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400畝「成都版中央公園」 「海綿城市」生態實踐 9成雨水反補景觀用水 桂溪生態公園試開園 國慶前將全開放(組圖))
緊抓重大歷史機遇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綠色
生態篇
培養發展成渝城市群,必須嚴格保護水土資源,嚴格控制城市邊界無序擴張,嚴格控制汙染物排放,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確保區域生態安全。
——《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第六章 推進生態共建環境共治
成都打好
大氣、水、
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
大氣
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2014年較2013年,達標天數增加91天;
2015年較2014年,空氣品質為「優」的天數增加13天,重汙染天賦減少15天;
2016年上半年,全市PM10、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1.5%、12.2%,達標天數增加22天,重汙染天數減少13天。
水
2016年2月《成都市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正式出臺;
繼續實施主要河道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共設置34個扣繳考核斷面,今年1-6月扣繳相關區(市)縣資金1584萬元,同比減少140萬元。
土壤
今年將制定成都市土壤汙染詳查工作方案、成都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並劃分各級各部門工作責任,籤定目標責任書;
到2020年土壤汙染加重趨勢將得到初步遏制;
到2030年土壤環境質量將實現穩中向好。
成片的芙蓉和銀杏,100畝的可入式大草坪,丹麥進口的兒童遊樂設施,蜿蜒在草坡花丘裡的綠道……夏日炎炎,到這樣一片公共綠地納涼、玩耍,是不是想想都覺得倍兒爽呢?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在環球中心以南、繞城高速外側,9個人民
公園那麼大的桂溪生態公園(工程名「高新綠舟」),經過8個多月的打造,於本月15日試開園了。目前有部分建設成熟的區域已向市民開放;預計今年國慶節前,天府大道兩側共計1400畝的公園,將全部向市民開放。
建設進展
實踐「海綿城市」理念
整個公園景觀基本形成
桂溪生態公園,沿繞城高速外側而建,是一塊近似長方形的大型公共綠地,天府大道從中央穿園而過,環球中心和新會展正好在其兩個對角上。由於類似紐約中央公園,坐落在繁華城區、被高樓大廈環抱,桂溪生態公園也被不少市民譽為「成都版中央公園」。
上周,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組織2016年十大民生實事工程項目半年集中檢查,第三檢查組的十餘位市民代表成了這裡的第一批遊客。記者在現場看到,公園的建設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整個公園的景觀已經基本成形,施工隊還在對園內照明設備、遊樂設施、服務站等進行最後的完善。
據建設單位成都高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園的東西地塊各有一片湖面,錦城湖水是其主要水源,水域面積共計110畝,其中東地塊湖面最寬處達到100米;同時公園內還建設了雨水循環花園、廣場水景等多種類型的水景觀,並結合地形設置了濱水空間,供市民玩耍。公園內還建設了一塊約100畝的可進入式大草坪,與錦城湖公園相通的林蔭綠道慢跑體系,以及芙蓉、銀杏、桂花、海棠等花林觀賞區。可以說,整個公園四季有花、處處皆景。
同時,桂溪生態公園也是「海綿城市」理念在成都的一個重要生態實踐。據成都高新區規劃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內85.3%為綠地,雨水通過綠地自然滲透,另14.7%的硬質鋪裝部分中有70%為透水材料,園區總透水率達95.6%。園內收集的所有雨水將進入再循環利用系統,最終通過噴灌和澆灌的方式反補到園區的景觀用水當中。
「成都的策略非常好,用一個生態綠地的圓環將中心城區圈起來,即淨化了空氣、減小了噪音,又增加了市民休閒娛樂的空間,還對控制中心城區無序生長發揮了積極作用。」市民代表李馳關注的是,這樣的生態綠地對於防治「大城市病」發揮的積極作用。
護綠決心
全國首創為生態規劃立法
出臺《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統籌規劃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態格局,抓好環城生態區建設……近年來,成都在抓住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機遇,推進生態宜居城市建設的工作中碩果纍纍。要說市民了解最多、感受最直觀的,當然是正在加緊建設中的環城生態區。無論是即將建成的桂溪生態公園及旁邊的錦城湖,還是去年已對市民開放一期工程的青龍湖,都屬於該區域範圍。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環城生態區建設預算總投資1400億元,目前已完成600億元,佔總額的43%。根據今年十大民生實事工程項目工作目標,雙流江安溼地將於今年年內建成;青龍湖二期工程規劃正在進行中,總面積約6080畝,計劃新增2500畝水面,有望今年內啟動建設。
根據規劃,到2020年環城生態區建設將全面竣工,基本形成環城85公裡綠色生態景觀空間。市規劃局副局長王松濤告訴記者,整個環城生態區宛如一條鑲嵌著綠寶石的翡翠項鍊,具備生態保護、水資源調蓄、休閒運動、文化景觀、城市應急避難五大功能。「生態是第一位的,但不同於狹義的『生態區』,成都環城生態區的稀缺性在於它是高度城市化地區裡的大面積生態綠地。」王松濤強調。
2012年、2013年,成都先後出臺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和《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以規劃確保《條例》的權威性,以立法保障規劃實施,「法」與「規」的結合有效奠定了環城生態區永續利用的基礎。成都也因此成為了全國第一個為生態規劃立法的城市。
放眼全市,環城生態區只是整個成都生態格局中的「一環」。去年11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了《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根據該《規劃》,成都在未來的建設中,將充分保護和利用千年傳承的「山、水、田、林」生態本底資源,規劃建設自然特色鮮明、類型多樣的區域生態體系。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劃定生態隔離區和生態保護區,嚴格保護生態資源,防止城鎮連片發展,構建「兩環兩山,兩網六片」的總體生態保護格局,即要保護環城生態區和第二繞城高速兩側各不少於五百米生態隔離帶構成的「兩環」,面積達4477平方公裡的龍門山和龍泉山「兩山」生態保護區,由市域水網和綠道網構成的「兩網」,以及防止城市粘連發展的「六片」生態隔離區。
汙染治理
全市土壤汙染詳查方案即將出爐
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是管控重點
青龍湖、桂溪生態公園等生態水體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的同時,成都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也在持續加大。尤其是隨著今年5月28日國務院正式出臺《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繼大氣、水之後,土壤汙染防治工作也越來越多地進入市民的視線。
「防治行動的核心是改善土壤環境質量,而出發點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也就是說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安全將是管控和防治的重點。」市環保局工業處處長吳清南介紹,不同於大氣汙染和水汙染,土壤汙染有擴散速度相對較慢、隱蔽性、持久性較強的特點,修復難度大,因此摸清底數是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務。
吳清南告訴記者,今年起成都將每年制定土壤汙染防治年度工作計劃,目標為到2020年土壤汙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到2030年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除動員、培訓外,今年重點工作包括制定土壤汙染詳查工作方案,為全市土壤汙染防治提供總體工作計劃;制定成都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劃分各級各部門工作責任,並籤訂目標責任書。」
成都晚報記者 薛歡 實習生 李霄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