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都吃過,平時抓一把能嗑半小時,但是金子做的「瓜子」有嗑過嗎?
黃金這種金屬自古以來顯貴,但凡與金沾邊,都是價值非凡,從古人用金的時候起,金這種東西既是頂級的貨幣,而對於貴族來講,又是最獨特的收藏品,而既然作為藏品嘛,金的形態也是各有千秋,其中就包括了這「金瓜子」,金瓜子,顧名思義,瓜子形狀的黃金。
這其實就是古代的「碎金」。
那麼也有人說了,碎銀倒是經常聽見,但金這麼昂貴,怎麼可能讓它碎呢?自古以來,金銀兌換的比例最低的時候都在一比十,金子看似的確更應該熔成金元寶或者金磚保存更好。所以這就涉及了「金瓜子」本身的特性。
金瓜子不是到清代才有,早在周代便已經在貴族的圈子裡流通。
最好的證明便是在建國後,位於江蘇溧陽的一條大溪,有許多民眾前去「撈」金瓜子,而且還有一些老人撈到了,他們撈的金瓜子哪來的?
這些金瓜子就是在戰國時期,逃難的伍子胥為了報答那個為他而死的恩人史貞女,於吳國官至相位之後,重返故地紀念恩人,撒下了「三升三鬥」的金瓜子,時人云:
"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這裡的「千金」,便以伍子胥以三鬥三升的金瓜子來陪著史貞女一同沉入河中,這個故事一直被溧陽當地的百姓深信以及宣傳,就是因為自古以來,真的有不少人在河中撈出金瓜子,而這些金瓜子,既是有紀念意義的文物以外,本身就有了很昂貴的價值和購買力。
於是可以得知,其實從周代起,金瓜子就一直存在於統治者的賞賜列表中,當然啦,金瓜子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瓜子」形狀,不過自古以來,王公貴族手中的「金瓜子」未必全是瓜子形狀,因為體型偏小,而且份量不大,因此被統稱為「金瓜子」,實際現如今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金瓜子」,方形、圓形都是常見,不僅僅是瓜子的不規則橢圓錐形。
一般來講,以往金瓜子並沒有被皇帝所壟斷,而到了明清時期,才形成了被朝廷壟斷——皇帝壟斷的趨勢。
金瓜子一般一顆在三十克左右,也有輕的在二十克,因為根本沒有規則的模具,而且不是比較刻意的生產,隨著時代的變化,金瓜子在古代貴族的製造過程中,會被製成「一兩」的重量。但這個一兩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金瓜子不同時期的重量並不恆定。
漢武帝被稱為我國古代歷史上「賞金」最多的皇帝,這和衛青、霍去病不斷擊敗匈奴,收割匈奴財富有關,匈奴雖然是過著朝不保夕的遊牧生活,但是長期的奴隸制社會,讓匈奴貴族壟斷且擁有大量的黃金資源,於是這些金子就轉移到了漢朝,也許在漢武帝的「賞金」之中,偶爾也會抓一把金瓜子賞賜功臣們。
人家的瓜子抓一把是來嗑的,而皇帝的金瓜子抓一把那就大富大貴了。
於是金瓜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了王公貴族的「往來」之物,金瓜子既具有收藏意義,送禮更是體面得很,不得不說的是,精美小巧的金瓜子顯得十分獨特,和那些官銀、官金一整塊的視覺觀感不同,金瓜子非常受婦女階級的歡迎,所以金瓜子本身是具有一種「溢價」的特徵在裡面的,不單純是金的價值計算就可以的。
在明清以前,金瓜子還可以流通到民間,並不是那麼神秘的東西,但直到了明朝,明朝開始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收緊了金銀的流通政策,例如朱元璋就曾下令:
「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治其罪。」
那麼民間不允許交易,大家又要買東西那可怎麼辦?那就符合了朱元璋他們一開始的意圖,明朝廷製造出國鈔,然後百姓們通過把自己手上的金子和銀子來換取相應價值的鈔票,就這樣,明朝政府在洪武年間便已經開始高度集中金銀,這個階段的政府不止集權,貨幣也是一樣的。
當大量的金銀被兌換,明朝廷的金銀庫存量極高,這裡就有了足夠的金子,皇帝的金瓜子也有了更加充足的儲備。
明朝很顯然普遍的賞賜用到金的次數就非常多,而明朝的「金銀」禁令其實到了後面也逐漸放開了,老百姓也可以偷摸地在私底下流通金銀,但是明朝,也是「金瓜子」最後能在民間流通的封建時代了,因為到了清朝,金瓜子這種東西完全只能皇帝擁有,或者說只能由皇帝散出去,其他人是不允許散出去的。
首先清代的金銀兌換比例提高了,達到了最高水平,比例為一比二十,這就等同於把金的地位拔升了一個量級。
歷史中的清朝更是一個皇權高度集中的朝代,這其中因為有民族矛盾的緣由,在賞賜方面,清朝皇帝的手段還是很多很有心機的,而賞一把金瓜子,就是清朝皇帝的「大招」之一。
賞賜金瓜子,一般都是皇帝、皇后身邊跟著的太監端著金瓜子跟著走,如果要賞賜了,那麼皇帝皇后就會叫太監去賞,賞這東西也是按一把一把的算,也沒有說多少兩,太監一把要是抓得多了,那自然就多。
這樣看起來,金瓜子在清朝皇帝手裡仿佛就好像咱們平時嗑的瓜子一樣,到哪都能揣一把,看到熟悉的人就分一點,就這樣嘮嗑嘮起來,不過方式活動雖然相似,量級和意義肯定不完全相同。因為把金瓜子賞賜這種方式變成了皇帝的專屬,那麼得到賞賜者必然十分感恩戴德,而且根據清朝的金瓜子來計算,一枚金瓜子平均下來,幾乎可以等同如今的人民幣數千到一萬塊錢。
當然這只是金屬的本身價值,金瓜子假如不是現代自己熔煉的,那麼就必然是文物級別的東西,因為很明確,就清朝金瓜子而言,百分之一百是皇帝的專屬賞賜品,那麼照這樣來看,這個金瓜子的文物價值可就不低了。
我國著名收藏家馬都末先生也曾亮出過自己的金瓜子,號稱是一比一打造的,外型十分可觀。
而在我們民間的許多家庭中,有一些傳家首飾上面就掛著一些金子所做的小小吊墜,明顯的話,有一些就是瓜子的模樣,其實這些更是珍貴的寶物,意味著穿越了數百年的時光,要是想想,數百年前某位皇帝也曾把這金瓜子拿在手中,這等意義,實在是非同凡響。
本文原創自「紀元的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