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講人 王磊
瀋陽市教育研究院高中歷史教研員 知名演說家
簡單的生活|美好的世界
最近的熱播電視劇知否知否裡,出現了離婚的情節,在古代叫和離,說白了就是夫妻雙方和平分手。和離就像我們今天的協議離婚。也正是所謂「合則聚,不合則散」。
在《唐律疏議·戶婚》中規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就是說兩口子因為種種原因,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可以選擇協議離婚。對於這種離婚方式,官府不會從法律的角度來追究兩位當事人的責任。
自周朝開始,夫權制婚姻家庭制度建立起來。在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夫權制家庭的基礎並不穩固,如《周易》裡就記載妻子離家出走。秦始皇巡遊時發現男子招贅、寄宿女家和死了丈夫的妻子拋棄孩子改嫁的現象,於是才刻石頒令天下維護家庭穩定。
到了唐宋時期,夫權意識不斷強化,在相關法律中,女子地位逐漸低落,而且妻妾不能擅去其夫,不過在夫逃亡時,可向官府申訴離婚。元朝以後的法律制度,也並不禁止婦女再婚,不禁止寡婦改嫁。但是同時採取了兩方面的措施。
明朝時期,由於政府的倡導,造成了一種社會輿論,「守節成了一種社會風尚。婦女再婚問題又和家族聲譽、家族利益聯繫在一起,這就不僅使喪偶婦女受到極大的約束,也使人性完全扭曲。
到了清朝,由於禮教的影響越來越深,法律雖不禁止婦女再婚,道德上卻幾乎把貞節觀宗教化了。許多宗族用族規的手段進一步限制寡婦再婚。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出於生計的需要,包括出於撫養子女的需要,民間婦女再婚現象仍然是存在的。
古代離婚書叫什麼?
古代的離婚書叫放妻書,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獻,裡邊保存著不少唐人的"放妻書",也就是離婚證書,基本內容如下:蓋說夫妻之緣,伉儷情深,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幽懷合巹[jǐn]之歡。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結緣,始配今生夫婦。夫妻相對,恰似鴛鴦,雙飛並膝,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三載結緣,則夫婦相和;三年有怨,則來讎隙。若結緣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來相對。妻則一言數口,夫則反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羊一處。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以求一別,物色書之,各還本道。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韻之態。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無非就是說我們倆能結為夫妻是因為前世有著三生的緣分,但如果這份緣分在我們結合後所顯出來的是並不適合,那麼我們前世可能就是冤家,今生來尋仇的。既然我們夫妻二人不能同心一意,那麼還不如讓各位親朋好友做證,彼此好聚好散。
希望我的前妻在與我分離之後,能夠打扮得漂漂亮亮地重新嫁人,這樣對我們大家都有好處。明明此封信後,兩人可能就形同陌路,再無任何瓜葛,從此相忘於江湖,但男方仍然對女方致以最誠摯的祝福,沒有一點對女方歧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