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還有許多個珍寶和「之最」,簡列於下,和讀者共同賞讀。
1.西漢晚期,魯國人氾勝之晚年徙家敦煌定居,著有《氾勝之書》。這是我國一部重要的農學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農書。敦煌遺書《古類書》中有此書佚文。
2.敦煌遺書《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瓜州效谷籍帳》(S.613)是隋唐以前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件同時登記民戶戶口、土地、賦稅的遺書。
3.1990年,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中,有24張書寫墨跡的麻紙,它是目前我國唯一發現的西漢有墨跡麻紙,把中國發明造紙術的時間提前了170多年。出土於敦煌馬圈灣遺址的麻紙,再次證明了這一事實。
4.斯坦因劫走的唐鹹通九年(868年)刻印的《金剛經般若波羅蜜經》(圖50)是世界上現有最早的、有確切題款紀年的雕版印刷品,被譽為世界印刷史和版畫史的「冠冕」。此卷首尾完整,圖文並茂,全卷長488釐米,寬30.5釐米。
唐鹹通九年(868年)刻印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5.敦煌保存的4至13世紀連續不斷的寫經紙,為造紙術研究提供了一部完整的紙籍。
6.《進奏院狀》寫於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卷長97釐米,寬28.5釐米,約60行,是沙州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的進奏邸報,新聞界認為是現有最古老的報紙。
7.敦煌保存的地方州縣學校使用的教材,是至今見到的保存最早的教材版本。
8.莫高窟現存的五座唐末宋初石窟木構窟簷,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早期木構建築實物,僅遲於最古的山西五臺山南禪寺木構大殿,被史學界和建築家所稱道。
第196窟晚唐殘窟簷一座,宋初窟簷四座。其中第427窟窟簷(圖51)建於宋初開寶三年(970年),第444窟窟簷建於開寶九年(976年),第431窟窟簷建於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此外,還有宋初慈氏木塔一座,宋初土坯花一座等。
9.隋唐時期繁多的醫書絕大多數現已亡佚,敦煌遺書卻為此彌補了很大空白,提供了早期的醫學實物。
切脈是中國人的發明,現存流傳最廣的是《脈經》,是六朝人所作,但已佚亡。現存流傳的都是唐宋以後的輯本。完整的一件在敦煌被發現,《玄感脈經》(P.3477),現存69行,是中國醫學上了不得的事情。
《灸法圖》(S.6168、S.6262)(圖52),唐代繪寫本,主要記敘各類病症名稱、主治穴位及灸療壯數。記文後均繪有人體正面或背面全身圖,圖上點記穴位。文中還記載了部分未見於現存針灸書的穴名,為「板眉」「腳五舟」
「天門」「夏俞」等。此書為現知最早的灸療圖譜。
《新修本草》(S.4534、S.9443, R3714、P.3822)是唐蘇敬等撰寫於顯慶四年(659年)的藥書。書中訂正前代藥物紕繆400餘處,增加藥物百餘種,系統總結了唐以前中藥學的成就,計收藥844種。該書是中國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具有藥典性質的藥學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比歐洲最早的紐倫堡藥典(1542年)早800多年。原書早佚,敦煌寫本為現存氣早原傳本。
《食療本草》(S.76)(圖53)是食物治療專書。唐孟詵撰,共有227條,原書早佚,佚文散見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醫心方》等書。此卷為現存唯一古抄本,是整理研究該書的寶貴文獻。
10.基督教聶斯託利派在唐代被稱為景教,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該教傳教士到京城長安傳教、建寺,至唐武宗會昌五年(844年)被取締後,相關典籍也大多散失。明代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在西安西郊發現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建立的,這是景教流行中國的最有力的物證。巴黎有一個博物館就立有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姜亮夫先生曾經問過斯坦因,回答是他們請中國匠人複製的,而且世界上天主教國家大都複製了此碑。此碑出土後的三百年,藏經洞發現了七種有關唐朝景教文獻的漢譯抄本文獻:《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圖54)、《尊經》《志玄安樂經》《序聽迷詩所經》《一神論》《大秦景教宣元本經》《大秦景教大聖通真歸贊》。
唐代開元間,沙州有景教之堂一大秦寺。近年來在莫高窟北區發現了敘利亞文的《聖經詩篇》和銅鑄十字架,這是景教在敦煌地區流行的有力證據。《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這樣的記述:「沙州居民多是偶像崇拜者。也稍有聶斯託利教派之基督徒和回教徒。」「城中有許多寺院,寺中供奉著多種多樣的偶像。居民對這些偶像十分虔誠,常常祭以牲畜。」這說明直到元代,敦煌仍有景教流行。
11.榆林窟第三窟有一幅西夏時期的《釀酒圖》,圖中的疊壓式蒸鎦器乃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燒酒蒸餾設備。
12.莫高窟第301窟是北周時期的洞窟,窟內南坡壁畫中三匹馬都備有馬鞍及錯。第154窟是唐朝洞窟,窟內南壁的馬、馬鞍、胃、籠頭、肚帶俱全。
李約瑟認為,馬鐙雖簡單,但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催化影響,幫助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使中世紀歐洲進人了騎士時代。馬鐙的發明和應用,大大提高了戰士的戰鬥力。馬鐙是從中國傳人歐洲的。
榆林窟西夏時期建成的第3窟東壁《冶鐵圖》(圖55)中,長方形雙扇木風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鼓風設備。13.敦煌遺書中保存的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田畝算表》和田積算法,為現代算書所不載,是項首創。
14.敦煌遺書中保存的《太公家教》,約成書於安史之亂之後,是現存最早的格言諺語蒙書。
15.敦煌遺書中保存的P.3257《後晉開運二年(945年)敦煌寡婦阿龍地產訴訟案卷》(圖56),記錄了官府辦理民事訴訟案的完整過程,在我國法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在我國檔案學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從此案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訴訟是免費的。而且此案從立案、受理到結案,只用了五天時間。如此快的辦案速度,就是在今天也少見。
16.敦煌遺書中《印度製糖法殘卷》(P.3303),證明製糖法在唐代傳入敦煌和中原。而且,《乙卯年(955年)二、三月押衙知柴場司安祐成狀並判憑》(S.3728),有「衙內煎餳檉叄十五束」語。這兒的「餳」是一種土法生產的糖。這是敦煌製糖的最早記載,距今已1000多年。
17.現藏法國吉美博物館的敦煌所出五代絹畫降魔變圖中,繪有火統圖像,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資料。
18.1963-1966年,敦煌莫高窟進行全面維修時,東南段石窟群第125窟與126窟之間的巖石縫間發現絲繡「說法圖」殘片一塊,上面繡著「太和十一年(487年)四月八日『廣陽王母』『息女僧賜』『息女燈明』」字樣。這是藏經洞中所未見的最古老繡品。這幅刺繡品使用辮子股所繡的針法,用紅、黑、藍等色絲線繡成。字體和圖案至今清晰為新。同時發現的還有一批北魏邊飾圖案的繡品,也是用鎖針法繡成的。這是研究絲綢和裝飾圖案的珍貴實物資料。
19.常書鴻先生曾說:「在國立裡昂美術專科學校染織圖案系攻讀時,當時老師告訴我們,是法國著名的機械師煎卡得創造了提花織機。但是當我1943年到達敦煌,看到金碧輝煌的服飾織物圖案時才恍然悟到:這些織物圖案是在6世紀左右的隋唐時代繪製的,比茄卡得早1000多年。」
20.敦煌遺書中保存了12件相書(圖57),相書是依據人的面相和軀體其他部位的特徵預測吉兇,唐宋典籍和傳世相術著作中,均未發現與敦煌相術名稱相同的相書。敦煌寫本相書有文有圖,對了解唐宋時期相術和社會風俗很有價值。
21.敦煌遺書中還有一種名為《珠玉抄》的小類書,現有11件,該書以問答的形式介紹史地、天文、倫理、時令等基礎知識。因其內容重要、文字簡明、轉珠璣,被稱為《珠玉抄》。
22.《啟顏錄》(S.610)是失傳的古代笑話集,成書於唐代,宋以後失傳,敦煌寫本保存了部分內容。
23.以前人們把五代後蜀國君孟昶題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視為我國最早春聯,但是敦煌遺書S.610V-1(美藏)唐代春聯,抄寫於723年前後,比孟昶題寫的早200年。這些對聯是:
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兇隨故往,逐吉新來。
年年多慶,歲歲無災。
立春日:立春題戶上,富貴子孫昌。
雞能避惡,燕復宜財。
門神護衛,厲鬼政堆。
書門左右,吾儻康哉。
24.段文杰先生曾指出:「敦煌壁畫中音樂舞蹈場面成百上千,幾乎無窟不有。」敦煌壁畫中尚存大量的古代樂器圖像,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表情之生動,舉世嘆為觀止(圖58)。據鄭汝中先生的調査,僅莫髙窟繪有音樂圖像的洞窟就有240個,繪有各種樂伎3520身,有不同類型的樂隊組合490組,出現樂器43種,共繪有各種不同形制的樂器4549件。氣鳴類的有:橫笛、鳳笛、豎笛、篳篥、挑簫、莖、角、畫角、銅角、貝、壎。弦鳴類的有:琵琶(700餘只)、五弦、葫蘆琴、阮、彎頸琴、箏,等等。
作者:姜德治,男,甘肅敦煌人,生於1947年。曾當過中學教師,後在敦煌市委宣傳部、辦公室及市政協任職,曾任敦煌市政協副主席。多年致力於敦煌文化的宣傳,曾主編《敦煌市志》,並有《敦煌大事記》、《敦煌史話》、《敦煌拾珠》等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