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人這樣過清明節
    ◎ 程道才 (廣州 大學教師)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在我國,除漢族外,滿族、壯族、侗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清明節的習俗。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歷史資料記載,設置清明節與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介子推有關。當時,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一天,在人跡罕至之處,他又累又餓,因斷糧而奄奄一息。隨行大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湯給他喝。喝下肉湯之後,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他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不已。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即晉文公。即位後,他重賞相關功臣。介子推為推辭獎賞,和母親一起來到綿山隱居。晉文公帶人去請介子推,但因山高林密,無法找到。有人獻策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熄滅後,只見介子推背著老母親,死在一棵老柳樹下。晉文公慟哭不已,為紀念介子推,下令將這天定為寒食節,不準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的時間間隔太短,後人便將兩個節日合為一節,取名清明節。
    清明節的設立距今已兩千多年。古人過清明節的方式,除祭祖掃墓外,還有禁火寒食、踏青、泛舟漫遊等內容,與今人的清明節有較大差異。關於這一點,可從相關古詩詞中找到佐證。
    祭祖掃墓是古人過清明節的最重要內容。自春秋以降,古人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紛紛扶老攜幼來到先人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於墓前,焚化紙錢進行祭拜。對於當時祭祀情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繪得具體生動:「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禁火寒食是古人過清明節時的飲食習俗。由於增加了寒食節的成分,古人在清明節前一二日,往往要禁菸火,只吃冷食。冷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等。為了補充營養,人們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往往將祭祀食品分吃。
    開展體育活動同樣是清明節的重要內容。為防止寒冷傷身,古人在清明節期間往往要開展多項體育活動,常見的有蕩鞦韆、拔河、撲蝶、採百草、放風箏、放河燈、插柳、植樹等。宋代詩人張先寫的《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刻畫了當時人們過清明節時開展體育活動的情景: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踏青也是古人過清明的重要活動內容。此時正值春光明媚、鶯飛草長時節,古人紛紛利用節日到郊外踏青遊玩,送別寒冬,喜迎春天。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踏青詞》中寫道:「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泛舟漫遊和踏青一樣,亦為古人清明活動的內容之一。經濟條件優裕的達官顯貴和熱衷遊覽名山大川的文人雅士,往往會在此時乘舟漫遊,領略壯麗風光。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便是這一習俗的藝術折射: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該詩寫於李白「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之時的唐開元十八年,記錄了他與大詩人孟浩然的友誼。孟浩然是一位陶醉於山水之間、自由豁達的詩人。李白得知他要乘船去廣陵(今江蘇揚州)暢遊,便約他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並親自送到江邊,離別時寫下該詩,表達此時的難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