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畝「成都版中央公園」 「海綿城市」生態實踐 9成雨水反補景觀...

2020-12-17 網易新聞

(原標題:1400畝「成都版中央公園」 「海綿城市」生態實踐 9成雨水反補景觀用水 桂溪生態公園試開園 國慶前將全開放(組圖))

緊抓重大歷史機遇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綠色

生態

  培養發展成渝城市群,必須嚴格保護水土資源,嚴格控制城市邊界無序擴張,嚴格控制汙染物排放,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確保區域生態安全。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第六章 推進生態共建環境共治

  成都打好

  大氣、水、

土壤汙染

防治「三大戰役」

  大氣

  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2014年較2013年,達標天數增加91天;

  2015年較2014年,空氣品質為「優」的天數增加13天,重汙染天賦減少15天;

  2016年上半年,全市PM10、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1.5%、12.2%,達標天數增加22天,重汙染天數減少13天。

  水

  2016年2月《成都市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正式出臺;

  繼續實施主要河道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共設置34個扣繳考核斷面,今年1-6月扣繳相關區(市)縣資金1584萬元,同比減少140萬元。

  土壤

  今年將制定成都市土壤汙染詳查工作方案、成都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並劃分各級各部門工作責任,籤定目標責任書;

  到2020年土壤汙染加重趨勢將得到初步遏制;

  到2030年土壤環境質量將實現穩中向好。

  成片的芙蓉和銀杏,100畝的可入式大草坪,丹麥進口的兒童遊樂設施,蜿蜒在草坡花丘裡的綠道……夏日炎炎,到這樣一片公共綠地納涼、玩耍,是不是想想都覺得倍兒爽呢?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在環球中心以南、繞城高速外側,9個人民

公園

那麼大的桂溪生態公園(工程名「高新綠舟」),經過8個多月的打造,於本月15日試開園了。目前有部分建設成熟的區域已向市民開放;預計今年國慶節前,天府大道兩側共計1400畝的公園,將全部向市民開放。

  建設進展

  實踐「海綿城市」理念

  整個公園景觀基本形成

  桂溪生態公園,沿繞城高速外側而建,是一塊近似長方形的大型公共綠地,天府大道從中央穿園而過,環球中心和新會展正好在其兩個對角上。由於類似紐約中央公園,坐落在繁華城區、被高樓大廈環抱,桂溪生態公園也被不少市民譽為「成都版中央公園」。

  上周,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組織2016年十大民生實事工程項目半年集中檢查,第三檢查組的十餘位市民代表成了這裡的第一批遊客。記者在現場看到,公園的建設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整個公園的景觀已經基本成形,施工隊還在對園內照明設備、遊樂設施、服務站等進行最後的完善。

  據建設單位成都高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園的東西地塊各有一片湖面,錦城湖水是其主要水源,水域面積共計110畝,其中東地塊湖面最寬處達到100米;同時公園內還建設了雨水循環花園、廣場水景等多種類型的水景觀,並結合地形設置了濱水空間,供市民玩耍。公園內還建設了一塊約100畝的可進入式大草坪,與錦城湖公園相通的林蔭綠道慢跑體系,以及芙蓉、銀杏、桂花、海棠等花林觀賞區。可以說,整個公園四季有花、處處皆景。

  同時,桂溪生態公園也是「海綿城市」理念在成都的一個重要生態實踐。據成都高新區規劃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內85.3%為綠地,雨水通過綠地自然滲透,另14.7%的硬質鋪裝部分中有70%為透水材料,園區總透水率達95.6%。園內收集的所有雨水將進入再循環利用系統,最終通過噴灌和澆灌的方式反補到園區的景觀用水當中。

  「成都的策略非常好,用一個生態綠地的圓環將中心城區圈起來,即淨化了空氣、減小了噪音,又增加了市民休閒娛樂的空間,還對控制中心城區無序生長發揮了積極作用。」市民代表李馳關注的是,這樣的生態綠地對於防治「大城市病」發揮的積極作用。

  護綠決心

  全國首創為生態規劃立法

  出臺《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統籌規劃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態格局,抓好環城生態區建設……近年來,成都在抓住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機遇,推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工作中碩果纍纍。要說市民了解最多、感受最直觀的,當然是正在加緊建設中的環城生態區。無論是即將建成的桂溪生態公園及旁邊的錦城湖,還是去年已對市民開放一期工程的青龍湖,都屬於該區域範圍。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環城生態區建設預算總投資1400億元,目前已完成600億元,佔總額的43%。根據今年十大民生實事工程項目工作目標,雙流江安溼地將於今年年內建成;青龍湖二期工程規劃正在進行中,總面積約6080畝,計劃新增2500畝水面,有望今年內啟動建設。

  根據規劃,到2020年環城生態區建設將全面竣工,基本形成環城85公裡綠色生態景觀空間。市規劃局副局長王松濤告訴記者,整個環城生態區宛如一條鑲嵌著綠寶石的翡翠項鍊,具備生態保護、水資源調蓄、休閒運動、文化景觀、城市應急避難五大功能。「生態是第一位的,但不同於狹義的『生態區』,成都環城生態區的稀缺性在於它是高度城市化地區裡的大面積生態綠地。」王松濤強調。

  2012年、2013年,成都先後出臺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和《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以規劃確保《條例》的權威性,以立法保障規劃實施,「法」與「規」的結合有效奠定了環城生態區永續利用的基礎。成都也因此成為了全國第一個為生態規劃立法的城市。

  放眼全市,環城生態區只是整個成都生態格局中的「一環」。去年11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了《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根據該《規劃》,成都在未來的建設中,將充分保護和利用千年傳承的「山、水、田、林」生態本底資源,規劃建設自然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的區域生態體系。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劃定生態隔離區和生態保護區,嚴格保護生態資源,防止城鎮連片發展,構建「兩環兩山,兩網六片」的總體生態保護格局,即要保護環城生態區和第二繞城高速兩側各不少於五百米生態隔離帶構成的「兩環」,面積達4477平方公裡的龍門山和龍泉山「兩山」生態保護區,由市域水網和綠道網構成的「兩網」,以及防止城市粘連發展的「六片」生態隔離區。

  汙染治理

  全市土壤汙染詳查方案即將出爐

  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是管控重點

  青龍湖、桂溪生態公園等生態水體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的同時,成都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也在持續加大。尤其是隨著今年5月28日國務院正式出臺《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繼大氣、水之後,土壤汙染防治工作也越來越多地進入市民的視線。

  「防治行動的核心是改善土壤環境質量,而出發點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也就是說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安全將是管控和防治的重點。」市環保局工業處處長吳清南介紹,不同於大氣汙染和水汙染,土壤汙染有擴散速度相對較慢、隱蔽性、持久性較強的特點,修復難度大,因此摸清底數是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務。

  吳清南告訴記者,今年起成都將每年制定土壤汙染防治年度工作計劃,目標為到2020年土壤汙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到2030年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除動員、培訓外,今年重點工作包括制定土壤汙染詳查工作方案,為全市土壤汙染防治提供總體工作計劃;制定成都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劃分各級各部門工作責任,並籤訂目標責任書。」

  成都晚報記者 薛歡 實習生 李霄 攝影報導

本文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成都桂溪生態公園:引入「海綿」理念 暴雨也不積水
    ,會穿過一個碧水環繞、綠樹成蔭、百花綻放的大型海綿型公園,這就是被市民譽為成都版「紐約中央公園」的桂溪生態公園。昨日一早,成都晚報記者來到公園時,已有很多市民在此晨練、晨跑、帶著孩子玩耍,雖然前一晚剛下過大雨,但整個公園道路沒有積水,河流也並不渾濁,這正是得益於公園設計修建引入的「海綿城市」理念。  81.5%雨水就地消納和利用  前晚的大雨,讓桂溪生態公園的綠地得到充分灌溉,很多綠葉花卉上還留著雨水水珠,但全園並沒有積水。
  • 主流媒體採訪團點讚「成都版紐約中央公園」:會「呼吸」的生態公園
    一座會「呼吸」的生態公園全國主流媒體採訪團走進桂溪 點讚「成都版紐約中央公園」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鍾帆 攝影 華小峰 向宇)12月3日下午,結束了上午江家藝苑的行程後,「川躍四十年 再瞰新天府」第二屆全國主流新媒體航拍成都大型採訪活動媒體團馬不停蹄
  • 雨水都去哪了?雨後桂溪生態公園:積水可就地消納和利用
    桂溪生態公園作為成都天府綠道中錦城綠道裡的一個點位,是一個會「呼吸」的大型海綿型公園——雨水落在公園裡,大部分可就地消納,經過淨化、蓄存,這些雨水還能被再次利用,反補到園區的景觀用水當中。園內85.3%為綠地,雨水通過綠地自然滲透,另14.7%的硬質鋪裝部分中有70%為透水材料,園區總透水率達95.6%。除了步道,桂溪生態公園的屋頂、路面、停車場等都集中體現了透水的功能。而被消納的雨水將進入循環利用系統,在桂溪公園的地下,有佔地860平方米的雨水收集池,雨水最終可通過噴灌和澆灌的方式反補到園區的景觀用水當中。
  • 川躍四十年 再瞰新天府丨採訪團點讚"成都版紐約中央公園":一座會...
    一座會「呼吸」的生態公園全國主流媒體採訪團走進桂溪 點讚「成都版紐約中央公園」與錦城湖公園相望,桂溪生態公園面積約1800畝,並以天府大道為界,劃分為東、西片區。因夾在環球中心和世紀城兩座CBD之間,桂溪生態公園又被市民譽為「成都版紐約中央公園」。天府綠道規劃展示中心,也座落在這裡。
  • 新成都 綠色公園城市畫卷徐徐打開
    創造生態的自然環境、建築與景觀互融,成都大源中央公園為人們提供多樣的活動機會。桂溪生態公園是一個會「呼吸」的大型海綿型公園,雨水落在公園裡,大部分反補到園區的景觀用水當中。空中俯瞰成都中國—歐洲中心的屋頂,綠植與樓梯如同音符在跳躍。6月22日,從金融城高處遠眺,交子公園如一片「綠毯」延綿開去。
  • 超強吸附力,這座「海綿城市」將七成雨水就地消納
    像這樣具有海綿功能的城市項目,經開區共有240餘個,在這些項目的共同作用下,經開區在今年汛期前就實現了七成雨水就地消納和利用,遠高於北京市11.3%水平。▲博大公園秋景什麼是海綿城市?博大公園的位置比周邊的道路低了4米多,因地制宜地設置了透水鋪裝、植草溝、碎石下滲帶、下沉式廣場、雨水花園、雨水桶、蓄水池等海綿設施,雨汛期間周邊的雨水很自然地就會流入湖中,人工湖的中心位置有防滲處理,雨水匯集到下滲區內反補城市地下水。而這只是經開區「十三五」期間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典型。
  • 成都首個海綿城市公園 8 月底正式亮相
    作為成都市首個主要以海綿型理念為主建設的城市公園,再過兩個月,杉板橋公園就要正式亮相。「目前主體施工已經完成。」項目施工方福建華政市政園林公司生產經理張建均介紹說。8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於今年2月18日開工建設的杉板橋公園,位於聖燈街道關家堰社區,佔地面積98畝。據設計人員介紹,公園內有方家河、下澗槽在此匯流,通過對河道綜合整治,達到水岸三通、水清岸綠的效果,同時採取水生態治理,使公園內的水體擁有自清自潔功能。
  • 成都首個海綿城市公園 杉板橋公園8月底正式亮相
    作為成都市首個主要以海綿型理念為主建設的城市公園,再過兩個月,杉板橋公園就要正式亮相。「目前主體施工已經完成。」項目施工方福建華政市政園林公司生產經理張建均介紹說。8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於今年2月18日開工建設的杉板橋公園,位於聖燈街道關家堰社區,佔地面積98畝。
  • 9個人民公園那麼大 桂溪生態公園今起部分試開放
    被譽為成都版「紐約中央公園」的桂溪生態公園將於今日完成景觀施工並部分對外試開放。擁有市區內稀缺的大面積可進入式草坪與林蔭綠道慢跑體系,桂溪生態公園將有效降低大源CBD區域的熱島效應,市民可以在大草坪、林蔭道上肆意享受陽光、微風。  昨日,2016年十大民生實事半年集中檢查第3組來到桂溪生態公園,探訪項目建設情況。記者了解到,目前項目九成以上的建設已完成,正在進行房建和綠化收尾工作。而試開放的將是全部完工的區域。
  • 成都首個海綿城市公園 杉板橋公園設計方案出爐
    >杉板橋公園  緊鄰東郊記憶,北抵杉板橋路,南至方家溝,東到下澗槽,佔地62661平方米  定位:既承載都市人溫柔回憶的綠色空間,又能展現成都新生態模式的公共綠地  設計理念:防禦、延遲、儲存、排出  測算效果:85%的降雨可以就地消納和利用  成都首個主要以海綿型理念為主的城市公園設計方案出爐——位於二仙橋片區的杉板橋公園設計方案基本敲定
  • 七成雨水就地消納 北京經開區已建成240個類海綿城市項目
    博大公園的位置比周邊的道路低了4米多,因地制宜地設置了透水鋪裝、植草溝、碎石下滲帶、下沉式廣場、雨水花園、雨水桶、蓄水池等海綿設施,雨汛期間周邊的雨水很自然地就會流入湖中,人工湖的中心位置有防滲處理,雨水匯集到下滲區內反補城市地下水。而這只是經開區「十三五」期間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典型。
  • 國慶前 成都城東再增7個公園
    同時,公園將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通過打造透水路面、路旁地形及草坡地形的凹陷等方式,起到有效滲水、蓄水及排水的作用。該公園於2016年11月底正式開工建設,預計今年8月開園。聖燈公園:創意生態之心該公園位於人民塘社區一組、二組,新成華大道三段,物流大道南側,佔地面積約120畝。
  • 成都東客站百畝中央綠軸公園開建 連通塔子山
    這個長近千米的新建公園就是成都東客站綠軸公園(暫定名)。成都商報記者昨日從成都東客站樞紐經濟發展區管委會獲悉,該公園佔地125畝,由成都市興城集團和成華區共同投資建設,預計今年10月竣工對外開放。 管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綠軸公園既是一條城市景觀中軸,又是一座全開放的市民公園,建成後不僅可以為周邊市民提供時尚、寬敞的公共空間,更將極大提升東客站片區城市形態,帶動周邊相關區域加快發展。
  • 成都活水公園融入"雨水"概念 構建海綿城市展示公園
    8月4日,記者從成都市發改委獲悉,《活水公園海綿型公園改造項目建議書》已經獲批。作為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綜合性環境教育公園,已經運行了近二十年的活水公園將增加新的亮點,改造內容主要包括佔地26000平方米的活水海綿型改造,對破損老舊設施進行修繕,構建海綿城市展示公園,建設海綿城市實驗、試驗基地。活水公園海綿型公園的建成,對於成都建設海綿城市會帶來怎樣的意義?
  • 蓀湖生態公園原來你是這樣的
    蓀湖生態公園。蓀湖生態公園。蓀湖生態公園。公園內兩位遊人正在散步。公園一角。紅網時刻湘潭12月20日訊(記者 謝文禮 通訊員 馮波 劉文超)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湘潭市嶽塘經開區商城路、沃土路與規劃荷塘支路十七號交接範圍內的蓀湖生態公園發現,雖然是冬季,但園內的遊人、美景目不暇接。蓀湖生態公園以「魚遊春水,蘭芷汀洲」為主題,主要分為蓀湖公園、渠道、園一路道路建設三大部分。
  •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是一塊大大的「海綿」?九成雨水可就地消納和利用
    記者從公園建設方北投集團了解到,綠心公園內建設了五處大型蓄澇區,可將91.7%的雨水就地消納和利用。同時通過補給再生水,園內水系可以實現四季不斷流。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海綿」體系由運河故道、蓄滯湖區為主的大型滯蓄型海綿,以及雨水花園、植草溝等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滲透型小「海綿」共同組成。園內景觀用水全部來自通州碧水再生水廠,平均日補給2萬噸。
  • 海綿城市公園方案敲定 杉板橋公園:新生態公共綠地
    設計理念:防禦、延遲、儲存、排出測算效果:85%的降雨可以就地消納和利用成都首個主要以海綿型理念為主的城市公園設計方案出爐——位於二仙橋片區的杉板橋公園設計方案基本敲定。經過測算,能使該公園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在85%,即85%的降雨可以就地消納和利用。不僅能保護整個公園,也能使其成為海綿城市公園的示範點。成都商報記者 辜波>兩條「旱溪」 蓄水和景觀兼得杉板橋公園項目北抵杉板橋路,南至方家溝,東到下澗槽,佔地62661平方米。
  • 成都公園城市圖景 展示城市中的美好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2300年前,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如是說。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正是成都為了讓居民在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正在奮筆疾書的一張答卷。  公園城市,正在成都落地生根。作為公園城市重要抓手的天府綠道,截至去年底已累計建成2607公裡。
  • 成都將啟動杉板橋公園等一批海綿型公園綠地建設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16日訊(記者 杜玉全)今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市建委官網獲悉,成都已編制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項目庫總計130個項目,總投資554億元,其中2016年計劃實施項目60個,總投資100億元。記者發現,2016年實施項目中,成都將啟動一批海綿型公園綠地建設。
  • 探訪成都綠道跑步勝地:隔絕城市喧囂的桂溪生態公園
    近期,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聯合成都市體育局,在新一期民生點擊欄目《奔跑吧,成都》中推出《成都綠道跑步地圖》,為大家獻上城市綠道上的跑步勝地,地圖第一期推出了桂溪生態公園、浣花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