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和文獻揭秘古代元宵節民俗 (1/7)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敦煌壁畫和文獻揭秘古代元宵節民俗 (1/7)

"← →"翻頁

敦煌研究院22日披露了敦煌古老的文獻和壁畫中,現留存的一批中國唐宋時期敦煌地區元宵節燃燈活動的古老記載,呈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傳統元宵節慶畫面。

2月22日,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農曆的正月也被稱為「元月」,古人把夜稱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在民間,素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說。每當正月十五的夜晚,按民間傳統,人們會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圖為燃燈齋僧-莫高窟第12窟(晚唐)。 敦煌研究院 供圖

發布時間:2016-02-22 14:01:11 【編輯:富宇】

敦煌壁畫和文獻揭秘古代元宵節民俗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敦煌壁畫裡古代中秋習俗:登"拜月樓"祈願長壽團圓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9月27日中國中秋節,敦煌研究院披露了一批敦煌壁畫和遺書文獻中涉及古代「中秋」的傳統民俗活動。
  • 敦煌壁畫裡的中秋:登「拜月樓」祈願團圓
    圖為:莫高窟第35窟中壁畫手託日月的十一面觀音菩薩。敦煌研究院提供 攝莫高窟壁畫裡顯示,盛唐時期敦煌民眾是如何度過中秋節的場景。敦煌研究院提供 攝敦煌藏經洞文書P.2661《吉兇避忌條項》,它顯示出唐宋時期的敦煌地區非常重視月神。
  • 敦煌披露古代民俗壁畫:看古人如何過重陽節
    原標題:敦煌披露古代民俗壁畫:看古人如何過重陽節(圖) 宋利良攝   據敦煌研究院介紹,在古代,人們喜歡去寺院進行重陽節俗活動,這些寺院往往修建在風景名勝之地,建造精美,依山傍水。或者古人乾脆就在酒肆裡歡聚玩樂,然後要去出遊、登高。   比如在莫高窟第323窟南壁的佛教史跡畫中,保留有一家老少四口前往江邊瞻禮佛像的有趣畫面,這其實也是一幅家庭出遊圖。畫面中奶奶和孫子一起坐在水牛背上,奶奶和主婦手持花朵預備供佛,饒有趣味。
  • 看古代敦煌的清明民俗活動:踏青、放風箏、鬥雞、蹴鞠等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蕩鞦韆、放風箏、踏青、鬥雞、拔河、蹴鞠、踢餅、擊壤、馬球、鬥禽、射箭等一系列民俗體育活動。在敦煌壁畫與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關於這些民俗活動的記錄。踏青時候花新,春陽滿路。
  • 敦煌石窟文獻裡的「中秋節」:崇敬拜月 吃大月餅
    敦煌石窟文獻裡的古老「中秋節」:崇敬拜月 吃大月餅  9月24日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敦煌研究院當日梳理解讀了敦煌壁畫和敦煌遺書文獻中「崇敬拜月」「吃月餅」等有關古代中秋的傳說故事和民俗活動。
  • 敦煌壁畫中的古人遊戲:兒童最早玩舉重相撲
    針對古代敦煌的遊戲資料,有學者在民俗、體育等領域有涉及,但還沒有人專門對此進行系統研究,此前沒有敦煌古代遊戲的專題著作出版,因此,《敦煌古代遊戲》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資料價值。
  • 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圖
    這是敦煌壁畫《五臺山圖》中的客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敦煌研究院供圖)新華社蘭州7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尋找到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的重要發現之一。為他們「導航尋寶」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畫。
  • 佛教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壁畫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古代美術的重要寶藏之一。敦煌縣在今甘肅省西北角,在漢、唐時代是一繁盛的城市。其繁盛起來的原因是和它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歷史背景分不開的。莫高窟是敦煌城東南約二十公裡地方的鳴沙山巖壁上的四百九十二個洞的總稱。
  •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的頂級國寶之一:敦煌壁畫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我們中國的頂級國寶,就是敦煌壁畫了。今天就說一說敦煌壁畫。雖然說敦煌壁畫上面還有很多的割痕,但是卻難掩期歷久彌新的鮮豔色彩和三位菩薩雍容華貴的面容。大英博物館所珍藏的我國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數都數不清。而敦煌藏經洞中所有經書經卷裡,大英博物館就獨佔了一萬三千件。而現今整個中國也不過只有三分之一。
  • 古代女子的狂歡日:元宵節,從民風民俗看女子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因為過了元宵節,春節也就徹底過完了,人們也要開始忙碌於農事和工作。元宵是人們最後一個放縱的夜晚。一、元宵燈會1、觀燈求情緣自古代開始,元宵節就是受到人們喜悅和歡迎的重大節日。古代女子不能經常出門,一年之中只有元宵節和七夕節是她們能走出家門的唯二的兩個節日時間。因此,元宵節又與七夕節相似,具有了情人節的意義。我們可以大膽想像,古代女子常年被關在家。突然在元宵燈節被允許出門,接觸從未見過的的年輕才俊,男女之間感情頓生。兩人於元宵節燈會定情,從此定下一樁美好姻緣。
  • 古代敦煌壁畫中的牛
    加之牛性格寬和,執著篤定,能夠無怨無悔為人服務,和其他動物和睦相處,被廣泛讚頌。 在敦煌壁畫中,出現了眾多牛的身影—— 二牛抬槓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除了農耕生活中的勤勤懇懇的耕牛,敦煌壁畫中還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牛」之角色,使得牛在敦煌的動物世界中佔得了一席之地。
  • 「六塵視界」曼舞翩躚的敦煌壁畫
    敦煌舞蹈壁畫是敦煌悠久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世界藝術寶庫美稱的敦煌石窟保存了極其豐富珍貴的舞蹈形象,從公元四世紀的16國時期到元代歷經千餘年,古代的藝術家在這裡開窟、造像、繪壁,創造了璀璨奪目,絢麗多姿的敦煌藝術,時至今日,這些經歷了漫長歲月的藝術珍品,仍有一部分保存相當完好。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敦煌古代樂舞》[7]等。誠如先前提及,各著對於研究對象的界定依然不一,《敦煌石窟音樂》偏重敦煌樂舞「樂」的屬性,《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將其作為音樂史研究資料,《敦煌壁畫樂舞研究》《敦煌石窟舞樂藝術》《簫管霓裳——敦煌樂舞》和《敦煌古代樂舞》儘管都兼顧「樂」與「舞」,但在「樂舞」前所冠詞彙也不盡相同——「壁畫」「石窟」「古代」,而且上述著作均將莫高窟壁畫樂舞圖像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對敦煌文獻和其它敦煌石窟中的樂舞信息則提及不多
  • |神鹿與告密者|中文自修·聰明小豆丁|敦煌壁畫|壁畫|敦煌研究院
    不過,最近課代表發現,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古老的敦煌再次煥發了全新的生機!敦煌研究院和騰訊聯合推出了一款名為「雲遊敦煌」的小程序,其中有一出動畫短劇——《神鹿與告密者》重現了九色鹿的故事。九色鹿和敦煌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大費周章把它再次帶到屏幕上,對於我們的孩子們有什麼意義?別急,課代表這就為你來一一揭曉!
  • 敦煌藏經洞:古代學術的海洋 - 東方網-文化新聞
    內藏古代公私文書約5萬卷,幡絹繪畫數百件,兼有少量法器雜物。這些藏品的製作年代,上起東晉初,下至北宋中期,連綿700多年。這便是後來蜚聲世界的敦煌藏經洞文物。其中,數量最多、價值最大的是古代經籍文書,學術界稱之為「敦煌文獻」。
  • 敦煌壁畫「小寒論棋」解讀古人生活意趣
    敦煌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蘭州1月5日電 (記者 南如卓瑪)1月5日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小寒,敦煌研究院從石窟壁畫、敦煌文獻、館藏文物中梳理出歲時節令小寒時,古人圍爐煮酒,秉燭夜談,擺一盤棋局對奕的生活意趣。
  • 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
    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上海徐匯藝術館於2018年6月9日起舉辦「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本次展覽指導單位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上海市徐匯區天平街道;主辦單位徐匯藝術館、敦煌研究院。此次展覽是國內首個新媒體敦煌樂舞專題展,通過當今的高科技手段與千百年前的藝術審美進行碰撞,讓二維的壁畫形象動起來,幻化出精妙無雙的樂音和舞蹈,賦予伎樂圖像以新的生命。
  • 清源藝校中國古代壁畫|「牆」上的藝術,中華的瑰寶
    由於先秦時期的地面建築早已煙消雲散,只能通過周邊陡峭的崖面和狹窄的山道等位置刻畫的巖畫來窺視一二,巖畫是迄今能夠看到的最古老的壁畫形式,被稱為是「刻在石頭上的史書」,其圖案題材豐富多彩,記錄了原始社會的人類生存活動與民俗文化,包括民族遷移、經濟盛衰、祖先崇拜、祭祀儀式、哲學思想、宗教信仰等。古人想要表達藝術的想法,還真是無所不盡其極,石頭上也是不放過滴。
  • 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的?揭秘古代元宵節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人是如何過元宵節的?揭秘古代元宵節習俗 又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日子,記憶中的元宵節,人們忙著吃餃子,吃湯圓,放鞭炮,掛彩燈,猜謎語,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
  • 敦煌壁畫「動畫」記
    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的「敦煌動畫劇」,最近在微信和QQ小程序「雲遊敦煌」上同步首映,共五集:《神鹿與告密者》《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仁醫救魚》《五百強盜的罪與罰》,每一集時長不超過5分鐘。用戶不僅可以觀看和分享該系列動畫劇,還可以親身參與動畫劇的配音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