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這樣過清明節! 祭祖掃墓是最重要內容

2020-12-1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古人這樣過清明節

&nbsp&nbsp&nbsp&nbsp◎ 程道才 (廣州 大學教師)

&nbsp&nbsp&nbsp&nbsp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在我國,除漢族外,滿族、壯族、侗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清明節的習俗。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nbsp&nbsp&nbsp&nbsp據歷史資料記載,設置清明節與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介子推有關。當時,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一天,在人跡罕至之處,他又累又餓,因斷糧而奄奄一息。隨行大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湯給他喝。喝下肉湯之後,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他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不已。

&nbsp&nbsp&nbsp&nbsp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即晉文公。即位後,他重賞相關功臣。介子推為推辭獎賞,和母親一起來到綿山隱居。晉文公帶人去請介子推,但因山高林密,無法找到。有人獻策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熄滅後,只見介子推背著老母親,死在一棵老柳樹下。晉文公慟哭不已,為紀念介子推,下令將這天定為寒食節,不準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的時間間隔太短,後人便將兩個節日合為一節,取名清明節。

&nbsp&nbsp&nbsp&nbsp清明節的設立距今已兩千多年。古人過清明節的方式,除祭祖掃墓外,還有禁火寒食、踏青、泛舟漫遊等內容,與今人的清明節有較大差異。關於這一點,可從相關古詩詞中找到佐證。

&nbsp&nbsp&nbsp&nbsp祭祖掃墓是古人過清明節的最重要內容。自春秋以降,古人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紛紛扶老攜幼來到先人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於墓前,焚化紙錢進行祭拜。對於當時祭祀情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繪得具體生動:「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nbsp&nbsp&nbsp&nbsp禁火寒食是古人過清明節時的飲食習俗。由於增加了寒食節的成分,古人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往往要禁菸火,只吃冷食。冷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等。為了補充營養,人們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往往將祭祀食品分吃。

&nbsp&nbsp&nbsp&nbsp開展體育活動同樣是清明節的重要內容。為防止寒冷傷身,古人在清明節期間往往要開展多項體育活動,常見的有蕩鞦韆、拔河、撲蝶、採百草、放風箏、放河燈、插柳、植樹等。宋代詩人張先寫的《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刻畫了當時人們過清明節時開展體育活動的情景:

&nbsp&nbsp&nbsp&nbsp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

&nbsp&nbsp&nbsp&nbsp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nbsp&nbsp&nbsp&nbsp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nbsp&nbsp&nbsp&nbsp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nbsp&nbsp&nbsp&nbsp踏青也是古人過清明的重要活動內容。此時正值春光明媚、鶯飛草長時節,古人紛紛利用節日到郊外踏青遊玩,送別寒冬,喜迎春天。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踏青詞》中寫道:「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nbsp&nbsp&nbsp&nbsp泛舟漫遊和踏青一樣,亦為古人清明活動的內容之一。經濟條件優裕的達官顯貴和熱衷遊覽名山大川的文人雅士,往往會在此時乘舟漫遊,領略壯麗風光。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便是這一習俗的藝術折射:

&nbsp&nbsp&nbsp&nbsp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nbsp&nbsp&nbsp&nbsp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nbsp&nbsp&nbsp&nbsp該詩寫於李白「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之時的唐開元十八年,記錄了他與大詩人孟浩然的友誼。孟浩然是一位陶醉於山水之間、自由豁達的詩人。李白得知他要乘船去廣陵(今江蘇揚州)暢遊,便約他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並親自送到江邊,離別時寫下該詩,表達此時的難捨之情。

相關焦點

  •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由來已久,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由古代的寒食和清明匯合而成。寒食和清明之間本來毫不相干,並且與敬祖掃墓也沒什麼聯繫。寒食是一個     原標題: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今天是2019年4月5日,農曆三月初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
  • 傳統的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清明節即使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 2014年清明節掃墓祭祖要帶什麼用品?有啥象徵意義
    2014年清明節就要到了。清明節掃墓祭祖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項傳統活動。那麼清明節掃墓祭祖時都要帶些什麼用品呢?這些祭祀用品有什麼象徵意義?  推薦:清明節掃墓活動策劃方案及清明節悼詞內容(下載)
  • 清明節掃墓祭祖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古人對清明節的一種感懷,也是對仙人的一種思念。明天4月5日就是清明節了,節假日到來之際,人們出行祭祖這個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那麼在清明期間祭祖需要注意什麼事情呢?當然安全肯定是第一位了,還要注意防火等等也是必不可忽略的。
  • 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最近,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各種各樣的掃墓物品銷售得十分火熱.那麼,清明掃墓有什麼講究呢?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1、忌穿大紅大紫 為尊重亡者,掃墓應莊重著裝.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最好不要穿得     原標題:清明節掃墓祭祖有什麼講究忌諱 清明上墳祭祖的禁忌     最近,隨著清明節的臨近,各種各樣的掃墓物品銷售得十分火熱.那麼,清明掃墓有什麼講究呢?
  • 清明節這些掃墓祭祖一定要知道的禁忌 小心別犯
    清明節這些掃墓祭祖一定要知道的禁忌 小心別犯時間:2019-04-02 21:5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這些掃墓祭祖一定要知道的禁忌 小心別犯 每年清明節掃墓,爸爸媽媽都會說這個不行,那個要注意,這種話不能說的那麼清明掃墓到底有哪些禁忌呢?
  • ...禁忌丨墳前忌嬉罵、墳頭忌長草···古人清明節總結的那些掃墓...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祭祖掃墓的傳統由來已久,但關於中國古代過清明的忌諱,你知道多少呢?一、古人清明節掃墓必須要帶的物品1.香燭香燭是清明掃墓必備的、最重要的物品。不僅要在先人目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2.紙錢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以便他們在陰間有錢花,務須要焚燒乾淨。
  • 解讀清明節:從寒食到清明 掃墓祭祖是不變的主題
    清明節是中國春節之後的第一大節日,但凡有華人的地方或受華人風俗影響的地方,都要在清明節前回家掃墓祭祖,除中國內地各省以外,港澳臺以及美國、印尼、新加坡等地的華人尤其重視清明節。新的時代時興網上祭奠,但網上祭奠並不被一些上了歲數注重傳統的華人接受。
  • 清明節祭祖有什麼講究? 清明節祭祖需要注意什麼?
    清明節祭祖有什麼講究? 清明節祭祖需要注意什麼?時間:2018-04-05 09:54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祭祖有什麼講究? 清明節祭祖需要注意什麼? 1、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
  • 不只是掃墓看古人清明這樣過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不少人對清明節的豐富含義並不了解,往往把清明節簡單理解為祭拜掃墓。事實上,清明節來自於農耕文化,是古人經過對自然長期觀察後形成的節日,體現出自然與文化的融合,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習俗。不僅有心懷對先人、親人的思念,也有感受美好春天的內容。自古以來,清明節廣泛流傳著蹴鞠、放風箏、拔河、插柳等活動。可以說,清明節是一個哀而不傷的節日,「清明不止雨紛紛」。
  • 作為中國人,清明節除了要掃墓祭祖還可以做什麼?
    清明節又稱祭祖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春祭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但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是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還有那些文化?
  • 文化融合:清明節如何演變為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的節日?
    中國古代沒有清明節,但是有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清明節的民間習俗多半是繼承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而來。寒食節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就有過寒食節的傳統。由於北方寒冷、乾燥,清明時分最容易引發火災。提醒大家:古代的房屋建築多是木質結構,一旦起火,便是滅頂之災,還有可能「殃及池魚」。史書記載,寒食節的時候,百姓家中不能舉火,到了晚上,宮中點燃火燭再傳給貴戚大臣家中。
  • 清明節我們為什麼要掃墓?
    再過幾天,我們又要迎來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很多人都會去給逝去的先人、親友掃墓。清明時節掃墓是傳統的習俗,是我們千百年來一直沿襲下來的習慣。那麼清明為什麼要掃墓?這有什麼意義呢?今天微貼君與大家分享清明節掃墓相關的種種。
  • 清明節習俗風俗 清明節掃墓祭掃祭拜的禁忌與忌諱
    又是一年一度清明時,祭祀和踏青,是許多人清明時期都會做的兩件事,但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可遠遠不止這些。在江西,除了掃墓和祭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俗,你還記得多少?另外,清明節掃墓時有很多禁忌和忌諱,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小編就給你漲漲知識。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也叫踏青節,關於清明節踏青之說,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那裡。
  • 清明節修墳掃墓時,先祭祖還是先燒紙錢?老祖宗的講究滿是智慧
    清明節修墳掃墓時,先祭祖還是先燒紙錢?老祖宗的講究滿是智慧我們國家有著全世界最為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這幾乎是所有人都認可的。正好馬上就是傳統節日清明節了,那下面我們就來講講清明節的一些講究和習俗。每到清明節人們都會去祭祖,這是幾千年來都不曾改變過的傳統。這個習俗一直以來也很受人們重視,因為在人們看來,清明節祭祖是緬懷祖先、懷念逝去的人一個很好的時機,而且一家人一起掃墓祭祖有助於增強家族凝聚力,使家族成員之間更加團結。
  • 印尼華人華僑清明祭祖掃墓忙
    中新社雅加達4月2日電 (記者 林永傳)印尼東爪哇福清公會的全體理監事和眾多會員,2日一齊前往泗水市活水山公墓舉行清明節集體掃墓祭祖。
  • 清明節掃墓時間有什麼講究能提前幾天 清明節掃墓有哪些禁忌?
    清明節掃墓時間有什麼講究?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 清明節祭祖掃墓習俗都有什麼禁忌講究?且看潮汕人是怎麼做的
    清明節祭祖掃墓是華人特有的傳統,今日清明想必很多朋友都在掃墓,而全國各地究竟都有哪些祭祀先人的習俗,六甲番人是不敢通過查某百科而胡說八道的,只能在此說說潮汕地區的清明祭祖掃墓習俗。一、祭祀掃墓的流程:潮汕各地掃墓時間雖不盡相同,有在古清明(三月三),有在正清(4月5日清明節當天),也有清明前後的,但基本流程卻幾乎一樣,大致如下:除草-填土-掃墓-描色-掛紙-上祭-點香-敬福-跪叩-燒錢-奠酒-跪叩-跪叩二、特有的祭祀儀式
  • 2018清明節前一天能上墳嗎清明節哪天上墳好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2018清明節前一天能上墳嗎?從時間上講,我們當地流傳著前三後四的說法。也就是說,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到後四天上墳都是可以的。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是工作事業較忙的人為自己找的藉口。清明節的前一天上墳還有一種說法。這一天有人稱「韓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