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打賞的金瓜子是幹什麼用的?對此你怎麼看?

2021-01-17 李四家常事12138

瓜子都吃過,平時抓一把能嗑半小時,但是金子做的「瓜子」有嗑過嗎?

黃金這種金屬自古以來顯貴,但凡與金沾邊,都是價值非凡,從古人用金的時候起,金這種東西既是頂級的貨幣,而對於貴族來講,又是最獨特的收藏品,而既然作為藏品嘛,金的形態也是各有千秋,其中就包括了這「金瓜子」,金瓜子,顧名思義,瓜子形狀的黃金。

這其實就是古代的「碎金」。

那麼也有人說了,碎銀倒是經常聽見,但金這麼昂貴,怎麼可能讓它碎呢?自古以來,金銀兌換的比例最低的時候都在一比十,金子看似的確更應該熔成金元寶或者金磚保存更好。所以這就涉及了「金瓜子」本身的特性。

金瓜子不是到清代才有,早在周代便已經在貴族的圈子裡流通。

最好的證明便是在建國後,位於江蘇溧陽的一條大溪,有許多民眾前去「撈」金瓜子,而且還有一些老人撈到了,他們撈的金瓜子哪來的?

這些金瓜子就是在戰國時期,逃難的伍子胥為了報答那個為他而死的恩人史貞女,於吳國官至相位之後,重返故地紀念恩人,撒下了「三升三鬥」的金瓜子,時人云:

"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這裡的「千金」,便以伍子胥以三鬥三升的金瓜子來陪著史貞女一同沉入河中,這個故事一直被溧陽當地的百姓深信以及宣傳,就是因為自古以來,真的有不少人在河中撈出金瓜子,而這些金瓜子,既是有紀念意義的文物以外,本身就有了很昂貴的價值和購買力。

於是可以得知,其實從周代起,金瓜子就一直存在於統治者的賞賜列表中,當然啦,金瓜子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瓜子」形狀,不過自古以來,王公貴族手中的「金瓜子」未必全是瓜子形狀,因為體型偏小,而且份量不大,因此被統稱為「金瓜子」,實際現如今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金瓜子」,方形、圓形都是常見,不僅僅是瓜子的不規則橢圓錐形。

一般來講,以往金瓜子並沒有被皇帝所壟斷,而到了明清時期,才形成了被朝廷壟斷——皇帝壟斷的趨勢。

金瓜子一般一顆在三十克左右,也有輕的在二十克,因為根本沒有規則的模具,而且不是比較刻意的生產,隨著時代的變化,金瓜子在古代貴族的製造過程中,會被製成「一兩」的重量。但這個一兩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金瓜子不同時期的重量並不恆定。

漢武帝被稱為我國古代歷史上「賞金」最多的皇帝,這和衛青、霍去病不斷擊敗匈奴,收割匈奴財富有關,匈奴雖然是過著朝不保夕的遊牧生活,但是長期的奴隸制社會,讓匈奴貴族壟斷且擁有大量的黃金資源,於是這些金子就轉移到了漢朝,也許在漢武帝的「賞金」之中,偶爾也會抓一把金瓜子賞賜功臣們。

人家的瓜子抓一把是來嗑的,而皇帝的金瓜子抓一把那就大富大貴了。

於是金瓜子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了王公貴族的「往來」之物,金瓜子既具有收藏意義,送禮更是體面得很,不得不說的是,精美小巧的金瓜子顯得十分獨特,和那些官銀、官金一整塊的視覺觀感不同,金瓜子非常受婦女階級的歡迎,所以金瓜子本身是具有一種「溢價」的特徵在裡面的,不單純是金的價值計算就可以的。

在明清以前,金瓜子還可以流通到民間,並不是那麼神秘的東西,但直到了明朝,明朝開始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收緊了金銀的流通政策,例如朱元璋就曾下令:

「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治其罪。」

那麼民間不允許交易,大家又要買東西那可怎麼辦?那就符合了朱元璋他們一開始的意圖,明朝廷製造出國鈔,然後百姓們通過把自己手上的金子和銀子來換取相應價值的鈔票,就這樣,明朝政府在洪武年間便已經開始高度集中金銀,這個階段的政府不止集權,貨幣也是一樣的。

當大量的金銀被兌換,明朝廷的金銀庫存量極高,這裡就有了足夠的金子,皇帝的金瓜子也有了更加充足的儲備。

明朝很顯然普遍的賞賜用到金的次數就非常多,而明朝的「金銀」禁令其實到了後面也逐漸放開了,老百姓也可以偷摸地在私底下流通金銀,但是明朝,也是「金瓜子」最後能在民間流通的封建時代了,因為到了清朝,金瓜子這種東西完全只能皇帝擁有,或者說只能由皇帝散出去,其他人是不允許散出去的。

首先清代的金銀兌換比例提高了,達到了最高水平,比例為一比二十,這就等同於把金的地位拔升了一個量級。

歷史中的清朝更是一個皇權高度集中的朝代,這其中因為有民族矛盾的緣由,在賞賜方面,清朝皇帝的手段還是很多很有心機的,而賞一把金瓜子,就是清朝皇帝的「大招」之一。

賞賜金瓜子,一般都是皇帝、皇后身邊跟著的太監端著金瓜子跟著走,如果要賞賜了,那麼皇帝皇后就會叫太監去賞,賞這東西也是按一把一把的算,也沒有說多少兩,太監一把要是抓得多了,那自然就多。

這樣看起來,金瓜子在清朝皇帝手裡仿佛就好像咱們平時嗑的瓜子一樣,到哪都能揣一把,看到熟悉的人就分一點,就這樣嘮嗑嘮起來,不過方式活動雖然相似,量級和意義肯定不完全相同。因為把金瓜子賞賜這種方式變成了皇帝的專屬,那麼得到賞賜者必然十分感恩戴德,而且根據清朝的金瓜子來計算,一枚金瓜子平均下來,幾乎可以等同如今的人民幣數千到一萬塊錢。

當然這只是金屬的本身價值,金瓜子假如不是現代自己熔煉的,那麼就必然是文物級別的東西,因為很明確,就清朝金瓜子而言,百分之一百是皇帝的專屬賞賜品,那麼照這樣來看,這個金瓜子的文物價值可就不低了。

我國著名收藏家馬都末先生也曾亮出過自己的金瓜子,號稱是一比一打造的,外型十分可觀。

而在我們民間的許多家庭中,有一些傳家首飾上面就掛著一些金子所做的小小吊墜,明顯的話,有一些就是瓜子的模樣,其實這些更是珍貴的寶物,意味著穿越了數百年的時光,要是想想,數百年前某位皇帝也曾把這金瓜子拿在手中,這等意義,實在是非同凡響。

本文原創自「紀元的尾聲」

相關焦點

  • 金瓜子是什麼?為什麼皇帝打賞嬪妃金瓜子,嬪妃會欣喜異常呢?
    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金瓜子」?難道是金子做成的瓜子嗎,其實不是這樣的。金瓜子就是碎金子,大塊叫金錁子,小的顆粒就叫金瓜子,因為都是黃金做成的,所以金錁子和金瓜子在古代都能流通。由於古代的冶煉技術並不是很發達,在冶鍊金瓜子時並沒有固定的模具,這樣產出的金瓜子都不一樣,也就是說每一個金瓜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由於這此小的顆粒金子如果瓜子一般,所以人們習慣把這些小顆粒金子稱為金瓜子。皇帝們打賞嬪妃的金瓜子,為何嬪妃會欣喜異常。一,實物價值。
  • 古代皇帝打賞的金瓜子,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是金子做的瓜子?
    在很多的影視劇中,經常能見到皇帝打賞有功勞的奴僕們,一些較為珍貴的東西。其中也包括金瓜子,這個金瓜子究竟有什麼用呢?為什麼奴僕們或是妃嬪們。在接過金瓜子後欣喜異常呢?金瓜子是古代碎金子的稱謂,也是作為貨幣流通的,因為形狀像瓜子,而得此名,也正是因為形狀比起其他單一的金子來說。顯得靈活生動。
  • 網絡流行語:「皇帝賞你金瓜子」,你知道在清朝金瓜子代表什麼嗎?
    網絡流行語:"皇帝賞你金瓜子",你知道在清朝金瓜子代表什麼嗎?最近在網絡上出現了一句比較有意思的話「來來來,皇帝賞給你金瓜子」,它在現在有著兩種不同的意思,如果你是一個做事很作,那麼說這句話的人就是在潛意識的諷刺你的行為,但如果你做的是很正直,付出了貢獻,那麼說這句話的人就是在鼓勵你,當然並沒有真的金瓜子賞賜給你。喜愛看清宮劇的網友們肯定很熟悉金瓜子是什麼東西。
  • 明清皇帝有時會用「金瓜子」賞賜後宮嬪妃,為什麼她們異常高興?
    之所以嬪妃們收到金瓜子以後,欣喜若狂,是因為它所代表的意義不同,它表示了皇帝對自己的寵信和喜愛。後宮佳麗那麼多,如果只是自己收到了金瓜子的賞賜,當然是很高興和開心的,因為其他人都沒有,只有自己有,在人數眾多的後宮嬪妃中能夠獲得皇帝的喜愛和寵信是非常不容易第一件事,也代表了自己以後有更好的發展。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 古代的「金瓜子」是什麼梗?為何皇上都愛賞賜金瓜子?
    「金瓜子」,看名字就知道了,是用金子鑄造的類似瓜子的小金塊。這個可是皇帝賞給別人的,不論是精神價值還是物質價值都非常的高。能得到金瓜子的人都不會是普通人。金瓜子在古代只有級別高的官員、皇室貴族才能使用,因為它便於攜帶而且流通性廣,金子到哪都能花出去,所以市面上還是可以看見的。清朝以後成為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賞賜物品。
  • 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表,皇帝一天都做什麼,看以後你還想當皇帝嗎
    做皇帝聽起來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每天只要批奏摺,看看書,想吃什麼山珍海味都有。那麼在清朝當皇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一個字——累,兩個字——無聊,三個字——不自在。其實在清朝當皇帝是一件很沒有自由的事情。身為帝王,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被人注意著,一言一行都需要幾經斟酌之後再說出來。
  • 清朝皇帝每天吃什麼?看了菜單卻讓人羨慕不起來
    在封建社會中,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是極盡奢華。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在當時人的觀念中,天下萬物都是屬於皇帝的,皇帝在日常生活中鋪張浪費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清朝皇帝每天吃什麼。
  • 清朝時期,皇帝上廁所用烤焦的紅棗是幹什麼用的?看完臉都綠了!
    清朝的皇帝,確實有很多以往皇帝不曾有的習慣,比如說衝龍溝了,上廁所用燒焦的紅棗了。可以說這些都是皇帝每天必不可少的東西。我們都知道,皇帝衝龍溝主要是用來保持口氣的清新,就如同我們現在人的刷牙一般。那麼問題又來了,清朝的皇帝上廁所的時候,要用燒焦的紅棗又是幹什麼呢?
  • 皇帝的廟號很講究,李世民想用都不敢,清朝皇帝卻敢用
    皇帝的廟號很講究,李世民想用都不敢,清朝皇帝卻敢用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封建社會的時候,皇帝的權力在天下都是最大的。在剛開始的時候諡號只有一兩個字,但是到了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卻發展到了20多個字,可以說將所有的能夠誇獎皇帝的詞全部都用上了。當然也會有一些事貶低的,不過諡號也並不是只用在皇帝的身上,也可以用在大臣的身上,只不過是根據規格的不同所用的諡號不一樣罷了。但畢竟不是專用的,今天我要為大家來介紹一下皇帝專用的稱號,就是廟號。
  • 清朝皇帝是只和皇后過夜嗎?為什麼?
    他們為嘛會這麼幹呢?很簡單,這是清朝的祖制。那這祖制又是咋來的呢?他是這麼回事。話說清朝就是女真,之前建立過金朝,這也是為什麼努爾哈赤把自己的王朝叫後金的原因。這不金被滅掉了嗎?整個女真就被分為了生女真和熟女真,熟女真在後來的日子在蒙古人的各種各樣的政策中消失了,只剩下生女真。而這生女真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後來就建立的清朝。
  • 清朝皇帝所用的印章,都是用什麼材質做的呢?
    印章在古代是經常用到的公文材料之一,在籤署條約和文件時都需要用到印章,只有皇帝過目過的文件就會得到皇帝的印章,所以印章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當然皇帝所用的印章材質也一定是最好的,那麼皇帝所用的印章是什麼材質,我們來一起看看。
  • 清朝的皇帝,到底是用滿文還是漢字?看看雍正的硃批,你就知道了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距離如今的歲月,也才過了百年而已,眾所周知,滿清屬於少族入關,在文字和風俗上,和過去的中原內地有著很大的差異,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清朝的皇帝,到底是用滿文還是漢字呢?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分析。
  • 真實的清朝皇帝能到後宮吃飯嗎?看完後你還想穿越到清朝當皇帝嗎
    我們就拿清朝的歷史來說,穿越到清朝了,當了一個皇帝,可以隨意找自己的妃子嗎?現在的電視劇演的:由於現在科技發達了,很多古代的一些歷史就被拍成了電視劇。對於枯燥的文字來說,看電視劇的更多,但真正的電視劇裡演的和真實的歷史大多數都是不一樣的。
  • 清朝皇帝年終獎發什麼 清朝皇帝年終獎賞賜什麼螞蟻莊園[多圖]
    螞蟻莊園清朝皇帝年終獎賞賜什麼?年終獎都是大家一年中最期待的,在古代也是有年終獎的,那麼清朝的時候皇帝會給官員們什麼作為年終獎呢?大家都想要知道賞賜的內容,遊戲鳥小編這就帶著大家來了解下。螞蟻莊園1月8日課堂問題答案古代官員也有也有「年終獎」,清朝皇帝一般會賞賜正確答案:裝有金銀的荷包
  • 清朝皇帝怎麼剃髮,他不怕理髮師趁機行刺麼?
    針對皇帝的「頭頂大事」,制定一系列相應的防範措施別看清朝剃髮後只有一小撮的辮子,就以為很好打理,其實打理起來十分的麻煩。因為剃頭的原因,被剃掉的不等基本沒幾天就會重影長出來,這就和我妹妹平時剃鬚是一樣的,長的「特別快」,如果不重新剃髮首先看上去非常的滑稽,此外如果你長時間不剃還可能會被「問罪」,所以清朝的男人們基本免不了「十天一剃頭」,如此才能保證自己「清爽、乾淨」,同時也避免被問罪的可能。
  • 古代皇帝一天都幹啥?看完再也不想當皇帝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這樣的幻想:有朝一日穿越成皇,寵盡後宮三千,大閱江河湖海,真正實現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美好生活。但事實上,哪怕身為九五至尊,想要為所欲為依然是難如登天。且不說朝中權臣不答應,那些不時在邊關騷擾的外族同樣不會讓你過上為所欲為的好日子。
  • 清朝官員的天問,科學能幹什麼有什麼用,你們有統治國家的科學嗎
    那麼歷史在進入18世紀末19世紀初時,英國人所帶來的工業革命中的科學成果時,作為社會精英的清朝各級官員,乃至於乾隆本身,對於「科學」又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英國人長途跋涉帶來的不僅包括各類先進的武器,還包括乘坐舒適度遠高於清朝的四輪馬車、作為工業革命象徵的火車頭模型,以及十分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
  • 深宮秘史:揭秘清朝的順治皇帝福臨到底是出家還是病死了!
    在歷史上,咱們有聽說過在當上皇帝之前當過和尚的朱元璋,但是卻沒有聽說過哪個皇帝在當上皇帝之後去當和尚的!但是,卻還真的有這麼一個傳說的存在!那就是清朝的順治皇帝福臨,傳說這位順治皇帝為情所困,出家當了和尚,斬斷情緣,阪依佛門,但是這畢竟是野史的說法;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當時皇宮裡正在蔓延一種叫天花的傳染病,順治皇帝的寵妃董鄂妃和她的兒子都染上了天花而死,順治皇帝也未能倖免,一同西去;最後是患上天花但是僥倖活下來的康熙得以上位,真相真的如此嗎?讓我們一起揭秘清朝來了解一下這位順治皇帝真的是出家了,還是去世了!
  • 人們習慣用年號稱呼清朝皇帝,那麼他們的年號各有什麼寓意?
    人們習慣用年號稱呼清朝皇帝,那麼他們的年號各有什麼寓意?相必大家都比較了解中國各朝代皇帝的稱呼,在之前的文章中,編者也做過廟號、諡號、年號的介紹,講述過它們之間的沉浮起落。清朝的皇帝自然也都有廟號,但實際稱呼他們的主要是年號,比如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除了皇太極和同治皇帝以外,都只有一個年號(皇太極因改國號而改年號,同治是辛酉政變以後所改)。以前的皇帝頻繁地改年號,自然都是希望能按照其中的寓意來運轉,年號多為吉祥昌盛之意,清朝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更得鄭重其事地取義。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首創8個字,被清朝皇帝經常使用
    大家在看古裝戲,尤其是清朝宮內戲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皇帝頒發聖旨,然後聖旨中提到8個字,分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其實首創「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作為聖旨開頭語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出現於聖旨中,始於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