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了一篇「論文」,堪稱唐代寫本中的翹楚,讓書壇為之讚嘆

2020-12-20 書法網

公元1900年,也就是清光緒26年,一名王姓道士在僱人清理莫高窟,在灑掃到莫高窟北段的七佛殿下時,突然傳來一陣巨大的響聲,洞壁裂開了一條縫隙。

當所有人都以為是佛祖顯靈時,王道士發現這裂開的縫隙中別有洞天,裡面藏有歷史文本、絹畫、刺繡等各位珍貴的歷史文物達5萬多件,人類璀璨的文明再一次綻放出了光芒。稱此藏經洞為「藏寶洞」一點都不為過。

按理說,如此驚世駭俗的文化寶物被發現,應慶幸才是,王道士應該是有功之臣才對。但事實卻恰恰相反,當代文化名人餘秋雨先生卻稱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為何?很簡單,恰逢動蕩年代,發現的不是時候。不到幾年的時間,此寶庫被洗劫一空,珍貴的歷史文物流落世界各地,無不令人痛心疾首。

而有幸的是,我們也保存了幾件敦煌的文物,其中就有著名的敦煌遺書陸機《辯亡論》,是經典的唐人書法,堪稱是敦煌唐人寫本的翹楚,讓書壇為之讚嘆。

陸機(261—303)字士衡,三國吳國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名將陸遜之孫、陸抗之。陸機在其20歲時,東吳滅亡,他便回鄉閉門苦學。陸機自幼便展現出驚人的藝術天賦,他以其秀逸的天賦,宏麗的辭藻,仿賈誼的《過秦論》,鋪陳出一篇洋洋大論《辯亡論》。此文為古代政論名篇,在《三國志》、《昭明文選》中均收錄。

張華看過此文曾感嘆道:「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

《辯亡論》主要講述了東吳的興亡盛衰以及陸家對於東吳的功勳,陸機總結到能否善於用人是決定國家興衰的根源,議論滔滔,辭賦宏利,是古代政論中的名篇。此作採用黃紙墨書,以楷書的形式為之書寫,字體舒朗俊秀,筆致流麗謹嚴,具有初唐書手風格,為敦煌唐人寫本中的翹楚。

陸機的《辯亡論》相當於現在的一篇論文,先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今天,我們通過多方努力將之進行1:1高清複製,還原出其原本的墨彩風姿,送給各位書法愛好者。

相關焦點

  • 從敦煌莫高窟出土的12件古藏文寫經完成修復看敦煌寫經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古藏文《敦煌寫經》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敦煌寫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紙質文獻之一,上起魏晉,下至宋元,其中的大部分是唐代的寫經卷子,而且很多寫經卷子有抄經者以及年月的題記,為人們了解唐代經生及其書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此次修復《敦煌寫經》對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都有著重要意義。
  •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最古老圍棋棋經
    唐武德二年時(公元619年)拆分敦煌縣設置壽昌縣,隸屬沙州。永徽元年(650)廢止,乾封二年(667)再次設立,開元二十六年(738)又廢為鄉。建中年間(780—783)復置為縣,屬於沙州歸義軍,轄壽昌一鄉。 現在古城遺址內到處是沙丘,東、西、北三面僅存斷續城垣,南面只存牆基。城牆全為紅膠土版築,夯土中夾有灰、紅陶片及漢代遺物。殘牆高低不等,最高處為4米。
  • 敦煌出土:唐代武則天為母親祈福制經書手稿《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敦煌出土(卷首殘,卷尾齊全)的:唐代武則天為母親祈福敬制的經書,宮廷手稿《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尺寸為457.3X25.7釐米,硬黃紙,有烏絲欄,共殘存十紙,每紙長47釐米,高15.7釐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文史記憶︱新疆出土的唐代婺州布
    本文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曾經出土於新疆的三塊唐代婺州布。根據布上的題識,這三塊布可簡稱為:「婺州信安縣租布」「婺州蘭溪縣庸調布」和「婺州蘭溪縣腳布」。布片出土情況題識中有「婺州」等文字的三塊布,均出土於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
  • 論文選摘 |《敦煌服飾圖案藝術》
    埃及女皇葛洛娥寶黛(Cleopothe)穿上了用中國輕紗製成的透體服裝以後,西方世界朝野上下為之大譁,無不羨慕中國絲綢之華麗美觀。自此絲綢的應用風靡一時,成為皇宮貴族豪華生活的象徵。輕盈華美的中國絲綢,還以其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吸引著西方人士。中國古代絲綢圖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飛天和供養人的衣飾上都有所反映。
  • 書法界傳來喜訊,一幅唐代草書在敦煌問世,其價值無法估量!
    1900年,王道士在無意間開啟了敦煌藏經洞,這一人類文明的寶庫,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數量最多的乃是唐代人抄寫的經卷,這些經卷是極為寶貴的書法作品,只可惜在上個世紀絕大部分已經流落海外。唐人《草書法華經》長卷這件草書經卷《法華經》我們已經無法考證是唐代的哪一位書家所寫,但是其筆法之精巧,結字之多彩,整齊的氣度都是唐代草書中的頂尖水平,此作直接能夠媲美孫過庭的《書譜
  • 訪談︱楊際平: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是兩條腿走路的關係
    楊際平:我高中是在福建師院附中(現為福建師大附中)就讀,當時不分文科理科,我的興趣很廣泛,各科成績也都比較均衡。並沒有對歷史課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只是有一次歷史課的課外活動,寫過一篇習作《李密與瓦崗軍》。雖然用的都是第二手第三手資料,但畢竟是一次大膽嘗試,不知道這算不算冥冥中我與隋唐史的緣分。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4)敦煌文獻中有關歷代音樂材料的探索,如節慶日的音樂風俗,寺院中的佛事活動,其中有關樂工、樂僧、音聲人的編制、供給、記事以及寺院與社會之間的音樂活動記載。(5)藏經洞所出絹畫上的音樂形象資料。後者指敦煌壁畫中的樂舞形象資料……此外,在敦煌地區出土之墓葬壁畫、畫像磚中也有一些音樂圖像。對上述材料開展研究的範圍包括:(1)壁畫中各個歷史時期的樂器研究。
  • 敦煌文物珍品:什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二十世紀初敦煌藏經洞各種色紙的出土,為我們揭曉了答案。這裡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中原地區傳入的金銀泥寫經所用的色紙;關於敦煌色紙的研究,戴仁教授指出在敦煌寫本中,有很多是墨紙上寫金字(P.200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餘的塗有玫瑰色(S.3753《臨法帖》)、藍色(S.3796《妙法蓮華經卷第三》)或什色(S.432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吐蕃佔領敦煌時代,抄經得到了很大發展,很可能是把已經使用過的紙張重新染色使用。
  • 敦煌拾珠:賞讀二十四個珍寶和「之最」
    敦煌還有許多個珍寶和「之最」,簡列於下,和讀者共同賞讀。1.西漢晚期,魯國人氾勝之晚年徙家敦煌定居,著有《氾勝之書》。這是我國一部重要的農學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敦煌遺書《古類書》中有此書佚文。
  • 陝西唐墓出土「半人高」彩陶駱駝 或為官方製造
    圖為出土的陶器。 記者 張遠 攝   中新網西安12月4日電(記者 田進 冽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呆運4日透露,該省華陰市境內發現一座唐代夫妻合葬墓,墓主宋素在唐高宗時期曾任敦煌縣令,墓葬出土了胡人俑、陶駱駝、陶馬等隨葬品70餘件,其中2件彩陶駱駝將近半人高。專家認為,該墓的發現為研究絲綢之路文化交流歷史提供了資料。
  • 研討會︱絲綢之路上的寫本文化與多元文明
    2019年6月15日—16日,由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復旦大學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主辦的「絲綢之路寫本文化與多元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隆重召開。本次研討會匯集了50餘位國內外頂尖學者,在兩天的會議中,學者們圍繞絲綢之路、寫本文化、多元文明三個關鍵詞展開了熱烈討論,現場精彩紛呈,啟發不斷,堪稱近年來絲綢之路研究的一次盛會。
  • 田國強:唐代 「侯瑾之」銘真子飛霜鏡初探
    最早對「真子飛霜」鏡進行記載和解釋的是兩宋相交時的江少虞,他在《事實類苑》中記載了齊南陵所出的「真子飛霜」鏡,並提出自己觀點:「蓋昔之高人逋客能自致於寂寞之鄉,有足以寓意寫懷者,未嘗遺物鑑,以寄一時之適耳,豈良工巧冶所能知也?」[1]其後,清乾隆年間的收藏大家錢坫在其《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中認為「真子當是人名,飛霜當是操名。
  • 走進敦煌 | 《敦煌服飾圖案藝術》
    埃及女皇葛洛娥寶黛(Cleopothe)穿上了用中國輕紗製成的透體服裝以後,西方世界朝野上下為之大譁,無不羨慕中國絲綢之華麗美觀。自此絲綢的應用風靡一時,成為皇宮貴族豪華生活的象徵。輕盈華美的中國絲綢,還以其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吸引著西方人士。中國古代絲綢圖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飛天和供養人的衣飾上都有所反映。
  • 黑水城出土宋刻《初學記》殘頁版本考——兼論宋元時期江南至塞外的「書籍之路」
    20 世紀以來,在絲路沿線不斷發現的出土寫本與刻本便是後者最好的見證。王勇認為:「如果說絲綢代表的是『物質文明』,那麼我想把書籍象徵的文明定義為『精神文明』。」為此他仿照「絲綢之路」一詞,專門提出「書籍之路」的概念。此說一經提出,便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 劉進寶|東方學背景下的敦煌學
    從語言的發生發展看,「敦煌學」一詞的出現應該早於1925 年,此前,在日本學術界,已經有了「敦煌派」「敦煌家」「敦煌黨」「敦煌屋」等詞彙,「敦煌學」應該就是在這些詞彙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產生的時間應該在日本大正年間(1912—1925)。    陳寅恪先生的《陳垣敦煌劫餘錄序》是敦煌學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獻,它最初刊載於1930年《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二分。
  • 古代避諱用字多,武周時期一手抄本疑似避皇帝之名諱,專家這麼說
    古代用字十分講究,尤其是要避諱統治者的名字;一些皇帝、太后等人不喜歡的字也要避諱;這就導致一些文章、手抄本出現用同音字代替某些字的現象;這樣一來,一些文章的意思就難以理解了;尤其是過了千百年之後,考古專家往往被文獻中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難倒;敦煌出土的武周時期文獻中,就出現了一個難以理解的詞
  • 我國出土文獻資料庫出版述論
    該資料庫為《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性自命出》《六德》以及《語叢》《老子》《窮達以時》《緇衣》等十六篇道家及儒家著作的釋文修訂本,可按竹簡編號、書目或篇目、作者及出處或內容項下輸入欲查檢資料的關鍵詞即可檢獲所需。
  • 賴瑞和談《唐代高層文官》與唐代官制研究
    我只研究了唐代士人官職的使職化,但還有不少官職還沒人去研究。例如,近年有不少突厥和粟特武官將軍的墓誌出土,就可以拿來研究唐代武官(如十六衛)的使職化。杜牧寫過一篇《原十六衛》,就說這十六衛在他那個時代,早就沒用了:「然自今觀之,設官言無謂者,其十六衛乎?」換句話說,十六衛將軍被使職化了,改由那些突厥、粟特番將取代。
  • 「反彈琵琶」形象考:敦煌壁畫舞姿形象到底源於何處
    原標題:「反彈琵琶」形象考:敦煌壁畫舞姿形象到底源於何處 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被譽為中國唐代舞蹈文化中最著名的絕技藝術形象,長期享譽海內外。但關於反彈琵琶最早出現時間和藝術源流一直沒有明確答案,也有人宣稱「反彈琵琶」是中國人獨創的樂舞高峰,是中國舞蹈史上民族藝術的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