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敦煌的清明民俗活動:踏青、放風箏、鬥雞、蹴鞠等

2020-12-18 澎湃新聞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蕩鞦韆、放風箏、踏青、鬥雞、拔河、蹴鞠、踢餅、擊壤、馬球、鬥禽、射箭等一系列民俗體育活動。在敦煌壁畫與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關於這些民俗活動的記錄。

踏青

時候花新,春陽滿路。

踏青也是遠在西北邊陲地區民間的傳統風俗之一。如敦煌文獻S.2200、S.5636、P.2646等卷的書儀《寒食相迎書》載:「時候花新,春陽滿路。節名寒食,冷飯三展。為古人之絕煙,除盛夏之溫氣。空齎淥醽,野外散煩。伏惟同饗先靈,狀至垂降處,謹狀。」

寒食篇 敦煌文獻P.3608

元明清時期,清明的踏青之俗呈現出更為全民性的特點。元曲以濃豔的筆墨構畫出一幅幅在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清明時節,人們結群祭祖掃墓和踏青嬉遊的畫面,將大自然的無限生機和熱烈奔放的娛樂氣氛展現得淋漓盡致,彰顯了古人親近大自然的生活態度和惜春的心態。

放風箏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方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風箏,古時稱「紙鳶」「鷂紙」「鷹紙鶴」。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空中飛行的「木鳶」。

風箏 《降魔變文》 敦煌文獻S.5511

從古代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風箏與風琴及天樂密切相關。如敦煌遺書S.5511《降魔變文》載:「琴箏懸在四隅頭。」敦煌壁畫中的「天樂」圖像,自翔空中,不鼓自鳴,就是受風箏的影響。

放風箏的娛樂性極強,放飛時迎天順氣,拉線凝神,明目強體。人們在野外、廣場,沐浴陽光,呼吸新鮮空氣,拉線奔走,有張有弛,因此放風箏具有提神練形、相得益彰之效。尤其是在很多傳統遊戲失傳的今天,風箏從歷史中和著春風一路「飛」來,大放異彩,在今天已然成為一項「陽光運動」而受到不少人的青睞,成為人們健身娛樂、休閒交友的方式。

鬥禽

花坊共鬥汝南雞,春遊遍在東郊道。

鬥雞是一種通過訓練動物來進行競技的活動,它也是一項世界性的遊戲娛樂項目。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流行。

鬥雞圖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畫 南壁 西魏

敦煌文獻P.3608《寒食篇》載:「花坊共鬥汝南雞,春遊遍(偏)在東郊道。」S.6171《宮詞叢鈔》載:「移卻御樓東畔屋,少陽宮裡鬥雞場。」除文獻記載之外,在考古挖掘的漢墓中,發現有鬥雞畫面的畫像石。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繪有一幅形象生動的鬥雞圖。

鬥雞有著漫長的歷史進程,從先秦經漢唐到宋元明清,歷時二千五百餘年,演變成一種全民性的習俗。人們不僅創造了獨到的馴養技術,健全了鬥雞規則,發明了一些特殊的鬥雞「戰術」「戰法」,修建了專門的「鬥雞場」,而且依據鬥雞時要分「曹」、分「朋」以決勝負的要求,出現了鬥雞的行會組織和師承派系,以及大量詩文作品。

蹴鞠

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裡鞦韆習俗同。

絲綢之路上的蹴鞠自秦漢時期就得以風行,並成為漢代重要的軍事訓練和提高將士身體素質及愉悅身心的重要手段。漢將霍去病駐守河西時,曾親自率領將士們練習蹴鞠。

蹴鞠 敦煌文獻P.2619 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三尺龍泉劍 敦煌文獻P.3821-1

敦煌民間也流行蹴鞠,如敦煌遺書P.2619、3637《召蹴鞠書》:「陰沉氣涼,可以蹴鞠釋悶,時哉!時哉!垂情幸降趾。」《答書》:「雨後微涼,纖塵不起,欲為打戲,能無從乎!苑勒諮迎,枉駕為幸。」這些詩詞使人們能真切地了解到蹴鞠在當時的盛行。此外,蹴鞠對宗教也曾產生了相當的影響,敦煌遺書《涅槃經》《瑜伽師地論》等佛教經卷中也提到「鞠」的遊戲。

絲綢之路上的寒食蹴鞠活動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其形式、方法、規則等都有所變化。如在兩漢時期的蹴鞠主要是用於軍事習武的手段。隋唐時期的蹴鞠技藝有了較大提高,並出現了充氣的皮質球。從春秋戰國到漢代還遺存了不少蹴鞠文物,如畫像石刻、銅鏡、帛書、絹畫、雕刻、陶瓷、壁畫等。

馬球

試交騎馬捻毬杖,忽然擊拂便過人。

馬球自漢唐一直傳衍到明末清初,其名稱也種種不一。又稱:蹴鞠、擊鞠、球戲、打球等,但大致離不開競技的屬性。

打馬球(書儀) 敦煌文獻S.5636現藏於大英博物館馬球 敦煌文獻P.2544 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從漢唐經宋元而至明清的中國城市,物質文化發展迅速,出現在漢唐宮廷或都市內街坊的馬球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文化生活。尤其在唐代,馬球已成為宮廷皇帝與權貴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軍隊訓練士兵的主要手段之一。馬球有運動的特徵,更有審美的功用。馬球開始一步步向質變邁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

敦煌文獻中也有大量有關唐代寒食、清明節打馬球的記載。S.2049V和P.2544《杖前飛·馬球》則對馬球活動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述,此詩中所記錄的馬球活動時在仲春,前雲寒食在仲春之末,可知此次活動應在寒食、清明前後,並且詩人敘述了敦煌馬球比賽的地點為「林間球場」、賽馬「紫騮馬」、比賽雙方「青一隊,紅一隊」、比賽服飾「脫緋紫,著錦衣,銀鐙金鞍」,以及比賽時「球似星,杖如月」的激烈精彩場面和「人衣溼,馬汗流」的高強度運動量。

步打球

舞衣四色,窄羅繡襦,銀帶簇花,折之中,順風腳,執球杖。

步打球,又稱「步打」或「步擊」,是一種徒步擊鞠的體育活動。它是由馬球遷移而來,似乎在唐初就開始流行於宮廷和民間。據《新唐書·百官志三》載,按唐代習俗,每年寒食節,由少府監在宮中組織獻球的娛樂活動,包括各種球戲,如蹴鞠、擊鞠、驢鞠、步鞠等。

步打球圖 榆林窟第15窟壁畫 南壁 唐

步打球是由馬球演變而來的,其打法和規則都類似馬球。比賽分兩隊進行,比賽者手持球杖,在場上奔跑、追逐和拼搶,以將球擊入門者為勝。步打球在唐代得到了廣泛的流行,始終沿著自己的發展軌跡前行,最終為現代曲棍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本文轉載自敦煌書坊公眾號,原文摘編自《絲綢之路歲時節日民俗體育圖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古代清明節:青春作伴、共享春遊?蕩鞦韆、蹴鞠、拔河、放風箏?
    回一回首,看一看清明節充滿活力的節俗體育活動。春遊踏青唐代時,在寒食、清明、上巳的好春時節踏青成風尚。「上巳接寒食,鶯花寥落晨。微微潑火雨,草草踏青人。」(唐·唐彥謙《上巳》。蕩鞦韆春天是舒展身心的好季節,古人愛在清明節從事體育活動,蕩鞦韆(鞦韆)就是其中一項,這種遊戲傳說起源於北方民族,在春秋時代傳入中原。到了漢代以後,鞦韆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盛行的民俗活動,尤其在女孩兒、仕女間廣為流行。
  • 插柳蕩鞦韆放風箏,清明節的民俗活動您知道多少?
    踏青郊遊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 你的清明小長假已上線:踏青、蹴鞠、放風箏,古人的快樂清明
    清明小故事清明節實際上是經過長期的演變才逐漸成為現在固定的形式的,唐朝之前,其實更重要的是寒食節,寒食節的由來,相傳和春秋時期的晉國臣子介之推有關。清明是個玩樂的好時節唐代之後,寒食節和清明節是一起過的,放假4天,當然天數也經歷過幾次變動,但重要的是,清明節的黃金周假日地位正式確立,從此以後,大家就可以期待放假,在這一天出門遊玩了。
  •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50字簡短介紹 10個清明祭掃風俗習慣
    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簡短介紹  除了掃墓以外,清明節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清明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純屬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
  • 誰說清明只能掃墓,相親、踏春、鬥雞、吃美食,看看古人多會玩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從唐朝開始,逐漸成為節日之一。判斷一個節日是不是真正的節日,最好的辦法是看它放不放假。唐朝清明開始放假,最開始放三天,然後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和上巳節離得都很近,索性就合併了。當然,合併之後,假期自然也增多了。到了超級幸福的宋朝,清明節的假期竟然多至七天!
  • 清明節的習俗不止踏青!蕩鞦韆放風箏更多耍事在等你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 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不應只有「香火」 還有豐富有趣的文化傳統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既是「節日」也是「節氣」清明節,是我國眾多傳統節日中獨有兩種身份的節日:節氣兼節日。
  • 踏青、插柳、約約約?——小長假來臨,看古人清明怎麼過
    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這樣的:但其實,清明除了包含追思、祭掃等傷感性的內涵,也有踏青、蹴鞠等親近大自然的活動,歷史上甚至還留下了許多約約約的故事。因此清明畫風也有這樣的:清明既是悲傷的節日,也是快樂的節日,這要從清明的歷史說起。
  • 人文齊魯|放風箏、蕩鞦韆……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鄭學富清明時節,桃紅柳綠,萬物復甦,人們踏青賞春、放風箏、戴柳插柳、蕩鞦韆,其樂融融。這些民俗遊藝活動有的是源於山東,有的是山東先賢所發明。墨子、魯班是風箏的始祖「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 2018年4月5日4時13分清明節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氣節日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6.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蕩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 放幾天假?
    習俗:清明節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1、蕩鞦韆 蕩鞦韆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 不只是掃墓看古人清明這樣過
    本組圖選自王弘力古代風俗百圖老樹為《時間之書》配的清明節插圖每年開封府都會舉行清明頒新火大典受訪者供圖河南農大每年都會舉行清明傳統文化禮儀活動白周峰攝影宋天亨教孩子們製作風箏受訪者供圖□策劃文體新聞部執行記者張叢博清明假日將至,你打算過個怎樣的清明節?
  • 古代清明節流行過哪些傳統活動?除了祭祖掃墓,還可以玩這些遊戲
    清明節不僅是祭祖掃墓、慎終追遠的日子,同時清明也代表氣清、景明,是一年當中氣候最好的時候。所以古人的不光是去掃墓追思,也會踏青,做各種的遊戲,今天跟大家聊聊清明節的遊戲。1.放風箏說到清明節玩什麼,首先,第一個不能不說的就是放風箏,因為這個時候正好是春風習習,吹在臉上非常舒服,而且放風箏也是很有意義的戶外活動。說到風箏,真正的起源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是很多民俗專家認為,風箏是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那麼為什麼清明節放呢?
  • 踏青春遊,鬥茶蹴鞠……。透過古詩詞且看古人如何來玩轉春天?
    那麼在古代,古人們如何享受這大好的春光呢?透過眾多描寫春天的古詩詞,我們可以窺見一斑。古人在春天裡最常見的活動當然莫過於踏青,春遊,賞花,爬山了。《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 祭祀踏青放風箏 古人今人清明過節大不同
    祭祀踏青放風箏 古人今人清明過節大不同 2015年03月27日 14:53   來源:新華網
  • 清明為什麼要吃冷食,祭祖踏青與放風箏有何寓意
    今天是清明節,讓我們來說說清明那些事! 清明節是由寒食節和上巳節演變而來的。清明節有一些節俗活動為大家所熟知,比方說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會吃青團,這期間很多人會去掃墓,有些人還會去踏青旅遊。此外,有些地方還有放風箏的習俗。這些節俗為什麼都發生在清明時節?其中是有深刻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