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獎賞給嬪妃們的金瓜子,其實從正的形狀來說並不是標準的瓜子形狀,也就是一種小顆粒的黃金,因為形狀太小和我們吃的瓜子類似,因而得名為金瓜子,一顆金瓜的重量在15-25克之間,所以它是非常小的,但是其純度是非常高的,基本都是純度99%以上的黃金。之所以嬪妃們收到金瓜子以後,欣喜若狂,是因為它所代表的意義不同,它表示了皇帝對自己的寵信和喜愛。後宮佳麗那麼多,如果只是自己收到了金瓜子的賞賜,當然是很高興和開心的,因為其他人都沒有,只有自己有,在人數眾多的後宮嬪妃中能夠獲得皇帝的喜愛和寵信是非常不容易第一件事,也代表了自己以後有更好的發展。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古代金瓜子圖
金瓜子的來由
所謂的金瓜子是古代的一種碎金,同金錁子一樣作為貨幣最初流通於民間。而沒有標明價格的散碎銀子卻沒有所謂「銀瓜子」的稱呼,這體現了古人對這種貴金屬流通貨幣的珍視程度。金瓜子出名在其形狀和冶煉技術,因為沒有固定模具,沒有具體的重量要求,甚至沒有形狀全部相同的兩顆金瓜子,使得這些碎金子的冶煉隨其天性,古樸可愛,渾然天成。在古代宮廷中一枚金瓜子的重量一般在二十克到三十克之間,按照古代的標準其重量大概為一兩左右。在中國古代一般情況下金銀的兌換標準在一比十左右上下浮動,到了清朝,甚至達到過一比二十這樣的比例。不過,一般普通民眾交易中使用的是制錢,制錢與銀子的兌換又是一個「零兌整」的超大比例,一兩金子的確切價值在今天來說的話,大約在二萬元上下,所以,擁有一枚金瓜子無疑是一大筆財富,很少能為普通人所攜帶和擁有。
所以金瓜子的這些特徵讓使用和擁有它的人一般是王公貴族、有錢的商人或地主,在明代朝廷規定民間不能流通金銀,後來雖有所放寬,但卻從沒有放棄用銅製錢聚斂財富的手段。因而到了清朝,這樣的金瓜子已經成為皇帝個人的御用之物,他自然不會去購買什麼,主要是專門用來賞賜後宮及大臣。皇帝賞賜金瓜子雖然大方,但更多是一種榮耀和「皇恩」的彰顯,不見得確切值多少錢,具體的賞賜標準雖然根據大臣的功勞大小和皇帝本人的心情,但也就至多幾枚甚或十幾枚。因為皇帝口袋裡也不會整日裝著滿滿當當的金瓜子用以賞賜人。
清代後宮妃子圖
後宮嬪妃的情況
我們以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為例,清朝後宮嬪妃一共為八個等級,分別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答應只能有2名宮女侍候。清代對皇帝妃子的基本數量,有相關規定:皇后一人,皇貴妃二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但是,最為封建王朝的最高領導者,仍有很大的餘地。因為嬪以下的貴人、常在、答應等,都沒有具體的名額限制,所以,皇帝仍然可以選取民間更多的女子入宮。
另一方面,在清代後宮佳麗,按照品級,享受不同的待遇,零用錢、衣服、夥食、服務人員數量、居住面積,還有妃子的儀仗規模等等,都各有相應的規格和要求。皇太后每年的津貼,累計有二十兩黃金,二百兩白銀。皇貴妃每年八百兩銀子,配八名女傭;貴妃六百兩,八名女傭;妃三百兩,六名女傭;嬪二百兩,六名女傭;貴人一百兩,四名女傭;常在五十兩,二名女傭;答應三十兩,二名女傭。 皇后有十二名女傭,一年的津貼為一千兩白銀。但是大部分普通的妃子過得還是很普通的,並沒太多的收入來源。
皇帝和妃子劇照圖
綜上所述,皇帝打賞的「金瓜子」給後宮的妃嬪們,她們當然是很開心的,一方面表示皇帝對自己的寵信和喜愛,另一方面有了這筆收入,至少短時間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時向其他人表示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以此抬高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