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2021年第1期封面
書道博物館藏甲骨照片(合集94正)
由一類特殊的佔辭刻寫現象談甲骨刻辭的重刻
——從《合集》1075中的刮刻談起 方稚松
內容摘要:甲骨文典賓類刻辭中存在一類正反面刻有相同佔辭的特殊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反面佔辭是實際佔卜過程時應驗之前的記錄,先於正面佔辭刻寫,而正面相同內容的佔辭則屬於應驗後的重新錄刻。
關鍵詞:甲骨文 佔辭 文例 重刻
作者簡介:方稚松,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古文字。
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殘片補考 李愛輝
內容摘要:本文對國圖藏十一片甲骨進行綴合和考釋。第一組甲骨綴合後出現一條新的卜辭,這條卜辭可進一步加深對「登」字字義的理解,也糾正了舊有考釋中的誤識。第二至四組均涉及國圖未曾著錄過的甲骨。這些甲骨本身既是新材料,綴合後又提供了新的研究信息。
關鍵詞:國家圖書館 甲骨 綴合 考釋
作者簡介:李愛輝,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甲骨文與殷商史。
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新綴 劉影
內容摘要:國家圖書館藏甲骨共有35651片,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單位,對這批甲骨進行整理包括很多方面的工作。本文對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碎片進行復原,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包括「告日」的問題,以及「」字的釋讀問題。
關鍵詞:國家圖書館 甲骨 綴合 告日
作者簡介:劉影,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學。
國家圖書館藏甲骨(已公布部分)著錄整理 展翔
內容摘要: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數量極為豐富,《甲骨文合集》和《甲骨文合集補編》僅收錄其中部分藏品的拓片。本文以「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拓片資料庫·甲骨拓片」業已公布的甲骨拓片和彩照為研究對象,進行著錄整理。具體包括甲骨殘片綴合15組、復原13組,並對742版甲骨做出著錄情況的對勘。
關鍵詞:國家圖書館 甲骨 綴合 復原 著錄對勘
作者簡介:展翔,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甲骨文研究中心2017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甲骨學。
大維多利亞美術館所藏卜甲
大維多利亞美術館藏一片卜甲再考釋 吳麗婉
內容摘要:大維多利亞美術館藏甲骨中,有一片內容很重要的商代卜甲,其研究價值在於:一、有兩個新見字,可進一步豐富對甲骨文字的認識;二、可系聯舊有卜辭,幫助辨認以前未被識別的模糊字形,糾正對相關卜辭的錯誤釋讀。
關鍵詞:甲骨文 考釋 新見字
作者簡介:吳麗婉,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研究員。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古文字。
談談漢簡草字的考釋方法 李洪財
內容摘要:漢簡文字主體是隸書,但目前出土的漢簡材料中也有非常多的草字,更不易識讀,整理者釋文中摻雜不少未釋、誤釋的情況,是研究與利用漢簡資料時的障礙。這類草字出現的情況比較複雜,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釋讀方法,很容易出現錯誤。本文通過歸納漢簡草字的誤釋情況,總結考釋漢簡草字的六種方法,為研究和解讀漢簡提供參考。
關鍵詞:漢簡 草字 考釋方法 誤釋 補釋
作者簡介:李洪財,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古文字。
漢代出土醫藥文獻中的「分」 楊勇
內容摘要:「分」是漢代度量衡單位之一,使用極為普遍。從出土材料來看,「分」還是病方中主要的度量單位之一。作為單味藥物計量單位的「分」,表示的是重量,而不是等份之意。所謂漢代「兩」以下無「錢」與「分」之說並無依據,將出土病方中的「分」均理解為等份之意是極大的誤讀。出土病方中「兩」、「錢」、「分」等衡重單位並存,相互之間存在著換算關係,當與漢代通行的衡制一致。
關鍵詞:漢代 病方 分 衡制
作者簡介:楊勇,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成員。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秦漢史。
日本東京都書道博物館藏SH. 152-6號殘片
鳩摩羅什失傳《賢劫經》譯本的新發現
——比定自日本書道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吐魯番寫經 李燦
內容摘要:《賢劫經》是鳩摩羅什不見傳於世的三部譯作之一,該經的傳世本為竺法護所譯,而鳩摩羅什譯本早在6世紀便已亡佚。本文通過藏漢平行文本、語言等內外部證據,從日本書道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吐魯番早期寫經中比定出兩件殘片,推定其應該正是早已佚失的鳩摩羅什本《賢劫經》的珍貴遺存。這兩件殘片也是鳩摩羅什譯經研究史上迄今為止僅有的一次佚作重新發現,為研究五世紀佛教史和翻譯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關鍵詞:鳩摩羅什 《賢劫經》 吐魯番寫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 日本書道博物館 佛典翻譯
作者簡介:李燦,文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梵語巴利語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初期大乘佛教、佛典翻譯史、佛教儀式文獻。
俄敦5867號+俄敦5786號+俄敦5720號+斯1830號(局部)綴合圖
綴合與敦煌殘卷的定名
——敦煌殘卷綴合的意義之一 張湧泉
內容摘要:敦煌文獻以殘卷或殘片為主,約佔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這些殘卷或殘片往往沒有標題;即使相對完整的文本,也常有缺題的情況;部分寫卷雖有題名,但也每每存在題名歧異的情況。所以如何為殘卷定名是敦煌文獻整理研究的先行工作之一,也是敦煌寫本研究中的最大難題之一。
最近十多年,我們的學術團隊發現很多殘卷或殘片其實是由同一寫卷撕裂的,可以綴合。綴合以後,有的寫卷的題目便失而復得;即便綴合後依然殘缺不全的寫卷,由於完整度大大提高,也可以為進一步的準確定名創造條件。所以殘卷的綴合對寫本的定名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就此從六個方面舉例展開討論:確定未定名殘片的篇題;確定缺題殘卷的文本系統;確定缺題殘卷的具體卷數;糾正前人定名的疏誤;補充殘卷定名的證據;明確具體殘卷的性質。
關鍵詞:敦煌文獻 殘卷 定名 綴合
作者簡介:張湧泉,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資深教授。研究方向:敦煌學、漢語言文字學。
董其昌自題
從撰銘到書丹:董其昌《項墨林墓志銘》與《項墨林墓志銘卷》 李萬康
內容摘要:《項墨林墓志銘》系項元汴次子項德成請董其昌撰寫的碑文。項氏家族曾兩次請董其昌照原文書丹,第一次為制墓志銘碑,第二次為制神道碑。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項墨林墓志銘卷》書於明崇禎八年,是項元汴季孫項禹揆為鐫刻神道碑請董其昌書丹留下的碑文墨跡。
該銘概述項元汴的生平懿行與志業成就,是研究項元汴的基礎文獻之一,原文收錄於《容臺文集》卷八,墨跡本在原文基礎上有所改動。該書跡是極少數證據充分的董其昌遺存真跡之一,也是體現董其昌取法創變和踐行其書法美學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
關鍵詞:董其昌 書跡 項元汴 墓志銘
作者簡介:李萬康,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書畫鑑藏史、美術考古。
明清契約文書篇末絕止符號研究
——以「行」形為中心 郭敬一
內容摘要:石倉契約文書篇末有「行」字及「行」形符號,其他地區明清契約文書也有類似情況。明清契約文書篇末的此類符號與敦煌契約文書絕止號一脈相承,是符號文字化的具體表現。其來源可追溯至西周時期。
關鍵詞:明清契約文書 敦煌契約文書 「行」形符號 絕止符號
作者簡介:郭敬一,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資源開發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寫本文獻學,近代漢字學。
清水江文書「數目」類詞語特殊標記法考略 萇麗娟
內容摘要:民族地區民間寫本文獻中的「數目」類詞語存在多種特殊標記方式。這種特殊標記法的特殊性首先表現在書寫符號「D」及籌算數碼的使用上,其次體現在合文、連筆、省略、羨餘四種特殊書寫形式所造成的文字單位不確定性、字詞關係的非一一對應性。
本文以清至民國時期清水江流域苗侗村寨各類文書為研究中心,輔以同時期的瑤族、仫佬族、白族等民族地區民間漢文寫本資料。結合典型文例,對清水江文書「數目」類詞語的特殊標記方式進行解讀,同時對特殊標記法產生原因略作剖析,以期為寫本文獻的正確釋讀提供借鑑和參考。
關鍵詞:清水江文書 民間寫本文獻 「數目」類詞語 識讀
作者簡介:萇麗娟,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民族文字與文獻。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竹笥原件
考古資料所見簡帛時代書籍裝具 汪桂海
內容摘要:為了收存和保護書籍,中國古代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裝具。簡帛時代經常使用篋(竹笥)作為裝具,講究一些的用漆奩。傳世文獻中對簡帛時代的書籍裝具記載不多,自二十世紀以來,戰國秦漢墓葬出土了很多簡帛書籍,其中有不少在出土時伴隨裝具遺存或包裹織物的殘跡。
由於這些書籍裝具遺存大都腐朽過甚,有的甚至屬於盜掘品,原來的裝具僅存殘片,而且相關信息分散於諸多整理簡報中,不易尋蹤,除了個別發現曾引起書籍裝具研究者的注意外,大多數材料則未能進入書籍史研究者的視野。本文收集歷年發現的簡帛書籍裝具資料,按照竹笥、漆奩和帙三類分別梳理,結合傳世文獻記載,分析、總結簡帛時代書籍裝具的特點及其對書籍保護的意義,同時希望引起書籍史和古籍保護研究者對這部分資料的關注。
關鍵詞:古籍保護 裝具 簡帛書籍 竹笥 漆奩 帙
作者簡介:汪桂海,歷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古文獻學、秦漢史、簡帛學。
【相關閱讀】
《文獻》雜誌2020年第1期目錄與摘要
《文獻》雜誌2020年第2期目錄及摘要
《文獻》雜誌2020年第3期目錄與摘要
《文獻》雜誌2020年第4期目錄及摘要
《文獻》2020年第5期目錄與內容摘要
《文獻》雜誌2020年第6期目錄及摘要
本文經《文獻》雜誌編輯部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