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花新,春陽滿路。
踏青也是遠在西北邊陲地區民間的傳統風俗之一。如敦煌文獻S.2200、S.5636、P.2646等卷的書儀《寒食相迎書》載:「時候花新,春陽滿路。節名寒食,冷飯三展。為古人之絕煙,除盛夏之溫氣。空齎淥醽,野外散煩。伏惟同饗先靈,狀至垂降處,謹狀。」
寒食篇 敦煌文獻P.3608元明清時期,清明的踏青之俗呈現出更為全民性的特點。元曲以濃豔的筆墨構畫出一幅幅在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清明時節,人們結群祭祖掃墓和踏青嬉遊的畫面,將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和熱烈奔放的娛樂氣氛展現得淋漓盡致,彰顯了古人親近大自然的生活態度和惜春的心態。
放風箏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方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風箏,古時稱「紙鳶」「鷂紙」「鷹紙鶴」。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空中飛行的「木鳶」。
風箏 《降魔變文》 敦煌文獻S.5511從古代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風箏與風琴及天樂密切相關。如敦煌遺書S.5511《降魔變文》載:「琴箏懸在四隅頭。」敦煌壁畫中的「天樂」圖像,自翔空中,不鼓自鳴,就是受風箏的影響。
放風箏的娛樂性極強,放飛時迎天順氣,拉線凝神,明目強體。人們在野外、廣場,沐浴陽光,呼吸新鮮空氣,拉線奔走,有張有弛,因此放風箏具有提神練形、相得益彰之效。尤其是在很多傳統遊戲失傳的今天,風箏從歷史中和著春風一路「飛」來,大放異彩,在今天已然成為一項「陽光運動」而受到不少人的青睞,成為人們健身娛樂、休閒交友的方式。
鬥禽花坊共鬥汝南雞,春遊遍在東郊道。
鬥雞是一種通過訓練動物來進行競技的活動,它也是一項世界性的遊戲娛樂項目。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流行。
鬥雞圖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畫 南壁 西魏敦煌文獻P.3608《寒食篇》載:「花坊共鬥汝南雞,春遊遍(偏)在東郊道。」S.6171《宮詞叢鈔》載:「移卻御樓東畔屋,少陽宮裡鬥雞場。」除文獻記載之外,在考古挖掘的漢墓中,發現有鬥雞畫面的畫像石。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繪有一幅形象生動的鬥雞圖。
鬥雞有著漫長的歷史進程,從先秦經漢唐到宋元明清,歷時二千五百餘年,演變成一種全民性的習俗。人們不僅創造了獨到的馴養技術,健全了鬥雞規則,發明了一些特殊的鬥雞「戰術」「戰法」,修建了專門的「鬥雞場」,而且依據鬥雞時要分「曹」、分「朋」以決勝負的要求,出現了鬥雞的行會組織和師承派系,以及大量詩文作品。
蹴鞠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裡鞦韆習俗同。
絲綢之路上的蹴鞠自秦漢時期就得以風行,並成為漢代重要的軍事訓練和提高將士身體素質及愉悅身心的重要手段。漢將霍去病駐守河西時,曾親自率領將士們練習蹴鞠。
蹴鞠 敦煌文獻P.2619 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三尺龍泉劍 敦煌文獻P.3821-1敦煌民間也流行蹴鞠,如敦煌遺書P.2619、3637《召蹴鞠書》:「陰沉氣涼,可以蹴鞠釋悶,時哉!時哉!垂情幸降趾。」《答書》:「雨後微涼,纖塵不起,欲為打戲,能無從乎!苑勒諮迎,枉駕為幸。」這些詩詞使人們能真切地了解到蹴鞠在當時的盛行。此外,蹴鞠對宗教也曾產生了相當的影響,敦煌遺書《涅槃經》《瑜伽師地論》等佛教經卷中也提到「鞠」的遊戲。
絲綢之路上的寒食蹴鞠活動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其形式、方法、規則等都有所變化。如在兩漢時期的蹴鞠主要是用於軍事習武的手段。隋唐時期的蹴鞠技藝有了較大提高,並出現了充氣的皮質球。從春秋戰國到漢代還遺存了不少蹴鞠文物,如畫像石刻、銅鏡、帛書、絹畫、雕刻、陶瓷、壁畫等。
馬球試交騎馬捻毬杖,忽然擊拂便過人。
馬球自漢唐一直傳衍到明末清初,其名稱也種種不一。又稱:蹴鞠、擊鞠、球戲、打球等,但大致離不開競技的屬性。
打馬球(書儀) 敦煌文獻S.5636現藏於大英博物館馬球 敦煌文獻P.2544 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從漢唐經宋元而至明清的中國城市,物質文化發展迅速,出現在漢唐宮廷或都市內街坊的馬球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文化生活。尤其在唐代,馬球已成為宮廷皇帝與權貴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軍隊訓練士兵的主要手段之一。馬球有運動的特徵,更有審美的功用。馬球開始一步步向質變邁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
敦煌文獻中也有大量有關唐代寒食、清明節打馬球的記載。S.2049V和P.2544《杖前飛·馬球》則對馬球活動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述,此詩中所記錄的馬球活動時在仲春,前雲寒食在仲春之末,可知此次活動應在寒食、清明前後,並且詩人敘述了敦煌馬球比賽的地點為「林間球場」、賽馬「紫騮馬」、比賽雙方「青一隊,紅一隊」、比賽服飾「脫緋紫,著錦衣,銀鐙金鞍」,以及比賽時「球似星,杖如月」的激烈精彩場面和「人衣溼,馬汗流」的高強度運動量。
步打球舞衣四色,窄羅繡襦,銀帶簇花,折之中,順風腳,執球杖。
步打球,又稱「步打」或「步擊」,是一種徒步擊鞠的體育活動。它是由馬球遷移而來,似乎在唐初就開始流行於宮廷和民間。據《新唐書·百官志三》載,按唐代習俗,每年寒食節,由少府監在宮中組織獻球的娛樂活動,包括各種球戲,如蹴鞠、擊鞠、驢鞠、步鞠等。
步打球圖 榆林窟第15窟壁畫 南壁 唐步打球是由馬球演變而來的,其打法和規則都類似馬球。比賽分兩隊進行,比賽者手持球杖,在場上奔跑、追逐和拼搶,以將球擊入門者為勝。步打球在唐代得到了廣泛的流行,始終沿著自己的發展軌跡前行,最終為現代曲棍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本文轉載自敦煌書坊公眾號,原文摘編自《絲綢之路歲時節日民俗體育圖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