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腸的良性和早期惡性疾病手術中,傳統的經肛手術只能對距離肛門6cm以內的病變進行治療,對於直腸中、上段腫瘤的治療往往只能通過腸鏡進行黏膜或黏膜下切除(ESR或ESD),但切除的難度大、組織標本不易完整,危險性高;有些患者不得不接受腹腔鏡輔助或開腹直腸切除手術,增大了手術風險和費用,所以,對於醫患而言,位於直腸中、上段的病變是一個非常尷尬的手術距離。
如何突破這種尷尬的局面?
近日,重醫一院胃腸外科在學科帶頭人王子衛教授的指導下,張宏宇教授團隊成功對多例復發巨大直腸腺瘤患者實施經肛門微創直腸腺瘤切除術(TAMIS手術)。該手術打破了腸鏡局限性,手術風險小,切除病灶完整,患者無創口,恢復良好。
一名62歲的男性患者,5年前接受過結腸鏡下腺瘤切除術,今年4月因大便異常再次到重醫附一院胃腸外科就診。經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距肛緣5cm)絨毛管狀腺瘤。「腺瘤直徑約5cm,又位於直腸中上段,約佔1/2-3/4圈」,張宏宇介紹,患者一開始準備在腸鏡下行腺瘤切除術,但在切除過程中,因腺瘤基底部大量瘢痕,切除失敗。將切除部分腺瘤送病理診斷為直腸腺瘤,腸鏡醫師遂建議患者去外科手術治療。
由於該段直腸病變距離肛門較遠,已經超越了經肛手術能及的極限,張宏宇團隊經過前期反覆論證和準備,決定在全麻下行經肛門直腸腺瘤切除術(TAMIS),手術成功地完整切除腫塊,術後第4天患者出院,目前隨訪2月,恢復良好。
近年來,經肛內鏡微創外科技術的發展給直腸的良性和早期惡性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在1984年由德國Buess等提出,TEM具有手術創傷小、操作視野良好、病灶切除準確等優點,相比傳統經肛切除術療效更好,同時TEM使部分中、高位直腸腫瘤患者避免了傳統經腹、經骶手術和不必要的腸造口。但TEM學習曲線長、設備購置昂貴、且有操作靈活性有限、有肛門括約肌損傷風險等,限制了其臨床推廣。相反,腹腔鏡技術發展迅速,單孔設備應用日益廣泛。單孔腹腔鏡同TEM間的技術交叉促使單孔設備被嘗試用於經肛手術。2010年Atallah等首次報導運用單孔設備(SILS Port)為6名直腸腫瘤患者成功實施經肛局部切除術,並將其命名為「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AMIS。由於TAMIS不再受到專門直腸鏡和器械的限制,操作靈活度高,能夠治療的病變範圍和適應症更廣。
TAMIS目前報導主要用於中高位直腸良性腫瘤和早期惡性腫瘤( pTis-pT1N0 期)的局部切除,內鏡難以摘除或摘除失敗的廣基腺瘤僅為散在報導,臨床資料較少,張宏宇教授率領的團隊,積極探索微創新技術,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不懈努力,是廣大患者的福音。
(通訊員:重醫附一院胃腸外科 汲廣巖)