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2020-12-1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親人團聚」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的故事

  那個寫著「敷已」兩個字的敦煌殘片,是徐州工程學院的朱若溪注意到的。

  那是幾年前,她還在浙江大學讀博士。在翻閱《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時,她發現一個編號為「北敦2301號」的敦煌殘卷,卷首貼著一張小紙片,上面只有「敷已」兩個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這個敦煌卷子抄寫的是《金光明經》卷二,對比傳世文本可以知道,其中並沒有「敷已」二字接連出現的情況。她想,這張小紙片應該是從別的地方脫落下來的,也許來自裱補在卷子背面的廢紙——古人常把廢棄的舊紙用作裱補的材料。

  她的導師張湧泉看到這張紙片時,腦子裡跳出了《金光明最勝王經》中的一段話:「佛告具壽阿難陀:『汝可於此樹下,為我敷座。』時阿難陀受教敷已……」這裡的「敷」有「鋪設」之意,「已」表示完成,後面一句是說,阿難陀根據佛的吩咐鋪設好了座位。仔細揣摩這張殘片,「敷」字前還殘留著一點筆畫,很像「教」字的下半部分。這張殘片會不會來自《金光明最勝王經》?

  順著這個思路,朱若溪開始排查。查到「北敦3894號」敦煌卷子時,有了線索。這卷《金光明最勝王經》其中一處殘損,「教」字只剩了上半部分,將那張寫著「敷已」的殘片填充進去,剛好就可以連成「時阿難陀受教敷已」。不僅上面的「教」字能拼合起來,就連紙片右側殘存的墨跡也有了歸屬——來自前面經文的「陁」「汝」二字。

  這種拼合,學者習慣稱之為「綴合」。對敦煌殘卷進行系統全面的綴合,哪怕是片紙隻字也不輕易放過,讓「孤兒回家」,讓「親人團聚」,這是近10年來浙江大學張湧泉團隊的主要工作。他們的研究顯示,超過25%的敦煌卷子可以綴合。

  匯集敦煌殘卷,拼接起古代文明

  絕大多數敦煌文獻殘缺不全,有學者統計,比例超過了90%。

  「這種綴合工作是我們正式做研究工作之前的第一件事。」對於綴合,20世紀80年代初,敦煌學大家、杭州大學教授姜亮夫曾有過這樣的論斷。

  綴合,是敦煌文獻研究的基礎。系統全面的綴合,需要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匯集在一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者難有這樣的條件。20世紀30年代,姜亮夫和王重民、向達等中國學者曾到歐洲抄錄、拍攝敦煌卷子,但終究無法將海外敦煌文獻全部「搬運」回國。那時,中國藏敦煌文獻也尚未完全公布。如今,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四大館藏敦煌文獻大多已經公布,系統全面的綴合具備了基本條件。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張新朋在跟隨張湧泉讀博士時,梳理過最晚公布的俄藏敦煌文獻,一張未定名的殘片引起了他的興趣。這張殘片的正面,還剩9行字;背面是很不完整的圖畫,左側像一條彎彎曲曲的河流,右下像城池的一角。這讓他想起了許多知名敦煌學者曾經討論過的法藏「伯5019號」和國圖藏「北敦11731號」,那兩張殘片也都是一面文字、一面圖畫,有學者將它們綴合在一起,定名為《孟姜女變文》。這個編號為「俄敦11018號」的殘片,從正面可以識讀出「遂共其妻執別」「丈夫須慷慨」等文句,或許與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有關。

  綴合的結果,證實了張新朋的判斷:將「俄敦11018號」置於「北敦11731號」的左側,不但殘片正面分離的文字可以合而為一,背面原本斷裂的山峰、河流也都得以接續。

  「將這3張分藏在俄、中、法的殘片綴合後,我們恍然大悟:正面部分不是像大多數古籍那樣從右向左讀,而是應該從左向右讀,依次講述了夫妻話別、丈夫服役、客死他鄉的場景;背面描繪的是修築長城的情景。圖文結合,保存了『變文』這類講唱文學作品的典型範式。」張湧泉回憶,「20多年前研究伯5019號的縮微膠捲,因為文字嚴重殘缺,膠捲卷面又很暗,難以卒讀。這3張殘片的成功綴合,不僅恢復了一個初步可讀的變文文本,而且使我們得以走近古代變文作者,重構變文講唱的場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

  先把內容相關的敦煌殘卷匯聚在一起,再將內容直接相連或相鄰的殘卷進行比對,碴口是否相合、字體是否相同、裝幀是否一致……在實踐中,張湧泉團隊系統總結了敦煌殘卷綴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綴合效率,新的綴合成果不斷湧現。

  「目前的綴合結果顯示,至少四分之一以上的敦煌卷子可以綴合。」對超過30000號敦煌文獻進行系統綴合後,張湧泉團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學界估算敦煌文獻的總數為70000號,按此推算,可綴合的殘卷數將達17500號以上。

  「張湧泉教授團隊綴合了一大批敦煌文書,應該說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敦煌文書綴合。這是真正的學術推進。」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吳振武認為,張湧泉團隊總結出的敦煌文書綴合方法和經驗,具有引導和示範作用,對未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綴合敦煌文書也會有很大幫助。

  回到歷史現場,探索藏經洞之謎

  「至少四分之一以上的敦煌卷子可以綴合」,這個結論意味著,除去約6%基本完整的卷子外,還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敦煌卷子無法綴合。張湧泉一邊做著綴合,一邊思考著為什麼那麼多殘卷不能綴合,這或許可以成為解開「藏經洞之謎」的一把鑰匙。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為什麼封閉?是什麼時候封閉的?為何在如此狹小的石室中,存放了如此豐富的文獻?自1900年藏經洞被意外發現起,人們就在不停地追問這些問題。120年後,張湧泉給出了新的答案。

  「藏經洞文獻在流散過程中,的確有人為造成的撕裂,但比例應該不會太大。」隨著綴合研究的深入,張湧泉認為,藏經洞中保存的寫卷,很多原本就是殘缺的,「公元十世紀,一位名叫道真的僧人從敦煌各寺院、道觀、學校以及官府搜集了大量殘卷,將它們存入藏經洞,為修復做準備。一些經書修復後,轉移到寺廟去供養、誦讀,剩餘的複本和殘卷斷片,繼續留在藏經洞作為配補或修復材料備用,最終成為我們見到的藏經洞文獻。藏經洞的封閉,很可能與道真去世和他主持的修復工作結束有關。」

  敦煌文獻中留下了道真的一段話:「謹於諸家函藏尋訪古壞經文,收入寺中,修補頭尾,流傳於世,光飾玄門,萬代千秋,永充供養。」在綴合過程中,張湧泉團隊發現了不少古人對這些殘卷「修補頭尾」的線索。

  國家圖書館藏「北敦5679號」,抄寫的內容是《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六,頗為完整,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卷首的五行字與後面的文字字體不同,而且有拼接的痕跡。

  「這卷《佛說佛名經》原本缺『頭』,有人從其他地方找來相同的內容,補在這個地方,使之成為完整的卷子,這就是道真說的『修補頭尾』。」張湧泉認為,道真之所以強調「修補頭尾」,是因為那些經常翻閱的經書,卷頭和卷尾更容易破損,是修復的重點。

  巧合的是,張湧泉指導的碩士生劉溪,找到了這卷經書「原裝」的「頭」。那是國圖藏「北敦11567號」,雖然僅存3行,不能與「北敦5679號」直接拼合,但與其字體相近,卷心高度相同,而且首行寫著「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六」。

  「可能是因為這個卷子原本的『頭』破損過於嚴重,在修補的時候被裁去了,而改用一張寫有相同內容的紙來代替。」張湧泉團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千年前修復典籍時的場景。

  就是通過一個又一個這樣的實例,張湧泉有了對於「藏經洞之謎」新的解答。

  「張湧泉關於藏經洞性質的新看法,有全面調查梳理敦煌文獻的堅實基礎,有全面調查的數據作為論據,比以往的各種說法具有更強的說服力。」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郝春文如此評價。

  雖然受到很多專家的肯定,但張湧泉還有一些遺憾:不少敦煌文獻,他們只能看到黑白照片,而無法獲得高清、彩色圖版,這給綴合研究帶來了巨大困難,綴合後圖版的逼真度也有所欠缺。他相信,隨著更多高清、彩色敦煌文獻公布,他的團隊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匯集敦煌殘卷 拼接起古代文明
    對敦煌殘卷進行系統全面的綴合,哪怕是片紙隻字也不輕易放過,讓「孤兒回家」,讓「親人團聚」,這是近10年來浙江大學張湧泉團隊的主要工作。他們的研究顯示,超過25%的敦煌卷子可以綴合。匯集敦煌殘卷,拼接起古代文明絕大多數敦煌文獻殘缺不全,有學者統計,比例超過了90%。「這種綴合工作是我們正式做研究工作之前的第一件事。」
  • 敦煌佛教疑偽經亟待整理
    除了宗教、歷史方面的探討,不少學者還從語言文字、文獻目錄、殘卷綴合的角度對疑偽經進行研究。語言文字方面,鄭阿財從語言的角度論證了《普賢菩薩說證明經》的研究價值。於淑健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5卷為研究對象,發表了《敦煌佛教疑偽經語言研究的價值》等系列論文,出版專著《敦煌佛典語詞和俗字研究——以敦煌古佚和疑偽經為中心》,對敦煌佛教疑偽經中的語詞和俗字作了詳盡考釋。文獻目錄方面,曹凌《中國佛教疑偽經綜錄》對歷代經錄中的佛教疑偽經做了全面的清理,從異名、歷代經錄記載、現存情況、引用情況、錄文情況、內容介紹等方面予以著錄。
  • 《敦煌學輯刊》2020年第3期
    《敦煌學輯刊》為專業學術刊物。主要發表敦煌吐魯番學的學術研究論文,河西史地、中西交通與部分魏晉隋唐史方面的論文。 目 錄 敦煌寫本《都僧統康賢照和尚邈真贊並序》與石城鎮粟特部落徙居敦煌考論 鄭炳林 黃瑞娜 敦煌本《字寶》中的活俚語(平聲)
  • 《文獻》2021年第1期目錄與內容摘要
    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殘片補考   李愛輝內容摘要:本文對國圖藏十一片甲骨進行綴合和考釋。第一組甲骨綴合後出現一條新的卜辭,這條卜辭可進一步加深對「登」字字義的理解,也糾正了舊有考釋中的誤識。第二至四組均涉及國圖未曾著錄過的甲骨。這些甲骨本身既是新材料,綴合後又提供了新的研究信息。
  • 行遠至深 敦煌不孤——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需要收集史料了解道真其人其事;通過分析比對敦煌文獻的殘卷比例,得出敦煌文獻以殘卷為主的結論;還要搜集大量的修補實證,證明道真所做的殘卷綴合修復工作。除此之外,各專家學者還積極探討了關於敦煌隋朝壁畫裝飾的光色特性、「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保管權之爭、莫高窟元代織繡品研究、敦煌出土醫藥文獻總體特點和敦煌回鶻語詩歌格律特徵等問題。
  • 敦煌文獻語言詞典
    敦煌文獻語言詞典本書編撰人員主編:蔣禮鴻編寫者:黃徵、張湧泉、俞忠鑫、方一新、顏洽茂 出版社: 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年: 1994-9-1頁數: 433定價: CNY 45.00裝幀: 精裝ISBN: 9787810356435序例
  • 敦煌吐魯番文獻「最後的寶藏」是咋回事?這部新書抖露了秘密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獻》出版座談會日前在京舉行,這一由中華書局與旅順博物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活動聚集了敦煌吐魯番學、西域歷史語言、吐魯番文獻、中古史、書法史、吐魯番考古、佛道教研究等各領域的專家。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這些圖像和文字不僅真實地再現了古代樂器的形象、演奏方式、樂隊編制以及樂舞組合形式,而且也將反映古代音樂制度、機構、系統以及音樂傳播的信息記錄了下來,為中國樂舞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而翔實的資料,成為解決歷史懸疑的有效證據。解讀敦煌樂舞,即對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在此之前需要首先釐清一個概念,即什麼是「敦煌樂舞」,此所謂「名正言順」。
  • 散落文獻 一朝重聚 數字敦煌中文網站開通
    散落文獻 一朝重聚 數字敦煌中文網站開通
  • 讓世界遊客把敦煌帶回家
    讓世界遊客把敦煌帶回家 2020-12-02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高校收集整理敦煌文獻 數位化珍藏散落經卷遺書
    新華社蘭州11月6日電(記者白麗萍、任延昕)為了收集整理敦煌文獻,蘭州文理學院從2016年開始籌建敦煌文獻資源中心,收錄敦煌紙質文獻、電子影像數字文獻、彩塑、壁畫等文獻,如今該中心已收集1000多種、5000多冊敦煌學相關文獻資料。
  • 蘭州高校收集整理敦煌文獻 數位化珍藏散落經卷遺書
    圖為王金壽介紹敦煌文獻收集情況。 魏建軍 攝中新網蘭州8月29日電 (記者 魏建軍)「敦煌文獻是極其珍貴的稀缺資源,收集、採購難度較大。」蘭州文理學院圖書館原館長、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王金壽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敦煌文獻資源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作,該校2016年啟動至今,紙質文獻已完成了約80%,敦煌彩塑正在招標採購中。蘭州文理學院敦煌文獻資源中心是目前國內一所收錄敦煌紙質文獻、電子影像數字文獻、彩塑、壁畫等大型綜合文獻中心,資源品類齊全,突出敦煌文化體驗的實用型、學術型。
  • 我國開始整理並陸續出版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
    我國目前正在整理出版由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敦煌古藏文文獻。      記者日前在西北民族大學看到,由這所學校研究人員整理的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影印本已出版了5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參與研究整理的藏語言文學博士扎西東智告訴記者,對法藏敦煌 古藏文文獻的整理、出版工作還在進行中,預計將出版10冊至15冊影印本,這將是國內首部敦煌古藏文文獻影印本,也將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獻影印本。
  • 尋找敦煌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大英博物館www.britishmuseum.org在前往敦煌的尋寶者中,斯坦因恐怕是最著名的一位,他在敦煌的所獲大多也都藏於大英博物館。至今大英博物館擁有敦煌相關文物一萬多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其中珍貴者不可勝數。
  • 除了古代離婚協議,敦煌遺卷還有這些寶藏內容
    但實際上,在莫高窟之外,敦煌文獻也是一座燦燦生輝的文化寶山。敦煌文獻除佛經以外,大多是民間的契約、訴狀等瑣事記載。都是非常具有民間煙火氣息的記錄,給我們生動的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文獻中又以唐朝的記錄最多。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五花八門的敦煌文書,來一窺唐朝老百姓嬉笑怒罵的生活情趣。
  • 楊焄|唐寫本《文心雕龍》殘卷的披露、傳播和疑雲
    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在這批敦煌文獻中恰好有一份唐人用草書抄錄的《文心雕龍》,儘管只殘存自第一篇《原道》篇末贊語至第十五篇《諧讔》篇標題,篇幅僅及原書五十篇的四分之一左右,但也彌足珍貴。可惜這份殘卷不久就被匈牙利裔考古學家斯坦因(Stein)攜至英國,隨後又入藏大英博物館,編號為S.5478。普通人自然無緣得見,更難以從容考校。
  • 中國三大顯學梳理——敦煌學篇
    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代西北史研究利用敦煌吐魯番文獻對於唐代歷史的研究,在對文書釋錄彙輯和分類編次整理的基礎上,對同一性質的系列文書結合正史典籍進行系統專題研究。敦煌非經文獻疑難字詞考釋本書中所說的敦煌非經文獻指敦煌文獻中除佛經道經儒經以外的文獻。
  • 走進敦煌 | 《敦煌服飾圖案藝術》
    敦煌石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內。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酒泉而建張掖、敦煌兩郡,並於敦煌設置玉門關以後,敦煌地區便成為古代中國通往中亞和歐洲的交通樞紐。西方早就有人稱它是中國絲綢出口的名城,「絲綢之路」上的要道。 「絲綢之路」這個美稱,代表了古代西方世界對以生產蠶絲而著名的古老國度的憧憬。
  • 敦煌壁畫和文獻揭秘古代元宵節民俗 (1/7)
    敦煌壁畫和文獻揭秘古代元宵節民俗/7) "← →"翻頁 敦煌研究院
  • 敦煌石窟文獻裡的「中秋節」:崇敬拜月 吃大月餅
    敦煌石窟文獻裡的古老「中秋節」:崇敬拜月 吃大月餅  9月24日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敦煌研究院當日梳理解讀了敦煌壁畫和敦煌遺書文獻中「崇敬拜月」「吃月餅」等有關古代中秋的傳說故事和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