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養女不教,不如養豬
養男不教,為人養奴
這些犀利扎心男默女淚的句子,可不是流行於當代的段子,而是來自於距今一千多年的敦煌文書。
一般說到敦煌,我們想到的是莫高窟,是美輪美奐的佛教壁畫,飛天溢彩。但實際上,在莫高窟之外,敦煌文獻也是一座燦燦生輝的文化寶山。
敦煌文獻除佛經以外,大多是民間的契約、訴狀等瑣事記載。都是非常具有民間煙火氣息的記錄,給我們生動的還原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文獻中又以唐朝的記錄最多。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五花八門的敦煌文書,來一窺唐朝老百姓嬉笑怒罵的生活情趣。
養女不教,不如養豬
「養男不教,為人養奴;養女不教,不如養豬。」——敦煌文書《太公家教》
在我們一貫的認知裡,古代女子是不讀書的,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指導下,女性要是識字讀書太多知道的太多,反倒會被人嫌棄。
但唐朝不一樣,不僅提倡女子的教育學習,還大膽聲稱「養女不教,不如養豬」,霸氣十足。
不過,唐代女子和男子一樣有受教育權,只是男孩女孩的教育不是同一個系統,通常女子的教育由她的母親來執行,教育內容也與男子不同。
「男須文墨兼仁義,女要裁縫及管弦。」
敦煌吉兇書儀中有「婦人修書」、「婦人書題」、「婦人吊書」等專題。可見,在日常生活中婦人需要熟悉一些吉兇儀軌,比如,丈夫去世之後的葬禮通常是由妻子來主持的。作為女性即使不參加科舉考試,也要寫一些符合規範的文章,比如交遊的信札,家書之類。在書信中對什麼人作什麼稱呼都有明確的規定。
而要是連這些都學不會的女性,敦煌文書也評價「阿那個門蘭肯索伊」(《父母恩重經講經文》),意思為,啥都不會,哪家人肯娶你啊!
這也讓我們理解了,為什麼唐朝的女性這麼外放大膽追求自我,除去唐朝社會自帶的開放風氣,她們會讀書寫字,也會管弦女紅,本身就活的很精彩。
唐朝的情感手冊
更為有趣的是,敦煌文書中還記錄還有不少情感解惑內容。
擔心自己被戴綠帽的男性,敦煌文書提供了判斷方法,記載如何通過解夢,判斷妻子是否出軌,或者誘導妻子自吐真言的秘籍。
「知婦人造事有外夫者,取牛足下土,著飲食中與婦人吃,時令夜間喚外夫名字」;「婦人別意,取白馬蹄中土,安婦人枕下,勿使人知,睡中自道姓名」(Дx.10787《解夢書》、S.0620《佔夢書殘卷》)。
要是換成現在公眾號裡的情感文,那麼八成會取《女人的忠誠,要看這幾點》這種標題。
另外還有「妻妾如何獲取丈夫歡心」、「男子如何取悅婦人」、「男女如何私通」的妙招。
「凡男欲求女婦私通,以庚子日,書女姓名封腹,不經旬日,必得」;「凡男欲求女私通,以庚子日書女姓名燒作灰,和酒服之,立即效驗」( 《攘女子婚人述秘法》)
由此可見,古人並沒有那麼保守,他們的情感世界甚至可以說精彩,不僅想著怎麼勾引別人,還要防備妻子出軌,簡直是古代版金牌調解現場了。
唐朝的美妝博主
看了抖音的化妝前後對比,可別以為神奇的化妝術是現代才興起的。
據敦煌文書記載,唐朝時期就有手巧的美妝博主,全靠化妝,讓自己美貌永駐,比如一位叫龐三娘的女子,擅長跳舞,舞姿動人,但她年紀比較大,臉上長了皺紋,然而她會在臉上貼輕紗,「雜用雲母和粉蜜塗之」,看起來就跟小姑娘似的。
有人聽說龐三娘名號前來拜謁,看見她本人後居然直呼「惡婆」,然後問三娘在哪。
龐三娘就騙他說:「三娘是我外甥女,她今天不在,你明天再來吧。」
第二天三娘好好打扮了一下,昨天的客人見了面恭恭敬敬地說:「我昨天已經見過娘子阿姨了。」
顏大娘也擅長歌舞,就是眼睛長得不大好看,不過她很擅長眼妝,能把自己化的橫波顧盼。
有次顏大娘因為兒子的夭折而哀哭,擦眼淚的時候把身邊侍婢嚇了一跳:「娘子眼破也!」
誰說用疊字的不是良家女?
之前有學者研究稱,中國古代,用疊字的基本上都是風塵女子,如關盼盼、李端端、張好好、李師師、陳圓圓,以及「紅紅」「整整」等等,都是妓女(包括歌伎)或「侍兒」(即「丫鬟」)。
陳寅恪甚至推斷,《西廂記》裡的「崔鶯鶯」。雖然劇中是「相國小姐」,但《西廂記》取自取自唐人小說《會真記》,所以崔鶯鶯原型可能是個妓女。
這次敦煌文書必須來作證,為疊字女生正名。敦煌文書裡記載有大量的疊字女生名字,來深吸一口氣:小小、果果、仙仙、真真、心心、美美、娘娘、花花、英英、來來、毛毛、醜醜、洛洛、團團……
女生用個疊字就不是良家女了?敦煌文書實力打臉!
其實縱觀所有的敦煌文獻,其中佛經約佔90%,另外10%才是民間普通的記載,但僅僅10%,也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非常生動活潑,富有意趣的世界。
因為一些歷史原因,目前這些文獻流落在英法等國的博物館,但敦煌數位化計劃正在積極的將這些流落他鄉的文物內容以數位化的形式帶回中國,期待以後我們能看到更多的,充滿勃勃生機的古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