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圖選自王弘力古代風俗百圖
老樹為《時間之書》配的清明節插圖
每年開封府都會舉行清明頒新火大典受訪者供圖
河南農大每年都會舉行清明傳統文化禮儀活動白周峰攝影
宋天亨教孩子們製作風箏受訪者供圖
□策劃文體新聞部執行記者張叢博
清明假日將至,你打算過個怎樣的清明節?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不少人對清明節的豐富含義並不了解,往往把清明節簡單理解為祭拜掃墓。事實上,清明節來自於農耕文化,是古人經過對自然長期觀察後形成的節日,體現出自然與文化的融合,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習俗。不僅有心懷對先人、親人的思念,也有感受美好春天的內容。自古以來,清明節廣泛流傳著蹴鞠、放風箏、拔河、插柳等活動。
可以說,清明節是一個哀而不傷的節日,「清明不止雨紛紛」。
壹
清明之源
先有「風」後有「節」,唐代起寒食、清明融合
在清明演變成節氣名稱之前,「清明」本為「八風」之一的東南風。
所謂「八風」,是古人按照八個不同的方位,給這八個方位所吹來的風起了不同的名字。《左傳·隱公五年》有云:「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後來,古人利用觀星象、測日晷的方法確定出「清明日」及二十四節氣。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載:「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康保成向大河報記者介紹說,二十四節氣最初來自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或解釋,而對於不同的自然現象採用不同的對應儀式和生活方式,這就是節令。節令最初並不是民俗,也不是針對農事而發的,為的是約束、規範帝王行為,後來上行下效,才逐漸形成為民俗。
最為人熟知的清明祭祀習俗便是如此演變而來。康保成舉出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作例證,「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按漢官儀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墓側,漢因不改,四時上飯。後漢光武紀云:建武十年八月幸長安,有事十一陵,蓋躬祭於墓也。即今上墳拜掃,蓋起於此。」由此不難看出,寒食上墓習俗是從帝王逐步浸染到尋常百姓家。
不過,在唐代以前,清明節並無掃墓習俗,而僅有與季節相關的農事習俗。今天的掃墓習俗是因為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的元素。康保成說:「從南北朝至唐,寒食節的影響要遠大於清明節,唐代的寒食習俗包括了清明;唐代的寒食掃墓習俗,到宋代逐漸演變成為清明習俗。隨著寒食節的淡化,清明習俗後來居上,沿襲至今。」
從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大麥粥。按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便可發現,寒食與清明只有一兩日之隔,寒食的習俗在時間上可以延續到清明。因而至唐之後,兩者漸漸混為一談。故唐代詩人沈佺期在《嶺表逢寒食》中寫到:「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陽新甲子,何日是清明」,將寒食、清明並提。
至於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介子推隨晉國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國外十九年,回國之後,介子推避入深山,重耳放火希望逼出介子推,反把他燒死。後人為紀念他,便有禁火之舉,形成寒食節。這一天,民間要禁火掃墓。
貳
清明之樂
鞦韆、蹴鞠、贈柳等「玩法」多已消逝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特定的「過法」,是飲食、服飾、信仰、交往、娛樂等活動及象徵物、傳說、主體情感體驗等諸多要素在內的有機體。
北京聯合大學張勃教授帶領的團隊,此前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清明》項目。她發現,如今,清明傳統節俗活動多樣性明顯減弱,清明節幾成掃墓節。
「作為一個在節氣上發展起來的人文節日,歷史上的清明節習俗活動十分豐富。」張勃說,比如唐代清明節的習俗活動主要有上墳掃墓,改火,還有鬥雞、蹴鞠、拔河、鞦韆、宴飲、踏青出遊等娛樂活動,治蠶室等農事活動,如今有些習俗已難覓蹤跡。據《東京夢華錄》對清明節的相關記載,北宋時期清明時節不但要祭掃亡靈,還要舉行盛大的郊遊活動。
以鞦韆為例,張勃的團隊採訪過的一位69歲老太太回憶,小時候清明前兩三天,人們便開始縛鞦韆,幾乎每個村每條巷裡都有一個鞦韆,蕩鞦韆的花樣也有單秋、對秋、帶秋等,連老人孩子也要坐上去蕩一蕩,鍛鍊身體的同時還培養了小孩膽量。但如今,十裡八村都難覓鞦韆影子。
4月1日至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將在八朝古都開封舉行。文化節聚集4大類、63項活動,將在這座宋韻流淌的千年古城裡,繪就一幅會動的「清明上河」長卷,為現代人提供了體驗古人過清明的機會。
在4月1日上午的清明文化踏春巡遊中,開封府飾演包大人的張長坤將向遊客「贈柳」,將柳帽向人群發放。張長坤說,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有闢邪的含義。同時,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還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曰:「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眼下,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12強賽激戰正酣,但若夢回千年,中原大地經常能看到的是「球終日不墜」的情景。這個球不是足球是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杜甫在《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裡鞦韆習俗同」,說明這一活動的普及。而到了宋代,更是盛行,古畫《宋太祖蹴鞠圖》中便能體現。
到了21世紀的中國,玩蹴鞠的人屈指可數,開封清明上河園裡的蹴鞠隊隊長張秉志便是其中的一位。9年前,景區提出要復原蹴鞠運動時,連蹴鞠球都得大家琢磨著縫做。剛開始根據文獻記載用豬尿泡填充雞毛來做,結果做出來的不是方形就是雞蛋形狀,踢起球來更是滿場雞毛亂飛。最終經過反覆嘗試,敲定出由14塊牛皮拼接然後填充羊毛的蹴鞠球。
如今,張秉志帶領16名隊員每天堅持訓練半小時,具體蹴鞠的技巧沒有人教,便上網看一些花樣足球移植過來。「和足球的彈性大不同,蹴鞠球是實心,肩、肘、膝、頭等部位都要靈活運動。蹴鞠不只是進球那麼簡單,而是很注重動作技巧帶來的樂趣,特別鍛鍊人的耐性。」
叄
清明之新
除舊布新,「且將新火試新茶」
先秦史籍《逸周書·時訓解》說「清明之日,萍始生」。清明時節,「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派萬象更新的景象。清明中,「新」的意味濃厚。
杜甫在《清明》中描述:「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古人生火不易,只好長保火種。到了清明,萬物復甦,一年的生活正式開始,一定要啟用新火。所以在清明節,中國有「改火」的習俗。「頒新火」是古時清明節的重要儀式。據《輦下歲時記》所記,長安每年「至清明,尚食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火者進上,賜絹三疋、金椀一口」,得火之後由百官逐一點燃廊下的火炬,接著由皇帝賜新火。唐代韓翃《寒食》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是對這一景象的描述。
從2010年以來,每逢清明,開封府門前廣場舉行的「大宋開封府清明頒布新火大典」便是對上述場景的再現。儀式中,「開封府尹包拯」行使官府職能,用道具呈現出傳統的鑽燧取火,然後點亮各方百姓提的燈籠,向京城內外十廂128坊的百姓「頒布新火」。
「新火象徵新生,將火種發給百姓,取『除舊布新』之意。」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劉坤太是這項「頒新火」儀式的學術顧問,他發現,在《全宋詞》《全宋詩》中,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的詩詞均有對頒新火的描述。皇帝取火種後會頒發給文武大臣和一些州府,州府也會舉行儀式分發新火,鄰裡鄉親會去取到新火的人家「借火」,分享這份吉祥。後來隨著取火方式變得方便,頒新火儀式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宋代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有名句:「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飲上一杯今年的新茶,可能才是這一年真正的開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都有當時汴河兩岸茶坊生意興隆的內容。開封清明文化節中,龍亭盆景園將上演「鬥茶」表演,再現北宋時期民間流行的飲茶活動鬥茶盛況。「在宋朝,清明節前採到的第一綱新茶皇帝也不能喝,而是要用於皇家祭祀,祭祀後將一部分貢茶賜給有功之臣。」開封市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東表示,據史料記載,北宋時的北苑貢茶一年分十餘綱(次),唯「白茶」和「龍團勝雪」,驚蟄前即行採制,十日完工,造出第一批新茶,號曰「頭綱」,以快馬運抵京師,保證新茶在清明前送到。歐陽修有詩云:「建安三千五百裡,京師三月嘗新茶。」
肆
清明之風
春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
「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而西之。」和清明風作伴的是清明風箏。可以說,放風箏是除了祭祀的習俗之外,至今依然廣為流行的清明習俗。風箏古書中稱「風鳶」,南方叫「鷂子」,北方為「紙鳶」。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3月28日上午,68歲的宋天亨帶著自己手工製作的雙頭鸚鵡、蝴蝶、天牛風箏來到開封龍亭公園南門口的廣場上,精緻漂亮的風箏迎著春風很快便飛向天空,吸引遊客圍觀。由於放飛得太高,肉眼幾乎已分辨不出風箏在天上的位置,遊客問:「你的風箏在哪兒呢?」他笑答:「在天上呢!」
製作風箏是家傳手藝,宋天亨是「宋室風箏」第五代傳承人,他上世紀80年代開始製作售賣風箏,忙活一年製作數百隻風箏,只為利用清明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售賣。在開封市北郊私訪院村一處小院內,金魚、蝴蝶、瓢蟲、知了……家中的牆壁上掛滿了大小不一、栩栩如生的風箏。風箏骨架的竹篾都要經過粗刮和精刮,被劃傷是常事,而塑形則要握著竹篾用酒精爐烤,大拇指頭是厚厚的繭子。近些年因為眼疾,製作風箏的數量少了,他將更多精力放在了教授手工風箏工藝上。前兩天,一所學校的孩子們還特意來到家裡學做風箏。
「宋室風箏」的特點既有對鳥、獸、蟲、魚觀察的細緻入微,亦有創作起來的無拘無束。當年為了創作蝙蝠風箏,宋天亨爬到房簷,趁著夜色觀察飛出洞穴的蝙蝠。他拿出一個天牛風箏向大河報記者展示,翅膀可以拆卸掉便於攜帶,身軀部分保持著昆蟲特有的弧度,腹節都歷歷在目,似放大版的天牛標本。說著,他拆下一幅翅膀遞過來,「你摸摸,這風箏的骨架是不是像飛禽走獸的翅膀一樣,從粗到細,從厚到薄?」
「開封人管風箏叫毫,我小時候,常會老百姓在一起放毫、鬥毫。」宋天亨說,有時候他們會在風箏上綁一個小鐵鉤,放高以後去鉤別人的風箏,直到把別人的風箏鉤壞,失去平衡掉下來。放龍風箏時,人們會在龍的口中放硫黃或者呲花炮,等到風箏飛到一定高度時,龍嘴裡就會冒出黃煙或火光,「特別有意思」。
人放風箏,除了娛樂之外,還有祛除晦氣之意。宋天亨在小時候聽爸爸說,人和動物一樣,冬天處於休眠狀態,變得懶惰不想動,開春萬物復甦,人也要跟著舒展一下,伸伸懶腰,放放風箏,冬天積攢下來的不開心的穢氣,寫在風箏上,放到天空將線剪斷,壓力也跟著拋掉,輕輕鬆鬆開始新的一年。《紅樓夢》中也有類似記載,李紈勸黛玉「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
伍
清明之思
在「我」與「我們」中尋找生命的力量
對清明節傳統習俗梳理來看,除祭祖掃墓之外,禁火、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有很多已經消失。
「清明節原來是一部生活交響樂,有很多聲部,既有對先人親人的緬懷祭奠,還有對大自然的親近,是對幸福快樂生活追求的願望表達。清明節是清明和寒食的融合,現實中我們更多實踐的是寒食掃墓,而把清明節對大自然的親近的原始含義淡化了。」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高有鵬對大河報記者說,文化的魅力在於多樣性的具體體現,所以清明節掃墓與踏青、放風箏、詠詩都是並融的。尤其是龐大的低頭族、網蟲群體,他們無一例外是對大自然的疏離,所以趁著清明節日親近大自然更為需要,應該走到戶外,放飛心情,讓身心更加健康快樂。
掃墓時的傷感、離別和愁苦,踏青時的快樂、團聚,在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看來,這兩種不同清明節的生活展現了「我」在不同關係中的生活記憶。無論哪一種關係,均在於關懷生命。清明節記憶內在驅動力是生命,是感念先祖賜予的生命,在人與自然關係中尋找生命的力量,在人與人之間尋找生命的力量,在「我」與「我們」中尋找生命的力量。
儘管清明節有著豐富習俗,但不能寄望於所有都能保留繼承。「在傳承中變遷是傳統節日生命史的常態,人們在多種力量交織中的堅守與調適,在對一些習俗傳統堅守的同時,也拋棄、拓展一些習俗,甚至重新發現和復興一些已經衰亡了的習俗。通過這些,清明節較為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換,並藉此獲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張勃表示,如今清明節依然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心弦和腳步,為「孤獨」的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充滿溫情和敬意的人際關係。
除了清明節習俗之外,學者餘世存還從自我心靈對話的層面進行了思考。他表示,孔子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就是說,祭祀行為本身就是讓人明白人應該有所節制,有所敬畏。其實,祭祖也是向祖先交答卷的時候,自己的禮數、德行、功業如何?面對祖先能否無愧於心?與此同時,清明節有極為深刻的時間規定及其意義,「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而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個人是否是一個乾淨的人?就像清明節名稱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節期間,值得我們捫心自問。
本周刊部分內容將由《河南手機報·文化生活周刊》同步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