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穆斯林譴責恐襲,不滿總統雙標:言論自由有邊界

2021-01-11 騰訊網

對大多數在法國生活的穆斯林來說,他們的日常生活離極端主義很遠,離宗教和種族問題卻很近。

10月16日,法國中學歷史老師薩米埃爾·帕蒂(Samuel Paty)被自己的學生、一名十八歲的車臣裔穆斯林青年殘忍斬首,讓這一群體再一次置身於國際口水戰的風口浪尖。

法國是擁有最大穆斯林社群的西方國家之一。據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發布的一篇報導,截至2016年年中,法國有570萬穆斯林人口,佔總人口的8.8%。 他們當中三分之一來自馬格里布地區,即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摩洛哥三地,但總體上囊括了超過一百個國家的移民。

事發後法國民眾不顧近日以來嚴重的疫情,自發聚集到共和國廣場悼念遇害者並抗議譴責極端恐襲 / 網絡

來源複雜、想法多樣的移民和難民群體,與法國主流社會之間不容忽視的張力,持續撕扯著法國社會。到目前為止,這起謀殺案在法國國內引起的討論已經超過了恐怖主義本身,而是一路上升至宗教、法治乃至文明層面。

「言論自由」的邊界

包括言論自由在內的自由權利,是此案引發的一大爭議點。伊斯蘭教完全禁止將安拉(上帝)和先知偶像化,一切對其形象的刻畫在伊斯蘭教中都會被認為是褻瀆,更不用說諷刺漫畫。查理周刊發表的漫畫被指侮辱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穆德,成為其遭恐怖襲擊的導火索。同樣的悲劇在五年後重演。謀殺發生之前,帕蒂曾在課堂上展示上述諷刺漫畫來討論言論自由。

一堂討論言論自由的課程,卻招致了最可怕的結果,究竟如何界定言論自由和侮辱他人之間的界限?一旦考慮到對宗教的尊重問題和不同文化的異質性,對言論自由邊界的討論就會變得複雜起來,即使是同樣身在法國、認同法國的穆斯林族裔,也在談話中給了我完全不同的答案。

真正的問題或許並不在這位歷史老師的課堂,而是整個法國難以處理穆斯林群體的想法和感受。

10月21號,法國為帕蒂舉行國葬,一名警察站在蒙彼利埃喜劇歌劇院外帕蒂的肖像旁 / 法新社

對於斬首事件本身,沒有任何人在談話中支持兇手的所作所為,來自埃及、已經在法國生活了十餘年的穆罕默德形容這件事「反人類且阻礙自由進程」。1988年便來到法國生活的摩洛哥移民哈桑大叔表示,伊斯蘭教不代表這樣的屠殺:「無知和自我隔絕才是人性的陰暗面」。

年輕一代中似乎更多人走得更遠了些。來自摩洛哥的阿卜杜明確表示認同法國價值觀念,認可在法國言論自由應高於宗教法。他自大學本科起來到法國並獲得了工程學位,此後一直在法國工作。除了譴責恐怖主義,他還向我表示,法國一定要傳遞給下一代平等、自由和團結的價值觀,因為「法國在很多層面都是一個啟蒙的國家」。

今年32歲的阿爾及利亞裔女生拉迪亞同樣提到了對於法國世俗主義的認可,她甚至表示很欣賞查理周刊辛辣大膽的諷刺風格,認為他們代表著言論自由的「最佳標準」。「每個人都有被震驚的權利,但沒有人要求所有人都去買這個報紙,他們可以看點別的或者尊重一下不同的思想。」她12歲便來到法國,迄今已在法國生活了二十年。

但與此同時,面對法國政府對穆斯林群體和伊斯蘭教的態度,身在穆斯林群體當中的他們並非全無意見。哈桑大叔直言,言論自由應該建立在不侮辱他人的基礎上,而在他看來,法國在價值觀問題上正在執行某種雙重標準:「他們總想在談到伊斯蘭教的時候要言論自由。」

拉迪亞同樣提出,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打擊整個群體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這會是一種分裂行為。」

從事態的進展來看,拉迪亞並非杞人憂天。

「穆斯林恐懼症」

慘劇發生後,馬克龍在講話中稱該事件為一起「典型的伊斯蘭恐怖襲擊」,並表示將解散與該案直接有關的極端宗教組織。自2015年查理周刊恐怖主義襲擊以來,法國已經發生過多起極端主義恐怖襲擊,兇手的背景多與伊斯蘭激進主義相關,這也導致主流語境裡伊斯蘭教與恐怖主義產生了模糊的關聯。

針對法國政府應該如何更好地打擊恐怖主義,受訪者的看法各有不同。

哈桑無法認同政府將恐襲事件直接定性為「伊斯蘭主義,「我問他們,伊斯蘭和恐怖主義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用伊斯蘭恐怖主義這個詞?」

三十多年前,哈桑為了攻讀博士離開摩洛哥來到法國,立志成為一名伊斯蘭教學者。但命運弄人,讀博期間他遇到了自己的法國妻子,為了養家,他沒有完成學業,而是去當了一名油漆工人。

哈桑也不同意政府對穆斯林社群採取激進的政策,包括突擊檢查相關機構、關閉有激進主義嫌疑的清真寺、關停穆斯林社群的非政府組織等等。他認為這些措施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並不能真正保障法國公民的權利,而只是為政府的選舉利益服務——在他看來,馬克龍此次採取相對激進的措施是在向國內的右翼力量示好,以便在下一屆大選中爭取更多選民。

馬克龍在個人推特帳戶上稱法國要「拒絕仇恨言論,保衛理性辯論,永遠站在人類尊嚴和普世價值觀的一邊」 / 推特

哈桑說,政府在有意套用文明衝突論來解釋恐襲的原因,然而這種做法模糊了問題的關鍵。「西方現在的問題是和伊斯蘭,明天有可能是和中國或日本,或任何不屬於西方猶太-基督文明體系的區域。」

那位來自摩洛哥的工程師小哥阿卜杜則對法國政府的方案表示認可。他認為,政府必須要解散一些極端的穆斯林組織,因為這些組織的行徑使得在法國的穆斯林群體和伊斯蘭教備受汙名化。阿卜杜也贊成政府關閉一些持有極端立場的清真寺。他相信對於那些行為正直的穆斯林移民來說,「法國夢」是可以實現的,「很多法國的穆斯林早出晚歸地工作,遵紀守法,交稅,他們必須應該被這個社會接納。」

從索邦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碩士畢業的黎巴嫩裔法國人莫娜目前在一所巴黎公立學校的國際部教阿拉伯語,她的學生們大部分是有伊斯蘭文化背景的第二或第三代移民。她不同意政府把此次事件和穆斯林社群聯繫起來,尤其不同意政府威脅要解散穆斯林群體的NGO,因為其中包括一些為打擊穆斯林恐懼症(Islamphobia)提供法律援助的組織。

「法國仍是一個種族歧視非常明顯的國家」,莫娜說。她擔心穆斯林群體會因此遭受日漸嚴重的恐穆情緒的威脅。襲擊發生時學校正好處在假期,莫娜還沒有想好如何與她的學生討論這個事件,她擔心學生會因為他們的伊斯蘭背景而感到「受指責」的壓力。

莫娜的父親是黎巴嫩人,早年來到法國做工程師,母親是法國人,家庭信仰為基督教。她作為土生土長的巴黎人,在宗教上雖然不屬於穆斯林群體,但因家庭和專業的原因熟悉伊斯蘭文化的方方面面。莫娜的白人身份得以讓她自己免於歧視,但她的家人和朋友有時會因為伊斯蘭背景而受到不公對待,比如在公共場合遭到言語侮辱或者被要求摘下頭巾。

2019年11月10日,抗議者手持寫有「法國人和穆斯林以我們的雙重身份為榮」的標牌在巴黎遊行抗議穆斯林恐懼症 / 法新社

活在風暴中心

事實上,穆斯林社群和法國主流社會間的心牆一直存在,有的人會從宏觀角度批判性地思考種族歧視等問題,有的人則更看重自己生活的實際利益。

莫娜相信不是所有法國人都會將恐怖主義襲擊和穆斯林群體關聯起來,但是人們不會主動去反思少數族裔和主流社會之間的複雜問題。現實是,種族主義是法國社會一層不可忽略的背景,基於此,將恐怖主義和穆斯林群體相關聯才可能在法國成為一種主流話語。另一個關鍵是,種族主義對一些法國人來說是「在智識上說得通且能為他們帶來一些好處的東西」。

來自埃及的穆罕默德覺得法國對意識形態伊斯蘭化的問題採取的對抗性的政策,反而會引發激烈的反彈,催化更多的恐怖主義襲擊。與此同時,他覺得如果穆斯林樂於接受改變,融入法國對穆斯林來說是容易的,但是「頭腦僵化的人不太好融入法國社會」。

很多穆斯林移民的確在法國享受到了一些福利,和本國相比,歐洲的優渥條件給予了他們更多個人發展的機會。比如,阿卜杜高中畢業後來法國東部的城市南錫上大學,在大學裡他選擇了機械工程專業,這段求學經歷奠定了他日後在法國工作和定居的基礎,他因此很感謝法國提供的機會。

然而,在工作場所的種族歧視也給他帶來了一些困難。因為加班且無法漲薪,阿卜杜放棄了上一份工作,目前他已失業將近一年。疫情背景下,法國的就業情況更加艱難,眼下他還在等待巴黎的面試邀約。「有的公司不喜歡阿拉伯人,」阿卜杜說,「他們不會明說,但會給你壓力,最終是你自己決定走人。」

哈桑大叔雖然享受自己在法國的生活,甚至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更像是法國人而不是摩洛哥人,卻憂慮孩子們的未來,擔心法國社會和穆斯林群體的分裂下,排斥少數族裔的歷史可能會重演:「我們都知道對猶太人的仇恨最終帶來了什麼」。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去看人和人之間的不同,而不是去看我們的共同點呢?」哈桑大叔問道。

對這個問題,人們都會號召通過對話和互相溝通達到和解,然而現實中,這條道路充滿互不理解、各不相讓和可能一觸即燃的導火索。也許就像哈桑所說:「我們都生活在風暴中心,每個人都得小心別把事情弄得更糟。」(文/馮詩豪 發自 法國巴黎 責編/袁漪琳)

相關焦點

  • 馬克龍炮轟英美媒體扭曲報導法國恐襲!法國反極端主義放大招
    就在上周,馬克龍將炮火開向《紐約時報》等英美媒體,抨擊這些媒體在報導法國恐襲時,沒有站在法國這一邊,反而將暴力行動「合法化」並指責法國存在「種族主義和伊斯蘭恐懼症」。 他的言論引燃了穆斯林世界的怒火,許多國家掀起抗議、抵制和譴責法國政府的浪潮。 本法案的名稱規避了馬克龍此前講話中「分裂主義」的說法,甚至也絕口不提「世俗主義」,而是審慎地稱為「加強共和原則法案」。該法案已經在11月17日提交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將於12月9日上交部長會議審核。
  • 印尼穆斯林圍堵法國大使館:馬克龍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
    【文/觀察者網 龍玥】法國總統馬克龍針對「極端穆斯林」的強硬表態,正讓位於印度尼西亞的法國大使館與外交人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據路透社報導,11月2日,在這個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千上萬憤怒的抗議者正試圖「圍攻」法國大使館,還高喊馬克龍才是「真正的恐怖分子」。
  • 原告近 200 人討說法,《查理周刊》恐襲案開審
    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網援引法新社和法國媒體報導,巴黎特別重罪法庭9月2日開庭審理《查理周刊》恐襲案及相關的兩樁恐襲案,14名被告人將受審;這三樁恐襲案的受害原告近200人,預定庭審將持續49天。2015年1月發生在巴黎的系列恐襲案曾經震驚世界,時隔5年的審判受到輿論的密切關注。最新民調顯示,在與上述恐襲案相關的宗教信仰、言論自由等相對敏感的問題上,法國社會仍存在明顯的分歧。
  • 恐襲頻發 讓德國、法國迷失方向
    這是約5個月後,比利時再次發生恐襲傷亡事件。很多人對此已不感到吃驚,一是因為這個「頻度」遠比不上平均水平——一家美國著名防恐監測網站統計稱,敘利亞和伊拉克之外恐襲的發生頻率是84小時;二與歐盟兩大領導者法、德的遭遇有關:德國一周曾發生4起恐襲事件,但「受傷」程度仍不及法國。雖然7月底以來太平無事,但法國國內軍人出現在街頭已是常態,德國社會的相關爭論也趨於激烈。有人稱,歐洲的政治軸心在晃動。
  • 致命恐襲發生5年後再現爭議漫畫,法國《查理周刊》在想什麼?
    《查理周刊》在這一期的一篇社論寫道,「我們一直拒絕這樣做,不是因為我們被禁止這樣做(法律允許我們這樣做),而是因為這樣做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一個有意義並且會引起辯論的理由。」此舉的確引起了辯論。「這種蓄意冒犯十多億穆斯林感情的行為,不能作為行使新聞自由或言論自由的理由。」
  • 宋魯鄭:面對「斬首恐襲」,法國政界何以如此高調?
    正在國外訪問的內政部長立即終止行程回國,而總統馬克龍也親臨現場哀悼,並定調這是對言論自由的襲擊,是恐怖分子「想要打倒的是共和國」。隨後宣布為被害的老師舉行國葬。 18號周日,全國不少地方都舉行了哀悼儀式——儘管此時法國疫情已經嚴重到許多城市不得不宵禁的程度。
  • 宋魯鄭:封城都擋不住恐襲,法國在為否定中國經驗付出代價
    第二波疫情出現時,法國衛生部曾公布一個數據,50%以上的感染都是由於民眾沒有遵守衛生防疫要求導致的。 今天佔據媒體中心的仍然是恐怖襲擊。只不過已經不是封城第一天的尼斯恐襲,而是剛發生的裡昂恐襲:一名希臘東正教的主牧師被連擊兩槍,生命垂危。
  • 法國危矣?馬哈蒂爾怒了:穆斯林有權「屠殺數百萬法國人」 法國竟有...
    「穆斯林有權憤怒,有權為過去的大屠殺殺害數百萬法國人。但總的來說,穆斯林還沒有實行『以眼還眼』的法律。穆斯林不喜歡。法國不應該。相反,法國人應該教育他們的人民尊重他人的感情。」「既然你把一個憤怒的人的所作所為歸咎於所有穆斯林和穆斯林的宗教,穆斯林就有權利懲罰法國人。
  • 法國總統對穆斯林下達最後通牒,只有15天時間,否則後果自負
    接下來法國發生了多起宗教派別鬥毆集會案件,法國總統馬克龍終於下達最後通牒,在約見了國內八名伊斯蘭教派主要負責人之後,要求他們在15日之內籤署「共和國價值憲章」否則後果自負。 雖然法國本土崇尚「國家民俗主義」,政府對民眾的自由言論非常重視,宗教話題在很多人的眼中並沒有太多的忌諱可言。此次教師事件正是如此,沒想到法國人所謂的「自由言論」卻在一時之間引起了這麼大的波瀾。
  • 穆斯林圍攻大使館後,《查理周刊》再發諷刺漫畫表態:誰怕誰?
    最近這段時間法國不是很太平,除第二波疫情暴發外,還遭到了穆斯林極端分子的恐怖襲擊,先後兩名法國人遭到斬首。而在恐襲事件發生之後,法國與穆斯林世界也直接站到了對立面,法總統馬克龍將恐襲上升到所有穆斯林國家,遭到中東各國的抵制。所以近日,許多穆斯林國家相繼爆發大規模反法浪潮,其中印度尼西亞與孟加拉國最為激烈。
  • 法國諾曼第神父事件回顧 微思客恐襲觀察之一
    26日,距14日尼斯恐襲僅隔12天,且襲擊目標從象徵法國一切俗世價值的國慶「巴士底日」,轉向了西方文明的又一象徵:天主教會。 許是因為法國被襲擊的次數太頻繁,或是美國大選太吸引眼球,國內幾乎沒有對本次恐襲進行深入的跟進報導。故本文欲就此案兇手的背景、幾天以來法國各界就安全問題的爭論、法國穆斯林團體的回應與現狀等做一個綜合性的梳理。
  • 《查理周刊》恐襲案宣判,14名被告最高被判30年
    當地時間12月16日(周三),巴黎特別重罪法庭就《查理周刊》相關恐襲事件的14名嫌疑人作出判決。2015年1月,因刊登諷刺漫畫而出名的《查理周刊》編輯部遭遇伊斯蘭極端分子庫阿奇兄弟襲擊,造成12人死亡。
  • 法國的穆斯林群體都做了什麼?誰才是真正的「和平使者」?
    譴責恐襲,卻對發生在自己國土上的民族仇殺面前袖手旁觀,法國人的言行究竟是出於反對宗教極端主義還是支持民族主義的考量?2020年人類所經歷的苦難並沒有隨著疫情影響的下降而有所減輕。換句話說,疫情的發展只是2020年的背景色,其他更加爆炸性的新聞事件則在這樣慘澹的背景下接連上演著。
  • 維也納六處遭恐襲槍擊,華人一死一傷,槍手身份曝光!
    ,聯合國秘書長公開發文強烈譴責,此外,包括美國、奧地利、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多個國家在內的領導人,紛紛發聲對恐怖主義進行譴責。 聯合國秘書長在其社交網頁上譴責奧地利維也納發生的襲擊事件,古特雷斯表示非常關注發生這起暴力恐怖襲擊事件,用最嚴厲的措辭譴責這類襲擊,並重申聯合國與維也納民眾和政府站在一起。 美國總統川普稱,美國和奧地利、法國一同反對恐怖分子。
  • 西方涉疆涉恐的「雙標」嘴臉,被這組數據無情揭穿!
    有「鐵娘子」之稱的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珊·賴斯如何在@記者王冠 追問下用「恐怖襲擊」定性中國暴恐案件?CGTN記者的幾組獨家調查數據,看清西方媒體涉疆涉恐雙重標準!新疆教培中心內到底發生了什麼?
  • 馬克龍要穆斯林籤下保證書,土耳其這回不敢吱聲,印度卻跳出搗亂
    【編輯/作者 海峽生活匯欄目 初陽/楊楊】導語:法國教師當街遭到恐襲,這件事在法國乃至歐洲地區引起軒然大波,引起各界高度重視。眾所周知,法國最為前西歐穆斯林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近期法國所發生三起類似惡性襲擊,各界都是心照不宣,這背後與極端宗教主義有著難以擺脫的關係。在恐襲如此囂張之際,法總統馬克龍許下誓言,表示將對其國內極端宗教分子進行全面打擊,並決定要求穆斯林籤保證書。
  • 邁赫迪·哈桑:作為穆斯林,我受夠了言論自由原教旨主義者的偽善
    進步、自由的西方與落後而野蠻的穆斯林。你們不斷強調1月7日發生在巴黎的屠殺事件是對言論自由的攻擊。保守的前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也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這次事件是在對「文明宣戰」。持相同意見的還有左翼自由主義者、人氣很高的英國電視臺主持人瓊恩·斯諾,他在推特上粗暴地把屠殺事件稱為「文明的衝突」,並強調了「歐洲對言論自由的信仰」。
  • 外媒對待俄羅斯恐襲的態度,讓我們再次看到了西方世界的雙重標準
    倫敦恐襲發生後,德國布蘭登堡門披上英國國旗的顏色、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熄燈,以此表達對遇難者的哀悼。《柏林人報》:聖彼得堡恐襲,布蘭登堡門沒有點亮俄羅斯顏色之前,其他國家發生恐襲時,布蘭登堡門曾多次披上受害國家國旗以表達支持和尊重。
  • 「查理」事件重演 丹麥咖啡館遭恐襲
    造成1人死亡3名警察受傷瑞典藝術家為此次恐襲目標  丹麥咖啡館遭恐襲  法國《查理周刊》恐襲案僅過去一個多月,類似襲擊事件在歐洲再次上演。據路透社今晨報導,當地時間14日下午,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一家咖啡館發生槍擊案,造成1人死亡,3名警察受傷。
  • 巴黎教師遭斬首血案 法國社會撕裂非一日之寒
    法國歷史教師帕蒂被疑似伊斯蘭極端分子當街砍殺斬首,血案舉世震驚,社會各界憤怒譴責極端分子野蠻行徑。案發後巴黎、裡昂等主要城市數萬民眾上街示威,呼籲言論自由,哀悼遇害者,巴黎索邦大學21日舉行悼念儀式。 法國總統馬克龍稱血案是「伊斯蘭恐怖主義襲擊」,強調當局對此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