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AN JOSE向舊金山望去,那裡的天空上總會掛著雲彩,或濃或淡。或白或黑。走近以後就會發現其實就是霧。大霧時常籠罩著這座城市,所以在美國它又有「霧城」之稱。這是舊金山的第三個特點。當霧比較濃的時候,會把全城籠罩,到處都見不到陽光,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而比較淡的時候,它會讓太陽普照大地,放眼望去,你可見那天上的行雲就象匆匆的過客急促的從城市上空呼嘯掠過,如流水般連綿不斷。
太陽在其中穿行,地上的雲影也隨之移動。據說金門大橋是唯一的例外,由於它處於舊金山半島上,其海峽成為太平洋季風進入美洲大陸的主要通道。溼冷的空氣與大陸副高氣壓長期對峙在灣內形成霧氣。所以大橋經常躲在濃濃的霧中,尤其是大橋南端的橋墩常年不見。當我們在晴天看見主橋墩傲立北岸時,另一端卻一定消失在霧的盡頭。所以當地有人把它喻為通向天國的大橋。仔細看看,慢慢體會,還真有那樣的意境。
漁人碼頭對面就是惡魔島。因為船票的原因,讓我喪失了登島一睹美國司法系統真實一面的機會。從資料中我了解到這島也其實就是一個二十二英畝的島礁。由於臨海的四面陡峭,與大陸隔海相望,成為天然易收難攻的監獄理想地。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點,美國政府用來關押一些臭名昭著的重犯。成為一般人無法知曉的神秘之地。直到1963年由加州政府收回並將監獄改為旅遊景點。
舊金山是加州僅次於洛杉磯的第二大城市,它的名稱極具故事性。直譯名字「聖弗朗西斯科」,是因為這裡曾經被西班牙人統治, 以方濟會創始人聖弗郎西斯命名;諧音名字「舊金山」,則取自它英文名字頭兩個音節「San Fran」,是當地華人粵語常稱呼的名稱,而常規意義上稱呼的「舊金山」,是起源於19世紀,這裡作為美國淘金熱的中心地帶,早期來此做勞工的華人就把這裡稱作「金山」,直到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金礦被發現後,為了區別「新金山」,這裡也就被改名為了「舊金山」。
自由之都
之所以說舊金山是個自由的地方,卡斯楚區的歷史可追朔到1880年。當時,以愛爾蘭為主的藍領階級,隨著電車運輸系統的延伸而進入卡斯楚這個新發展的社區,在這裡建立了以維多利亞式建築為主的家園。
這裡無處不在的彩虹旗散發著自由奔放的氣息,就連斑馬線也被刷成倔強的彩虹色。我原本以為彩虹旗應該是七彩的,細細觀察才發現只有六種顏色,每個顏色都代表不同意義紅色表示生命、橙色治癒、黃色陽光、綠色自然、藍色和諧、紫色精神。
蘿拉·簡·亞當斯是個美國社會工作者、社會學家、哲學家和改革家。她因爭取婦女、黑人移居的權利而獲1931年諾貝爾和平獎,也是美國第一個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她還是美國睦鄰組織運動的發起人。
舊金山就是這樣一個缺乏冷豔氣質的城市。我掐滅了自己的燭光,在唐人街和北灘之間的街角卻撞上了大名鼎鼎的城市之光書店。大腦的神經一下嗚啦的歡呼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