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三日小長假的最後一天了。作為春節過後,第一個可以自由自在,走親訪友,春遊踏青,緬懷先人的假期。在這個緬懷先人的節日,你沒有相過古人的清明如何放假呢?
在古代,清明節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還有萬眾踏青、郊遊、戴柳、鬥雞等多種活動的。那麼,你可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古人放清明假又是幾天呢?
清明首先被列入法定節假日:唐朝
在唐朝之前的很長時間,清明節只是融合了寒食節裡冷食,不開火的習俗,並無掃墓,祭奠的習俗。直到唐朝時期,才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了掃墓的習俗。
在唐初,除了老百姓要在清明節這天掃墓,就連官吏也會回到家鄉參加掃墓。這樣一來,難免會影響本職工作。當時,唐玄宗即位沒多久,就有官員提出奏請,請批准在清明節放假。唐玄宗一看實際情況,就批准了這一建議,規定在清明節前後放假四天,時間一到都得回來上班。
唐朝:清明假期一直延長
唐朝不僅是將清明首次列入官方全國假期的朝代,而且繼唐玄宗之後的皇帝,還一再延長清明放假的天數。當時交通不便,官員回一趟家不容易,光是在路上耗費的時間就有好幾天。清明節4天假,其實並不夠用。
於是,到了大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李豫大筆一揮,將清明節的假期從4天增加到5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全民歡呼!你以為放五天,這就夠了嗎?到了貞元六年(790年),唐德宗李适繼續大筆一揮,將清明節的假期從5天增加到7天。全民休息一周!
宋朝繼續了唐朝的超長清明假期
到了宋朝,法定節假日就非常多了,每年假期加起來有76天,其中清明與元日、冬至都是同為7天超長假期。這點,在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有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但是,清明節的祭掃意義到了宋朝日漸突出,掃墓變成了一項全民活動。在清明節前後,前往郊外掃墓的人群絡繹不絕。當然除了掃墓外,當時人們更多地是將清明節當作郊遊的日子。
明清取消清明假!直到2008才恢復為假期
明朝,其開國君主朱元璋是一個加班狂魔,誰的別想休息!一年到頭才三天假,分別的春節、冬至,和他的生日,什麼清明假不存在的!
到清末溥儀皇帝宣告:大清朝,結業了!清明假都沒有結束。一直到2008年,清明節才恢復為全國性的法定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