絡謠言的重災區,不僅給消費者造成恐慌,更容易對產業造成衝擊,有時候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

食品安全成網謠重災區 90%來自手機

在足球世界盃開始前,網上就曾流傳關於小龍蝦的謠言,《小龍蝦的致命真相:你可能永遠不知道》、《小龍蝦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卻還被蒙在鼓裡》等文章先後在朋友圈刷屏。統計顯示,從6月10日到6月23日期間,關於小龍蝦的謠言就多達688篇。

小龍蝦的謠言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食品安全領域已成網絡謠言的重災區,其中有90%來自微信和微博。作為「2018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食品闢謠論壇日前舉行,相關部委、食品行業協會和專家,旨在共同探討如何深入治理食品謠言,將謠言治理落到實處。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司司長高延敏指出,在網際網路時代,謠言傳遞的速度特別快,呈幾何數量傳遞。在今年全國食品安全周期間發布的《2017年食品造謠治理報告》顯示,手機端的微信微博加起來有90%的食品謠言傳播量。

高延敏強調,食品謠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說明當前的食品安全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仍存在差距,仍有努力提升的空間。

農產品安全近半是謠言 只因信息不對稱

作為食品的源頭,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輿情監測數據顯示,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負面報導中,近半是謠言和傳言。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應急處處長方曉華指出,「謠言的產生並得到廣泛傳播,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如果我們的信息公布不及時、不暢通,信息的交流不均衡,就容易引發謠言。」

「在2017年,曾傳播過一個關於『避孕藥噴防腐劑』的謠言,最初來源是一個貨車司機在朋友圈中發了一段10秒視頻,把原本用於降溫而噴施的清水說成是防腐劑,導致當地蜜桃大量滯銷。最後,這位貨車司機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年。」

方曉華稱,2017年一家全球知名諮詢公司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達到93.83%。與這個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眾對信息的了解度只有50%左右。另外網絡空間的匿名化、低門檻、跨時空、去中心化的特性,也助長了網絡謠言傳播的「蝴蝶效應」。

晉江紫菜行業損失近億 都是謠言惹的禍

關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謠言,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具備三個特徵:一是標籤化,謠言普遍帶有「致癌」、「有毒」、「激素」這樣的標籤,用誇張詞語吸引眼球。二是視覺化,「塑料大米」謠言只是把相關圖片移花接木,「避孕藥葡萄」謠言則是以小視頻呈現,越來越傾向於視覺化的表現手段,讓謠言看起來更「真實」。三是社交化,微信微博等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是目前謠言傳播的主要渠道。

關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謠言,不僅給消費者造成恐慌,更容易對產業造成衝擊,有時候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方曉華介紹,2015年曾經傳出「毒草莓」謠言,致使當年全國多個地方的草莓滯銷。其中,北京昌平區的草莓日銷量下降82%,銷售價格下降一半多,2周時間損失2600餘萬元。2017年初,一段時長2分鐘的關於「塑料紫菜」的謠言,曾讓晉江紫菜行業損失近1億元。

網絡謠言的治理難度大 需要社會共治

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表示,「關於乳製品的謠言也很多。現在食品謠言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數量多傳播速度快,治理難度更大了。」

方曉華指出,為了讓公眾深入了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農業農村部從今年7月開始在全國組織開展「質量興農萬裡行」活動,普及科學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同時發布準確的權威信息,提振公眾消費信心。

在中國食品闢謠論壇上,新華網產經中心總編輯段世文表示,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定期採訪並發布關於農產品方面的闢謠信息,例如,「打了激素的空心西紅柿」,「草莓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注膠螃蟹」等等,都曾被新華網在微信微博上發布過相關的闢謠信息。

這些謠言千奇百怪,但是都會造成很大傷害。什麼葡萄皮上長刺可能會導致什麼疾病啊,無籽葡萄是用了避孕藥啊,謠言一旦出來,就會對整個行業包括農產品從業人員造成巨大傷害。

為推動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原食藥監總局、農業部、質檢總局、國家網信辦聯合新華網於2015年8月成立中國食品闢謠聯盟。截至2018年6月,中國食品闢謠聯盟已舉辦12次專項落地活動,發布60餘條權威闢謠信息。

相關焦點

  • 食品「致癌、有毒」大多是謠言 微信是傳播主平臺
    原標題:食品「致癌、有毒」大多是謠言   本報訊(記者孫文文)謠言的傳播主渠道是什麼?爆點出現在哪兒?如何高效地遏制謠言進一步擴散?前天,2018中國食品闢謠論壇在京舉行,論壇現場相關政府監管部門及各行業專家匯聚一堂,探討大數據時代食品網絡謠言的傳播特徵與治理。
  • 抽檢數據揭網絡食品問題四宗「最」:蜜餞成重災區
    而只有監管部門、食品企業、電商平臺攜手,才能搭建起完善的網絡食品安全體系。  品類不合格之最  蜜餞上榜14批次成「重災區」  在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的86批次不合格網售食品中,水果及其製品共有14批次,佔比超過16%,幾乎全部被蜜餞類食品佔據,主要在京東、天貓、1號店、蘇寧易購、順豐優選銷售。
  • 河南水產品成不合格食品「重災區」
    河南水產品成不合格食品「重災區」2018-05-12 09:3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東方今報        瀏覽量: 3746 次 我要評論  5月10日,記者從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在近期該局組織的食品抽檢中共查出27批次不合格食品。
  • 360手機衛士Q1攔截釣魚網站攻擊超6億次 廣東成重災區
    近日360發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360手機衛士共為全國手機用戶攔截各類釣魚網站攻擊6.2億次。一季度釣魚網站攻擊6.2億次 多以騙取錢財為目的報告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360手機衛士為全國手機用戶攔截6.2億次釣魚網站的攻擊,與2016年第一季度同比保持持平。
  • 上海上半年網絡謠言80%涉疫情,微信朋友圈成傳謠重災區
    9月2日,上海市網絡舉報宣傳月啟動。由於今年疫情期間謠言多發,啟動儀式現場,上海網際網路新聞研究中心(上海市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特意製作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涉滬十大網絡謠言闢謠榜」,對疫情期間「上海出現3000例確診病例」等多則廣為傳播的謠言進行了披露。而如何有效地開展闢謠、預防遏制謠言傳播,也成為熱議關注的焦點。
  • 網絡正成為檳榔食品廣告重災區 製作精美明碼標價售賣
    網絡正成為檳榔食品廣告重災區   視頻製作專業如同電影   圖片精美明碼標價售賣  連日來,本報持續聚焦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發布《關於停止廣告宣傳的通知》,引發社會對檳榔食品和檳榔食品廣告的極大關注。
  • 五月份關於食品的五大謠言
    近日,島城一家蛋糕店的肉鬆蛋糕中洗出棉花的視頻刷爆網絡,市南區食藥監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從涉事店採集的肉鬆蛋糕樣品已交由第三方檢測機構,一切等結果出來才能真相大白。雖如此,網上的議論依舊不休。在檢測結果出來之前,我們還沒法下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在網上屢禁不止、花樣翻新。為此,記者梳理出近年來不斷「刷屏」的食品謠言。
  • 孟慶海: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謠言佔比較高 科普重要性不言而喻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圖為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佔45%
    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佔45%) 據新華社電「喝牛奶、生吃醬油能致癌?柿子酸奶同吃會致死?」在網際網路加速發展的當下,一些謠言不斷掀起波瀾,刺激廣大消費者的神經。
  • 熱檸檬水能抗癌,神藥上市了……對這些謠言說「不」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熱檸檬水能抗癌,治癒率75%的抗癌神藥上市了……過去的2018年,充斥於網絡的這類信息或許你並不陌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稱:網絡謠言。近日發布的《2018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顯示,微信平臺2018年全年共攔截8.4萬多條謠言,闢謠文章閱讀量近11億次。該報告還指出,食品安全、醫療健康、社會民生等領域的信息均是謠言「重災區」。這一報告提醒人們,在漫無邊際的網絡空間中,網絡謠言仍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網際網路的普及為謠言的滋生提供了新的溫床。
  • 太太樂食品:網絡謠言不可信
    太太樂食品:網絡謠言不可信2015-6-12 14:12:34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張鈺芸 選稿:葉頁   東方網6月12日消息:「過量吃雞精的10大危害」,「吃雞精會致癌,懷孕後容易出現小產,孩子也具有一定的畸形」……和肯德基被傳使用「六翅八腿的怪雞」一樣,圍繞著雞精,多年來也有不少網絡謠言。
  • 理性消費科學思維是應對食品謠言的不二法器
    6月25日下午,由國務院食安辦指導,中國健康傳媒集團主辦的「2019食品安全謠言治理行動」論壇在京舉辦。論壇上發布了《2018年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同時,根據謠言傳播熱度評出的2018年十大典型謠言出爐。
  • 網絡小說成抄襲重災區?
    在創作壓力巨大且沒有一個良好行業規範的情況下,一些人為了追求商業利益,抄襲就成了他們手中的「利器」。鑑定標準模糊截止到2017年底,國內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3.78億,重點網文網站上的作品數量已達1646.7萬件,行業規模自2012年起保持超過20%的年增長率。網文行業發展迅猛是有目共睹的,但對於抄襲的鑑定標準卻並未跟上腳步。
  • 9批次網售食品不合格 水果蜜餞成不合格「重災區」
    9批次網售食品不合格 涉天貓、京東等平臺;湖南亞林:不合格批次產品已召回並送檢 華聲在線長沙訊(記者 陳露菡)12月6日,記者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獲悉,近期食品抽檢中,有9批次不合格食品來自網店銷售。
  • 為何食品安全謠言還是層出不窮?
    現在自媒體上,很多食品安全的謠言層出不窮,甚至很多謠言在專家闢謠了以後繼續又捲土重來,而且引發了很多民眾的焦慮心理,而且經過調查,食品安全謠言傳播的主平臺是微信,很多的公司也形成了一種這樣的盈利方式。為何食品安全謠言還是層出不窮現在很多自媒體發布的不實消息被引起廣泛的傳播,加深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讓食品行業被無端的抹黑,而謠言為什麼依舊層出不窮呢?
  • 廣西手機報7月21日下午版
    從農產品掃碼追溯,到乳製品審批備案,近年來,食品安全越來越為大眾所關注。近日,2018食品安全宣傳周在北京啟幕,今年的主題是「尚德守法 食品安全讓生活更美好」,從農田到餐桌,我們的食品安全形勢怎麼樣?食品安全領域成為網絡謠言重災區,舌尖上這些事兒,您了解嗎?詳閱本期熱點專刊。
  • 讓科學跑贏謠言,「科學闢謠平臺」正式啟動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據大數據統計,在各類謠言中,科學類謠言佔比高達到47%,衛生健康、防災減災、食品安全、生活常識等領域已成為謠言重災區,並經常反覆出現轉發高峰。」懷進鵬強調,網際網路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步,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公眾識謠、辨謠能力和網絡素養,讓謠言止於智者。科學家是闢謠的主力軍,科技志願服務的主體,應當在網絡科學類謠言面前及時發出權威之聲,守護公眾利益。
  • 【網絡謠言粉碎機】網傳「來自中國農業銀行友情提醒」?假消息
    【網絡謠言粉碎機】網傳「來自中國農業銀行友情提醒」?網絡闢謠舉報平臺記者查詢發現,在2018年3月17日新華社發表的《(兩會受權發布)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以及中國政府網也沒有找到該機構。2018年4月15日,拼多多官方微博發布文章《拼多多砍價免費拿活動絕對安全!》對網傳消息進行闢謠。
  • 食品謠言耍的五種花招 別轉發!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年初發布的微信謠言分析報告顯示,在被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微信中,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騙、健康養生這些主題的謠言數量最多。  在眾多傳播迅速的食品網絡謠言中,新京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五種花招最常見,它們常常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往往披著貌似「科學」的外衣,有著相似的情節與結論。
  • 2014,食品健康的謠言與忽悠20強
    我們的生活中從來不缺乏謠言。謠言的產生和傳播遠遠比闢謠來得迅猛。2014年即將過去,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一年中食品領域的20個主要謠言與忽悠。第一類:永不消逝的「經典名謠」       這一類的謠言不是今年才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