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6 19: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美麗武清 ,作者美麗武清
美麗武清
宣傳推介武清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考察時,作出了「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的指示,這給同在南蔡村鎮的劉天民指出了一條致富路。相距不到5公裡的糶糧務村原本與丁家瞿阝村一樣,全村上千村民,背朝黃土,日日耕種著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每畝地收益只有幾百元。
2013年後,在村「一肩挑」劉天民的帶領下,村子成立天民蔬果專業合作,從引進優質的水果番茄,到鮮花種植,再到引進火龍果、燕窩果、白草莓等環境越來越好,設施農業逐步加強,經濟效益一年比一年高。今年,30畝「蔗瓜套種」迎來全面豐收,畝產效益超10萬元。
關注「美麗武清官方號」抖音,解鎖更多精彩
北方青紗帳,南方甘蔗林。
一直以來,
我國甘蔗的主產區都限於
北緯24°的長江以南地區,
自古有「橘不過淮,蔗不過江」的說法。
但9月的北方,
在武清區南蔡村鎮糶糧務村的天民田園,
高大的連動冷棚裡正長著一叢叢甘蔗,
紫紅色的身段上帶著白霜,
一人多高的杆上頂著細長葉子。
「
「這甘蔗還得長呢,大概到月底就能開始收了。」村民王貴利介紹說,甘蔗的收割期能持續3個月左右,長成的甘蔗比市面上售賣的甘蔗會稍短一些,但粗細、口感,都沒有明顯區別,「我們引進的是廣西甘蔗的品種,通過自己摸索研究,成功實現了在北方種植。」
劉天民說,2009年開始,村裡成立了合作社,他開始帶著村民探索致富路,「我們種過果樹、種過葡萄,效益也只比大田好一些。」劉天民說,那些年,隨著葡萄種植越來越多,效益也一般。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南蔡村鎮考察,這給當地農民打了一針強心劑。劉天民感慨地說:「以前是看著別人種啥咱種啥,總書記來了後,我們也開始琢磨,到底啥叫現代都市型農業,到底怎麼帶領村民致富。」
「這些年,從區裡到鎮裡,都給了我們很多支持,有好政策,還有技術幫扶,跟著黨走,腰包越來越鼓!」村民王學言說,2013年,他們從農科院引進了菜食番茄,畝產效益能達到2萬餘元。「後來,菜食番茄逐漸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們就開始嘗試種植口感番茄,這幾年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畝產效益能達到五六萬元。」劉天民說,去年,他們得到了區農委的授權,推出「小鵲登枝」系列口感番茄,「一共有十餘個品種,顏色、口感都各有特色,其中有的品種甜度最高可達13度。」
口感番茄的成功讓村民們進一步增加了信心,這幾年,設施農業穩步增加,引進的品種也越來越受市民歡迎。「現在,我們村建了二代節能溫室200多畝,還有幾十畝的連動冷棚。」劉天民說,依託大棚設施,這幾年除了頗受歡迎的口感番茄,他們還引進了草莓、火龍果、燕窩果等頗受歡迎的新奇果蔬,種植效果也都不錯。
2018年,在朋友的建議下,劉天民帶頭開始嘗試甘蔗種植。「我們跟廣西當地的甘蔗種植戶詳細了解了甘蔗的習性,對土壤、乾濕度的要求,區、鎮兩級政府和農業部門給了我們很大幫助,當年甘蔗就試種成功了,一畝能產5000根以上的甘蔗。」
有了成熟的種植經驗,2019年,劉天民開始嘗試在甘蔗林裡套種「吊瓜」。這種被當地人習慣叫作「吊瓜」的小西瓜,只比成年人的手掌略大,皮薄且脆,口感甘甜,「我們從2016年就開始種這種西瓜了,效益一直不錯。」考慮到這種西瓜對乾濕度、土壤肥料的要求與甘蔗基本一致,便開始創新,嘗試套種。「當年我們種了十幾畝,結果因為西瓜葉子形成的遮蔭,對甘蔗的生長還起到了促進作用,實驗非常成功!」
有了兩年的經驗,糶糧務村今年套種了30畝的甘蔗和「吊瓜」。「2月底先種甘蔗,然後在間隙處種『吊瓜』,『吊瓜』5月中旬就開始採摘了。」劉天民算了一筆帳:「『吊瓜』的批發價在每斤5元左右,一畝地至少能收7000斤,這些錢足夠瓜苗、甘蔗苗、人工、水電、土地等成本投入了。每畝地收穫的甘蔗,就完全是賺的了。」
「明年,我們還要擴大甘蔗種植的面積,繼續做好套種。」站在田園入口,劉天民指著不遠處的一片麥田說,明年這裡將再添350畝大棚。現代都市型農業帶來的可觀經濟效益,不僅讓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們分享「一杯羹」,同時,也給村裡及周邊村鎮老年人帶來紅利,「現在每天都得有百十來人在園區裡工作,這些人都是村裡或是周邊村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負責維護園區的日常工作。」劉天民說,這些務工者每個月都能有三千多元的收入。「不耽誤接送孩子,還能跟鄉親們聊著天兒,真的是家門口打工,錢多又輕鬆,因為黨的好政策,咱這日子越過越好。」73歲的趙鳳雲臉上綻出花來。
文字:吳彥 楊雨涵
圖片:武清區攝影協會志願者 陳九志
原標題:《「蔗不過江」定論被打破,武清這個村「蔗瓜套種」的30畝甘蔗喜獲豐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