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掃墓看古人清明這樣過

2021-01-21 環球網

本組圖選自王弘力古代風俗百圖

老樹為《時間之書》配的清明節插圖

每年開封府都會舉行清明頒新火大典受訪者供圖

河南農大每年都會舉行清明傳統文化禮儀活動白周峰攝影

宋天亨教孩子們製作風箏受訪者供圖

□策劃文體新聞部執行記者張叢博

清明假日將至,你打算過個怎樣的清明節?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不少人對清明節的豐富含義並不了解,往往把清明節簡單理解為祭拜掃墓。事實上,清明節來自於農耕文化,是古人經過對自然長期觀察後形成的節日,體現出自然與文化的融合,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習俗。不僅有心懷對先人、親人的思念,也有感受美好春天的內容。自古以來,清明節廣泛流傳著蹴鞠、放風箏、拔河、插柳等活動。

可以說,清明節是一個哀而不傷的節日,「清明不止雨紛紛」。

清明之源

先有「風」後有「節」,唐代起寒食、清明融合

在清明演變成節氣名稱之前,「清明」本為「八風」之一的東南風。

所謂「八風」,是古人按照八個不同的方位,給這八個方位所吹來的風起了不同的名字。《左傳·隱公五年》有云:「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後來,古人利用觀星象、測日晷的方法確定出「清明日」及二十四節氣。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載:「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康保成向大河報記者介紹說,二十四節氣最初來自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或解釋,而對於不同的自然現象採用不同的對應儀式和生活方式,這就是節令。節令最初並不是民俗,也不是針對農事而發的,為的是約束、規範帝王行為,後來上行下效,才逐漸形成為民俗。

最為人熟知的清明祭祀習俗便是如此演變而來。康保成舉出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作例證,「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按漢官儀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墓側,漢因不改,四時上飯。後漢光武紀云:建武十年八月幸長安,有事十一陵,蓋躬祭於墓也。即今上墳拜掃,蓋起於此。」由此不難看出,寒食上墓習俗是從帝王逐步浸染到尋常百姓家。

不過,在唐代以前,清明節並無掃墓習俗,而僅有與季節相關的農事習俗。今天的掃墓習俗是因為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的元素。康保成說:「從南北朝至唐,寒食節的影響要遠大於清明節,唐代的寒食習俗包括了清明;唐代的寒食掃墓習俗,到宋代逐漸演變成為清明習俗。隨著寒食節的淡化,清明習俗後來居上,沿襲至今。」

從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大麥粥。按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便可發現,寒食與清明只有一兩日之隔,寒食的習俗在時間上可以延續到清明。因而至唐之後,兩者漸漸混為一談。故唐代詩人沈佺期在《嶺表逢寒食》中寫到:「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陽新甲子,何日是清明」,將寒食、清明並提。

至於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介子推。介子推隨晉國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國外十九年,回國之後,介子推避入深山,重耳放火希望逼出介子推,反把他燒死。後人為紀念他,便有禁火之舉,形成寒食節。這一天,民間要禁火掃墓。

清明之樂

鞦韆、蹴鞠、贈柳等「玩法」多已消逝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特定的「過法」,是飲食、服飾、信仰、交往、娛樂等活動及象徵物、傳說、主體情感體驗等諸多要素在內的有機體。

北京聯合大學張勃教授帶領的團隊,此前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清明》項目。她發現,如今,清明傳統節俗活動多樣性明顯減弱,清明節幾成掃墓節。

「作為一個在節氣上發展起來的人文節日,歷史上的清明節習俗活動十分豐富。」張勃說,比如唐代清明節的習俗活動主要有上墳掃墓,改火,還有鬥雞、蹴鞠、拔河、鞦韆、宴飲、踏青出遊等娛樂活動,治蠶室等農事活動,如今有些習俗已難覓蹤跡。據《東京夢華錄》對清明節的相關記載,北宋時期清明時節不但要祭掃亡靈,還要舉行盛大的郊遊活動。

以鞦韆為例,張勃的團隊採訪過的一位69歲老太太回憶,小時候清明前兩三天,人們便開始縛鞦韆,幾乎每個村每條巷裡都有一個鞦韆,蕩鞦韆的花樣也有單秋、對秋、帶秋等,連老人孩子也要坐上去蕩一蕩,鍛鍊身體的同時還培養了小孩膽量。但如今,十裡八村都難覓鞦韆影子。

4月1日至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將在八朝古都開封舉行。文化節聚集4大類、63項活動,將在這座宋韻流淌的千年古城裡,繪就一幅會動的「清明上河」長卷,為現代人提供了體驗古人過清明的機會。

在4月1日上午的清明文化踏春巡遊中,開封府飾演包大人的張長坤將向遊客「贈柳」,將柳帽向人群發放。張長坤說,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有闢邪的含義。同時,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還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曰:「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眼下,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12強賽激戰正酣,但若夢回千年,中原大地經常能看到的是「球終日不墜」的情景。這個球不是足球是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杜甫在《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裡鞦韆習俗同」,說明這一活動的普及。而到了宋代,更是盛行,古畫《宋太祖蹴鞠圖》中便能體現。

到了21世紀的中國,玩蹴鞠的人屈指可數,開封清明上河園裡的蹴鞠隊隊長張秉志便是其中的一位。9年前,景區提出要復原蹴鞠運動時,連蹴鞠球都得大家琢磨著縫做。剛開始根據文獻記載用豬尿泡填充雞毛來做,結果做出來的不是方形就是雞蛋形狀,踢起球來更是滿場雞毛亂飛。最終經過反覆嘗試,敲定出由14塊牛皮拼接然後填充羊毛的蹴鞠球。

如今,張秉志帶領16名隊員每天堅持訓練半小時,具體蹴鞠的技巧沒有人教,便上網看一些花樣足球移植過來。「和足球的彈性大不同,蹴鞠球是實心,肩、肘、膝、頭等部位都要靈活運動。蹴鞠不只是進球那麼簡單,而是很注重動作技巧帶來的樂趣,特別鍛鍊人的耐性。」

清明之新

除舊布新,「且將新火試新茶」

先秦史籍《逸周書·時訓解》說「清明之日,萍始生」。清明時節,「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一派萬象更新的景象。清明中,「新」的意味濃厚。

杜甫在《清明》中描述:「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古人生火不易,只好長保火種。到了清明,萬物復甦,一年的生活正式開始,一定要啟用新火。所以在清明節,中國有「改火」的習俗。「頒新火」是古時清明節的重要儀式。據《輦下歲時記》所記,長安每年「至清明,尚食內園官小兒於殿前鑽火,先得火者進上,賜絹三疋、金椀一口」,得火之後由百官逐一點燃廊下的火炬,接著由皇帝賜新火。唐代韓翃《寒食》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就是對這一景象的描述。

從2010年以來,每逢清明,開封府門前廣場舉行的「大宋開封府清明頒布新火大典」便是對上述場景的再現。儀式中,「開封府尹包拯」行使官府職能,用道具呈現出傳統的鑽燧取火,然後點亮各方百姓提的燈籠,向京城內外十廂128坊的百姓「頒布新火」。

「新火象徵新生,將火種發給百姓,取『除舊布新』之意。」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劉坤太是這項「頒新火」儀式的學術顧問,他發現,在《全宋詞》《全宋詩》中,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的詩詞均有對頒新火的描述。皇帝取火種後會頒發給文武大臣和一些州府,州府也會舉行儀式分發新火,鄰裡鄉親會去取到新火的人家「借火」,分享這份吉祥。後來隨著取火方式變得方便,頒新火儀式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宋代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有名句:「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飲上一杯今年的新茶,可能才是這一年真正的開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都有當時汴河兩岸茶坊生意興隆的內容。開封清明文化節中,龍亭盆景園將上演「鬥茶」表演,再現北宋時期民間流行的飲茶活動鬥茶盛況。「在宋朝,清明節前採到的第一綱新茶皇帝也不能喝,而是要用於皇家祭祀,祭祀後將一部分貢茶賜給有功之臣。」開封市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東表示,據史料記載,北宋時的北苑貢茶一年分十餘綱(次),唯「白茶」和「龍團勝雪」,驚蟄前即行採制,十日完工,造出第一批新茶,號曰「頭綱」,以快馬運抵京師,保證新茶在清明前送到。歐陽修有詩云:「建安三千五百裡,京師三月嘗新茶。」

清明之風

春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

「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而西之。」和清明風作伴的是清明風箏。可以說,放風箏是除了祭祀的習俗之外,至今依然廣為流行的清明習俗。風箏古書中稱「風鳶」,南方叫「鷂子」,北方為「紙鳶」。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3月28日上午,68歲的宋天亨帶著自己手工製作的雙頭鸚鵡、蝴蝶、天牛風箏來到開封龍亭公園南門口的廣場上,精緻漂亮的風箏迎著春風很快便飛向天空,吸引遊客圍觀。由於放飛得太高,肉眼幾乎已分辨不出風箏在天上的位置,遊客問:「你的風箏在哪兒呢?」他笑答:「在天上呢!」

製作風箏是家傳手藝,宋天亨是「宋室風箏」第五代傳承人,他上世紀80年代開始製作售賣風箏,忙活一年製作數百隻風箏,只為利用清明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售賣。在開封市北郊私訪院村一處小院內,金魚、蝴蝶、瓢蟲、知了……家中的牆壁上掛滿了大小不一、栩栩如生的風箏。風箏骨架的竹篾都要經過粗刮和精刮,被劃傷是常事,而塑形則要握著竹篾用酒精爐烤,大拇指頭是厚厚的繭子。近些年因為眼疾,製作風箏的數量少了,他將更多精力放在了教授手工風箏工藝上。前兩天,一所學校的孩子們還特意來到家裡學做風箏。

「宋室風箏」的特點既有對鳥、獸、蟲、魚觀察的細緻入微,亦有創作起來的無拘無束。當年為了創作蝙蝠風箏,宋天亨爬到房簷,趁著夜色觀察飛出洞穴的蝙蝠。他拿出一個天牛風箏向大河報記者展示,翅膀可以拆卸掉便於攜帶,身軀部分保持著昆蟲特有的弧度,腹節都歷歷在目,似放大版的天牛標本。說著,他拆下一幅翅膀遞過來,「你摸摸,這風箏的骨架是不是像飛禽走獸的翅膀一樣,從粗到細,從厚到薄?」

「開封人管風箏叫毫,我小時候,常會老百姓在一起放毫、鬥毫。」宋天亨說,有時候他們會在風箏上綁一個小鐵鉤,放高以後去鉤別人的風箏,直到把別人的風箏鉤壞,失去平衡掉下來。放龍風箏時,人們會在龍的口中放硫黃或者呲花炮,等到風箏飛到一定高度時,龍嘴裡就會冒出黃煙或火光,「特別有意思」。

人放風箏,除了娛樂之外,還有祛除晦氣之意。宋天亨在小時候聽爸爸說,人和動物一樣,冬天處於休眠狀態,變得懶惰不想動,開春萬物復甦,人也要跟著舒展一下,伸伸懶腰,放放風箏,冬天積攢下來的不開心的穢氣,寫在風箏上,放到天空將線剪斷,壓力也跟著拋掉,輕輕鬆鬆開始新的一年。《紅樓夢》中也有類似記載,李紈勸黛玉「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

清明之思

在「我」與「我們」中尋找生命的力量

對清明節傳統習俗梳理來看,除祭祖掃墓之外,禁火、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賞花、鬥雞、饋宴、詠詩等有很多已經消失。

「清明節原來是一部生活交響樂,有很多聲部,既有對先人親人的緬懷祭奠,還有對大自然的親近,是對幸福快樂生活追求的願望表達。清明節是清明和寒食的融合,現實中我們更多實踐的是寒食掃墓,而把清明節對大自然的親近的原始含義淡化了。」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高有鵬對大河報記者說,文化的魅力在於多樣性的具體體現,所以清明節掃墓與踏青、放風箏、詠詩都是並融的。尤其是龐大的低頭族、網蟲群體,他們無一例外是對大自然的疏離,所以趁著清明節日親近大自然更為需要,應該走到戶外,放飛心情,讓身心更加健康快樂。

掃墓時的傷感、離別和愁苦,踏青時的快樂、團聚,在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林繼富看來,這兩種不同清明節的生活展現了「我」在不同關係中的生活記憶。無論哪一種關係,均在於關懷生命。清明節記憶內在驅動力是生命,是感念先祖賜予的生命,在人與自然關係中尋找生命的力量,在人與人之間尋找生命的力量,在「我」與「我們」中尋找生命的力量。

儘管清明節有著豐富習俗,但不能寄望於所有都能保留繼承。「在傳承中變遷是傳統節日生命史的常態,人們在多種力量交織中的堅守與調適,在對一些習俗傳統堅守的同時,也拋棄、拓展一些習俗,甚至重新發現和復興一些已經衰亡了的習俗。通過這些,清明節較為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換,並藉此獲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張勃表示,如今清明節依然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心弦和腳步,為「孤獨」的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充滿溫情和敬意的人際關係。

除了清明節習俗之外,學者餘世存還從自我心靈對話的層面進行了思考。他表示,孔子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就是說,祭祀行為本身就是讓人明白人應該有所節制,有所敬畏。其實,祭祖也是向祖先交答卷的時候,自己的禮數、德行、功業如何?面對祖先能否無愧於心?與此同時,清明節有極為深刻的時間規定及其意義,「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而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個人是否是一個乾淨的人?就像清明節名稱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節期間,值得我們捫心自問。

本周刊部分內容將由《河南手機報·文化生活周刊》同步發送

相關焦點

  • 古人這樣過清明節! 祭祖掃墓是最重要內容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古人這樣過清明節&nbsp&nbsp&nbsp&nbsp◎ 程道才 (廣州 大學教師)&nbsp&nbsp&nbsp&nbsp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 清明掃墓習俗:7時至17時最好 素色衣服適宜
    (資料圖片)    掃墓習俗談  再過兩天,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要到了。在此後的近一個月時間內,人們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抽空回鄉和家人一起到祖先墓地拜祭,以追念祖先功德,同時表達對先人的緬懷思念之情。很多人問:古人為什麼選擇清明節掃墓?從傳統習俗和堪輿學角度講,掃墓時要注意哪些事情?  選擇清明前後掃墓很合理  春天是一年的開始,這時,萬物復甦,草木萌動。按照農曆的季節劃分,立春至驚蟄前一日為春季第一個月,即孟春寅月,驚蟄後至清明前一日為春季第二個月,即仲春卯月,清明後至立夏前一日為春季第三個月,即季春辰月。
  • 清明掃墓不可忽略的禁忌
    仲春與暮春之交,萬物皆潔,氣清景明,又是一年清明時節。清明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重要意義。鑑於這些年因為清明節交通擁擠,部分百姓甚至在三月就開始進行,即便行動不易,也要排除萬難,可見禮不可廢,國人之重視了。那麼大家在祭拜祖先的同時,可曾注意過一些禁忌和避諱呢。所以下面就為大家羅列出幾條掃墓的注意事項。
  • 全國清明掃墓禁忌 第五條要記住了
    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2、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 清明祭祖掃墓須知
    一是祭奠我們的祖先,二是言傳身教,教育我們下一代,記住我們的祖先,不要忘記先人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離清明節還有幾天的時間了,今天楊老師再詳細的和朋友們複習一下清明掃墓的一些注意事項,希望能給朋友們以幫助。
  • 清明掃墓還有這些禁忌與講究?不看真的會後悔!
    在這樣的傳統日子,就更要牢記一些老祖宗傳下來的禁忌,對自己、對身邊人都是有好處的。清明掃墓禁忌掃墓之前需注意掃墓時間因為清明當日或者小長假時,掃墓人數可能過多,也會有提前或者推後的情況發生。記住清明當天「發不遮額」,額頭是人體神燈所在,清明節原本陰氣就較重,遮住額頭容易招來厄運。
  • ...禁忌丨墳前忌嬉罵、墳頭忌長草···古人清明節總結的那些掃墓...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祭祖掃墓的傳統由來已久,但關於中國古代過清明的忌諱,你知道多少呢?一、古人清明節掃墓必須要帶的物品1.香燭香燭是清明掃墓必備的、最重要的物品。不僅要在先人目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2.紙錢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以便他們在陰間有錢花,務須要焚燒乾淨。
  • 清明已至,中國傳統的掃墓祭祖,老祖宗留下了哪些注意事項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與「寒食節」一起過,是傳承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習俗。主要有掃墓、踏青、植樹等多項活動,豐富多彩,但最受人們重視的則是「掃墓祭祀」。每年一次的掃墓活動是為了祭奠亡故的親人,以及表達對先祖的恭敬和孝道。相信許多人都經歷過,那麼,在掃墓時,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了哪些注意事項呢?一是掃墓的時間。
  • 清明掃墓,習俗要因時而變
    掃墓是清明節傳統習俗。今年因為疫情,很多地方關閉墓園,並大力倡導「雲掃墓」等新型掃墓方式。沒有關閉墓園的,也採取預約方式掃墓。總之,今年的掃墓方式會因為疫情帶來一些改變。但在廣大農村,大多數墓地沒有集中管理,所以仍然有不少人遵循清明掃墓舊俗,去墓地焚香燒紙錢放鞭炮,這給環境汙染和山林防火帶來巨大隱患。
  • 清明掃墓有哪些禁忌?
    而在清明掃墓是必不可少的,那麼掃墓的禁忌有哪些呢?掃墓忌穿大紅大紫  一般穿得大紅大紫是在喜慶的節日,而掃墓是祭祀祖先的活動,所以不宜穿得大紅大紫。孕婦避免掃墓  傳統習俗都有說清明的陰氣較重,而孕婦為了小孩的安全一般要避免掃墓。體弱者,時運不濟避免掃墓  身體處於生病狀態或者運氣不佳時,最好不要參加掃墓活動。
  • 悅讀| 清明為什麼要回鄉掃墓,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再看新聞,清明被國家定為法定假日後,旅客輸送量年均增長10%以上,航空公司竟一票難求。千裡迢迢,匆匆趕路。原來,除了紛紛春雨,還有紛紛歸人!記得年幼,每逢清明,爺爺都要帶上我們幾個小孩去掃墓。山草野徑中的墳塋裡,葬著爺爺的爺爺、爺爺的父母——雖然我們素未謀面。
  • 祭祀踏青放風箏 古人今人清明過節大不同
    回歸傳統莫非就是回到古人過節的方式?在社會風氣、物質條件差異如此之大的今天,簡單的一句「回歸傳統」雖易,真正做到不易,讓我們且行且琢磨。又是一年清明時,不妨先看看古人今人都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祭祀  「清明」從何而來?《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
  • 清明習俗你知多少?除了掃墓,這些也很重要
    時間過得很快,今天已經是2020年4月4日,其實很多朋友已經都知道了,今天也是清明節了。清明節既是我國很傳統的節日,也是24節氣之一,位於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是我國少有的以節氣命名的節日,更是唯一一個在節氣點上的法定節假日了。
  • 清明將至,祭祖掃墓的三十六個風水禁忌和避諱,你必須知道!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中國,有清明掃墓習俗,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重要意義。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 古人如何過清明假期?上墳後趁機宴飲享樂 以至於朝廷多次下令禁止
    明天就是清明節了,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的內涵。古時,清明這一天不僅是掃墓祭祀、緬懷祖先的肅穆節日,也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的快樂節日。那麼,清明是如何從一個節氣變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呢?古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放「清明假」?為什麼清明既有肅穆的掃墓祭祖傳統,又是古人們踏青遊玩、宴飲享樂的好日子?
  • 清明掃墓祭祖,您需要知道的……
    每年,我們家都是清明當天去掃墓, 爸爸生前跟我說:「清明這一天是孝順節,這一天都是會晴天的。」果然,我觀察下來,也發現這麼多年來,無論前面幾天的天氣多麼糟糕,到了這一天,老天爺肯定會放晴。走路要從別人家墓地跨過時,嘴巴要說借過借過。開始清理墓地,我一邊清掃一邊背誦心經回向山神土地公。爸爸生前的習慣是,在掃墓時,要多燒一些香,把周邊鄰居的墓地也插上香,爸爸說,一起住在這裡的,要和睦相處,互助互愛,相互關照。
  • 清明,掃墓,見鬼去,為何一到清明就下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當清明節,大部分人都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可謂所有寫清明詩詞中的壓卷之作。詩中營造了一種悽清愁悶的氣氛,卻在惆悵憂懷中又見出含蓄淡雅的韻味,仿佛一幅冷峭孤麗的清明春雨圖。《清明》這首詩之所以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不光是有一種迷而又美麗的意境,也因為它蘊含著一種溫馨的人性。多數人提起清明,或者念到清明的詩詞,總會流露出淡淡的憂愁。清明的憂和愁,不是閒愁,它是實實在在有來由的愁,因為我們要在這個節日去祭奠祖先。
  • 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最近,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各種各樣的掃墓物品銷售得十分火熱.那麼,清明掃墓有什麼講究呢?     4、別在墓地拍照留念     如今的年輕人走一路拍一路,但在掃墓時最好不要拍照,不管是掃墓者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這樣可能會引來他人的反感和非議.給親人掃墓時應專心致志,不要東張西望,尤其不要在墓地照相.
  • 唐朝開創了清明假期後!歷史上有五百年兩個王朝清明不放一天假
    今天是清明三日小長假的最後一天了。作為春節過後,第一個可以自由自在,走親訪友,春遊踏青,緬懷先人的假期。在這個緬懷先人的節日,你沒有相過古人的清明如何放假呢?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還有萬眾踏青、郊遊、戴柳、鬥雞等多種活動的。
  • ——小長假來臨,看古人清明怎麼過
    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這樣的:但其實,清明除了包含追思、祭掃等傷感性的內涵,也有踏青、蹴鞠等親近大自然的活動,歷史上甚至還留下了許多約約約的故事。因此清明畫風也有這樣的:清明既是悲傷的節日,也是快樂的節日,這要從清明的歷史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