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即將上小學一年級了,有什麼需要準備的?
這對於做事追求細緻的人是個問題,對於粗線條人群就不是一個問題。
有的家長覺得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現實是,入學後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你是想讓孩子隨機應變的成長,還是有所準備的成長,完全取決於家長的觀念。
我可以講講幼升小後要注意的幾個方向,家長們都很睿智,可以自行分析。
1物質方面
這個不用我多說,媽媽們基本上都能做的很好的,我會簡單附帶一些注意點在後面。升小學的基本清單:
書包--儘量夠大,夠輕。保證裝入坐墊、水杯、書籍、筆袋、溼巾、消毒液、雨衣等,還要保證書包輕便一些,水杯拿取方便一些。要讓孩子習慣自己背書包,拿取水杯、紙巾等也方便。
水杯--不需要特別大的保溫杯,可以在班級內隨時接水。還要保證水杯可以孩子背著,因為中午長時間戶外不讓隨便進出教室,需要背著自己的水杯,可買個水杯套或者寬水杯背帶。
作業本--一般不需要家長提前購買,因為可能不符合老師要求。開學初期開班會,老師會通知或者集體購買作業本的,會涉及幾格的田字格等等。
筆袋--儘量不要買鐵質的文具盒,有的老師不允許使用,要買夠大的筆袋。原因是鐵質的文具盒被學生不小心的接二連三掉到地上,那絕對是安靜環境下的一種噪音。
橡皮等文具:橡皮儘量給孩子選品質好的,一塊以上,不要花哨的,不好用還分心,老師也可能禁止。鉛筆削好的也要背兩支以上。削筆器還是削筆刀,一定要有,老師讓不讓帶卻不一定。
其它文具都是可有可無的,還有名字貼或者名字按章,也都是個人意願。
2行為習慣
需要提前告知孩子一些行為習慣,幼小銜接也有可能給孩子做了這方面的功課。
上課大致多少分鐘,讓孩子知道,課間休息時間多久,讓孩子感受,而且儘量課間用來上廁所。
課間在教室內老師一般是不允許說話的,只有安靜和接水。
課間要及時去戶外或者上廁所,這個時候可以說話,但是不能在操場大肆奔跑、追人等。
只要進了教學樓,就不準大聲喧譁了。
中午選擇了出去戶外,沒有正當理由就不能回教室,不允許進進出出。所以帶好水杯和紙巾。
課堂秩序一定要嚴格,不同於幼兒園期間。
以上很多都存在地區差異,僅供參考。還有一些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原因由家長和老師共同不合理循環導致的,是一種社會現象,短期內如果不能改變,只能教會孩子適應。
3心理疏導
這一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上幼兒園之前要有這方面,上小學也一樣可以有一些,除非你想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去花時間去適應。
之所以有這一點,也是因為現在的社會教育背景不同於當年,會讓孩子開始有壓力和焦慮,如果不及時合理的疏導調整,容易讓孩子很慢適應小學,不喜歡上學,情緒低落等。
現在家長對孩子的高度重視,精養細養,也導致一些校方不敢怠慢,不求標準的盲目尊重家長有些不合理的要求,才有一些不太合理的教育現象。
幼兒園時期都是拿孩子當上帝,而上了小學,可能完全相反,絕對的老師權威。這裡我們不論對錯,不挑瑕疵,只講對學校的適應。
所以到了小學,孩子不再會感受到上帝一般的待遇,只有對老師和規則的絕對服從。內心強大頑皮的孩子可能還好接受一些,稍微內向一些的孩子,很難適應的。
也因此不乏看到一些孩子和家長在校門口哭泣,或者是家長教訓孩子不進校門。還有一些孩子會因為心理上的排斥與軀體性的生病,對陌生環境的不好接納,對心規則的不適應等。
所以要提早告訴孩子這些,這是規則,不是誰的錯,讓孩子心裡有所準備。
告訴孩子自己調整適應規則,上課認真,課間再去快樂的玩耍。
擁抱孩子,告訴他,相信他很快會適應小學生活的。
而事實也是如此。
4其它
最近教育部規定:小學起始年級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關於孩子的成績,你的孩子是屬於「小學化」過的群體,還是基本沒有提前「小學化」的群體,要做好心理準備。
贊成小學化的家長,孩子也有一定的小學知識儲備的,入學後不必太過擔心學習了。
另一種,反對「小學化」的家長,也應該心理有所準備了,要接受孩子剛開始成績不會靠前的現實,甚至落後。只要孩子學習能力沒問題,相信他,一定會迎頭趕上,參考我的文章
還有一個敏感的話題,那就是9月1開學之際沒幾天,就是9月10日教師節。這個也是要分地區,分老師了,適當的表達一下心情,慶祝老師的節日還是可以的,怎麼開頭,看您自己了,可以參考閱讀我的一篇文章
還有其它的一些問題,家長和孩子一定會邊學習邊成長,很快能適應的。願每個寶貝在學業的漫長道路上,一直進步著。
本文由成長教育微學習原創,期待關注和轉發,嚴禁抄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