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收紅包袋210萬個 105萬明年可再利用

2020-12-20 人民網

工作人員篩選出可重用的紅包袋

人民網訊 據澳門特區政府環境保護局消息,每逢春節,紅包滿天飛。

紅包的內容人人喜愛,可嶄新的紅包袋(澳門也稱利是封)哪裡去了?澳門特區政府環境保護局提出的口號是:「少用新、多重用、唔好嘥(別浪費)」。

今年新春,澳門特區環境保護局繼續推行「回收紅包袋好EASY」,活動已於3月11日結束。活動得到社會各界廣泛支持及參與,600餘個回收點共回收約210萬個紅包袋(約6,200公斤)。經分選後,可重用的紅包袋約105萬個(超過3,100公斤), 賦予紅包袋第二生命,減少資源浪費。未能重用的紅包袋則送往回收商進行預處理及回收再造。

(責編:劉潔妍、楊牧)

相關焦點

  • 香港將回收利用1500萬個紅包袋
    香港環保團體「綠領行動」本著惜物減廢的原則,連續第10年舉辦紅包袋回收活動,在全香港設置461個紅包袋回收點,期望能在2月26日前回收到1500萬個紅包袋,同時也逐漸培養市民環保回收的習慣。「綠領行動」於日前啟動,461個紅包袋回收點分別位於商場、投注站、銀行等人流量大的地方。
  • 致力環保 雅居樂持續參與「紅包袋回收重用大行動」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左)向雅居樂投資者關係及企業事務高級經理陳銘韜(右)頒發紀念品  據介紹,雅居樂自2011年起參與有關活動,是首批於國內率先推行回收及重用紅包袋的企業之一,並廣受居民、顧客及員工歡迎。有鑑於相關的回收及重用概念已廣為大眾接受,雅居樂於狗年繼續停止印製新紅包袋,繼續鼓勵各持份者積極回收及使用新生紅包袋,減少耗用紙張。
  • 你用過回收的紅包嗎?
    又據媒體報導,近日,香港一個環保團體連續第十年舉辦紅包袋回收利用活動,在全香港設置了461個紅包袋回收點。小小的紅包,有回收的必要嗎?來看一組數字:據統計,去年春節香港使用了大約3.52億個「利是封」,紅包回收活動共收集到1200萬個紅包袋,其中超過600萬個可重複使用。紅包雖小,但積少成多,還真不能小瞧了回收的價值。
  • 可回收垃圾的再循環利用要重視
    此外,垃圾焚燒的廢渣,也會利用磁鐵分離器吸取其中含有的廢鐵,最後才送到實馬高岸外埋置場填埋。  大士南焚化廠一共有6個焚化爐,通常會有5個焚化爐作業,另一個則停工檢修,「一般一臺焚化爐操作8000小時,就會進行一個月的檢修」,「因此自2000年以來,整個焚化廠運作良好,沒有出現過重大事故」。
  • Vol.221‖論文全文分享:中國澳門城市垃圾分類與回收的研究
    本文從澳門城市垃圾處理現狀出發,著重於澳門城市垃圾分類和回收兩大方面進行闡述,總結澳門城市垃圾處理經驗,為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有益借鑑。垃圾的處理與再利用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中國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一員,在回歸前就已經開始推動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等處理。中國澳門在城市垃圾分類與回收管理體制上有自己的方式,垃圾焚化中心採用歐盟的汙染物排放標準,由於產權業權形式、法律制度的不同,其可持續發展規劃的方向性與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有著很大的區別 [1]。
  • 可回收垃圾真的被回收利用了嗎?
    我們扔進「可回收物」垃圾桶裡的東西真的被回收利用了嗎?當垃圾車把你丟棄的可回收垃圾運走後,你可能會突然想到一個可怕的問題:這些東西會被運到哪裡去?它們真的會被回收利用嗎?1973年,大學城成為美國第一個開展舊報紙循環利用的城市。到2006年,全美國有大約8660個路邊回收站。一開始,人們必須將垃圾分類。
  • 海量快遞包裝的回收再利用 不能「看上去很美」
    可以擺滿近20萬個足球場,僅封箱膠帶就可繞赤道數百圈……    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社會課題:海量的快遞包裝「垃圾」去了哪裡?該去哪裡?誰應為減少令人痛心的浪費和汙染擔起責任?    這麼多的包裝,這麼大的浪費!
  • 你扔掉的塑料瓶,真的被回收再利用了嗎?
    與此相比回收再利用廢塑料更容易實現些,廢棄的塑料瓶如果能夠合理回收利用,既減少了白色垃圾,又節約了能源。為什麼回收廢塑料?塑料是難以降解的人造物質,在自然條件下分解速度極為緩慢。目前,每年至少10億個海洋生物因塑料製品而失去生命。回收的塑料瓶都到哪裡去了?先將回收的塑料瓶按顏色、類別進行人工分類,然後把各類塑料瓶分別壓縮打包,送往再生工廠,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得到各類再生產品。
  • 紙箱回收再利用,打造綠色快遞業
    為此,市郵政公司近期就推出「快遞迴收箱」,倡導回收再利用,推動快遞包裝減量化、綠色化。我們每天接收到快遞的量越來越多,從快遞的運轉過程,經常會造成很多紙箱、廢棄物的浪費,很大程度影響到我們整個環境的汙染,所以,我們郵政也提倡大家能夠把這些廢棄的紙箱重新再利用。
  • 紅包袋也脫俗——海港城「糖果盒」紅包袋
    看慣了傳統的紅包袋,海港城的新作是否讓你願意嘗試這些帶有童趣的新物,給每年發紅包的禮俗增加點歡樂色彩,想像一下收到紅包的稚童雀躍的樣子吧。今年春節額,海港城攜手Communion共同設計了以「甜蜜常滿」為主題的限量版「糖果盒」紅包袋和「羽絨」迷你創意手袋,以繽紛童趣迎接新年。六款雙封面「糖果盒」紅包袋,分別印有蝴蝶、雲海、竹子、中式窗框及繩結等圖案,再以燙金和壓花加工,讓傳統之物更添現代感。
  • 江蘇舊衣服多數回收再利用 循環利用遭遇瓶頸
    「自從小區有了回收箱,每次換季都捐出去十多件衣服。」家住揚州奧都花城小區的顧青說。但也有人發出疑問:回收箱中的舊衣服,究竟去了哪裡?   是做「公益」,還是做「生意」   根據廢舊紡織品聯盟協會初步統計,我國每年淘汰舊衣服高達2000多萬噸,回收再利用的經濟價值高達百億元,民間回收、捐贈舊衣的需求和呼聲很高。
  • 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
    原標題: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 押金制試點宜從飲料標準包裝物開始 據2015年統計,我國的塑料飲料瓶消費量已超過500萬噸(約為2000億個),北京等超大城市中廢棄塑料飲料瓶已佔包裝廢棄物總量的40%~50%,加劇了垃圾圍城的現象。大部分廢棄塑料飲料瓶進入了非正規回收渠道,集中於城鄉結合部的「家庭式作坊」進行粗劣加工。
  • 電動汽車的電池可回收利用嗎?
    Warwick Manufacturing Group(WMG)的首席工程師Anwar Sattar表示:「從技術上講,可以回收90%以上的電池,但是由於回收涉及對回收材料的再利用,因此這是一項商業活動,公司只會回收那些給他們帶來積極財務回報的部分。」 鋰離子電池受《電池指令》的保護,該指令規定電池中至少50%的電池必須全部回收。這是容易實現的。
  • 隱藏版美妝春節紅包袋!滿是幸運星金幣的超限定紅包袋!
    想要獲得夢幻又華麗的紅包袋,可不一定要花大錢。今年許多美妝品牌都把紅包袋當成春節期間送給消費者的贈禮,屬於只送不賣的超級限定版,有些還美到捨不得用,讓人想當成收藏品供起來呢!Dior迪奧幸運星圖騰紅包袋Dior迪奧的法式贈禮藝術,從聖誕節一路燒到農曆春節。
  • 迎接農曆蛇年 國民黨將分發馬英九親筆題字紅包袋
    購票者為其喊冤記者在北京因空氣汙染面部腫脹駐英國好轉網傳高鐵輻射嚴重致乘務員不孕「房嫂」否認擁有16套房 稱社會仇官仇富周立波諷徐崢罵網友人氣大跌 被指素質太低李銀河:二奶小姐是批發零售之分傳「女神」柴靜已結婚 眾多文藝男青年淚崩 中國臺灣網1月15日消息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今天公布一則消息,由黨主席馬英九題字的蛇年(小龍年)紅包袋
  • 閒魚推動舊衣服回收利用 捐贈可獲螞蟻森林綠色能量
    阿里巴巴旗下閒置交易平臺閒魚今年3月推出舊衣回收,三個月裡閒魚讓500噸舊衣服得到回收和科學利用,減少1800噸碳排放。7月3日起,在閒魚參與舊衣回收可得螞蟻森林綠色能量了,捐贈一次可獲得790克螞蟻森林綠色能量。500噸舊衣服所積累的綠色能量貢獻,相當於認領守護了10萬平米的關壩自然保護區。
  • 正月裡的熱門收藏――― 紅包袋
    紅包袋的鮮明特徵就是「紅」字,紅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不僅是一種熱烈、喜慶、吉祥的節日色彩,而且是和諧、溫暖、浪漫和具有豐富情感的色彩。每逢歲首正月,各式各樣的紅包袋隨處可見:長輩給晚輩壓歲錢要用紅包袋;晚輩給老人度歲金要用紅包袋;祝壽賀婚要用紅包袋;單位慰問困難職工要用紅包袋;商家酬謝顧客要用紅包袋;慈善家給受災戶發救濟款要用紅包袋;工廠、公司給職員發獎金也用得上紅包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 東京奧運村的床用紙板製成:能承受400斤重量 可回收再利用
    奧運會結束後,這些單人床架將被回收利用,製成紙製品。床的部件床墊不是紙板製成的,將被回收成塑料產品。 床墊被分成三個截然不同的部分,每個部分的堅固程度都可以調整。
  • 回收利用1噸廢紙可再造出800公斤好紙
    在垃圾中,約50%是生物性有機物,約30%-4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價值。―隨手丟棄的報紙、本子、包裝紙  回收利用1噸廢紙可再造出800公斤好紙,可以挽救17棵大樹,節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廠空間,少用純鹼240公斤,降低造紙的汙染排放75%,節約造紙能源消耗40%-50%,而每張紙至少可以回收兩次。
  • 武漢2000個小區設有回收箱,12年2億隻廢舊電池得到專業回收利用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潘錫珩 通訊員李金萍 趙銀龍 實習生鍾思瑜)昨天早上出門買菜時,家住白沙洲大道紅霞村的市民劉阿姨,將家裡的4個空電池投進了樓下的廢舊電池回收箱。在武漢,有2000個小區安裝了廢舊電池回收箱,由武漢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定期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