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17:10 |美術報
刺繡是一種原發性的藝術,是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創造出來的。它是介於畫、塑之間的特殊美術工藝,有各種各樣的特殊的材料與技法,因此它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今天(8月14日)下午,由蘇州博物館、蘇州市非物質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主辦的「蘇藝天工-大師系列」鄒英姿刺繡藝術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
展覽展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女士多年來創作的蘇繡作品二十餘幅。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張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吳元新,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馬達,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蘇州市文聯主席、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堯,蘇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振一,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陳國歡,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宋建根,著名崑曲武生、國家一級演員柯軍等等(排名不分先後),高朋滿座。
為更好理解刺繡技藝及刺繡作品圖像背後的信息,展覽採取作品、文獻、手稿札記三位一體的形式,在欣賞作品的同時能夠了解到更多作品產生的背後故事和藝術家創作過程的細節。據悉,本次展覽由8月15日開始,將持續至10月22日。
「一針一線,精細雅潔,刺繡是種慢生活,它是在身邊一件平常的事情,需要安靜的心態來欣賞。」在展覽現場,鄒英姿向記者表示:「穿針引線,學古今、學未來,其實刺繡,是伴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而來的,學習傳統不單要有刻苦的精神,更要持之以恆,不要輕易放棄。要拉長對傳統刺繡的認知,日積月累,你會發現會有不平凡的藝術成績出來。希望它的脈絡不斷,讓刺繡在年輕一代中延續下去。」
展覽以「溯本」與「開新」為線索:「溯本」指對敦煌莫高窟流失海外的唐代刺繡《涼州瑞像圖》(大英博物館命名為《靈鷲山說法圖》編號為MAS.0.1129,斯坦因編號Ch.00260)技法的挖掘、梳理、研究與復繡,以及敦煌莫高窟第 45 窟系列造像(7 幅)作品的繡制;「開新」指她原創作品圖像內容與形式表現以及針法層面的發現、創製及應用。通過以上兩條線索對鄒英姿數十年創作實踐及研究做一個必要總結,同時也對作為藝術品的蘇繡的未來走向做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第一部分「溯本」主要包括一號、三號展廳,是對敦煌藝術的致敬。鄒英姿自2011年不斷探訪敦煌,汲取古代藝術的營養。為復繡《涼州瑞像圖》,她追隨原作遠赴大英博物館、美國蓋蒂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觀摩研究。在此過程中挖掘出了失傳已久的劈針繡技法,並將這種針法運用到人物主題作品的創作中,其中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劈針繡作品《色空不二》即為其代表之作。此外第一展廳還展出了圍繞《涼州瑞像圖》的歷史背景和藝術家在復繡探索過程中考察、拜訪相關領域專家的文獻資料,以及以劈針繡技法衍生創作的幾幅作品。
鄒英姿 敦煌刺繡·涼州瑞像圖(大英博物館供圖)
第三展廳的敦煌第45窟群像,以藝術家特有的滴滴繡針法進行繡制,這種針法的特點在於針腳短,可以避免長針腳絲線本身對光的折射,非常適合繡制古樸典雅的作品。這一系列作品前後耗費約十年時間,是鄒英姿刺繡針法技藝成熟的重要作品。
鄒英姿 45窟(脅侍菩薩左)
第二展廳以「開新」為線索,展出《冬至》、《纏繞》、《煙雨》、《穀雨》、《春分》、《姑蘇人家》、《武生柯軍》、《時間都去哪兒了》等作品,《冬至》以雪中的蘇式門樓為象徵,運用滴滴繡針法繡制,將蘇式生活詩化的意蘊表現地淋漓盡致。《纏繞》通過對色彩解構,使得作為傳統工藝的蘇繡呈現出其當代性的一面,此作品為一個系列。其中一幅為大英博物館所收藏。
鄒英姿 纏繞系列(1)
鄒英姿 纏繞系列(2)
《煙雨》描繪了透過玻璃的視角看雨中的柳樹,不多的針腳覆蓋,卻讓玻璃在畫面中靈動地顯現出來。《姑蘇人家》是鄒英姿設計並繡制的系列現代屏風擺件,將蘇式民居的屋脊樣式抽象為幾何圖形,內容上選擇身邊常見的蘇州小景作為對象,視角獨到,情趣盎然。
鄒英姿 姑蘇人家系列(園林)
鄒英姿 姑蘇人家系列(花)局部
《穀雨》、《春分》是她二十四節氣創作計劃中的兩件作品,作品《穀雨》用滴滴繡的短針腳表現江南的春雨;在作品《春分》中她大膽將泥土運用到刺繡畫面的經營中,農耕生活的印象與鄉土氣息悅然於畫面。雙面繡人物《武生柯軍》是鄒英姿在研習唐代刺繡《涼州瑞像圖》過程中,對於現代人像創作的一幅精心之作。《時間都去哪兒了》是鄒英姿在用自己的刺繡語言對古老的青銅器物注入了溫暖的情感,作品被蘇州博物館收藏。
鄒英姿 時間都去哪兒了
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技藝,在紡織工業、3D列印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審美情趣不斷變化的今天,刺繡未來發展的路徑與樣貌是什麼?通過這次展覽,或許我們可以從鄒英姿的創作中窺見一斑,也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引發人們對於刺繡作為當下的藝術可能性與未來發展方向的探討。
常沙娜先生指導,2017年北京
藝術家名片
鄒英姿在刺繡《涼州瑞像圖》
鄒英姿
女,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第十三屆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江蘇省婦女聯合會第十三屆代表大會代表、執行委員會委員;第十四屆蘇州市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客座教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傳統工藝(織繡)產業教授。
六歲開始隨母親學習刺繡,後隨恩師王祖識先生深研刺繡技藝,熟練掌握了傳統蘇繡的各種技法,通過參加文化部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在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培訓課程,在繼承傳統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2008年所獨創的 「鄒氏滴滴針法」,是第一件獲得國家刺繡技術專利的刺繡技法。自2011年起,獲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刺繡外觀設計專利近百項,設計版權多項。「滴滴繡」、「英姿繡」和「英姿劈針繡」為國家註冊商標品牌。
所創作的作品多次獲國內外展會大獎,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國際桌球聯合會和馬來西亞王宮等機構收藏。為國際友人和國家元首等名人定製的刺繡肖像也深得各界的好評。
編輯 厲亦平
15973962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