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拾珠:賞讀二十四個珍寶和「之最」

2020-12-18 中國網

敦煌還有許多個珍寶和「之最」,簡列於下,和讀者共同賞讀。

1.西漢晚期,魯國人氾勝之晚年徙家敦煌定居,著有《氾勝之書》。這是我國一部重要的農學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敦煌遺書《古類書》中有此書佚文。

2.敦煌遺書《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瓜州效谷籍帳》(S.613)是隋唐以前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件同時登記民戶戶口、土地、賦稅的遺書。

3.1990年,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中,有24張書寫墨跡的麻紙,它是目前我國唯一發現的西漢有墨跡麻紙,把中國發明造紙術的時間提前了170多年。出土於敦煌馬圈灣遺址的麻紙,再次證明了這一事實。

4.斯坦因劫走的唐鹹通九年(868年)刻印的《金剛經般若波羅蜜經》(圖50)是世界上現有最早的、有確切題款紀年的雕版印刷品,被譽為世界印刷史和版畫史的「冠冕」。此卷首尾完整,圖文並茂,全卷長488釐米,寬30.5釐米。

 

 

唐鹹通九年(868年)刻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5.敦煌保存的4至13世紀連續不斷的寫經紙,為造紙術研究提供了一部完整的紙籍。

6.《進奏院狀》寫於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卷長97釐米,寬28.5釐米,約60行,是沙州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的進奏邸報,新聞界認為是現有最古老的報紙。

7.敦煌保存的地方州縣學校使用的教材,是至今見到的保存最早的教材版本。

 

 

8.莫高窟現存的五座唐末宋初石窟木構窟簷,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早期木構建築實物,僅遲於最古的山西五臺山南禪寺木構大殿,被史學界和建築家所稱道。

第196窟晚唐殘窟簷一座,宋初窟簷四座。其中第427窟窟簷(圖51)建於宋初開寶三年(970年),第444窟窟簷建於開寶九年(976年),第431窟窟簷建於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此外,還有宋初慈氏木塔一座,宋初土坯花一座等。

 

 

9.隋唐時期繁多的醫書絕大多數現已亡佚,敦煌遺書卻為此彌補了很大空白,提供了早期的醫學實物。

切脈是中國人的發明,現存流傳最廣的是《脈經》,是六朝人所作,但已佚亡。現存流傳的都是唐宋以後的輯本。完整的一件在敦煌被發現,《玄感脈經》(P.3477),現存69行,是中國醫學上了不得的事情。

《灸法圖》(S.6168、S.6262)(圖52),唐代繪寫本,主要記敘各類病症名稱、主治穴位及灸療壯數。記文後均繪有人體正面或背面全身圖,圖上點記穴位。文中還記載了部分未見於現存針灸書的穴名,為「板眉」「腳五舟」

「天門」「夏俞」等。此書為現知最早的灸療圖譜。

 

 

《新修本草》(S.4534、S.9443, R3714、P.3822)是唐蘇敬等撰寫於顯慶四年(659年)的藥書。書中訂正前代藥物紕繆400餘處,增加藥物百餘種,系統總結了唐以前中藥學的成就,計收藥844種。該書是中國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具有藥典性質的藥學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比歐洲最早的紐倫堡藥典(1542年)早800多年。原書早佚,敦煌寫本為現存氣早原傳本。

《食療本草》(S.76)(圖53)是食物治療專書。唐孟詵撰,共有227條,原書早佚,佚文散見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醫心方》等書。此卷為現存唯一古抄本,是整理研究該書的寶貴文獻。

10.基督教聶斯託利派在唐代被稱為景教,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該教傳教士到京城長安傳教、建寺,至唐武宗會昌五年(844年)被取締後,相關典籍也大多散失。明代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在西安西郊發現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建立的,這是景教流行中國的最有力的物證。巴黎有一個博物館就立有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姜亮夫先生曾經問過斯坦因,回答是他們請中國匠人複製的,而且世界上天主教國家大都複製了此碑。此碑出土後的三百年,藏經洞發現了七種有關唐朝景教文獻的漢譯抄本文獻:《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圖54)、《尊經》《志玄安樂經》《序聽迷詩所經》《一神論》《大秦景教宣元本經》《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贊》。

 

 

唐代開元間,沙州有景教之堂一大秦寺。近年來在莫高窟北區發現了敘利亞文的《聖經詩篇》和銅鑄十字架,這是景教在敦煌地區流行的有力證據。《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這樣的記述:「沙州居民多是偶像崇拜者。也稍有聶斯託利教派之基督徒和回教徒。」「城中有許多寺院,寺中供奉著多種多樣的偶像。居民對這些偶像十分虔誠,常常祭以牲畜。」這說明直到元代,敦煌仍有景教流行。

 

 

11.榆林窟第三窟有一幅西夏時期的《釀酒圖》,圖中的疊壓式蒸鎦器乃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燒酒蒸餾設備。

12.莫高窟第301窟是北周時期的洞窟,窟內南坡壁畫中三匹馬都備有馬鞍及錯。第154窟是唐朝洞窟,窟內南壁的馬、馬鞍、胃、籠頭、肚帶俱全。

李約瑟認為,馬鐙雖簡單,但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催化影響,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使中世紀歐洲進人了騎士時代。馬鐙的發明和應用,大大提高了戰士的戰鬥力。馬鐙是從中國傳人歐洲的。

榆林窟西夏時期建成的第3窟東壁《冶鐵圖》(圖55)中,長方形雙扇木風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鼓風設備。13.敦煌遺書中保存的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田畝算表》和田積算法,為現代算書所不載,是項首創。

14.敦煌遺書中保存的《太公家教》,約成書於安史之亂之後,是現存最早的格言諺語蒙書。

15.敦煌遺書中保存的P.3257《後晉開運二年(945年)敦煌寡婦阿龍地產訴訟案卷》(圖56),記錄了官府辦理民事訴訟案的完整過程,在我國法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在我國檔案學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從此案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訴訟是免費的。而且此案從立案、受理到結案,只用了五天時間。如此快的辦案速度,就是在今天也少見。

16.敦煌遺書中《印度製糖法殘卷》(P.3303),證明製糖法在唐代傳入敦煌和中原。而且,《乙卯年(955年)二、三月押衙知柴場司安祐成狀並判憑》(S.3728),有「衙內煎餳檉叄十五束」語。這兒的「餳」是一種土法生產的糖。這是敦煌製糖的最早記載,距今已1000多年。

17.現藏法國吉美博物館的敦煌所出五代絹畫降魔變圖中,繪有火統圖像,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資料。

18.1963-1966年,敦煌莫高窟進行全面維修時,東南段石窟群第125窟與126窟之間的巖石縫間發現絲繡「說法圖」殘片一塊,上面繡著「太和十一年(487年)四月八日『廣陽王母』『息女僧賜』『息女燈明』」字樣。這是藏經洞中所未見的最古老繡品。這幅刺繡品使用辮子股所繡的針法,用紅、黑、藍等色絲線繡成。字體和圖案至今清晰為新。同時發現的還有一批北魏邊飾圖案的繡品,也是用鎖針法繡成的。這是研究絲綢和裝飾圖案的珍貴實物資料。

19.常書鴻先生曾說:「在國立裡昂美術專科學校染織圖案系攻讀時,當時老師告訴我們,是法國著名的機械師煎卡得創造了提花織機。但是當我1943年到達敦煌,看到金碧輝煌的服飾織物圖案時才恍然悟到:這些織物圖案是在6世紀左右的隋唐時代繪製的,比茄卡得早1000多年。」

20.敦煌遺書中保存了12件相書(圖57),相書是依據人的面相和軀體其他部位的特徵預測吉兇,唐宋典籍和傳世相術著作中,均未發現與敦煌相術名稱相同的相書。敦煌寫本相書有文有圖,對了解唐宋時期相術和社會風俗很有價值。

 

 

21.敦煌遺書中還有一種名為《珠玉抄》的小類書,現有11件,該書以問答的形式介紹史地、天文、倫理、時令等基礎知識。因其內容重要、文字簡明、轉珠璣,被稱為《珠玉抄》。

22.《啟顏錄》(S.610)是失傳的古代笑話集,成書於唐代,宋以後失傳,敦煌寫本保存了部分內容。

23.以前人們把五代後蜀國君孟昶題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視為我國最早春聯,但是敦煌遺書S.610V-1(美藏)唐代春聯,抄寫於723年前後,比孟昶題寫的早200年。這些對聯是:

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兇隨故往,逐吉新來。

年年多慶,歲歲無災。

立春日:立春題戶上,富貴子孫昌。

雞能避惡,燕復宜財。

門神護衛,厲鬼政堆。

書門左右,吾儻康哉。

 

 

24.段文杰先生曾指出:「敦煌壁畫中音樂舞蹈場面成百上千,幾乎無窟不有。」敦煌壁畫中尚存大量的古代樂器圖像,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表情之生動,舉世嘆為觀止(圖58)。據鄭汝中先生的調査,僅莫髙窟繪有音樂圖像的洞窟就有240個,繪有各種樂伎3520身,有不同類型的樂隊組合490組,出現樂器43種,共繪有各種不同形制的樂器4549件。氣鳴類的有:橫笛、鳳笛、豎笛、篳篥、挑簫、莖、角、畫角、銅角、貝、壎。弦鳴類的有:琵琶(700餘只)、五弦、葫蘆琴、阮、彎頸琴、箏,等等。

作者:姜德治,男,甘肅敦煌人,生於1947年。曾當過中學教師,後在敦煌市委宣傳部、辦公室及市政協任職,曾任敦煌市政協副主席。多年致力於敦煌文化的宣傳,曾主編《敦煌市志》,並有《敦煌大事記》、《敦煌史話》、《敦煌拾珠》等書出版。

相關焦點

  • 臺灣:賞絕世珍寶 讀悠悠歷史
    賞絕世珍寶 讀悠悠歷史去過臺北的人都知道,到臺北,如果只有一天時間,只能玩一個地方,最應該去的地方一定是故宮,臺北故宮!臺北故宮不是古蹟,卻因藏有中國歷代稀世珍寶、頂級精品文物而聲名遠揚。這裡的每一件藏品都大有來歷,那是一段顛沛流離、輾轉萬裡的辛酸歷程。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依山傍水。
  • 遼寧瀋陽:二十四節氣主題公園亮相,走過四季品讀傳統文化!
    2020年5月24日,遼寧瀋陽,一座以二十四節氣主題公園近日亮相瀋北新區。該公園為開放式公園,市民遊客在這裡休閒賞景之餘,還能跟隨著一個個節氣走過四季,品讀傳統文化。遼寧瀋陽,一座以二十四節氣主題公園近日亮相瀋北新區。
  •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發布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發布 由故宮博物院宣傳教育部與御鑑文化潛心研討、打磨而成,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歷史通識繪本《哇!故宮的二十四節氣》1月21日在故宮博物院發布。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這套圖書是故宮博物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新的嘗試。
  • 讀《我心歸處是敦煌》有感
    通過讀《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本書時,看到書的簡介上面寫著由樊錦詩口述,再由顧春芳整理撰寫。口述史是現今最受重視的寫作方式,真實展現了樊錦詩這一生的經歷(包括:個人命運、個人經歷、還涉及到敦煌的歷史、藝術、學術、以及敦煌保護管理等各方面),樊錦詩與顧春芳合作的這本書,樊錦詩說,「顧春芳是這個世界上最懂我的人」。
  • 故宮的二十四節氣》:用童書手繪還原故宮實景
    全書共24冊,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為時間線索,將830幅手繪故宮原景大圖、52座故宮建築、48個傳統習俗、115件故宮珍寶、64種動物、76種花木、24次成長體驗等,融入富有童趣的故事裡,將故宮近600年的歷史與文化知識向孩子們娓娓道來。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閱讀體驗,繪本還採用了先進的AR技術並研發了同名APP。
  • 春辭夏方始,賞二十四節氣,品中華五千年文化:立夏
    立夏,是中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天裡的第一個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可見,「立」者,「開始」之意,「夏」者,「大」之意,「立夏」可以理解為夏季開始之意。此時北鬥星的鬥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
  • 中國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淺賞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敦煌飛天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它不長翅磅、不生羽毛、沒有圓光、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 百年之前的敦煌莫高窟:佛像栩栩如生今不在,華夏心中永遠的痛!
    這些拍攝於1908年的珍貴黑白照片,記錄下了一百多年前的敦煌石窟和壁畫,由於百年來自然、歷史、人為的原因,現在在敦煌看到的石窟壁畫與百年前保存完好的彩塑壁畫全然不同!最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彌足珍貴的照片竟然就是出自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之手。
  • 賞古典藝術 敦煌「藝術展」亮相瀋陽必勝客餐廳
    餐廳的玻璃門上,裝點著設計師通過古畫色彩結合現代波普藝術,對敦煌伎樂天形象的再創造,詮釋的一種全新的藝術風格……12月11日,一場西餐廳裡的「藝術展」在瀋陽中街新瑪特必勝客餐廳展出,將敦煌之美再次演繹。
  • 西藏有一寺廟,蘊藏著3000多幅壁畫,被世人稱為「第二敦煌」
    眾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場所,成千上萬的雕塑和壁畫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觀賞價值,事實上,不僅敦煌,中國西藏也有一座大型寺廟,今天說的是西藏有一寺廟,蘊藏著3000多幅壁畫,被世人稱為「第二敦煌」。
  • 旅行攝影|穿越河西走廊之敦煌莫高窟、鳴沙山、影視城古裝攝影
    攝影2019/08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千百年來都在被世界聚焦和眺望,無論興盛還是沉寂。莫高窟的幸與不幸鑄就了敦煌的幸與不幸。市中心的「敦煌夜市」,是敦煌夜生活的最佳去處。夜市管理者將夜市劃分為餐飲、工藝品和休閒娛樂等幾個大小不一的區域,而餐飲和工藝品區域的人是最多的,買賣也最為紅火。千年莫高來西北前的第一件事就是預定莫高窟門票,若是到了敦煌那就是一票難求的場面。
  • 《二十四節氣旅行繪本》帶給孩子詩和遠方
    書中內頁 主辦方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2月5日電 著名兒童文學家保冬妮創作的圖畫書《二十四節氣旅行繪本》日前由接力出版社推出發行。這套《二十四節氣旅行繪本》共24冊,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線,展現了24個中國城市和鄉村的農耕生活、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帶讀者在最合適的季節去最美的地方,感受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書中融合了有關節氣的歷史故事、重要的農事活動、中國傳統節日、有趣的民俗項目,當地特色美食、名勝古蹟,給孩子以中國農耕文化的薰陶。
  • 賞讀|南懷瑾:器量決定命運
    而人與人之間,器量也有大小之分。換句話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器量。有的人器量大,能容得下各種人或事;而有的人,器量小,只能容下自己和與自己有關的事。大多數人,都處於這兩者之間。比如說,有的人,心中能裝下萬卷詩書,卻聽不進半句忠告;有的人,能句句讒言媚語,卻說不出一句真心話;而有的人,能容得下奸詐狡猾之徒,卻容不下一個剛正不阿的人。
  • 走進敦煌 | 《敦煌服飾圖案藝術》
    中國特產的質地輕柔、色彩繽紛、閃閃發光的蠶絲織物在古代被視為人間珍寶。埃及女皇葛洛娥寶黛(Cleopothe)穿上了用中國輕紗製成的透體服裝以後,西方世界朝野上下為之大譁,無不羨慕中國絲綢之華麗美觀。自此絲綢的應用風靡一時,成為皇宮貴族豪華生活的象徵。輕盈華美的中國絲綢,還以其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吸引著西方人士。中國古代絲綢圖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飛天和供養人的衣飾上都有所反映。
  • 《頤和園二十四節氣日曆》|展示頤和園景色之四季更迭
    乾隆時期正值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頤和園建築可謂規模宏大,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其殿堂、樓閣、長廊、亭臺、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傑作。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那是幾年前,她還在浙江大學讀博士。在翻閱《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時,她發現一個編號為「北敦2301號」的敦煌殘卷,卷首貼著一張小紙片,上面只有「敷已」兩個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這個敦煌卷子抄寫的是《金光明經》卷二,對比傳世文本可以知道,其中並沒有「敷已」二字接連出現的情況。
  • 《魔域口袋版》敦煌再上新:飛天少女明眸皓齒 仙氣白鹿漫步而來
    夢回敦煌秘境,細品華夏古韻,自《魔域口袋版》全新資料片上線後,暗藏玄機的佛窟尋寶、緊張刺激的秘寶鑑定、獨具匠心的珍寶修復等玩法讓玩家沉浸感受了雲遊敦煌的極致樂趣。而絕美綺麗的敦煌飛天系列時裝和華麗優雅的九天玄凰·流焰幻獸,更是引得大家趨之若鶩。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8]既然研究對象中明確包含敦煌文獻、藏經洞絹幡畫等相關內容,那麼冠之以「石窟」一詞顯然無法照顧到樂舞之全體,而且敦煌壁畫尤其是經變畫所繪內容通常為「樂舞一體」形式,即菩薩樂伎在主尊前部平臺兩側奏樂,菩薩舞伎在平臺中間起舞(見圖3)。
  • 敦煌》:穿越千年探索敦煌,「復刻」敦煌
    敦煌》,一系列文化節目或文化綜藝的熱播,其中最可看處,或許並不是綜藝中最不缺乏的明星,而是我們可以以高清畫質看到那些遙遠或神秘的文物遺存中難得一見的細節,如《上新了,故宮》的首期就去到了故宮一直沒有對外開放的乾隆花園,可以看到「迷樓」符望閣和極盡奢華的倦勤齋。
  • 國內景觀攬勝:雅丹「魔鬼城」、敦煌雷音寺、敦煌白馬塔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雅丹「魔鬼城」、敦煌雷音寺、敦煌白馬塔。在距玉門關西85公裡處,有一東西長25公裡,南北寬1一5公裡的雅丹地貌群,當地人俗稱「魔鬼城」。「雅丹」一詞為維吾爾語,是指具有陡壁的土丘,是乾燥地區的一種風蝕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