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開新·鄒英姿刺繡致敬敦煌藝術

2020-12-20 浙江在線

2020-08-14 17:10 |美術報

刺繡是一種原發性的藝術,是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創造出來的。它是介於畫、塑之間的特殊美術工藝,有各種各樣的特殊的材料與技法,因此它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今天(8月14日)下午,由蘇州博物館、蘇州市非物質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主辦的「蘇藝天工-大師系列」鄒英姿刺繡藝術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

展覽展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女士多年來創作的蘇繡作品二十餘幅。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張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吳元新,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馬達,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蘇州市文聯主席、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堯,蘇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振一,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陳國歡,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宋建根,著名崑曲武生、國家一級演員柯軍等等(排名不分先後),高朋滿座。

為更好理解刺繡技藝及刺繡作品圖像背後的信息,展覽採取作品、文獻、手稿札記三位一體的形式,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能夠了解到更多作品產生的背後故事和藝術家創作過程的細節。據悉,本次展覽由8月15日開始,將持續至10月22日。

「一針一線,精細雅潔,刺繡是種慢生活,它是在身邊一件平常的事情,需要安靜的心態來欣賞。」在展覽現場,鄒英姿向記者表示:「穿針引線,學古今、學未來,其實刺繡,是伴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而來的,學習傳統不單要有刻苦的精神,更要持之以恆,不要輕易放棄。要拉長對傳統刺繡的認知,日積月累,你會發現會有不平凡的藝術成績出來。希望它的脈絡不斷,讓刺繡在年輕一代中延續下去。」


展覽以「溯本」與「開新」為線索:「溯本」指對敦煌莫高窟流失海外的唐代刺繡《涼州瑞像圖》(大英博物館命名為《靈鷲山說法圖》編號為MAS.0.1129,斯坦因編號Ch.00260)技法的挖掘、梳理、研究與復繡,以及敦煌莫高窟第 45 窟系列造像(7 幅)作品的繡制;「開新」指她原創作品圖像內容與形式表現以及針法層面的發現、創製及應用。通過以上兩條線索對鄒英姿數十年創作實踐及研究做一個必要總結,同時也對作為藝術品的蘇繡的未來走向做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第一部分「溯本」主要包括一號、三號展廳,是對敦煌藝術的致敬。鄒英姿自2011年不斷探訪敦煌,汲取古代藝術的營養。為復繡《涼州瑞像圖》,她追隨原作遠赴大英博物館、美國蓋蒂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觀摩研究。在此過程中挖掘出了失傳已久的劈針繡技法,並將這種針法運用到人物主題作品的創作中,其中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劈針繡作品《色空不二》即為其代表之作。此外第一展廳還展出了圍繞《涼州瑞像圖》的歷史背景和藝術家在復繡探索過程中考察、拜訪相關領域專家的文獻資料,以及以劈針繡技法衍生創作的幾幅作品。

鄒英姿 敦煌刺繡·涼州瑞像圖(大英博物館供圖) 

第三展廳的敦煌第45窟群像,以藝術家特有的滴滴繡針法進行繡制,這種針法的特點在於針腳短,可以避免長針腳絲線本身對光的折射,非常適合繡制古樸典雅的作品。這一系列作品前後耗費約十年時間,是鄒英姿刺繡針法技藝成熟的重要作品。

鄒英姿 45窟(脅侍菩薩左)

第二展廳以「開新」為線索,展出《冬至》、《纏繞》、《煙雨》、《穀雨》、《春分》、《姑蘇人家》、《武生柯軍》、《時間都去哪兒了》等作品,《冬至》以雪中的蘇式門樓為象徵,運用滴滴繡針法繡制,將蘇式生活詩化的意蘊表現地淋漓盡致。《纏繞》通過對色彩解構,使得作為傳統工藝的蘇繡呈現出其當代性的一面,此作品為一個系列。其中一幅為大英博物館所收藏。

鄒英姿 纏繞系列(1)

鄒英姿 纏繞系列(2)

《煙雨》描繪了透過玻璃的視角看雨中的柳樹,不多的針腳覆蓋,卻讓玻璃在畫面中靈動地顯現出來。《姑蘇人家》是鄒英姿設計並繡制的系列現代屏風擺件,將蘇式民居的屋脊樣式抽象為幾何圖形,內容上選擇身邊常見的蘇州小景作為對象,視角獨到,情趣盎然。

鄒英姿 姑蘇人家系列(園林)

鄒英姿 姑蘇人家系列(花)局部

《穀雨》、《春分》是她二十四節氣創作計劃中的兩件作品,作品《穀雨》用滴滴繡的短針腳表現江南的春雨;在作品《春分》中她大膽將泥土運用到刺繡畫面的經營中,農耕生活的印象與鄉土氣息悅然於畫面。雙面繡人物《武生柯軍》是鄒英姿在研習唐代刺繡《涼州瑞像圖》過程中,對於現代人像創作的一幅精心之作。《時間都去哪兒了》是鄒英姿在用自己的刺繡語言對古老的青銅器物注入了溫暖的情感,作品被蘇州博物館收藏。

鄒英姿 時間都去哪兒了 

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技藝,在紡織工業、3D列印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審美情趣不斷變化的今天,刺繡未來發展的路徑與樣貌是什麼?通過這次展覽,或許我們可以從鄒英姿的創作中窺見一斑,也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引發人們對於刺繡作為當下的藝術可能性與未來發展方向的探討。

常沙娜先生指導,2017年北京


藝術家名片

鄒英姿在刺繡《涼州瑞像圖》

鄒英姿

女,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第十三屆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江蘇省婦女聯合會第十三屆代表大會代表、執行委員會委員;第十四屆蘇州市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客座教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傳統工藝(織繡)產業教授。 

六歲開始隨母親學習刺繡,後隨恩師王祖識先生深研刺繡技藝,熟練掌握了傳統蘇繡的各種技法,通過參加文化部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在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培訓課程,在繼承傳統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2008年所獨創的 「鄒氏滴滴針法」,是第一件獲得國家刺繡技術專利的刺繡技法。自2011年起,獲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刺繡外觀設計專利近百項,設計版權多項。「滴滴繡」、「英姿繡」和「英姿劈針繡」為國家註冊商標品牌。

所創作的作品多次獲國內外展會大獎,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國際桌球聯合會和馬來西亞王宮等機構收藏。為國際友人和國家元首等名人定製的刺繡肖像也深得各界的好評。


編輯 厲亦平


1597396232000

相關焦點

  • 走進敦煌 | 《敦煌服飾圖案藝術》
    中國佛教藝術的光輝燦爛遠遠超過了歐洲教堂的宗教藝術。1900年在敦煌發現了一個秘藏近一千年的藏經洞,窟中除佛經以外,還藏有大量的佛像畫捲軸。這批佛像畫,斯坦因、伯希和等都已先後撰文加以論述。與這塊「說法圖」刺繡殘片同時發現的還有一批北魏邊飾圖案的繡品,也是用鎖針法繡成的。這說明敦煌的裝飾圖案不僅有繪畫圖案,而且還有大量絲織物和各種刺繡或印花圖案(見附圖1)。
  • 首本全面論述敦煌藝術,細說四大文明、西域文化與敦煌藝術關聯之巨著
    敦煌十餘年,他在學術上對敦煌藝術的研究成果,全部收錄在了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本30餘萬字的皇皇巨著中——《西域文化與敦煌藝術》(修訂版)。這是首本全面論述敦煌藝術,細說四大文明、西域文化與敦煌藝術關聯的巨著;12載敦煌歲月沉澱,300餘幅珍貴彩圖;全新修訂,再講絲路上的千年藝術殿堂。
  • 成都藝校、省歌舞劇院、四川藝術職業學院聯袂出演舞蹈《英姿...
    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2月4日,除夕夜,央視2019年春晚隆重開演。成都市文化藝術學校與四川省歌舞劇院及四川藝術職業學院聯袂出演的女子群舞《英姿》,通過聯袂精心打造,以驚豔的舞蹈表演,精湛的技藝展示和鮮明的藝術特色,受到觀眾歡迎。
  • 論文選摘 |《敦煌服飾圖案藝術》
    中國佛教藝術的光輝燦爛遠遠超過了歐洲教堂的宗教藝術。1900年在敦煌發現了一個秘藏近一千年的藏經洞,窟中除佛經以外,還藏有大量的佛像畫捲軸。這批佛像畫,斯坦因、伯希和等都已先後撰文加以論述。與這塊「說法圖」刺繡殘片同時發現的還有一批北魏邊飾圖案的繡品,也是用鎖針法繡成的。這說明敦煌的裝飾圖案不僅有繪畫圖案,而且還有大量絲織物和各種刺繡或印花圖案(見附圖1)。
  • 斯坦因騙盜的眾多敦煌藝術珍品,終於開放高清大圖了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大英博物館目前尚處於關閉狀態,但其網上項目則不斷推出,包括近日新開放的下載190萬張文物高清圖像,而其中就包括眾多敦煌文物。《朝貢圖》,紙本,北宋,966年《朝貢圖》(局部),紙本,北宋,966年紙上的淡墨書寫的文字是關於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修繕寺院的記錄,因多處刪改,應為草稿,但先書寫文字還是先有繪畫,卻存在爭議。
  • 斯坦因帶去歐洲的敦煌藝術珍品,在大英博物館高清圖片庫重見天日
    《朝貢圖》,紙本,北宋,966年《朝貢圖》(局部),紙本,北宋,966年紙上的淡墨書寫的文字是關於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修繕寺院的記錄,因多處刪改,應為草稿,但先書寫文字還是先有繪畫,卻存在爭議。《朝貢圖》(文字部分),紙本,北宋,966年經帙織物見文化融合在大英博物館所藏的敦煌文物中,有一件來自敦煌藏經洞的唐代刺繡格外精美,這件製作於8世紀的刺繡,由五尊佛像構成,上部是華蓋和飛天,下方是眾多的供養人像。佛陀上方在青色華蓋遮蔽的蓮華寶座上,扁桃形的身光圍繞著身體。曼陀羅的背後佛陀偏袒右肩,右手垂直下放,左手執衣襟。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一批學者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工作。研究人員李浴、史巖等先生,啟動了對洞窟內容和供養人題記的調查整理,這是敦煌藝術基礎研究工作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敦煌文化遺產,加強了敦煌文物的保護和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撥巨資進行莫高窟的全面保護維修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果。敦煌藝術研究的新時代來臨了。
  • 敦煌飛天的藝術形象
    ,是敦煌藝術的標誌,是不朽的藝術品。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名稱由來】敦煌飛天的名稱由來佛教中把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中云:「外國呼神亦為天。」
  • 賞古典藝術 敦煌「藝術展」亮相瀋陽必勝客餐廳
    必勝客敦煌「藝術展」隆重開幕 年輕的視角看敦煌  必勝客與敦煌博物館跨界聯合,繼推出敦煌文創月餅後,將敦煌「藝術展」搬進了西餐廳。本次展覽以「中西融合」為設計理念,延續了敦煌中西交融的態度與包容的個性,將西方巴洛克藝術、波普藝術等世界藝術手法與敦煌壁畫跨界碰撞。
  • 敦煌出土了一篇「論文」,堪稱唐代寫本中的翹楚,讓書壇為之讚嘆
    當所有人都以為是佛祖顯靈時,王道士發現這裂開的縫隙中別有洞天,裡面藏有歷史文本、絹畫、刺繡等各位珍貴的歷史文物達5萬多件,人類璀璨的文明再一次綻放出了光芒。稱此藏經洞為「藏寶洞」一點都不為過。按理說,如此驚世駭俗的文化寶物被發現,應慶幸才是,王道士應該是有功之臣才對。
  • 唐代敦煌通俗文學的藝術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
    敦煌通俗文學主要包括了五個部分,分別是曲子詞、變文、詞文、俗賦與話本,其中曲子詞與變文的研究價值最高。敦煌變文變文的變是指變化的意思,變文類似於後來的演義,變文的名字可能與佛教的變現有關。流傳下來的話本中,經常前面是圖畫,後面則是唱詞與說白。
  • 與眾不同,敦煌藝術研學教育活動受歡迎
    敦煌舞蹈藝術進民族學校、進民辦幼兒園研學體驗活動在敦煌莫高窟開展。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8月8日,敦煌舞蹈藝術進民族學校、進民辦幼兒園研學體驗活動在敦煌莫高窟開展,來自玉門市小金灣民族學校三、四年級的44名優秀師生和酒泉富康凱旋苑幼兒園、小白楊舞蹈學校的17名教師來到敦煌,在莫高窟開展了一場豐富多彩的藝術研學教育活動
  • 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美術的重要寶藏之一。敦煌縣在今甘肅省西北角,在漢、唐時代是一繁盛的城市。其繁盛起來的原因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莫高窟是敦煌城東南約二十公裡地方的鳴沙山巖壁上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的總稱。
  • 敦煌城市規劃館成為敦煌特色「藝術展館」
    敦煌城市規劃館成為敦煌特色「藝術展館」 2019-12-23 2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敦煌九大遺書:這才是真正的寫經書法藝術瑰寶
    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我國近千年的文化和藝術的發展。敦煌藏經洞數萬卷古代文書引起了各科探索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敦煌書法的出土對研究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藝術價值,特別是隋唐,乃至魏晉、秦漢書法藝術發展史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 一針一線,武漢大學生用刺繡考卷致敬逆行者
    科教武漢 【一針一線,武漢大學生用刺繡考卷致敬逆行者】近日,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文學院教師劉慧博士,陸續收到了120份手繡「逆行者」小像,這些同學們的原創作品也是期末考試答卷。對於這次同學們提交的期末答卷,劉慧表示特別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