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的經典之一,是記載了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的經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之一。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
2.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以人民的快樂為快樂,民眾也會因為他的快樂而快樂;以民眾的憂愁為憂愁,民眾也會因他的憂愁而感到憂愁。
3.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鎡基:農具,相當於今天的鋤頭之類。雖然具有智慧,但不如乘勢而起;雖然手中有農具,但是還不如等待農時。
4.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浩然:盛大而流動的樣子。我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辭,我也善於培養自身的浩然正氣。
5.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沒有同情心的人,便不配為人。
6.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出自《孟子·媵文公下》。富貴不能是自己變得淫亂,貧賤也不能使自己改變自己的志向。威武也不能使自己屈服,這便是所謂的大丈夫。
7.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假:借,憑藉。有能力的人,可以憑藉仁義的人稱霸天下,有道德的人施行仁義,可以使得天下歸服。
8.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使用道德就使得天下歸服的,是發自內心的心悅誠服。
9.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幸福與災禍都沒有不是找來的。
10.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出自《孟子·離婁上》。一個人一定是先自取其辱,別人才會去侮辱他;家庭也是有了自身毀壞的原因,別人才能毀壞它;國家也一定有被討伐的原因,別人才回去討伐它。
11. 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出自《孟子·萬章下》。君主有錯誤他就勸諫,如果反覆勸阻還是不肯聽,就離去。
12. 唯於父母,可以解憂。
出自《孟子·萬章上》。只有父母,才能排解兒女那些憂愁的事情。
13.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出自《孟子·離婁下》。用自己的善行去制服別人,這就不能使別人信服;用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別人,這就能使人民信服。天下人民內心中不符能夠統一天下的事情,是絕不會有的。
14.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自身不正直的人,從來都不會使別人變得正直。這句話說明要想使別人變得正直,一定要先正己。
15. 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出自《孟子·盡心上》。用使人民安逸的原則,來役使人民。雖然人民會勞累,但是也不會產生怨恨。用人民生存的原則,誅殺殘暴的,被殺死的人也不會怨恨那些殺害自己的人。
16.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出自《孟子·離婁上》。對別人友好,但別人並不與之親近,這就需要範文自己是否做到仁愛。治理百姓,但是得不到有效的治理,這就要問自己是否有智慧。對別人禮讓,但別人不答應,這就要問自己是否能夠尊敬別人。
17. 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出自《孟子·盡心上》。萬事萬物、美德、真理都蘊涵在我的天性之中,自我反省一下,如果自己的德行符合這些真理,沒有什麼比這更快樂了。盡力按(推己及人)恕道去做,達到仁德的道路沒有比這更快捷的了。
18.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
出自《孟子·盡心上》。官吏好耕種,減輕賦稅,這樣就可以使得人民變得輔助。按時飲食,以禮去消費,財富便不會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